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繁荣:西方经济活力如何得而复失?

来源 :博鳌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S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世界前所未有的大繁荣。20世纪,这种繁荣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几近消失,这是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我的新书《大繁荣》(Mass Flourishing)揭示了这段历史与各国国内创新活动兴衰之间的关联。它还讲述了兴盛富足的本质和源泉。兴盛富足由两部分组成:物质部分是生产率与薪资水平的提高;非物质部分的“繁荣”(fourishing)是指个人创造力和才华的成功发挥。为了施展才华,人们必须积极投身于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界。经济的活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生活体验,是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关键。
  富足兴盛与大创新携手而至。大创新于1815年以迅雷之势发轫于英国,很快在美国,继而在德国与法国兴起。它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他国家因拥有意愿,并也能够复制创新的企业家而同样受益。大创新使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多的人群实现了繁荣,这就是大繁荣。大繁荣在体验方面的好处是,索然无味、按部就班的工作,被精彩纷呈的职业生涯、报酬丰厚的工作所取代。在发展方面的好处是,当人们运用想象力创造新事物、凭借智慧应对挑战时,会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将大创新引入一个国家的,不是某个国家的科学进步,而是其经济活力。它既是创新的源泉,又为创新提供空间。国家需要培育合适的激励环境、建立必要的制度,并且注意不树壁垒。在合适的市场条件下,具有高活力的经济能够促进创新水平,同时防止其所孕育、尝试的创新遭遇种种厄运。美国之所以孕育了最为丰富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在构思并努力实现新点子,这是一种草根的活力。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投入到疯狂的创造、修正、探索和试验中,陷入了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所说的“对新事物的狂热”之中。
  我在新书中提出,促使经济活力焕发的,是1490年至1940年兴起的现代价值观,尤其是与个人主义和活力论有关的价值观。它包括为自己思考、为自己工作、与他人竞争、克服障碍、敢于尝试和有所成就。有勇气通过创造或探索未知事物来表现自我,敢于独立于社会、家庭和朋友之外,也属于现代价值观。我提出的命题是,这些价值观刺激产生一种对施展才华的渴望,形成了一种关于“为什么而活”的现代理念—追求美好生活。这些价值观如在一国盛行,通常就会催生出提供满足这些渴望的工作机会的经济—一种带来繁荣的经济。
  这一命题能够得以检验,通常可用家庭调查中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来衡量一国的繁荣程度。受访者关于“对工作有何期许”的回答,可以衡量现代价值观的盛行程度。如果这一命题成立,我们会看到,一个接受现代价值观的人,会追求有趣味、需要主动精神、提供变化、带来竞争等挑战的工作和职业生涯。书中发现,在现代理念方面得分高的国家,确实也有很高的工作满意度,因为它们建立了具有活力的经济,能够提供满足上述追求的工作。
  这意味着,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保障,使他们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职业生涯和工作,而真正实现职业梦想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制度和政府在其中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它们对理念的形成影响甚微。现代价值观一旦强大起来,就一定会产生对个人权利的普遍需求,这使创新以及通过创新性冒险来谋生成为可能。
  在现代的巅峰时期,一些现代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从重商主义经济进入现代经济,它们是第一批获得活力的经济体。它们帮助数量巨大且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美好的生活。
  进入20世纪,曾经具有活力的国家丧失了一半以上的活力。英国和德国是在20世纪40年代,法国是在60年代初,美国则是在1970年左右。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失业以及工作满意度的大幅下降。创新主要局限在引人注目的“科技”行业。
  除互联网领域以外均告中断的自主创新的匮乏,被普遍归咎于政策制定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历史学家就把英国的衰落归因于合理化运动、卡特尔化和唯工会会员雇佣制,这些政策维护旧事物,阻碍新事物。在法国和意大利,企业家将本国的衰落归因于财政和监管政策。根据这些政策,当小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时,将面对更严格的雇佣规则和更高的税率,从而打消了小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在美国,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成功取决于不遗余力的游说,而非不遗余力的创新。在美国和欧洲,议会的主要精力放在让受政治青睐的企业和城市免受自己制定的法律影响,并单独为它们提供拨款、援助和贷款。
  但是,经济活力的下降主要是由其它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寻租和庇护行为的日益猖獗。我在书中列出了许多阻碍创新的制度和政策,比如大企业和金融界的短期主义,令工作年龄人群高估自身财富的过低赋税,当然还有雷区密布的专利政策和监管风险。这些都是重要因素。
  然而,价值观的转变也同样重要。或许,现代价值观已然式微,降低了人们对创新的渴望。又或者,与现代价值观对立的其他价值观已经兴起。就连寻租和庇护行为也不仅仅是政府及经济中利己主义的产物。什么符合人们的一己私利,取决于他们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取决于他们在生活中的兴趣所在。西方经济活力的急剧下降,可以归因于两种毁灭性趋势,它们逐渐侵蚀了价值观体系。
