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性及其意义追寻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y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试图从庞培散文的繁复叙述中,寻找到某种根由性的创作渊源,犹如面对遮天蔽日的庞大树冠,寻索撑展开枝繁叶茂的那柱树干,并且,还得探究它隐匿不显的地下根系。我相信:在庞培繁复得时常密不透风的叙述内里,必定支张着某种隐秘逻辑,就像经络支张于身体内部。
  我所追寻的即是:庞培散文的叙述逻辑。
  日常生活的片段叙述与细节描述,无疑是庞培散文的突出显相。这位外形壮硕的粗犷汉子,其文字表述却迷恋于日常生活的细关末节,日常片段与细节时常铺排而来,遍地漫流,有时稠密到几令读者眩晕的地步——而庞培本人全然不顾,或者浑然不察,他沉迷于对日常片段与细节的记忆和叙说中,就像一位沉默而勤奋的工匠,埋首于手头的工艺和活计。
  《低语》的叙述具有散文诗的质地,它显然领受着法兰西大师波特莱尔的恩赐,追求《巴黎的忧郁》式的风格与韵致。庞培择取“木工间”“白粉墙”“镜框”这样的日常生活景象,或者“银手镯”“黄酒”一类日常生活物件,还有“春”“雾”“雪”“惊蛰”等进入人类日常生活的自然元素,它们随意布排、片段接续的文本形制,呈现着日常生活的丰富景象。庞培在此充分展示其细节描述的才分,他对日常细节的表现功力,使其文字表达具有静物画一般的视觉效果——比如,他这样描述一位画家的“画室”:
  这是一间黑洞洞的屋子,跟外面的秋天的夜不一样,是那种孤苦、局促,有一种烘烤过的湿木头味道的那种黑。地板上,一面画夹怯生生地靠墙放着,地下全是歪歪斜斜软管的颜料。大多是靛蓝色、黄色,个别有些红色,让人觉得特别不放心。……我站在这间画室里,室内的其他物件,桌子、凳子、床、墙上的一把吉他(破的)、地上的颜料管、画布,此刻仿佛也突然振作起了精神,屏息静听这开门之后的大地的声音。我站在画室中央,几乎能感到空寥的秋夜里月亮的位置(在我肩背后上方)。
  画夹、颜料管、桌子、床等可视性物件,构成画室独特的静物空间。不同于静物画单纯的形、色表达,庞培对物的文字临摹,渗透着对物的主体体验,有关“孤苦”“局促”“味道”“怯生生”“特别不放心”“突然振作起了精神”之类表达,无不表述着观照主体的情感—心理反应,而所谓“大地的声音”,则更涉及某种幽玄的心灵感应。因此,庞培的日常片段叙述与细节描述,实际是经验—体验的共同体。
  他不仅从不遮掩、节制对日常景象及物件的主体感受,甚而时常将主观命意赋予叙述客体;他总是力图从日常片段与细节中掘见深在意蕴,或者干脆投射进他自己的主观命意——意义的追求与表现,遂成其日常片段叙述与细节描述之用意所在、用心所系。他从“老祖母留下的一只饱经人世沧桑的银手镯”上,想见“上一世纪的爱情、婚姻”,“多少发丝,多少清晨的梳妆、长夜的温情,多少薄命的吻、相亲的肌肤,遗落在这只小小的银手镯里面,在它的工艺、成色里面沉淀有怎样的人的凄苦和笑语。”他从“散见于江浙一带和长江流域的乡里民间”的黄酒中,品咂出滋味深长的文化蕴涵,其想象由“黄酒味道”一路延展、攀升,最终,一杯黄酒在他的叙述中飘溢出郁勃而绵长的文化气息——
  黄酒带有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底层人生活、穷人的命的性格。它的酒精成分里带有某种中国哲学里特有的顺从、宽厚、无奈和苦难意识,甚至它的幽默感以及旧的、已经有点破烂不堪的时间意识。
  结论:黄酒里有着一个民族的死亡观念和它的生存观念。
  二
