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人单位:只要稳得住,我不怕要应后毕业生;应后毕业生:毕业不应等于走向失业;学校:倾尽全力做好“红娘”;家长:为什么孩子越大越操心?机会:调整心态,留心着点儿
职场如战场,今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后有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生总数比去年有所增加。面对着难度加大的就业问题,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学校、家长都有话要说。
用人单位:只要稳得住,我不怕要应后毕业生
招聘岗位要求求职者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或者业务关系,这就说明在追逐经济效益的时代,“一来就能用”是招聘单位的首选。陈莹是某民营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人事部负责人,他坦言道:“那些一来就能用的人是我们的首选,有些部门的新进人员常常没有完成全部培训就被派到一线参与企划、项目,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通常都要经过2-3周培训才能上岗,比较吃亏。有的一下子不能把学的本事发挥出来,工作压力就会很大,那些能很快独当一面的或者发狠熬下来的就是我们要的人。”
陈经理接着说到:“其实我们也怕应届毕业生,别看他们生龙活虎的,‘贼’着呢!一怕他们消极怠工,现在的年轻人没字会加班,连工作时间都忙自己的私事了——QQ禁掉了,MSN和E-mail禁不掉;会刚开完都去回手机短信了,正经忙公事的没几个;还有私人文件复印、打印全在公司,家里早就不买墨盒了!这也算了,公司总可以立规矩设关卡,就怕他们精明过了头。好几个进来不到一年的应届毕业生把客户、数据捏在自己手里,坐着今天的办公室,看着《前程》上明天的高薪职位。有一个居然开完同学会回来,发现自己比人家每月少赚三四百,立马就走人!而且新人在工作的前3年最不安心,流传着‘单位跳一跳,薪水涨一涨’的说法,我们吃了好几次亏,怕了他们了。不过我们真的很需要那些坦诚、有技术的人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重视应聘者的诚信和忠实,希望应聘者能真正融入他们的企业文化,热爱他们共同的工作事业。
应届毕业生:毕业不应等子走向失业
工作经验是应届毕业生心里的一个结。即使招聘广告中没有硬性要求“X年工作经验”,也常常圆滑地附加这么一句“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优先考虑”。对此应届毕业生们很激动:“理工科课程紧,老师也常常是‘关人不眨眼’的,除非经常逃课,否则哪有时间成天在公司里打工?”文科生则说,这两年社会上的文职工作岗位趋于饱和,加上外地到上海来求职的大学生年年增加,要找到自己相关专业的实习机会也很不容易。放眼上海各大新闻报刊、杂志、电视台,“廉价”的实习生多得坐到了编辑社的走道上;公司的前台小姐也都是Part-time的大学女生——竞争实习机会成了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仗。的确,一到寒暑假,打工成了大学生们最充实的生活内容,相比起经济理念早熟的西方年轻人,中国学生的经济独立概念和实践起步已晚。事实证明,那些具备成熟的经济头脑、眼光远大的应届毕学生才更具市场竞争力。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文凭就不值钱了呢?”有的学生费解地说,于是进一步深造成为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应届毕业生的首选,还有的选择相对稳定的国家公务员。逐年扩招的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都加入了消化这群捧着几张薄纸找饭碗的毕业生的战役。去年考公务员热升温达到4:1的报考率,2003年上海市国家公务员继续大幅招人达到2265名,而报名人数超过去年的9000人,创纪录地达到27000人,录取比率约为1:11,而全国范围内报考比率更是高达20:11同时考研的热浪也高过各高校扩招的速度——报考者以32.6%的增长速度集结了近8万人,角逐再次扩招了30%的上海高校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席位,其中应届本科生报考人数增至48.1%。年年升温的出国留学热也说明了应届毕业生的一个新去向,这不失为应届毕业生的一条光明大道。在接受了中国高等教育后,许多学生还觉得吃不饱,纷纷转向英、法、美等国家的高等学府。就读于波恩大学国民经济系的研究生小唐说:“虽然有‘镀金’之嫌,不过西方的新潮经济管理理念和灵活切实的教育方法的确对我的帮助很大。以后回上海发展就有本事了。”有了独立的判断力和生活经验,走过大学阶段的年轻人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也能更果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学校:倾尽全力做好“红娘”
就业形势明摆在那里:2002年上海高校整体就业率达93%,比2001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5.9万毕业生一次就业成功,只余下4400人和2003届毕业生同舟共济。
