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卡片,正要离开它们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xiaoha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电脑写书了,有的人就怀念起手稿的龙飞凤舞;用E-mail传情了,有的人就怀念起云中雁寄的锦字;用短信拜年了,有的人就怀念起电话里温柔的人声来。终于,当我们不用卷着书页而在网上看书了,对借书卡这方小小纸片的怀念又悠悠地荡漾开来。
  谈起借书卡,最为小布、小波或小波布们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岩井俊二的《情书》,白色的窗帘随风飞扬,女孩般秀美的柏原崇令人砰然心动。藤井树的旋风,飘荡在啡色的书屋,散落在逝去的记忆。追忆似水年华,借书卡背后的素像依然袅袅娉婷,哪有比这更令人伤感情旧的了?
  我的朋友松鼠在中学时是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她说曾经看见惟一一套武侠小说的图书卡上有好几个老师的名字,甚至琼瑶阿姨的书卡上还有平时一本正经、年届花甲的数学老师的名字,让我们对“大熊老师”肃然起敬!
  我没有藤井小姐或松鼠的经历,所以既没有年轻的男孩因此爱上我,也没有挖掘到校园风云人物的秘史。当时不过看了些《福尔摩斯探案集》什么的,似乎并没有什么好炫耀,却也意外找到一两个同道,虽然没有变成工藤新一或成立少年侦探所,却被介绍给比利时小人波罗,一起融融地消磨了许多学生时代的黄昏。想来还是借书卡的缘分。
  有不少男生争着借新书,只是为了在借书卡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在他们眼中俨然成了一种光荣的标识。然而,借书卡不仅仅是小孩子自我炫耀的本钱。在小小的借书卡上,可以看到一本书在某个图书馆中辗转的历史。有的书卡上写满了借阅者的名字,有的书卡等到纸张泛黄还是黄纸一张;有的书卡相邻的登记记录相差好几年,在长期的无人问津后突然火爆起来,有的书在广受欢迎之后风光不再,卡上的人名嘎然而止,其中的“世态炎凉”与人世变迁也不无相通之处。还有些书只在每年的某一特定时段被人借阅,那是一届届的学生为了完成某项作业而去拜访它们。细细想来,难免会生出些许“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
  现在终于连借书卡本身也“物非”了。我已经不知道上海图书馆的卡片检索柜在哪儿了,书后的纸带也早已销声匿迹。学校图书馆里还有些已经无用的借书卡,默默地插在封底的小袋子里,反正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没有人想到要去处理它们。有时无意间看到上面几年前的借阅记录,也会触动某根神经。我很想知道那个借了Knox的《A long and lovely suicide》的“田园”究竟是何方神圣。这本从精神分析角度撰写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英文传记,还被续借了一次,当时续借可不是现在点击一下这么简单的。如果看的是一本少人问津却颇合自己胃口的书,那么或许会产生了解一下在自己之前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人的冲动,冲动不一定需要付之于行动,有时感触本身就是美妙的。现在借书记录成了图书馆的档案,虽然还了别人的应得的隐私,心里却不免有点落寞——读书、爱书之乐与谁共?我们不是《七宗罪》里的摩根·弗里曼,有内部的朋友可以帮忙查到是谁借了但丁的《神曲》。“科技以人为本”的口号弄得妇孺皆知,却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第一生产力是比较“铁面无私”的。无论是书后的借书卡还是检索书卡,上面娟秀的字体自然让人觉得亲切,是一种享受。大学各系的资料室还默默地因循着百年的传统,有时还会在借书卡上发现自己导师的名字,许多年前留下的字迹甚至还有些青涩,不禁会心一笑。资料室的老师比电脑亲切多了,偶尔为了写论文想多留住一本重要资料几周,老师也就大方地在借书卡上大笔一挥行了个方便。要是搁在无纸化操作地图书馆里,恐怕老师也是爱莫能助了。而且,借书卡会使人和某本书发生在某种意义上“不可磨灭”的关系。想到自己的名字将伴随着这本书跨越岁月的流传,就对它产生了某种责任感,会使人更爱护这本书。
  虽然为借书卡的“挽歌”悠悠扬扬,却也坦白地喜欢占领各大图书馆的电子借阅系统的赞歌。电子借阅系统当然给我们带来了功德无量的方便和快捷。仅在借书这个方面,我可不想虚伪地说什么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虽然有一次高效的系统把我借的《斯特林堡小说戏剧选》记到了室友的名下,害我空欢喜了一场,她白吓出一身冷汗——学校的图书馆宣布还不出书要罚十倍的钱,也不知算不算不合理的不成文合同。但与这些不便或“威胁”相比,能够迅速查阅到图书馆里所有关于姜夔黄景仁克尔凯廓尔柯本或春秋三传存在主义后殖民新浪潮的资料,还是令人愉快的。我自以为《网络惊魂》里那个傻大姐的倒霉遭遇不会那么快就变成现实,所以安心享受科技带来的迅速与准确。
  现在的书后记中感谢妻子“不辞辛苦地誊写”变成了“不厌其烦地输入”;作家们对于自己的作品,从害怕火烧水浸的担忧变成了对黑客攻击硬盘数据丢失的恐惧。但该用电脑写书的还是用电脑,操作不了机器的则还是用人力。时代的前进不太在乎微小而捉摸不定的感受,个人的选择也未必会完全受到环境的影响。寻找失去的方向,就是怀旧吧。可当怀旧变成了一种时尚,我们就已分不清哪些感动真正是自己的、哪些不过是有意无意的人云亦云。絮絮叨叨地惦念着借书卡,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我们都用过那些小卡并且正要离开它们。
  [实习编辑·余雯]
其他文献