  庞培一定深切感受到“凡俗琐事”的围困,其散文叙述中连篇累牍、密如稠雨浓雾的繁复细节,正是“凡俗琐事”对他心理围困的叙述表征,他一定朦胧而又强烈地感受到个体生命被无穷无尽的“凡俗琐事”层层叠叠地包围着。在《五种回忆》里,他这样叙述县城“收购站”:“那里面通常是一块黑压压、堆满各种垃圾的空地。那里的墙、柜台、算盘、磅秤——都是世界上最肮脏的。角落里、后面院子里,成麻袋成麻袋地堆着破瓶:酒瓶、药瓶。还有旧报纸、铁、铜、铅皮、铅丝、旧衣服”。在《童年册页》中,他叙述县城“浮桥码头”咸带鱼上岸的情景:“不怕死的苍蝇四处飞来绕去地跟踪”“蚊虫、白色蛆虫,加上咸带鱼身上几近腐烂的白皑皑的肉汁水,淌得半条北门街到处腥臭,在热昼心,日头一晒,风吹雨淋的,久而久之,竟变成一种说不出道理来的莫名的馨香。”无论是视觉观照(“收购站”),抑或是嗅觉感受(“浮桥码头”),庞培的经验—体验均表现出受困于日常性的生命体征。
  日常性围困的生命体征,与作家的时代处境之间实存某种深幽关联。我注意到——庞培散文叙述时常点明叙述对象的时空坐标,诸如“在20世纪70年代”“在1970年的夏天”“1970年的县城”之类时间性、区域性交代,无不标识着作者叙述对象的时空区间。而在《歌抄》“自序”中,他更是明确交代其散文叙述的时空背景——“‘文革’后期中国江南的县城街头”。并且,在某些场合,庞培叙述中不无时代政治气息的透露与传达,诸如“游行”“批斗会,学习班,车间里‘大干快上’的劳动竞赛,以及检举揭发啦,提高阶级斗争的觉悟啦”之类政治气象的交代,透显着时代性的蛛丝马迹。甚而,在个别篇什中,他征用相当篇幅,铺排开对时代政治的直接描述,如《童年册页》之“27”,游街的车队、示众的人犯、围观的人众……凡此种种细部实描,构成“文革”年代“游街”场面的实景表现,庞培对此叙述既过程完整,又动感十足。
  但总体而论,庞培散文的时代性叙述具有强劲的约束性与自制力。他在透露叙述对象时空区位的同时,无意就时代性内容展开铺陈,多是掀开一角,旋即闭合。他对时代政治的叙述节制得近于啬刻,多是点到为止,并不流连。而在叙述节制与回避间,其对“文革”时代政治的厌恶真切可辨——他厌恶得不屑于铺展,扭头别转,避开时代性铺陈,专注于日常性描述。因此,在我看来,庞培散文稠密的日常性描述,隐含着对时代性叙述的背弃,其更深潜的意义在于:对“文革”时代生活日常的关切,包含着对“文革”时代严峻政治的厌弃;日常性描述对时代性叙述的覆盖,不惟是一种题材选择,也不仅是一种书写策略,更表现着一种叙述立场,以日常性對抗时代性,既构成庞培散文叙述的隐形张力,也体现着其散文叙述的坚韧态度。   这一叙述态度包含文学流变的历史内涵。“后‘文革’时代”,浪漫政治的乌托邦情结渐趋消解,宏大叙事的文学神话与创作崇尚,渐为日常叙事的文学取向与创作趋向取替,时至20世纪90年代,日常叙事作为宏大叙事的历史反拨,业已成为文学叙述的时代流风。即此而言,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庞培的散文创作,其日常性描述的坚韧态度,实则反映着文学流变的时风取向,其对时代性叙述的厌弃与反拨,呼应着20世纪90年代文学叙述的流风——他一头扎入“20世纪70年代”“江南小县城”的日常人事中,漫游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经验—体验里,在早年记忆里的河流中快意沉浮,犹如一位泳者在故乡的水流中流连忘返。
  但更深在的问题是:避开宏大政治的时代性压抑,庞培又面临着日常生活的庸常性围困;宏大叙事的庞阔压力消解之后,日常性描述遍地丛草般的“凡俗琐事”,构成对文学叙述的密集围困。“后‘文革’时代”的历史演进,赋予庞培规避时代性压抑的叙述权力,但他能否超越日常性叙述的陷阱?