  第一是对现代经济方式的敌意态度。 早在现代以前,欧洲大陆就存在对资本主义的抵触。由于过去富有活力的经济体是建立在重商资本主义阶段诞生的资本主义制度之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无意中产生了削弱经济活力的意外效果。换言之,欧洲大陆一度富有活力的国家,从一开始对这种活力的把握就不牢固。
  到了20世纪初的10年,社会主义者的观点在欧洲大陆已经很有影响力。他们对企业利润心怀畏惧,谋求将一些企业国有化,或者限制它们的盈利,或者将其利润从股东手中再分配至利益攸关方手中。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些年,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一家企业在盈利,就不应该削减雇工人数。战后法国和德国的教科书将资本家贬斥为小丑。这种敌意吓跑了创新者,暗淡了创新的意愿。
  20世纪20年代,反对资本主义的社团主义思想开始涌现。社团主义者秉持保守的价值观,憎恶新行业对城镇和各地区的入侵,认为它们颠覆了传统的方式、财富和地位。他们对新资本有着格外强烈的憎恨。他们在意大利、德国以及最终在法国的目标,是控制私营企业而不是私有制。资本应流向企业家和金融家认为能够盈利之处的资本主义原则,被政府更清楚该如何的社团主义信条所取代。   社团主义者还憎恶现代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他们认为,对国家有益的才是好的。那些为了刺激、名声、财富或乐趣而努力成为创新者的人,是不合时宜的。至于经济活力会被这些保守价值观损害,则根本不在社团主义者的考虑之内。
  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和随后的美国开始痴迷于一套类似的传统价值观—团结、社会保护与保障。这些价值观导致社会福利膨胀。如果社会福利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就不会对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打击,但它们通常资金不足。劳动力数量和国内外产出的减少,使为创新提供空间的市场缩水。这些价值观还滋生了拖延或阻碍创新的重重监管。
  有没有过硬的证据来证明,这些价值观确实损害了经济活力、降低了工作的吸引力呢?书中的统计研究发现,现代价值观的盛行有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如果是保守和传统价值观盛行呢?这些价值观如果只在基本水平上盛行,可能会构成某种安全网,促进某些创新。然而,那些在传统价值观上得分较高的国家,通常在工作满意度上得分较低。
  第二是偏离美好生活的现代定义(亚里士多德曾蜻蜓点水般地提出过,并在现代最终成型),重拾物质主义,不论其中的主观意愿有多好。美国人的态度也日益表现出对创造和发现新事物不感兴趣。学生喜欢进入银行业,而不是工商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赚钱至上的倾向,已成为一种普遍“疾病”。低储蓄变成了自我毁灭。物质主义变成了贪婪。纽约一家律师事务所对金融界的一项调查发现,38%的受访者表示,假如能够不被发现,他们愿意为了1000万美元从事内幕交易。
  许多美国人和欧洲人认为,美好生活的现代概念是美国人特有的。当我在2003年的一次会议中提到人们对这种生活的追求时,拉尔夫·戈莫里(Ralph Gomory)说“这种观点很美国化”。我答道,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来自切利尼(Cellini)、塞万提斯(Cervantes)以及柏格森(Bergson)等欧洲人。
  欧美的严肃思想家尽管不是彻底的物质主义者,但也已远离美好生活和美好经济的现代定义。20世纪20年代,约翰·杜威(John Dewey)认为一份好工作是一种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的智力锻炼,而不是一块以锻炼创造力、驶入未知领域为目的的跳板。1943年,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对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做出论述。他提出的自我实现是指:实现一个人的内在潜能,而不是指柏格森的“生成”(becoming)。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提出的“能力”(capabilities)也与之一脉相承。
  现在,我们甚至可以在高级别的报告中发现对物质主义思想的全盘接受。经济表现和社会进步衡量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 2009年的报告尽管不重视一个物质主义的衡量指标—产出,但却坚定地使用其他衡量幸福的物质主义指标,比如家庭财富与收入、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以及长寿。他们没有考虑任何非物质主义的体验。
  这种指标体系忽视了由创新、探索和个人成长构成的世界。关于美好生活的如下理念已经随风而逝:它是一次狂野不羁的旅行,在一个有着开放式未来的经济中徜徉,它带来挑战,也提供无法想象的回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不可能是充满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式的神秘、尼采(Nietzsche)式的挑战和柏格森式“生成”的生活。
  过去10年的研究让我相信,再度实现大繁荣需要广大民众一起付出新的巨大努力。尽管在某些方面政府应该变小,但在另一些方面它应该变大。上述努力需要政府为雇佣低薪劳动力提供大量补贴。只进行机制上的修修补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草根活力实现大范围恢复,上述努力才可能成功。 为此必须清除近几十年里阻碍创新的重重障碍。对于欧美来说,首先必须再次克服过去一个世纪中死灰复燃的中世纪价值观,重新确立个人主义和活力论的价值观,因为它们才是为西方在辉煌的历史中造就活力的根本价值观。
其他文献
早在1776年,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在今天看来,它与当初发表时同样成立:“良好的道路、运河和通航河道有助于降低运输费用,使一国偏远地区与城镇周边地区更接近于同一水平。 因此,这是最重要的改善。”  这句话来自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它揭示了互联互通最关键的两项益处:一是高效、高性价比的资源流动,二是减轻一国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  在亚洲崛起
