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对写法”是一种婉转曲达的诗歌创作手法。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曾论及此法,谓:“分身以自省,推己以忖他;写心行则我思人乃想人必思我,己思人思己,己见人见己,亦犹甲镜摄乙镜,而乙镜复摄甲镜之摄乙镜。”因而此法又称为“双镜相摄”。
这种手法多出现在思亲怀人的作品中。由于作者往往不是从正面落笔直接抒发对有所思的深切怀念之情,而是用换位的手法,设身处地、推己度人,移情于景、移情于人,因而又称为“主客移位”。诗人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落想,虚设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深挚地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可收一石二鸟之效,得一击两鸣之功。这种从对面写来的手法,使全诗不浅露,不直白,委婉深沉,留有余味,能极大地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周南·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的闺怨诗作。在写作技法上运用对写法,非常独到和奇特。第一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宾彼周行”,写妇人思念丈夫以至于停下采摘卷耳菜。后三章则不再写自己进一步的思念,而是进入幻想,转换角色,实现思念的主体的更换。想象自己怀念的人的境况:借酒浇愁,不让自己伤怀。王夫之说的好:“示以不永怀,知其永怀矣。示以不永伤,知其永伤矣。”用想象中的丈夫在困境中怀念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反复咏叹,层层递进,而对自己的怀念不再说一句,通过更换想象的场景,加深语义,加强语势,更强化了艺术效果。《魏风·陟岵》是一个长期服徭役的青年怀念家中亲人而写的诗。全诗通过逐一写出父亲、母亲、兄长的殷殷嘱托来烘托青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反宾为主,构思别致,另见一番思绪。
《诗经》中《陟岵》、《卷耳》开创的这种悬想式“对写法”,在诗歌发展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到了唐宋时代,用“对写法”写成的怀人之作就更为多见了。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借看月抒写离情,抒写自己对家中妻儿的思念,可是作者开篇不是直接抒写自己的思念,却写对方对“我”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如果作者扣住诗题《月夜》,一開始就从自己这方面落墨,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那么就无法把自己对妻子的那份思念和牵挂的深刻——令作者痛入骨髓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担忧——表现出来,而这是一种何等深沉的思念。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旅他乡的游子,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三、四两句,并非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正在: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此诗的佳处,正在于运用“对写法”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另如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的运用“对写法”,亲人思念诗人,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这样写就让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又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第五句“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让这种感情一泄元余,接下去如果还是正面来写思乡,恐怕很难为继。第六句“孤帆天际看”翻转一面,从对方写起,写出了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这正是自己思乡的最坚实的感情基础。由此看来,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写它的真正目的是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透彻。从上面的例析可以看出,对写法可以使作者要抒写的思乡、思亲之情显得委婉蕴藉,曲折有致,也更为深沉透彻,意蕴悠长。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句中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一首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对写,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又如韦应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这首秋夜怀人之作,乃是遥想远在临平山学道的挚友邱丹的(二十二员外系邱丹的排行)。诗中前半实写诗人自己此身此夜之处境:深秋之凉夜,诗人独自散步沉吟于旷野小径,怀念故友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不禁神思飞越,视通万里,自然而然地转入后半虚写所恩之友人此夜彼地之处境:临平山今夜秋色应是如此之空寂清幽,似乎就连”松子落”地沙沙有声亦历历可闻。而遁入空门置身于如此寂静的深山古寺的故友,此时此刻亦应夜不成寐吧。前半实写自身,是感情的生发;后半虚写对方,则是感情的升华。从容落笔,淡淡着墨,语淡情浓。言简味永。足以体现韦苏州诗古淡之风格。
对写手法局部散见于篇中也每每可见,诸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夜吟”句即是推己及人,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妙处全在摹拟“对想”:本是诗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写故园闺中之佳人,也应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之归来,这样写来,自是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五月渔郎相忆否”(周邦彦《苏幕遮》),作者不直言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亲人,而是从对面写来,问故乡的渔郎是否还记着自己,将真挚深切的情怀表现得深沉动人。