时间通常就是这样,白天在飞快地溜走,仿佛夜就在眼前。  弄堂里拉出一盏盏异样的电灯。  大伯母在房间里跪了四个钟头,估计一直在哭——她在掏空的鸡蛋里,塞入数量可观的钻石耳坠、翡翠戒面以及拆碎的南珠项链,然后与真蛋摆在一起。一位来抄家的女工,老公是菜场蛋摊营业员,自然本能地发现,蛋只分量不对,极时破获了这批赃物,被大大表扬了一番。得到这个消息,蓓蒂妈很不开心,没想到大伯母对运动这样抵触。她找到抄家队
期刊
亚亚,原名张月媛,女,1978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曾独立创作出版《阅读忧伤的城市——关于几米》等书稿,亦有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新生活》等刊物。    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在那个时代看起来确实有点突兀了。那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中国,政治与战争还是巨大而沉重的翅膀,压在每个人的肩头;费穆的《小城之春》在那个时代跑来关注小城里两男两女的恩
期刊
曾经在上海的话剧舞台上看过一部现代派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法国现代主义戏剧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讲的是两个衣着破烂的流浪汉在黄昏乡间路旁的一棵枯树旁等待着一个叫做“戈多”的人的来临,因为他们要向他“祈祷”,要向他提出“源源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戈多一来,他们就可以“得救”,所以“等待戈多”就成了这两个流浪汉惟一的生活内容,惟一的精神支柱。尽管等待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但他们还是一天
期刊
入11月后下了几次拂面不湿的小雨……11月的雨,在北半球都称为秋雨,在新西兰的商业大都市奥克兰,却是春霖。9月到11月,是新西兰的春季,花四处无知地开,其中的烟花,在11月上旬的那一个星期,可以夜夜欣赏。烟花的来源自然是中国,如同新西兰8/10的其它日用杂物一样,新西兰人都知道到Warehouse可以买到最便宜的烟花,中国制造。所以抬头看着灰蓝天空里有声有色地绽着的花,完全可以当作是看中国花,因之
期刊
2002年4月的一天,沈阳朋友在电话中谈到了兴城。他遥远的声音传过来几乎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他说,你不是号称要走遍中国的古城吗?那你一定要来兴城看看。当时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兴城的兴,念平声。兴城在哪里?回答说,出山海关向东,离葫芦岛市个把小时的路程吧,是一个海边小城。那么远,我为什么一定要去兴城呢?回答说,兴城是明代古城,说不定就是中国的第二个平遥。只不过现在知名度还不行。他又说,我再说
期刊
一直看不大懂老美的“色商”。他们眼中的美女新贵,按我们的审美标准来看,大都不是妖,就是怪。  朱莉亚·罗伯茨,我到现在还是看不出她好在哪里。她的嘴倒是足以让人永生难忘,和一种大嘴的珍稀鸟类鹈鹕有得一拼。论演技,也实在搭浆。《诺丁山》是我今生再也不想看第二遍的电影。  格温妮丝·帕特洛长得活脱一个乡间村姑。还不能近看,近看雀斑不说,还有些像哲学家萨特:两个眼睛往两边分。不知帅哥布莱特·彼德是不是为了
期刊
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使得诸多服务行业得以产生并且繁荣起来。那是因为,在口袋有了银子之后,人们对口腹耳目享受的层次也会水涨船高。  尽管人们需要享受,但是,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享受,怎样来吸引人们接受特定的某种服务,很多时候却并非一目了然,而是需要提供服务的人们去苦思冥想的。要让人们把赚来的钱再从口袋里掏将出来可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于是,为了招徕顾客,商家用尽心思,在“免费”上面大做文章。看
期刊
用人单位:只要稳得住,我不怕要应后毕业生;应后毕业生:毕业不应等于走向失业;学校:倾尽全力做好“红娘”;家长:为什么孩子越大越操心?机会:调整心态,留心着点儿    职场如战场,今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后有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生总数比去年有所增加。面对着难度加大的就业问题,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学校、家长都有话要说。    用人单位:只要稳得住,我不怕要应后毕业生    招聘岗位要求求职者具备相
期刊
从内环线高架西藏北路出口下去,右转,到底便是柳营路——    很多人对这条小路挺陌生,甚至没什么印象,可是对于我来说,它却收藏了我整个童年的回忆。  小时候,柳营路的北侧是“柳营新村”,而南侧是一条小河。    “亲水楼盘”    “柳营新村”是70年代建造的很普通的那种三层楼房,住在里面的居民3家或者4家合用一个厨房和一个洗手间——说是“洗手间”,那是现在一个很文雅的称呼,那时直呼“马桶间”。刚
期刊
一插互相指责的风暴结果,双方在法庭上为争抢一只菜盆面大打出手——这样的离婚镜头过去在美国并不鲜见,如今却渐渐让人觉得陌生了。眼下在美国,缘分到头的夫妻举行类似婚礼的仪式来结束双方的关系越来趟时兴。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婚姻破裂便举6a样的仪式,意在愈合失败了的婚姻生活带来的伤口,并把它看作是一种愉快道别过去生活,重新开始新的人生的起保证金式    “遇到像你这样的一个充满热情、富有爱心和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