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基层博物馆建设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r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平凉市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所做出的实践和探索为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基层博物馆建设,提出博物馆应从参与社会文化建構和积极打造主题教育基地两个方面积极作为,使博物馆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化构建;主题教育基地
  近十年的免费开放,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基层博物馆,综合实力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博物馆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顺利实现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战略转型,以地方文化遗产保藏、展示为己任的基层博物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宣传、教育及传承中心。随着博物馆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在拓宽公众文化视野、培育社会有机文化思维、促进文化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平凉市博物馆近年的工作实践为例,结合基层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角色和意义,浅谈基层博物馆如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1 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构,将传统文化因子植入当代文化肌体中
  文物藏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证基础,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①但离开了现代的传统只能是死去的文物,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只能是无根的浮萍。现代博物馆建设往往以古代文化遗产为基础,而不止于古代遗产的保藏与展示,而是越来越多地肩负了现代博物馆的核心使命,即作为国民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为群众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博物馆在保存、展示这些传统文化物证的同时,应贴近大众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更深入广泛地参与当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从人类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研究提炼出传统文化基因和精髓,参照当代社会文化价值和大众期望,将其根植于现代文化肌体之中,使博物馆成为社会文化的耕耘者和培育者。②博物馆在设计策划的过程中需整合传统文化元素、现代价值与大众期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地方文化高地,成为区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地方文化身份的象征,成为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1.1 更新展陈理念,凝练展示主题,以大众文化思维和现代技术手段演绎传统文化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实现文化传播、参与构建社会文化的直接载体和核心手段。陈列展览作为当代视觉文化传播媒介之一,集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及趣味性等于一体,这就要求陈列展览一定要以“人”为核心,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以大众文化思维和现代技术手段演绎传统文化,使观众愿意走进博物馆,喜欢看,看得懂,从而实现其教育使命。
  平凉市博物馆新馆陈列展览将引进国内外最新展示理念及一些新兴的展示手段,打造充满时代气息、表现前沿文化的精品展览。如从“实物”展到“概念”展,采用以保存、重构和再现历史记忆为目的的信息定位型展览模式,增加数字、多媒体技术展示手段及开放性互动环节和动态陈列内容,强化陈列展览的叙事功能,构建立体的陈列语言,创造出导向正确、主题突出、有丰富语境、观点和故事的原创性精品展览,做到见物、见人、见思想、见精神。在“平凉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中,克服馆藏出土文物少、特色不鲜明和体系不完整的缺点,以平凉历史文化发展为背景和脉络,以文物信息组团及专题组合的形式,辅助场景复原及多媒体展示手段,为每一件文物赋予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达到讲述或印证地区历史的目的,讲好平凉故事,打造平凉印象。
  另外,博物馆每年都会以馆藏文物、民间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社会热点时事等举办贴近群众生活、主题鲜明、短小精悍的临时展览,如“画为心声—平凉市博物馆藏宋金画像砖展”特展,展示了曹娥哭江、梁公望云等中国孝子故事及传统“二十四孝”故事图砖雕,并配有大量的史料记载等文字说明,系统地解说了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精髓及价值内涵,这对于民间画像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以具有传统文化价值和东方审美趣味的传统佩饰举办“‘大美小饰’馆藏传统佩饰展”,引导观众重新审视中华古典美学等。一系列的临时展览,有利于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持续吸引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广泛开展博物馆社教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平凉市博物馆主动走进社区,深入群众,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社教服务模式,开展“流动展览”“文物讲堂”及文物知识进校园、社区、机关、企业、部队等“五进”活动,实现博物馆与社区、群众的良性互动。博物馆还策划实施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项目,如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长期面向公众开办系列文化讲座;围绕临时展览开展各类未成年人艺术体验和文化实践活动,如配合临时展览“‘大美小饰’馆藏传统佩饰展”举办“千古文化风韵存·锦绣年华服饰秀”穿越古今的T台走秀活动;针对传统节庆,组织策划“清明节话二十四孝”“博游记之月圆中秋”等主题教育活动,以馆藏系列文物讲述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人文精神;以展览展出的精品陶器,制作“泥土的故事—中国古代陶器文化”教育课程,向观众立体呈现陶器时代的人类文明,使观众更深刻地感悟“我们从哪里来”的文化主题。这些教育活动形式灵活,可深入学校、社区、部队等地,采用讲座、流动展览及情景剧等形式表现,将传统人文精神融入现代生活与当代文化价值之中,极具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平凉市博物馆还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拓宽推介渠道,创新宣传模式,增加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做法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参与社会文化构建的深度与广度。
  2 重塑社会集体记忆和自我身份认同,促成社会共识和群体凝聚力