“我们确实已经倾尽全力。去年我们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虽然今年就业形势有点吃紧,但是我们学校收到的招聘信息还是与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甚至可以说是求大于供!3000多本科毕业生基本上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如是说,“问题是,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很大。其一,外地院校往往招不足人。大家都想留在上海,一些完全可以在外地院校发展的学生宁可在上海挤得头破血流,就是对外地工作机会不屑一顾。其二,市场需求的专业冷热差距很大。比如日语、法语要得人很多,俄语就比较冷清;数学有人要,物理就差一点等等。这种涨跌年年变。其三,男生比女生受欢迎,这个在教育系统里很早就存在了。”令人诧异的是,本该逼近签约高峰的决战时刻了,居然有许多学生笃悠悠地不想签约!“现在的档案可以挂在学校两年,那些活络的学生就不慌不忙地挑来拣去,说什么宁缺勿烂,我手头还有那么两个去年到现在还没定下来的呢!找不到工作的整天垂头丧气,真是看不懂了!重要的还是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各高校不但发布招聘信息,还从社会上引进10多家职业中介机构免费为学生服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除了各类校内就业市场,通过建立“教育部在沪直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协作网”等合作体,各高校实现了校际间的就业信息共享,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大学生就业的市场机制。
家长:为什么孩子越大越操心?
“陪孩子读了12年书,考了3考,总算把他送人一流大学,为什么临到毕业还要那么操心?”一位上海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家长如此感叹道:“不能说孩子自理能力差,可实习、求职还要我们家长时时提醒、协助,找个对口的实习单位还要帮忙通路子,这什么时候是个了啊?”还有的家长要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陪儿子去单位解约,劳资双方解除协议本来很简单,一涉及赔偿问题,还没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不得不请出父母压阵,也实在情有可原。最难堪的是,孩子找不到工作,家长急得四处找关系、托人,有的一拖就是大半年,工作没找到,社会失业救济金到先领了起来,国家每年花3万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难道就是为了来领救济的?
其实看到这个现象的另一面,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能独当一面的“孩子”?这些家长似乎也应该检讨一下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机会:调整心态,留心着点儿
在全球范围,亚洲的经济发展速度几年来连续领先,保持10%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更是其中的亮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分布拓展到中国,还有带着资金或技术到中国来白手起家的外商也接踵而来。因为这些公司对高层次人才有着很大需求,同时国内经济发展也需要大量外贸人才。专家分析,每年中国各高校的经济类毕业生总共有13万人左右,如果13万毕业生全都从事外贸行业工作,今后五年中国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外贸人才仍然面临较大缺口。
同时,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西部大开发等诸多优势会给2003的就业带来光明的前景。以1996年汉诺威世博会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类推,预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数倍于此;同时上海就业结构也因此加快调整升级,上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将从现在的50%增长到60%,接近东京、纽约、香港等国际化大都市的70%以上的比重;申博成功将极大地带动旅游、酒店、餐饮、交通、通信、广告、零售、建筑装饰、城市维护等行业发展,服务业以及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将大幅上升。
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行奥运会既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盛会,也是注重经济收益的一个国际活动。体育馆、公路、宾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拉动经济的增长点,相应地旅游、商贸、物流等行业也将更加活跃。西部大开发更把就业机会撒向四面八方。只要应届毕业生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把眼光放远,就会发现与其在高度发展的地区给别人打一辈子工,不如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建立自己的事业。市场、人力、发展环境都是中西部发展的优势,国家大力支持的一些重要工程和经济建设项目都需要有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这些机遇都给前景未卜的2003年200万大学毕业生带来从容就业的曙光。以下两则消息可能会让大学生们有的放矢:
据《北京青年报》调查,上海人才市场上相对热门的十大行业是: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专业服务、制造业、广告传媒文化出版、电子、电信、金融投资保险、消费品、商业零售、贸易进出口。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上海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十个专业是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机械专业、文秘专业、医药专业、经济专业、广告专业、企业管理专业、建筑专业。
