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媒技术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展陈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zh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受众的更迭,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运用越来越高频与广泛,在展陈方面,主要表现在展示手段的多元化与功能性的拓展。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内容及展示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信息资源的创新融合也在不断被尝试。文章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通过技术原理、创意构想、展示手段等方面,介绍分析了数字多媒体透明屏技术在实际展示中的具体应用,继而对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保护展示的创新,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多媒体展示;传统手工艺
  近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在无形中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的传播力度,展陈频率增加,手段及形式都呈多元化发展,数字多媒体(以下称数媒)技术的应用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但提升了保护力度,也促进了非遗的传承。
  1 我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展陈的发展与现状
  1.1 传统手工艺的特征
  传统手工艺技能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其他四个方面分别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较其他门类而言,传统手工艺具有工艺性、传承性、实用性等特点,它不但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时代变迁、生产力发展,其为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功能性需求,也在不断经历着变革与创新。虽然一部分传统手工艺门类逐渐被科技带来的变革取代,可唯一性、创造性仍然使其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是工业化生产下的产品所无法企及的。文化上的传承与应用上的创新使传统手工艺一直保持着与人类生活的紧密相连。
  1.2 我国非遗展陈的发展与现状
  非遗展陈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对受众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我国的非遗展陈由2006年6月10日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设立至今,历经十余年的实践创新与探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陈内容与展陈形式不断丰富,展陈手段不断革新,展陈理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博物馆和非遗展览了解非遗,非遗展陈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随着非遗产业日渐规模化,文化兴国背景下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也不断加大,促使相关展览及活动的推出日益频繁,各种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手段被应用到其中,巨大的市场需求直接推动了非遗展陈领域的迅速发展。
  作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展陈,展出形式和展出手段的革新是其最为明显的变化,由原先单纯的静态记录到现在全方位的感官互动体验,多元化的策展理念层出不穷,但受场地、经费、技术支持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展陈形式仍占据主流地位。
  2 数媒技术在非遗展陈中的作用与意义
  2.1 数媒展示技术的特征
  数字化展示,是指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手段,把所要表现的内容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呈现。①数媒展示技术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信息化
  数媒技术可通过计算机等载体承载巨大的信息量,并通过应用程序对不同信息要素(如图文、音频、视频等)进行编辑处理,使其得以综合再现传播给受众。因此,信息化是数媒展示技术在实时传播运用中的重要手段。
  2.1.2 多元化
  数媒技术的科技基因为其在展陈中的多元化呈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幻影成像、全息成像、多轨动画等新技术的涌现更是层出不穷,随之带来的是展陈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无论从观展者还是策展者的角度,以往單调、传统的展陈形式都已不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2.1.3 互动性
  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数媒展示技术在互动性上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观展者可以通过触摸、红外感应、动作捕捉等技术原理实现人机交互。目前互动体验已是数媒展示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展陈形式,而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的探寻还将继续。
  2.2 数媒技术在非遗展陈中的作用
  基于上文所述,多媒体技术主要是通过电脑对文字、视频等表现要素的控制,借助于投影机、机械操作等方式对主题进行表述与再现。①数媒技术在非遗展陈中具体又有哪些作用呢?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
  2.2.1 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呈现
  数媒技术可通过信息化特点,将信息资料进行编辑再现,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中国馆展出了利用数媒技术制作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城的繁盛景象,结合声光电技术及仿宋建筑风格的展厅,如同穿越历史长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获得了2011年度英国国际视觉传播协会颁发的最佳现场和体验活动奖。在非遗展陈中,经常需要用到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展品,这些资料不但稀缺而且珍贵,在具体实施中有一定的困难,数字化的呈现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2.2.2 增强观展体验