期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诗句,清雄旷远,知名度极高,乃情至语亦景至语也。此诗句出自张九龄的五律《望月怀远》,诗题一作《望月怀人》。  一般而论,《望月怀远》之“怀远”,乃“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亦有解为诗人月夜怀念远方情人的。诗的写作时间判定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时在荆州长史任上。  将《望月怀远》坐实为儿女情长的诗,甚或读作思亲诗,显然是一种误读也。这不仅不符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与
期刊
长久以来,瑞士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瑞士是最早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两国于1950年建交。建交60多年来,双方本着友好、信任与建设性合作的精神,使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瑞中合作范围广阔,从经济关系、政治对话到科学技术,从旅游到文化,从教育到环境和社会问题。  经贸关系悠久,领域逐渐拓宽  瑞中之间的贸易与经济关系历史悠久。早在1974年,瑞中就签署了一份《商务与贸易协定》
期刊
自42年前比利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彼此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共同分享着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并在文化领域相互丰富、相互促进。我会见了许多中国的代表人物,比如最近在大连会见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以及来自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代表团。他们都认为,中比两国经济与文化的合作,以及互相尊重、平等的政治原则,是推动双方默契协作的引擎。  中国跻身全球经济大国行列,无疑是过
期刊
中国经济政策公开宣称的首要目标,是推动经济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中国领导层早已认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但迄今所采取的行动尚无法实现此项任务。而为了应对2008年危机的需要而增加投资的做法,更是雪上加霜。第二目标则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一定与过去的速度差不多,但要足以使农村劳动力向蓬勃发展的城市转移的进程延续下去。  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此外还需发挥以下作用:使储蓄流向能够
期刊
“金砖四国”(BRIC)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极具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它或许是投资领域最富有预见性、也最为知名的首字母缩略词之一。2001年,高盛(Goldman Sachs)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发明了这个缩略词。过去10年中,这四国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2009年6月,正当许多发达国家深陷“大衰退”之际,“金砖四国”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召开了
期刊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增长势头不断加强。但应当看到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积极变化,是各国政府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反危机刺激措施所取得的阶段性效果,而造成这场危机的结构性问题还远未解决。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不稳定和不确定的阴影。  亚洲新兴经济体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据统计,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一半左右。尽管如此,亚洲各国也同样面临着保增长
期刊
教育会成为一件坏事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2012年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演说中断言:“一位伟大的教师能为梦想摆脱不幸境遇的儿童提供逃离贫困的机会。”换言之,穷人之所以贫穷,要怪罪的只有他们的老师。奥巴马的言论体现出教育在美国已经变成政治工具:本来,强制要求雇主支付更高的工资,就可以立即让数百万儿童摆脱贫穷和“不幸境遇”,而政府却转过来强迫
期刊
RCEP谈判的启动  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2008年经济危机后更是如此。GDP增长最快、减贫成果最突出、新中产阶级出现最多的都来自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其消费和财富创造无不引领着全球经济的增长。30年前,欧盟、美国和日本的GDP所占世界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三。现在,欧盟的比例已下降到25%,美国降至23%,日本则降至到9%。  由于西方经
期刊
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文学永远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在出版传媒业高度发达,网络文学、电子读物泛滥,仅长篇小說每年就产出几千部之多的今天,如何优中选优,为读者树立阅读的标杆,成为了一个问题。针对这个情况,中国小说学会自2000年开始,每年都会聘请专家从中精选出5部年度优秀长篇小说以及数量不等的中短篇小说,从去年开始增加评选若干优秀网络小说和微型小说,可见组织者的良苦用心。  本组书评针对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