  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物标本往往与考古学研究成果及历史研究融会贯通,生动、形象地再现人们过去的生活,这就使博物馆成为能够唤起强烈记忆的地方,可以探索、重建和恢复集体记忆,使记忆代代相传。它将个体置于同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当中,为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甚至社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奠定了最基础、最坚实的自我身份认同。博物馆正是通过这些实物证据重塑社会集体记忆,使置身其中的个体找到自身在历史、群体及时代中的定位,将个体置于集体的大背景之中,使集体中的个体拥有共同的“知识、话语”,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   2.1 重塑地域文明,增强群众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保存社会集体记忆、传播群体文化的场所越来越为人们关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博物馆领域的各种实践活动。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平凉市博物馆深入研究地方历史文脉,整合各方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策划打造了平凉历史文化、平凉红色革命史、平凉佛教艺术、平凉道文化、平凉非遗和民俗、平凉地方志六大主题陈列,并针对平凉历史上的重大节点和地方文化特色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视频片,如始见平凉\寻道崆峒、丝路飞霞等,将馆藏文物、地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历史和人文传统融会贯通,集中反映平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成就,彰显平凉古代文明及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人类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再现平凉记忆,重塑平凉地域文明,强化群众自我身份认同及文化归属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共创美好家园的担当意识,增强他们尊崇人类文明、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再现正在消失的城市记忆,使博物馆成为群众精神家园
  为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和再现这些正在消失的城市记忆,平凉市博物馆近年开始收藏老照片、老物件、老证票、老海报、民俗文物以及抗疫见证物等现代藏品,留存并展示现当代城市及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物证资料,为“明天而收藏今天”。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2017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看得见的是风景,读不尽的是乡愁—忆平凉系列之·光影中的平凉镜像”特展,以老照片讲述时光中的平凉故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展览选取拍摄于20世纪的平凉古城建筑、街区、风景及人物等老照片200余幅,展示和见证平凉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百年间的沧桑巨变,彰显平凉作为历史名城和丝路重镇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唤起生长于这座城市中一代代人对家乡、故土的集体记忆与追思缅怀,并在子孙间口口相传,留住乡愁,留住城市的根脉。
  另外,在新馆展陈策划中,将非遗与民俗陈列纳入新馆展陈体系,采用动态展示和活态展演的方式演绎,使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消失的民风民俗重新登上大雅之堂。这些濒临消失的城市记忆,并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它们或是我们儿时的记忆,或通过父辈、祖辈口口相传,在人们心中扎根很深,是带有温度和色彩的记忆,更有助于拉近博物馆与群众间的距离、群众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以浓浓的乡土情结使博物馆成为城市的会客厅,成为群众心中守护的精神家园。
  3 打造成熟高效的主题教育基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基本导向和重要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以参观为核心的博物馆教育行为是较为随意和松散的,新时代的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可参照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打造成熟高效的主题教育基地,将观众的不自觉学习变成一种自觉学习的常态,以强化教育主题。博物馆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免费开放以来,大多数基层博物馆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及人员配置等状况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前来参观的观众人数也不断上升,参观群体也日益多样化,青少年群体更是迅速增加,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之外重要的社会课堂。2019年,平凉市博物馆新馆建成不到一年时间,观众量累计超过4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总参观人次的30%以上。博物馆基础设施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各个年龄段、各种类型的社会群体开始走进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天然的育人平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大众平台,为博物馆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目前,平凉市博物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现阶段以新馆建设为契机,将对已建成的教育地基做全面提升,并全力打造市级党员干部实践教学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平凉市博物馆新馆展陈理念和展览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升华了基地创建的主题内涵。叙事性主题陈列可拓展展示信息,丰富展示内涵,更符合受教者的认知习惯;数字化展示手段,如声光投影、全息幻影成像等和互动性环节的应用与设置,将营造一流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沉浸式体验学习,增加教学环节的趣味性。为全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及創建青少年教育基地,新馆增加了“红色革命史陈列”和“青少年教育基地”两个展厅,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除了展览提升,基地建设更需创新社教服务理念,转变社教服务模式,在以往社教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的学习教育机制,如充分应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建立互动远程教育网络,及时上传、更新基地培训课程及学习内容;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平台公开藏品信息,方便学员随时掌握更新知识,形成覆盖全市的教育培训网络。另外,围绕基地主题,紧贴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加快文创产品开发,使传统文化元素能看得见、读得懂、带得走,有利于提升基地影响力,更好地弘扬教育基地的主题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郭长虹.发挥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N].中国文物报,2015-03-10(003).
  [2]陈恭.试论全球语境下博物馆文化身份之确立[J].中国博物馆,2008,25(3):35-39.
