网络是个大晒场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feng11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午12点多,正值我与Martin同学的午餐时间。“What is a micro-blog?”一头软绵绵金发的Martin同学头上顿时长满了大大的问号。这个从多特蒙德来上海休假的日耳曼人,指着厨房的电视,充满困惑地向我提问。怎么解释好呢?中国的微博相当于美国的Twitter?同为社交网络,它们相似度超高,总之,网络是个大晒场就对了。
  驻美国的TMZ(美国狗仔团队)常常以Twitter上某个明星晒出来的照片来推测他们的个人恋情状况。找乐子是Twitter上大部分同学们的主要活动。有时候奥巴马也会为了竞选在上面要宝卖萌拉好多“骨灰粉”。
  每天都离不开“SNS”的人,想必是中了社交网络的毒,但这“毒”也有轻重之分。有人睡前浏览,醒时上线,也不过是一种随手拾起的习惯,在某些不该被打扰的场合,自然也就能够放得下。而有些人,将自己所有的生活细节统统“曝光”,明明身边就陪着能够分享的人却要公开发“嗲”给全世界听,但凡有一点负面情绪就发帖轰炸“求抚慰”,与家人朋友共聚一堂时仍机不离手目不转睛……这种人,“毒瘾”很深,且无可救药。
  说到社交网络的火爆,我觉得就是“人人都想当明星”的心态造成的,哪怕个人空间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光顾,也满足了那种被关注感。这些“明星”“品位”心态一旦过火,就变得令人生厌。比如,某品牌咖啡连锁店,每逢每周一次的“半价日”会出现“排长龙”的盛况。我的好几个女性朋友本身对咖啡兴趣一般,但受微博的影响,硬是拉着我喝了几次半价咖啡,然后各种角度拍照,英文标识绝对要拍到但一定不能太显眼,然后挑出最满意的一张发出去。这让我觉得,咖啡不是自己喝的,而是喝给别人“看”的。
  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没事就刷着微博,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信息。比如我关注的某些笑话主页里大多数还是各种网友的生活状态,这些对我毫无用处,我根本不想知道,但是我还是在浏览,虽然我下一秒就会忘记。然后我看见他们的名字,觉得非常好玩,相当多人的名字叫“XXX考研必须要成功”“不过雅思不改名”“六月和雅思拼了”“GMAT正在进行中”…… 而在他们微博的主页,发表微博的频率相当之高,很多微博都是“我现在在XX大学图书馆,但是我看不进书所以我来刷一会微博!”隔了几分钟就看见他们分享了笑话或是某个长微博段子,要么就是疯狂地在刷各种“英剧福尔摩斯!复联!冰与火之歌!”他们一边分享一边告诉自己“小卷福最帅了,华生也好萌啊!这就是我去英国的动力啊!看一眼就有力气复习了啊!”一个小时后刷一次,一天要刷十几条啊!真不知道他们还能剩下多少专心学习的时间。
  除此之外,微博上那些所谓“传播爱心帖”的转发和跟帖也显得虚伪。我觉得将这种行为美化为“社交空间可以彰显社会爱心”简直是一派胡言。某天早上,有同学通过微博转发了海南某个搀扶老人过马路的照片,大家纷纷跟帖转发大呼感动,誓要让此善举激发大众爱心。然而,就在当天的午休时间,宿舍楼管阿姨将几大盆衣服拿上楼顶晾晒,一众同学看在眼里却无动于衷,只有我去帮助她,其他人顶多只是让个路,再称赞一句“力气不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们宁愿为一张“现成的”、远在天边的照片歌颂美德、传递正能量,也不愿意伸手帮忙,这让我觉得相当讽刺。
  社交网络流行,只能说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因为没有读者,日记将会慢慢灭绝;因为朋友不多,所以越来越在乎“粉丝”的数量;因为没有听众,我们会越来越频繁地发帖更新微博。同时,我们也会越来越逃避这个事实——我们只是一群想做明星的普通人。(林 山)
其他文献
这世界简直没天理,走红的人总是来自娱乐圈或时尚圈,谁能想起我们的“幕后英雄”呢?等等,此“幕后”非彼“幕后”也。我说的是除去那些光鲜亮丽的圈子以外的其他职业领域,比如我们从小到大都能在教科书上见到的且曾经立志长大了要成为他们的科学家。学霸头脑外加勤奋精神,其实他们才是真偶像啊!可惜,即使是《生活大爆炸》那样的火爆美剧,也只推出来一个科学家,关于科学家翻身做红人的新年新风气,还没有彻底形成。所以,下
期刊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该标语是在一位同学提出后,经过全班同学公选后悬挂的。公选程序的进行,让该班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表示赞成”。学校高三(5)班的周海帆表示:“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标语很个性,符合我们95后的气质,秒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励志金句,那种话从小听到大都听腻了。”