[编辑·刘运辉]
职场如战场,今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后有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生总数比去年有所增加。面对着难度加大的就业问题,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学校、家长都有话要说。
用人单位:只要稳得住,我不怕要应后毕业生
招聘岗位要求求职者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或者业务关系,这就说明在追逐经济效益的时代,“一来就能用”是招聘单位的首选。陈莹是某民营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人事部负责人,他坦言道:“那些一来就能用的人是我们的首选,有些部门的新进人员常常没有完成全部培训就被派到一线参与企划、项目,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通常都要经过2-3周培训才能上岗,比较吃亏。有的一下子不能把学的本事发挥出来,工作压力就会很大,那些能很快独当一面的或者发狠熬下来的就是我们要的人。”
陈经理接着说到:“其实我们也怕应届毕业生,别看他们生龙活虎的,‘贼’着呢!一怕他们消极怠工,现在的年轻人没字会加班,连工作时间都忙自己的私事了——QQ禁掉了,MSN和E-mail禁不掉;会刚开完都去回手机短信了,正经忙公事的没几个;还有私人文件复印、打印全在公司,家里早就不买墨盒了!这也算了,公司总可以立规矩设关卡,就怕他们精明过了头。好几个进来不到一年的应届毕业生把客户、数据捏在自己手里,坐着今天的办公室,看着《前程》上明天的高薪职位。有一个居然开完同学会回来,发现自己比人家每月少赚三四百,立马就走人!而且新人在工作的前3年最不安心,流传着‘单位跳一跳,薪水涨一涨’的说法,我们吃了好几次亏,怕了他们了。不过我们真的很需要那些坦诚、有技术的人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重视应聘者的诚信和忠实,希望应聘者能真正融入他们的企业文化,热爱他们共同的工作事业。
应届毕业生:毕业不应等子走向失业
工作经验是应届毕业生心里的一个结。即使招聘广告中没有硬性要求“X年工作经验”,也常常圆滑地附加这么一句“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优先考虑”。对此应届毕业生们很激动:“理工科课程紧,老师也常常是‘关人不眨眼’的,除非经常逃课,否则哪有时间成天在公司里打工?”文科生则说,这两年社会上的文职工作岗位趋于饱和,加上外地到上海来求职的大学生年年增加,要找到自己相关专业的实习机会也很不容易。放眼上海各大新闻报刊、杂志、电视台,“廉价”的实习生多得坐到了编辑社的走道上;公司的前台小姐也都是Part-time的大学女生——竞争实习机会成了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仗。的确,一到寒暑假,打工成了大学生们最充实的生活内容,相比起经济理念早熟的西方年轻人,中国学生的经济独立概念和实践起步已晚。事实证明,那些具备成熟的经济头脑、眼光远大的应届毕学生才更具市场竞争力。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文凭就不值钱了呢?”有的学生费解地说,于是进一步深造成为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应届毕业生的首选,还有的选择相对稳定的国家公务员。逐年扩招的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都加入了消化这群捧着几张薄纸找饭碗的毕业生的战役。去年考公务员热升温达到4:1的报考率,2003年上海市国家公务员继续大幅招人达到2265名,而报名人数超过去年的9000人,创纪录地达到27000人,录取比率约为1:11,而全国范围内报考比率更是高达20:11同时考研的热浪也高过各高校扩招的速度——报考者以32.6%的增长速度集结了近8万人,角逐再次扩招了30%的上海高校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席位,其中应届本科生报考人数增至48.1%。年年升温的出国留学热也说明了应届毕业生的一个新去向,这不失为应届毕业生的一条光明大道。在接受了中国高等教育后,许多学生还觉得吃不饱,纷纷转向英、法、美等国家的高等学府。就读于波恩大学国民经济系的研究生小唐说:“虽然有‘镀金’之嫌,不过西方的新潮经济管理理念和灵活切实的教育方法的确对我的帮助很大。以后回上海发展就有本事了。”有了独立的判断力和生活经验,走过大学阶段的年轻人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也能更果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学校:倾尽全力做好“红娘”
就业形势明摆在那里:2002年上海高校整体就业率达93%,比2001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5.9万毕业生一次就业成功,只余下4400人和2003届毕业生同舟共济。