  数媒技术还可通过对环境及实物的模拟进行逼真的虚拟再现,使观展者如同身临其境,增强视听感受与参与度,以达到沉浸式体验的目的,其中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又称AR技术)的应用最为突出。视、听、触等复合感官体验使数媒展示的体验感具备了多元化、全方位、沉浸式等优势,这不仅拓展了展览展示本身的功能性,同时也增加了受众的观展乐趣和参与度。可以说数媒技术在展陈中的运用,对观展体验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上海徐汇艺术馆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推出的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中,为更好地还原榆林窟第25窟风貌,策划团队采用环绕荧幕结构模拟洞窟空间,通过对舞蹈演员动态信息的绑定制作全息投影,让壁画中沉寂千年的人物形象顿时“活”了起来,在沉浸式体验氛围中,使观者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解读。   2.2.3 有效构建展示空间
  传统的非遗展陈形式在空间的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文字及史献资料的处理,只能通过二维手段进行呈现,数媒技术的多样化特征改变了这一传统的展陈形式,实现了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所承载的信息量和现场感也是传统形态无法企及的。
  3 雕版印刷技艺概况
  雕版印刷技艺又称镂版、版刻、梓行、雕印等,由印章、墨拓发展而来,是活字印刷术的前身,世界印刷史上的“活化石”。其制作原理是将文字、图像等制作内容反向雕刻于板材上,再于印版上刷墨、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绢等材质,装订成册。②据史料记载,雕版印刷最早出现于隋朝,清朝后期逐渐走向没落,现尚存较早的印刷品多为佛家经书,其中以代表作《金刚经》最为著名。2006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于纯手工制作的工序及工艺都极其繁复,雕版印刷在使用功能上已失去了往日的价值,无法再顺应时代作为传播媒介带来行业性量化产出,以服务于社会大众。但在艺术鉴赏、活态文化继承、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这一曾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传统技艺,始终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与地位,内涵价值不容小觑。国家对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也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其发源地扬州现存着全套的古老雕版印刷工艺,2005年中国首座雕版印刷博物馆落成,2014年,广陵古籍刻印社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4 以雕版作品《金刚经》为例的实践研究
  以下以笔者指导的设计作品《金刚经》为例,来探讨数媒技术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展陈上的创新演绎。
  4.1 透明屏技术解析
  此次我们选择的数媒展出媒介为:透明箱体触摸屏(英文名称X-vision),是基于透明屏技术下的一种新型展示设备。透明屏,英文名称Transparent display,在实际应用中,屏幕有LED、OLED等不同材质的区分。顾名思义,透明屏装置的显示屏幕像玻璃一样完全透明,其运用科技手段处理,使结构部件“隐形”,从而实现无遮挡的全透明视觉效果。受众在观看数字影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屏幕看到箱体内部的展品,并且通过程序设置,进行触摸式人机交互体验,X-vision就是在交互技术支持下发展而来的。基于透明屏技术的成熟发展,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定制不同的造型规格与尺寸,以满足空间的展示需求,达到空间美化的效果,如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里,震撼全场的24块“冰屏”即是运用了LED智慧透明屏技术(图1)。此外,也可在透明屏后增设箱体,以满足实物展出的功能需求,运用到各种展览展会中,如车展、产品发布会、博物馆、科技馆等,结合数字多媒体形式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图2)。
  4.2 关于作品的创意理念和设计构想
  4.2.1 设计构想
  《金刚经》是雕版印刷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所以我们选取它为本次展示的展品。根据发展演变介绍、制作流程解析、数字化赏析进行功能性划分,以相应的《溯》《生》《梵》三个版块来进行透明屏的演示。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喜好选择版块内容,浏览途中可以通过触发返回键,回到上级目录或页面首页。
  4.2.2 创意理念
  界面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古本书籍的版式及用色,主题字样的风格则体现了汉字方正的结构特征。结合雕版印刷反刻转印的特点,当界面中的主题字样被点击时,会反转成反印的形象,背景音乐则选取梵音金刚经以切入主题,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打造沉浸式体验。
  通过DIY个性定制等人机交互手段,增强用户体验度,以加深受众对雕版印刷技艺的全方位认知,潜移默化地拉近与其之间的时空距离,从而实现传统多媒体展示以传播为主要功能的突破。
  4.3 数媒技术在案例展示中的具體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传播和共享,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第一部分:介绍雕版的起源与发展。雕版技艺应时代而生,随时代而变,《溯》是取其追根溯源之意。故在此章节,我们以水墨这一传统表现形式,通过AE动画制作手段,展示了雕版印刷起源、诞生、发展的历程,千年历史凝练在一块屏幕之上,展品雕版《金刚经》在动画营造的水墨世界中若隐若现,增加观者的代入感。(图3)
  第二部分:解析雕版的制作过程。观众可以通过触屏互动,模拟雕版由选板、写样、雕刻、到印刷的过程,DIY一块属于自己的雕版,扫描二维码将图片下载到手机相册(图4)。
  第三部分:数字化作品赏析。考虑到透明屏的特性,我们希望通过第三部分让箱内的雕版与透明屏进行一个互动,所以我们将这一部分称为“梵音妙音”,点击文字,将会出现不同的特效以及声效。
  5 关于“可移动的非遗博物馆”的设想
  目前在我国很多博物馆的主题展中都能看到数媒技术。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不同数媒装置的特点,运用在展出的各个环节当中,让观者有一系列丰富且多样的体验。因对场地及空间的要求,此类展出成果无法进行长时期的保存,无论从资源利用还是信息保存上都有一定的弊端。根据透明屏装置的自身特点,可以对此项需求做到很好的补充。它可以集实物展示、信息浏览、互动体验于一体,有效地解决空间需求上的问题。可以大胆地设想,利用透明屏技术,建立一所可以移动的非遗博物馆,对每一项非遗手工艺项目依照雕版印刷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对于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极其快效便利的形式,可以满足我国非遗文化对外宣传的需要。希望在未来的不断实践中,可以达成这一设想的实现。
  6 结语