  这是庞培的叙述难题与困境。
  三
  庞培有关20世纪70年代小县城的人事叙述间,显然夹杂其个人生活境况与事象,前者具有地方志叙述的某些况味与意蕴,后者则具有个人史自述的内涵与特质。片段性的地方志式叙述,与断续性的个人史式自述,两者纠合交集,遂使庞培散文繁复叙述间隐约可识某种文体特征,犹如茂盛植被覆盖下,依旧可辨山势轮廓与走向。
  庞培的个人史自述向我们呈示——20世纪70年代一座江南小县城里,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他体验着那个时代普遍的穷困和贫乏:
  家里粮食紧张,烧饭米不够,父亲就会悄悄乘长江轮船回趟老家。隔一天回来,总肩上掮半麻袋山芋或乡下特制的山芋干。山芋干抓一把在口袋上学,那是何等的奢侈激动。一路上心都要“怦怦”猛烈跳好几回,心想着男女同学满含羡慕心情的“回头率”。
  他体会到父母养家糊口的艰难,体验着生计之艰涩。这是县城穷人家懂事的男孩,他很早就懂得分担——当然还只是些家庭事务的日常琐事,比如管理“煤炉”:“我对煤炉脾性的把握,也很在行”“無论是烧饭、通炉子、封炉门、生炉子,样样全精通”;多年以后,他依然颇有几分自豪地宣称:“每名家庭成员,对煤球炉上炉火的脾性大小揣摩熟习的程度,表明了他对于家庭的认知程度。”因为懂事,他少年老成、心智早熟、内心敏感,则在沉默寡言中滋长——一个沉默而懂事的早熟男孩,通常拥有敏感的内心世界:
  人在那个年代里,被贫穷压得常常抬不起头,大气不敢喘一声。妈妈脸上的表情,就是这样,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这个表情。直到今天,我仍记得妈妈在被窝里,一边因为要提醒什么的说着话,一边往被窝里缩的声音。家里人每个动静,我都听得清清爽爽。
  贫穷的压力渗透至日常琐事及细节中,构成日常生活的压抑——“大气不敢喘一声”却将“家里人每个动静”都“听得清清爽爽”,分明是这种压力与压抑的细节表现,小心翼翼的日常生活紧绷着几乎一触即发的张力。
  因此,我们看到:规避了“20世纪70年代”时代性叙述的庞培,却又受困于日常性重围。他既厌恶“20世纪70年代”时代政治的压抑与空洞,由此决意回避时代性宏大叙事的腔调与套数,却又身陷“20世纪70年代”日常生活贫穷而贫乏的实境中。日常性表象在其叙述中犹如荒野草木一般铺展,丰盛茂密。片段性与断续性交集形成的文体复沓性,恰是日常性围困的叙述表征。庞培本人必定感受到了日常性对叙述的压抑,因此,他力图从日常表象中挖掘出意义内涵,用以对抗、挣脱日常性围困。庞培自陈:他“感到宇宙之美深藏在一些凡俗琐事的深处。”或许,这可以作为其散文叙述意义追求的一则注脚:在庞培的创作意念中,“凡俗琐事”恰是“宇宙之美”的寄寓处所,日常性景象及物件中隐含着超越性意义与蕴涵,而文学叙述即是从“凡俗琐事”的细沙砾石中,搜寻“宇宙之美”的超越性意蕴,并且,将之从“深藏”状态敞亮开来。
  的确,庞培的散文叙述具有敞亮意义的创作追求。他从一只银手镯想起“上一世纪的爱情、婚姻”,从江南“黄酒”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气息。而在某些叙述片段中,他力图揭见“凡俗琐事”中的诗意内存,比如:他由一只煮熟的山芋,闻到“弥散在空气里的那份沁甜”——“暖心贴肺的甜,剥开薄薄一层皮,山芋还一个劲往外冒热气呢,看上去傻傻地要冒很久”,“在价廉物美的山芋泡饭中体验到了那种凡俗人间其乐融融的乐趣”,而在月夜一片“捣衣声”中,他的想象诗意悠扬地飘荡开来——