“我们确实已经倾尽全力。去年我们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虽然今年就业形势有点吃紧,但是我们学校收到的招聘信息还是与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甚至可以说是求大于供!3000多本科毕业生基本上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如是说,“问题是,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很大。其一,外地院校往往招不足人。大家都想留在上海,一些完全可以在外地院校发展的学生宁可在上海挤得头破血流,就是对外地工作机会不屑一顾。其二,市场需求的专业冷热差距很大。比如日语、法语要得人很多,俄语就比较冷清;数学有人要,物理就差一点等等。这种涨跌年年变。其三,男生比女生受欢迎,这个在教育系统里很早就存在了。”令人诧异的是,本该逼近签约高峰的决战时刻了,居然有许多学生笃悠悠地不想签约!“现在的档案可以挂在学校两年,那些活络的学生就不慌不忙地挑来拣去,说什么宁缺勿烂,我手头还有那么两个去年到现在还没定下来的呢!找不到工作的整天垂头丧气,真是看不懂了!重要的还是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各高校不但发布招聘信息,还从社会上引进10多家职业中介机构免费为学生服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除了各类校内就业市场,通过建立“教育部在沪直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协作网”等合作体,各高校实现了校际间的就业信息共享,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大学生就业的市场机制。
家长:为什么孩子越大越操心?
“陪孩子读了12年书,考了3考,总算把他送人一流大学,为什么临到毕业还要那么操心?”一位上海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家长如此感叹道:“不能说孩子自理能力差,可实习、求职还要我们家长时时提醒、协助,找个对口的实习单位还要帮忙通路子,这什么时候是个了啊?”还有的家长要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陪儿子去单位解约,劳资双方解除协议本来很简单,一涉及赔偿问题,还没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不得不请出父母压阵,也实在情有可原。最难堪的是,孩子找不到工作,家长急得四处找关系、托人,有的一拖就是大半年,工作没找到,社会失业救济金到先领了起来,国家每年花3万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难道就是为了来领救济的?
其实看到这个现象的另一面,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能独当一面的“孩子”?这些家长似乎也应该检讨一下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机会:调整心态,留心着点儿
在全球范围,亚洲的经济发展速度几年来连续领先,保持10%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更是其中的亮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分布拓展到中国,还有带着资金或技术到中国来白手起家的外商也接踵而来。因为这些公司对高层次人才有着很大需求,同时国内经济发展也需要大量外贸人才。专家分析,每年中国各高校的经济类毕业生总共有13万人左右,如果13万毕业生全都从事外贸行业工作,今后五年中国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外贸人才仍然面临较大缺口。
同时,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西部大开发等诸多优势会给2003的就业带来光明的前景。以1996年汉诺威世博会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类推,预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数倍于此;同时上海就业结构也因此加快调整升级,上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将从现在的50%增长到60%,接近东京、纽约、香港等国际化大都市的70%以上的比重;申博成功将极大地带动旅游、酒店、餐饮、交通、通信、广告、零售、建筑装饰、城市维护等行业发展,服务业以及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将大幅上升。
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行奥运会既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盛会,也是注重经济收益的一个国际活动。体育馆、公路、宾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拉动经济的增长点,相应地旅游、商贸、物流等行业也将更加活跃。西部大开发更把就业机会撒向四面八方。只要应届毕业生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把眼光放远,就会发现与其在高度发展的地区给别人打一辈子工,不如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建立自己的事业。市场、人力、发展环境都是中西部发展的优势,国家大力支持的一些重要工程和经济建设项目都需要有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这些机遇都给前景未卜的2003年200万大学毕业生带来从容就业的曙光。以下两则消息可能会让大学生们有的放矢:
据《北京青年报》调查,上海人才市场上相对热门的十大行业是: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专业服务、制造业、广告传媒文化出版、电子、电信、金融投资保险、消费品、商业零售、贸易进出口。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上海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十个专业是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机械专业、文秘专业、医药专业、经济专业、广告专业、企业管理专业、建筑专业。
[编辑·刘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