  [3]宋向光.守望社区价值,服务社会发展—谈社区博物馆的特性与社会责任[J].中国博物馆,2011(Z1):34-38.
  [4]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J].中原文物,2011(1):91-106.
  [5]陈碧华.如何实现中小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2015(2):50-52.
  [6]陈同乐.后博物馆时代—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J].东南文化,2009(6):6-8.
  [7]于萍.试论博物馆传播理念的更新[J].中国博物馆,2003(4):14-16.
  [8]杨秋.镜像视野下博物馆与公众的建构之维[J].中国博物馆,2016(2):24-30.
  [9]燕海鸣.博物馆与集体记忆—知识、认同、话语[J].中国博物馆,2013(3):13-18.
其他文献
摘 要:亳州地方戏二夹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稀有濒危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戏曲繁荣发展”工作的指示,传承与保护亳州地方戏二夹弦,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深入了解亳州二夹弦目前的发展现状,继而用SWOT分析法对亳州二夹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亳州二夹弦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亳州二夹弦;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SWOT分析  1 研究背景  国家级非
期刊
摘 要: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凸显。文章以博物馆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立足地域特色视域,以湘潭市博物馆为例,梳理、总结博物馆教育工作现状,分析指出博物馆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湘潭市博物馆立足地域特色,探索创新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以期对湘潭市博物馆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域特色;博物馆教育;湘潭市
期刊
摘 要:文旅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生的一种新业态,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前进方向,它的目标和使命是以文化促进旅游业繁荣,以旅游彰显文化的内在精髓。南京城墙作为南京市重点文物遗迹留存,其文化底蕴和遗产价值丰厚。文章以文旅融合为视角,分析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及活化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促进“资源活化”的路径。  关键词:南京城墙;文化遗产;资源活化路径  1 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研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象征,在文旅融合大发展的趋势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接踵而至的游客是博物馆基础设施、展览质量、服务质量等软硬件的试金石。河源市博物馆作为拥有多样性、独具特色资源的地级市博物馆,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其次是立足科研,策划展览,进行文创开发,接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更多游客提供更优质服务。  关键词:文旅融合;博物馆;旅游资源
期刊
摘 要:目前文创产品开发已经成为博物馆积极、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的重要举措,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注重文创工作规范化、资源数据整理分类化、提取元素开发灵活化,并且着力实践文创延伸和借力社会资源,逐步探索出一套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应用的创新性模式。文章从文创元素的提炼、文创开发系统的建立、文创元素的应用与延伸等方面来阐述此项模式的可操作性、可推广性以及对博物馆建设乃至对整个文化创意工作的
期刊
摘 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产业,包括文遗旅游、文创周边、曲艺演出等,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由来已久,但在长期发展中仍然出现诸多问题,一是政府把握非遗产业发展整体方向职能履行不足,二是过于侧重经济效益的非遗产业“去非遗化”现象。在湖北省恩施市的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当地政府需因地制宜订立单行保护条例,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完善非遗
期刊
摘 要:志愿者参与博物馆活动逐渐成为常态,各大博物馆通过成立各馆的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微博的方式,让志愿者参与到博物馆的新媒体建设中。陕西省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大省,拥有众多博物馆,博物馆志愿者微博的运营状况也位于全国前列。通过研究陕西省的文博志愿者团队微博可以得出博物馆志愿者微博目前存在发展不均衡、互动量少、部分内容不规范的问题;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分享经验,构建全国文博志愿者团队微博矩阵,完善培训与审核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使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用户文化需求多样化,博物馆在传播文化方面倍感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展览急需运用数字化手段来设计布展,对传统模式进行革新。文章从数字化展示的概念界定、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数字展示建设的原因和数字化展示的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数字化展示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为博物馆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数字化展示;交互性  大通万
期刊
摘 要:近40年来,在上海博物馆100多次的出国境展览中,涉及大量中国古代珍贵文物出展。文章从甄别海外合作方、完善展品安全评估、合同的制定与陈列设计方式、内部协调、点交和包装、布撤展、温湿度监控、国际转机等方面,试析上海博物馆保障出国境展览中文物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出国境展;文物安全;布撤展  我国的博物馆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国内博物馆通过举办对外文物展览,
期刊
摘 要:北京市艺术博物馆收藏一幅清代吴大澂的画作,因作品保存环境相对较差,出现了纸张脆化、滋生霉斑、破损严重等现象。2018年年初,北京艺术博物馆找到首都博物馆保护科技与传统技艺研究部字画组,对这件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修复标准对这幅作品进行保护性修复,修复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破损程度,制订、实施了多种修复方案,并采用传统的修复技法,将破损严重的画面修复完全。文章记录了整个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