期刊
也许你早都注意到了泰剧的潮流快要袭来,也许你已经看过几部著名的泰剧。且不说泰剧有多少令你记忆深刻的剧情,只说那些五官精致、轮廓分明的年轻女演员,便足够吸引人。  也许是热带气候养育了热情美丽的姑娘,也许是美丽的姑娘让泰国这个被称为“微笑之国”的国度更加令人着迷。有一天,当她们微笑着向你走来,那一定是一场在所难免的“热带风暴”,轻易就能融化你那远在异域的心。因为,暹罗的美貌,不止一点点。  Mai
期刊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聚餐逐渐变成了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首选。无论是班级聚、社团聚、老乡聚还是舍友聚,难免借聚餐来增进友谊。但聚餐毕竟只是同学间交往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同学之间日常的交流。近几年,过度的饭桌社交,已明显超出同学间正常交往的范畴,助长了拉帮结派、炫耀攀比、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带来了很大的社交障碍及经济压力。  成功的中国式社交并非只停留于饭桌  “饭桌社交”
期刊
所谓“自拍”,早在1984年就已出现,来源于英文SELF-TIMER,指照相机的一种自行设置拍摄时间的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拍摄者想要拍摄自己时使用。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年轻人逛街的时候都喜欢拍个大头贴,但只是娱乐而已,而且照片也只是朋友分享。但到了社交网络的时代,一切都变了——随着照相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自拍就逐渐风靡了起来。可以说每一张明眸生辉的自拍照背后都有滤镜的存在,和化妆品相比,自
期刊
大学这间公司最“妙”的地方是,它既是公共服务,又是产业经营;它既面向社会,又针对个人;它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可以说,现在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而这间公司
期刊
我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物种,他们不上网可能会死,不聊天可能会死,不利用网络和人瞎扯也可能会死,当然,如果死之前不去微博、人人上发条“哦,我马上要死掉了”的状态估计死后也会午夜梦回发布一条然后继续长眠,他们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超过了常人,说他们宅、内向、不爱说话也不是,网络上打屁抽风玩得风生水起;说他们话痨幽默妙语连珠也不尽然,一开启现实生活模式就语塞得和一个木讷的路人甲没两样。  我最近把自己
期刊
早上出门应该检查什么呢?有调查称都市客的排序依次是:手机、钱包、钥匙;总之是以手机为首,和其他物件的自由组合的形式。  于是,安心出门了吧。  等进了电梯,在那狭小幽闭的空间内,再加上途经几个楼层挤进的人,站定在你设定的警界线内。警报拉响,你开始周身不自在,眼神不知聚焦在哪儿好,虽是邻居,但重点是这种陌生感还是令你焦躁。望着跳动的楼层数字,仿若是过了一个世纪之久。恰巧手机铃声响起,感动得把救星拿出
期刊
中国“Y一代”指的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受到良好教育的80~0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人拥有“志向远大、眼界宽广、但不能吃苦”的价值观。中国“Y一代”的特点是获取知识的范围更广,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每日都会接触网络,在网上进行消费,打网络游戏,用SNS和朋友聊天。中国Y一代通过“微博”从全球收集信息,通过时刻不离身的智能手机来和朋友交换意见,并且其中大部分人都十分热衷于日益精进并不断更新换代高科技产品。
期刊
作为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我常常觉得时间是一下子消失的,很多时候我刷网页,上社交网站只是想休息一下,结果一下子就休息到了睡觉时间,甚至是休息到天亮,然后便是睡觉,起来接着“休息”。  直到某一天有人在微博上@我了一条关于软瘾症的微博——“你是否也患上了软瘾?软瘾,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名词,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是不同于物质上瘾的沉迷。如习惯性拖延、频繁查看邮件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