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32-01
一、说教材
《认识负数》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到高一年级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它原先安排在初一年级有理数单元的起始阶段,如今下放到小学五年级,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才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所以我将教材中两课时内容整合为一课时,将这两部分有机融合、适当调整,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 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走进课堂之前他们对负数已有一定的感知,因此我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估计,以便及时调整。我的教学预设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
(1)填表
师说三件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事,让学生把听到的数据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简明的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
师收集部分学生的记录单,进行比较,教师相机引出正数、负数这两个概念。
(老师一上课就抛出了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然后通过欣赏学生不同的记录方法,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于是动态生成了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数。)
2、利用记录的数据初步认识正、负数,教学读与写。
3、巩固练习
(1)抢读:-100、+6.8、-1.8、36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本环节通过师生间简单的交流和互动中边讲边练掌握了正、负数的读写法,并联系生活,架起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4、介绍负数的历史并揭示课题
(师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学生了解负数的历史,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让学生感到原来数学上的好多知识都是为了我们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进一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
1、读温度
播放天气预报节目片头,首先在天气预报的温度中找负数并用自己的理解来说温度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说出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5和-5的区别,帮助学生了解负数在温度中表示的意义。这时教师又问“0度时什么感觉?”既是为了加深对这些数的理解,又是为了接下来认识“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作铺垫。
2、认识温度计。(多媒体教具:表示水银的位置可挪动)
(1)学生认识温度计。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也很自然地说出了看的方法。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
(2)鼠标点击出5℃和-5℃。问:点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并用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
(3)再点-15℃,比较-5℃和-15℃哪个更冷?怎么能说明-15℃比-5℃更冷了?
3、完成第2页“试一试”,巩固新知
请学生都做一次气象预报员,先用刚学的知识写一写题目中三地的气温,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播报一下,最后通过集体交流强调+19摄氏度和19摄氏度这两种写法的意思是相同的。
(这样设计,让学生再次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巩固了刚学到的知识,同时也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交流、表达的机会。)
4、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首先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理解海拔高度、海平面的含义,接着让他们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再让他们尝试用刚学的知识表示图中的两个海拔高度,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图中右边高出海平面部分最高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找一找:海拔-200米大约在什么地方,最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练习一的1、2两题:表示海拔高度,根据海拔高度判断某地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这里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表示海拔高度并说出理由,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估一估、找一找可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5、用数轴上的数表示负数:如果把温度计横过来,抽拉出刻度线,用一条直线表示,就是一条数轴,观察一下,你从数轴上又发现了什么?(师指着数轴手势从左往右)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再写一些正数和负数。这里教师故意几次追问学生写完了没有,使学生感悟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写不完。最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哪个数一定不会出现在这两个集合圈里,强化0与正数、负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让学生初步体会数轴上正数和负数的排列规律,形成相对完整的有关正数和负数的认知结构,并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进一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基础性练习:出示存折和电梯图上的负数,让学生讲讲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形成性练习: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2题。
3、拓展性练习:投影刘强跑步冲刺画面,并出示问题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师请两生分别代表刘翔和风速表演。如果风速度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老师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
(四)回顾总结,课后延伸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再请他们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对于负数还想知道些什么?
简评:
纵观整节课,细细品味每一环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这节课的主线。“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素材,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去观察、猜测、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服务于生活”让我们体会到学数学为了更好的生活。总之,我们要把数学溶入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感受到数学,让每一个情境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
一、说教材
《认识负数》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到高一年级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它原先安排在初一年级有理数单元的起始阶段,如今下放到小学五年级,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才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所以我将教材中两课时内容整合为一课时,将这两部分有机融合、适当调整,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 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走进课堂之前他们对负数已有一定的感知,因此我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估计,以便及时调整。我的教学预设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
(1)填表
师说三件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事,让学生把听到的数据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简明的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
师收集部分学生的记录单,进行比较,教师相机引出正数、负数这两个概念。
(老师一上课就抛出了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然后通过欣赏学生不同的记录方法,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于是动态生成了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数。)
2、利用记录的数据初步认识正、负数,教学读与写。
3、巩固练习
(1)抢读:-100、+6.8、-1.8、36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本环节通过师生间简单的交流和互动中边讲边练掌握了正、负数的读写法,并联系生活,架起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4、介绍负数的历史并揭示课题
(师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学生了解负数的历史,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让学生感到原来数学上的好多知识都是为了我们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进一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
1、读温度
播放天气预报节目片头,首先在天气预报的温度中找负数并用自己的理解来说温度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说出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5和-5的区别,帮助学生了解负数在温度中表示的意义。这时教师又问“0度时什么感觉?”既是为了加深对这些数的理解,又是为了接下来认识“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作铺垫。
2、认识温度计。(多媒体教具:表示水银的位置可挪动)
(1)学生认识温度计。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也很自然地说出了看的方法。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
(2)鼠标点击出5℃和-5℃。问:点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并用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
(3)再点-15℃,比较-5℃和-15℃哪个更冷?怎么能说明-15℃比-5℃更冷了?
3、完成第2页“试一试”,巩固新知
请学生都做一次气象预报员,先用刚学的知识写一写题目中三地的气温,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播报一下,最后通过集体交流强调+19摄氏度和19摄氏度这两种写法的意思是相同的。
(这样设计,让学生再次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巩固了刚学到的知识,同时也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交流、表达的机会。)
4、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首先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理解海拔高度、海平面的含义,接着让他们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再让他们尝试用刚学的知识表示图中的两个海拔高度,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图中右边高出海平面部分最高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找一找:海拔-200米大约在什么地方,最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练习一的1、2两题:表示海拔高度,根据海拔高度判断某地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这里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表示海拔高度并说出理由,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估一估、找一找可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5、用数轴上的数表示负数:如果把温度计横过来,抽拉出刻度线,用一条直线表示,就是一条数轴,观察一下,你从数轴上又发现了什么?(师指着数轴手势从左往右)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再写一些正数和负数。这里教师故意几次追问学生写完了没有,使学生感悟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写不完。最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哪个数一定不会出现在这两个集合圈里,强化0与正数、负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让学生初步体会数轴上正数和负数的排列规律,形成相对完整的有关正数和负数的认知结构,并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进一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基础性练习:出示存折和电梯图上的负数,让学生讲讲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形成性练习: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2题。
3、拓展性练习:投影刘强跑步冲刺画面,并出示问题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师请两生分别代表刘翔和风速表演。如果风速度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老师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
(四)回顾总结,课后延伸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再请他们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对于负数还想知道些什么?
简评:
纵观整节课,细细品味每一环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这节课的主线。“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素材,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去观察、猜测、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服务于生活”让我们体会到学数学为了更好的生活。总之,我们要把数学溶入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感受到数学,让每一个情境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