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导策略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ha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不断开展与深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经常遇到课堂上时间、空间无法解决的、以及在课堂上学生生成了一些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与问题,这时我便放手让学生到课外去自主探究。在实施中,我越来越感受到自主探究地实施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独特功效。因为它深深地激起了儿童探究周围事物的欲望,提供了发挥他们探究自主性的大舞台,使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对自然事物进行独立地科学探究,从而培养了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从小能自己尝试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然而由于前期重视不够,缺乏经验、方法的我走过了许多弯路,致使学生丧失了许多研究机会,缺失了研究的兴趣,我深感自责。现反思如下几点:
  一是没有灵活地安排自主探究的时间,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充分。因为自主探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我总是先把在课堂上能完成的探究项目先完成,结果发现这样做是极端错误的,表现在:一方面学生对于一些长周期的课题,如“观察月相变化的研究”、“养蚕过程的研究”、“油菜生长过程的研究”等类似这些课题的研究,需要的时间都比较长,季节性也比较长,显然学生最后就没有时间、机会来研究这样一些长周期的课题:另一方面在缺乏时间保证的情况下,学生思想上对自主探究的内容就不够重视,心想反正也完成不了,实施起来缺乏热情、兴趣,研究起来也就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经过反思,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把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放在学完一个单元后就要进行,要把它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
  二是收放不合理,学生探究的自由度不够。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既然是自主探究,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于是不分学生的年龄大小,不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出发,直接放手让学生去研究,致使学生在研究中经常手足无措,显得十分盲目。之后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事无巨细、包办代替,问题、研究计划、方案、记录表都是我代他们搞好才让他们去研究,殊不知我的这种好心却使学生研究的兴趣索然、收获甚微。
  反思以上的这些错误的教学行为,我深深地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的探究失去了应有的自主性。我想,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必须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机制,把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是一条达到成功彼岸的必由之路。现将本人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进行简略地描述。
  一、开放、合理地选择自主探究的问题
  选择探究主题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自主探究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探究,因此这个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或生成的问题。然而学生年龄小,生理、心理均不成熟,认知水平较低,让他们自己提取并选择一个有价值、可操作的问题显然并非易事。我想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
  1、指导学生选择平时教学中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记下学习中遇到的不甚了解的事物或问题,然后从中做出选择:
  2、开展训练,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师可以选择某种植物(如牵牛花)的开花过程,某种昆虫或小动物(如青蛙)的生长变化情况,某种天气变化(如雷雨)的实况录像、图片播放或展示给学生看,也可以选取某些物质的样品或标本(如石墨、煤块、陶瓷等)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3、自主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教师鼓励并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发现问题,及时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并讨论选取出一个自己想研究、可研究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显然获取问题的渠道并非一种,然而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出发,采用灵活多样、扶放有度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如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自主探究课题,年龄又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就比较适合他们,教师还可以把平时科学教学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列出一些贴在教室里,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进行研究。而到了四、五年级时,就不一定要这样做了,可以更多地让他们在课堂上、生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二、逐步、分类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但作为刚学习《科学》的小学生来说,完全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难度比较大,此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合作者、推助者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为学生在开始的观察、研究中搭好脚手架,指导多一些,以后逐步放手。
  例如:在教学《养蚕》单元,介绍养蚕的注意事项时,老师说道,蚕宝宝对环境要求特别严,既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吃的桑叶也要干净。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苍蝇为什么生命力这么强,在又脏又臭的地方照样生活的一点事也没有?”这位老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将这个问题留给学生:“你们课后自己可以探究一下。”但这位老师并不是一句话敷衍了事,紧接他又问道:“你们觉得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各自看法:
  ——与周围的气味有关,——与周围气温有关,——与它的免疫力有关。
  然后老师将班级学生根据看法不同分成三组,分别是“气味”组,“气温”组和“免疫力”组。
  分组结束后,各组制定出研究方案,例如:“气温”组把苍蝇白天放在室外,晚上放在室内,利用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来研究。“气味”组在玻璃缸内放一条臭鱼,一条新鲜的鱼和一个馒头,然后将苍蝇放入玻璃缸,看苍蝇更喜欢哪个。“免疫力”组,利用询问医院医生,上网查资料的方法来研究。
  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热火朝天地忙开来。但老师也没有完全闲着,时不时地问一问学生的探究进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探究结束后,教师又组织了交流活动。
  学生从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研究学生明白了:(1)苍蝇生命力强与气温有关,气温升高,苍蝇就多,所以,夏天苍蝇多;(2)苍蝇喜欢腥臭味,所以,垃圾堆等脏环境里苍蝇多;(3)苍蝇免疫力强,会传播疾病。   当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后,教师不仅鼓励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还给予了一定的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研究,从而使得学生愿意去研究。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所需要的方法,可能大多数直接来自于科学课堂的,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但有时也需要教师在课外特别的帮助,使他们不至于在探究困难面前手足无措,丧失信心和热情。
  三、有序、灵活地实施自主探究的过程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学生的独立探究更是如此。因此在学生自己选择了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后,‘教师要着手指导学生制订一个研究计划,明确自主探究的方法。当学生制订出研究计划后,教师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做实验或走出校门搞调查、实地考察、亲身观察来收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例如学生在经历了养蚕过程后收获了蚕茧,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蚕是怎样下卵的?下的卵是什么样子的?课题小组成员围绕这个问题制订了研究计划,然后用放大镜进行了细致地观察,记录如下:蚕咬破茧子变成了蛾子后,雌雄尾对尾交配,下卵时雌蛾尾部象蜻蜓点水一样,点一下出来一个,约一天左右,每只蛾子产下了约一百个卵,这些卵和芝麻差不多大,圆形中间有凹,呈淡黄色,五六天后逐渐变黑,雌蛾下完卵后不吃食,活动减弱,约四五个小时后死亡。学生们把蚕卵包好后,萌发了新的研究兴趣:蚕是怎样孵化出来的?我鼓励他们先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还可以走访一些蚕农积累一些经验,为来年能更好地研究做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往往会在研究过程中有新的十分感兴趣的问题生成,而这些问题与当前研究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记录下这些问题,并允许学生偏离原先的问题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如学生在研究桃树花时,被桃枝上的许多小黑点所吸引:这些小黑点是昆虫的卵还是植物的种子?他们展开了讨论并各自进行了猜测,接着他们用放大镜看、用鼻子闻、用刀剖开,甚至用舌头去舔,研究兴趣十分浓厚。再比如学生在沙地里研究如何为小动物安家时,身上带的小磁铁掉到沙里,拿起来后发现上面有许多黑色粉末,对此产生了疑问:这些黑色粉末是什么?经过磁性实验及到图书馆查阅有关沙的资料,证实了这些粉末就是铁粉。学生们还知道了沙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进一步又想研究沙是怎样形成的?以上研究虽然偏离了原先的主题,但是我想在实施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研究不应受时空限制,研究的兴趣不应受到压制,只要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应该放在第一位去研究,这样的研究才更加自主,这样的自主探究才更加具有魅力。
