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练习生活化、课堂加强实践活动。
[关键词] 数学 生活化 情境 内容 练习 实践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到数学其实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那么,如何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呢?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中,使数学学习真正与学生生活交融,实现教学氛围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大量的具体原型。
新的教材中,每一课都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上课时列举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动手操作认识圆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结束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行车,汽车轮胎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为什么连接两车轮的轴杆装在轮子的中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索数学的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内容是熟悉常见的,但也是新鲜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和灵活处理,灵敏捕捉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生活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感知和整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有个老师在教学“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他知道许多学生早已会比较很多万以内的数的大小了,只是部分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有些困难。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视机每台1406元,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约8000万桶,全校有学生650名……在课堂上,首先,他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尝试比较数的大小。接着,请学生将部分式子贴到黑板上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得出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两类: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大家都已经会比较,知道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他就让学生自己选这样的例子进行大小比较。而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通过生生互相交流、生生互相学习找到比较的方法。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之后,在练习中又设计了货比三家:买电器到哪一家合算这样的题目。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练习时,应多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位小学老师就做得很好,当他发现,小A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一种错误:“这筐水果需要多少钱?”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需要45钱”。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老师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纠正:“不,应该说9岁。”老师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1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1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45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45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老师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四、课堂加强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做数学”,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说,数学是源于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在生活中有何用。所以,我们必须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数学的应用。我们要以实现生活中的课题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产生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房屋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这样,同学们的思维会一下子被激活,他们会想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蝴蝶、蜻蜓、飞机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会自觉参与,而且可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EB/ OL].
[关键词] 数学 生活化 情境 内容 练习 实践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到数学其实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那么,如何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呢?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中,使数学学习真正与学生生活交融,实现教学氛围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大量的具体原型。
新的教材中,每一课都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上课时列举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动手操作认识圆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结束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行车,汽车轮胎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为什么连接两车轮的轴杆装在轮子的中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索数学的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内容是熟悉常见的,但也是新鲜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和灵活处理,灵敏捕捉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生活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感知和整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有个老师在教学“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他知道许多学生早已会比较很多万以内的数的大小了,只是部分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有些困难。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视机每台1406元,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约8000万桶,全校有学生650名……在课堂上,首先,他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尝试比较数的大小。接着,请学生将部分式子贴到黑板上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得出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两类: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大家都已经会比较,知道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他就让学生自己选这样的例子进行大小比较。而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通过生生互相交流、生生互相学习找到比较的方法。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之后,在练习中又设计了货比三家:买电器到哪一家合算这样的题目。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练习时,应多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位小学老师就做得很好,当他发现,小A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一种错误:“这筐水果需要多少钱?”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需要45钱”。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老师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纠正:“不,应该说9岁。”老师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1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1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45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45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老师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四、课堂加强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做数学”,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说,数学是源于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在生活中有何用。所以,我们必须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数学的应用。我们要以实现生活中的课题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产生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房屋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这样,同学们的思维会一下子被激活,他们会想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蝴蝶、蜻蜓、飞机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会自觉参与,而且可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EB/ 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