  数媒技术对非遗展示的创新演绎,从感官及认知上都是很大的提升,尤其是手工艺类领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体验,让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其制作过程并参与其中,突破以往单一的陈列展示形式。传统的传播展示技术已无法与现代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相匹配,受众需要更加便捷高效地从展示媒介中获取信息。非遗不仅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传播和共享,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观众体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随之带来的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北京市艺术博物馆收藏一幅清代吴大澂的画作,因作品保存环境相对较差,出现了纸张脆化、滋生霉斑、破损严重等现象。2018年年初,北京艺术博物馆找到首都博物馆保护科技与传统技艺研究部字画组,对这件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修复标准对这幅作品进行保护性修复,修复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破损程度,制订、实施了多种修复方案,并采用传统的修复技法,将破损严重的画面修复完全。文章记录了整个修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平凉市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所做出的实践和探索为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基层博物馆建设,提出博物馆应从参与社会文化建構和积极打造主题教育基地两个方面积极作为,使博物馆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化构建;主题教育基地  近十年的免费开放,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基层博物馆,综合实力和专业化水
期刊
摘 要:革命人物纪念馆是我国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革命人物的纪念性展览是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已存续的以及每年还将会举办的大量革命人物纪念展中,尤其是同一革命人物的纪念展中,策展办展人员应避免展览对前展的简单重复,避免同质化,“品重柱石—王荷波烈士生平事迹展”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关键词:王荷波;革命人物;纪念馆;同质化  在以救亡图存、艰辛探索、改革发展为主流的中国近现
期刊
摘 要:在不同的时代,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它的变化和发展与博物馆职能的转变与发展息息相关。展览方式的改变为博物馆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基础保障,而博物馆职能的发展又促使展览方式不断更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键词:展览方式;博物馆职能;转变  最初的博物馆是用作收藏和保存各类艺术品,供人们祭祀和观察,这一时期的博物馆仿佛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她的神圣让大众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直至欧洲
期刊
摘 要: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丰富的与农业文明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力开展非遗传播工作,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用镜头、用笔墨、用声音充分展现中国非遗之美,展示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工作者的精气神,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21世纪,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生
期刊
摘 要:公共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广东省博物馆“解密中国传统山水画”展览以普及艺术教育为视角,采取精简说明信息、启发性语言、多维度展示的信息传播策略,为观众打造一个教育型书画展览。从问卷调查的观众反馈结果来看,教育型展览的信息传播应注意适当取舍展览信息,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相互配合,采用多种方式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使展览内容更能为普通观众所接受。  关键词:教育型展览;信息传播;观众反馈  2007
期刊
摘 要:13世纪,蒙古铁骑踏平欧亚大陆为元青花瓷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蒙古统治者优待工匠并设立官办手工作坊,为元青花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景德镇青白瓷及枢府瓷烧制技术的成熟为青花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元代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元青花瓷等货物的生产及对外贸易,也逐渐形成了如今国内外元青花瓷的存世现状。  关键词:元青花;元青花起源;历史背景;元枢府瓷;元代交通  笔者于2012年进入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工作,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中小型博物馆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敦煌市博物馆陆续开展了多场馆际交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取得一定的认识,希望为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免费开放;馆际交流;实践;思考  博物馆馆际交流,就是要让沉睡和“尘封”的藏品活起来,发挥它的使用价值和教育作用,进而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平台作用,具有资源、服务、氛围等方面的优势。文章以武平县博物馆为例,列举了社科普及工作中重要性认识不够、普及程度偏低、专业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建议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陈列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社科普及需求,建设一支与社科普及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工作队伍。  关键词:博物馆;社科普及;公众;优势;对策  社科普及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宣传工作,是
期刊
摘 要:珂罗版(Collotype)是一种舶来的印刷技术,光绪初年由日本传入我国。经过近150年的历史变迁,这门古老的工艺在中日两国都表现出难以替代的艺术价值,成为复制重要书画作品的一种特殊方式。近年来现代印刷技术的崛起对传统手工印刷产生了很强的冲击。中日两国的珂罗版工匠们还在默默坚守和传承这门工艺,技术在发展中也有了各自的应用和转型。  关键词:珂罗版;中日两国;应用和转型  珂罗版印刷术是1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