  我小辰光,看大人到河滩洗衣裳,岸的这头和岸的那一头,捣衣裳棒头在码头石板上相敲,一声声此起彼伏,那声音在花好月圆的夜里,一直震响到月亮上头,在迷蒙一片的月光深处久久回荡,如同树上的蝉鸣、瓦檐的露水、屋顶的炊烟气一样催人入眠,也跟古老中国乡间的稻柴香味相类似,捣衣裳棒头从黑黢黢的河水里拎起来,水簌落落滴淌在睡眠里,仿佛一支上古年代的音叉,棒头上同样由清芬喜人的水味道——在我,自然是小港口、闸桥河的味道了。
  类似的意义追寻及诗意想象,使庞培的日常性描述获得了某些灵动蕴涵,并多少消解了些日常性压抑。或者说,意义追寻及诗意想象,使得庞培的某些日常叙述片段,获得了某种超越日常性的意蕴——这是庞培对抗日常性围困的叙述策略。
  从规避政治性叙述而扎进日常性描述,并于日常性描述中追求超越性意蕴,这是庞培散文的基本叙述逻辑。自然,日常性描述中的诗意品鉴,委实表现着诗人庞培散文书写的才分与品相。但不能忽略的问题是:庞培对“20世纪70年代”江南小县城人事的叙述,虽有追求意义表达的主体意欲,但从“凡俗琐事”演绎、抽象出的意义内涵,总体而言在叙述中尚呈现着散在状态,而缺乏整体认知的品质。因为缺乏具有贯穿性和穿透力的整体认知与全局统照,庞培的“20世纪70年代”书写便缺少主体精神的凝聚和提炼,其叙述的片段性与断续性,虽表现着某种文体的特殊性,却也是整体认知薄弱的结构症状。
  因此,我对庞培的散文叙述,留有一份更高的期待:它们既有丰盛茂密的日常表象,同时,其枝繁叶茂的日常性又为某种统摄性的整体精神贯穿,犹如一束光源,敞亮所有枝叶——那应该是一种更深邃的意义追求,是一位作家对一个时代的日常性的精神俯瞰,它是一种更高的散文叙述境界。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的“轻骑兵”,短篇小说在当代文学中曾备受青睐,是“较为‘得宠’的艺术形式之一”。“17年”期间,短篇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干预生活”的潮流之下,多有佳作,独树一帜。新时期之后,短篇小说更是迅速而及时地反映了历史现实的重大变革,在各种文体独领风骚,成为新时期初期文学的“弄潮儿”和“领军者”。茅盾盛赞道,“短篇小说园地欣欣向荣, 新作者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大河上下, 长江南北, 通都
期刊
一   吴福被自己突然生出的念头吓了一跳。   这是星期六晚上。吴福上的是早班,下午5点便回来了,洗过澡,到食堂吃罢晚饭,回到单身公寓,就往床上一躺。一天的活儿干下来实在累了,累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躺下来,这是他唯一的休息方式。明天还是早班,7点钟便要坐车去工作现场。休息是十分重要的。休息确实有许多方式、方法,过去在村里,大家都喜欢蹲墙根,抽大叶子烟,云山雾罩,七扯八扯,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
期刊
曾经我讨厌水蜘蛛,从见到它外形还不知道它名字的时候就开始讨厌了。  那是孩童时的事了。作为一个农村娃,在农村的趣事哪怕是十天八夜也无法尽数,但现在回忆起来,只是一团朦胧的快乐,要把那快乐道个明明白白,却不是信手拈来的事。但只要想到农村,一只水蜘蛛的影子就清晰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了。那么丑陋、简单的一个形象,却渐渐成了我脑海里农村的缩影。  我大概很早就见过它了,但要说认识它,却要把思绪推到一个夏天。
期刊