综观“对写法”,从对面写来,推己度人,弥补了直抒胸臆的那种一泻无余之不足。既明快有力,别有风致,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犹如对镜取影,清池映皓月,水光照云影,乃是一种感情的叠加方式,从而营造出了“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手法多出现在思亲怀人的作品中。由于作者往往不是从正面落笔直接抒发对有所思的深切怀念之情,而是用换位的手法,设身处地、推己度人,移情于景、移情于人,因而又称为“主客移位”。诗人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落想,虚设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深挚地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可收一石二鸟之效,得一击两鸣之功。这种从对面写来的手法,使全诗不浅露,不直白,委婉深沉,留有余味,能极大地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周南·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的闺怨诗作。在写作技法上运用对写法,非常独到和奇特。第一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宾彼周行”,写妇人思念丈夫以至于停下采摘卷耳菜。后三章则不再写自己进一步的思念,而是进入幻想,转换角色,实现思念的主体的更换。想象自己怀念的人的境况:借酒浇愁,不让自己伤怀。王夫之说的好:“示以不永怀,知其永怀矣。示以不永伤,知其永伤矣。”用想象中的丈夫在困境中怀念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反复咏叹,层层递进,而对自己的怀念不再说一句,通过更换想象的场景,加深语义,加强语势,更强化了艺术效果。《魏风·陟岵》是一个长期服徭役的青年怀念家中亲人而写的诗。全诗通过逐一写出父亲、母亲、兄长的殷殷嘱托来烘托青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反宾为主,构思别致,另见一番思绪。
《诗经》中《陟岵》、《卷耳》开创的这种悬想式“对写法”,在诗歌发展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到了唐宋时代,用“对写法”写成的怀人之作就更为多见了。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借看月抒写离情,抒写自己对家中妻儿的思念,可是作者开篇不是直接抒写自己的思念,却写对方对“我”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如果作者扣住诗题《月夜》,一開始就从自己这方面落墨,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那么就无法把自己对妻子的那份思念和牵挂的深刻——令作者痛入骨髓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担忧——表现出来,而这是一种何等深沉的思念。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旅他乡的游子,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三、四两句,并非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正在: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此诗的佳处,正在于运用“对写法”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另如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的运用“对写法”,亲人思念诗人,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这样写就让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又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第五句“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让这种感情一泄元余,接下去如果还是正面来写思乡,恐怕很难为继。第六句“孤帆天际看”翻转一面,从对方写起,写出了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这正是自己思乡的最坚实的感情基础。由此看来,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写它的真正目的是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透彻。从上面的例析可以看出,对写法可以使作者要抒写的思乡、思亲之情显得委婉蕴藉,曲折有致,也更为深沉透彻,意蕴悠长。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句中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一首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对写,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又如韦应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这首秋夜怀人之作,乃是遥想远在临平山学道的挚友邱丹的(二十二员外系邱丹的排行)。诗中前半实写诗人自己此身此夜之处境:深秋之凉夜,诗人独自散步沉吟于旷野小径,怀念故友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不禁神思飞越,视通万里,自然而然地转入后半虚写所恩之友人此夜彼地之处境:临平山今夜秋色应是如此之空寂清幽,似乎就连”松子落”地沙沙有声亦历历可闻。而遁入空门置身于如此寂静的深山古寺的故友,此时此刻亦应夜不成寐吧。前半实写自身,是感情的生发;后半虚写对方,则是感情的升华。从容落笔,淡淡着墨,语淡情浓。言简味永。足以体现韦苏州诗古淡之风格。
对写手法局部散见于篇中也每每可见,诸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夜吟”句即是推己及人,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妙处全在摹拟“对想”:本是诗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写故园闺中之佳人,也应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之归来,这样写来,自是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五月渔郎相忆否”(周邦彦《苏幕遮》),作者不直言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亲人,而是从对面写来,问故乡的渔郎是否还记着自己,将真挚深切的情怀表现得深沉动人。
综观“对写法”,从对面写来,推己度人,弥补了直抒胸臆的那种一泻无余之不足。既明快有力,别有风致,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犹如对镜取影,清池映皓月,水光照云影,乃是一种感情的叠加方式,从而营造出了“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