  四、自由、适当地展示自主探究的成果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验后获得了大量信息和数据,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记录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使学生学会利用简单的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分析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在班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主探究成果的机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采用适当形式展示出来。例如学生研究结果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时,可以在班级开展一个“自主探究科学报告会”;研究结果有较多的图片、照片或模型时,可以在班级举办一个自主探究成果展览,并安排“讲解员”讲解。
  成果展示的形式要适当,也应是自由的,如科学小论文、小制作、多媒体演示、话剧表演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展示形式。教师对参与自主探究的学生,不是以成果大小、水平高低来评价和衡量他们,而是对每个学生、每个课题的活动记录、图片、收集的资料、各种设想及研究的过程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探究成果报告会告一段落后,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作出书面总结与反思。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的改进、研究中的情感体验等都应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目的在于积累自主探究的经验,增强独立探究的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地把研究的自由权、自主权还给学生,在研究中善于为学生服务,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及独立探究的能力,也才能从根本上使自主探究成为滋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肥沃土壤。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作文命题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第一个指令。它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题目,二是要求。作文命题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题材和写作内容。因此,作文命题的确立对作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儿童文化观照下的作文教学追求“我手写我心”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启发学生自由表达,大胆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敞开心扉,用他们的小手写下本真的言语,完成心灵的创作。诗性逻辑是儿童
期刊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45人。进入新课改实验后,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于2010年全面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2011届评价结果作为向高中学校选送新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通过实践,此次学生素质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学校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学校三个评价小组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形成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能力如何是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准,同时作文教学也是语义教学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领域。如果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感受和理解欣赏了美,那么作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现在许多小学生不喜欢上作文课,见作文就头疼,每次写作文,都是挤牙膏式凑满字数。写出来的文章题材老套,形式单一,可以说是千篇
期刊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科学课程的主体,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归根到底应该由学生的表现决定。学生认为爱听或不听会后悔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这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教学是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否引起兴趣,让学生爱听;二是教师讲的课是否注重实效,会对学
期刊
新课标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在选择田径教学内容时要摆脱作为纯竞技比赛田径项目的束缚,田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应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情趣,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得当与否,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直接原因,而田径运动项目本身比较枯燥无味的特点,更需要教师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气
期刊
大量事实和调查数据表明,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初中女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部分女生严重偏科的现象,因而,对初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一、“弃重求轻”。培养兴趣  女生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她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
期刊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学一点好的古典诗文,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十分有益的。但是,由于很多优秀的诗歌距离我们已经年代久远,加之中国人历来有“诗无达诂”的传统,有很多好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因而就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古典诗歌的意义深远和富有哲理的特点,又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讲的浅了,学生们似懂非懂,甚至是一头雾水;但如果把字字句句都落实到实处
期刊
种植即栽种。种植特色课程即利用栽种植物的特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园种植特色课程开发的策略是指有幼儿园利用栽种植物的特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种植园地是幼儿身体力行的场所,种植的各种植物为孩子的探究提供直观的材料,利于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科学
期刊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对话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热情,自觉将对话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对话教学也出现了新鲜局面,语文课堂教学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有效的对话教学,既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重要课题,也是困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原因所在。  一、实现有效性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内容多数知识牵涉到的具体内容,超出了初中物理知识范围,教师以往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依靠单方面讲授和展示课件,而忽视了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  课本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对宇宙整体理解上按照由近及远的次序,勾勒不同阶段人类所认识的宇宙大小;另一条线索是按时间的顺序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结构演化等更深入的认识历程。同时展现人类认识过程是与思维和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