一  什么宝物不见了惹得汪鹤年这般气冲斗牛、火冒三丈?说到底不过一顶帽子,一顶出自手工编结的帽子,仅此而已。  无疑,帽子是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丢失的,那里人来人往,离退休干部居大多数,还有一些与老干部活动有关的年轻人。至于活动项目,有书画、棋牌、阅览、麻将、戏剧。作为文化局退休干部的汪鹤年,这些年出入活动中心并不多,一来病卧在床的妻子林静需要他的照料陪伴,二来活动中心离家不近,乘公交车要换车等车,即
期刊
作者简介:  卞优文,江苏常州人,中国作协会员。201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钟山》《雨花》《四川文学》《青春》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在《钟山》发表长篇小说2部。  卞优文   一月没有繁花,你击浪为花    一月没有莺歌,你盟誓为歌   大江奔腾而下,你逆流而上   厨房客厅还弥漫着年味   你在悄悄整理行装   万家灯火掩不住春寒料峭   龙城集结号已经吹响   ……   ——这是常州诗人苏
期刊
1975年我进入第二人民医院上班,第二年的清明时节,职工区西侧多了个新坟头,坟前栽了两棵松树,据说坟墓主人是本院职工汪曾祥。后来每到清明,汪曾祥的子女都会来祭祀。汪曾祥的女儿汪其芳我认识,她家住在人民路曙光中学的斜对面,与我同为高邮中学学生,我长她一个年级,后来下乡插队又同分在司徒公社。1980年后汪曾祺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我自然而然地就把汪曾祥与汪曾祺联系在一起。他们是本家兄弟还是嫡亲弟兄?如果
期刊
“哎,来了?”64岁的保姆金秀耳朵真灵,听得见隔着一堵墙、两重门的94岁独居雇主汪老太的召唤。  金秀正在我家洗菜,她放下手上的活,去了隔壁。  “咦,金秀是汪家保姆,怎么又在你家干活?”  “喔,我得交代清楚。”  我,也是独居老太,86岁,和汪老太一样,住在常州1980年造的最老的花园新村,是门靠门的老邻居。3年前,汪老太的独女到北京定居带孙子,汪老太跟去又住不惯,独女只好让她回到常州,请了专
期刊
这一路走来,说不上凶险,却也因未知数太多而显得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但最终我还是安然归来。  既然来到了土耳其,如果不去体验一下热气球,岂不是有点可惜?毕竟这世界上有很多地方,你路过了一次,自那之后就是永别。有这种坚定的信念,在遭受各个小伙伴轮流的劝阻后,我依旧如顽石一般,独自执拗地滚向了未知而遥远的路途。我坐上开往卡帕多奇亚的夜大巴,这段路程长达9个多小时,披星戴月地上车,阳光明媚地下车,听起来很
期刊
河西一棵柳,河东一棵柳,两棵柳树隔河相望,相互有了默契。  他挥了挥手,那棵柳也向他挥手;他摇了摇头,那棵柳也摇了摇头;他喊了起来,那棵柳也喊了起来。他们感知相同的天空,感知相同的季节,感知相同的涛声,感知相同的冷暖……  他们急切地想要接近对方,但却无法移动自己的步伐。因为他们的根深深地扎进脚下那块土地,每一块土壤都牢牢地包裹着他们的根须,不管怎样也是挣脱不掉的。山河无法挪动,大地不能徘徊,两颗
期刊
1  水芹菜,是故乡一种蔬菜。老了开白花。  今天大大有名的溧阳白芹,不过就是芹菜中的一种,属于水芹旱种的品种。  故乡的水芹菜原来有两种,一种名唤春芹,一种名唤冬芹,都是水生蔬菜。  顾名思义,冬芹即是冬天上市的芹菜,溧阳白芹,其实是冬芹的一种。  春芹即是春天上市的芹菜。芹菜不值钱,但种芹菜人的苦,却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尤其是种冬芹。  我家种过冬芹,也种过春芹。我家后门口竹园边紧挨着河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