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体现与转变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无论是在文学创作领域还是在文字统筹工作当中,都会应用到人称代词,其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人称代词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语言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就会涉及到人称代词,而且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在持续的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对文学表现形式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价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于人称代词进行概述,从而对于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体现与转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现代汉语 文学翻译 人称代词
  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将人称单词定义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形式,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当中,能够通过人称代词来为阅读者提供阅读上的便利,帮助阅读者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因为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多元文化,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形成的影响,使得现代汉语文学翻译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即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文学反应所起到的作用逐渐增强。在文学行文当中,人称代词的表达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以功能语言为基础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称代词作为重要的交往方式,除了能够直接起到替代或者指向的作用之外,也具备了想要的照应效果,对于语篇构建能够提供帮助,并对语言的表达进行了简化。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当中,人称代词的功能除了上述的几点之外,也能够将作品中的理解和阅读线索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帮助阅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更加清晰的感受和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语言翻译出现了改变,在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阅读者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产生着重要的帮助。
  一.人称代词的概述
  所谓人称代词是指对称呼人词语的一种替代,有着统筹的功能,在现代汉语文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方式,现代汉语文学中的代词有着指代或者替代名词的效果,同时也具备了协调和照应的效果,能够在现代汉语文学中更加直观的展现出不同的事物,所以可以将代词和其他的语言形式或者单位结合起来,形成为同指关系。现代汉语文学与传统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一定的不同,现代汉语文学中的人称代词并未被区分为宾格或者主格的形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现代汉语文学中对于人称代词的应用,任何格形式都与英语上对于人称代词用法较为类似,即所有个形式的用法都不同,而物主代词则有着相同的表现形式,只是应用的频率较低,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汉语表达当中,一般情况下,代词是通过零代词或者替代名词的方式出现,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不多,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中,代词与名词有着同样的指代功能,同时也与其他语言形成了协同性的功能。某些汉语言研究者将代词定位在半虚词的范围,这就是认定了代词所具备的协同性功能。代词可以分成为人称、疑问以及指示这三种形式,人称代词是其中的主要分支,是指在称呼人时所应用来替代的词语,有着十分明确的替代效果和指向性,而这种指向性又可以分成为远指和近指,可以被应用在具有针对性的差异语境当中。人称代词的应用过程中可以被分成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总的来说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当中,代词的作用包括了协同、统筹、照应和指别性等,在文学表达的过程中能够将多种事物进行丰富的表达,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另外,在现代汉语表述所创立的规则当中,指代过程中并不常用显性人称代词,而更多的是采用零代词的方式,同时也包括了名词复现的应用。
  二.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体现与转变
  1.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体现
  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些资料上的来源,例如对于语料库的应用,其中的很多材料都是由计算机网络所组合而成的,这些语言信息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所应用到的,在对语料库进行研究时,能够发现在小说类文学中,无论是英语作品还是汉语作品都十分频繁的采用人称代词,而这种应用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小说中常常会有人物之间的对话,从而增加了人称代词的应用,在对语料库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到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对于人称代词的具体体现。首先是在英汉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称代词的应用,在汉语或者英语的语言体系当中,所呈现出的底蕴或者文化都有着很大差异,作为文化的最为直接的一种表现方式,语言在多个背景中的应用也会受到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与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相比,英语文学中对于人称代词的应用更加广泛,根据调查分析可知,英语文学作品中相比于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称代词的应用频率要更高,甚至高出好多倍。例如it在英语文学中十分的常见,但因为文化差异,在现代汉语文学中并不常用这一人称代词,所以应用的频率相对更低,这是由于在英语文学中it能够作为代词进行使用,同时也具备了虚义词和强调词的功能,这时与现代汉语习惯存在不同的内容。但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我和他的应用频率更高,因为在英语文学中所包含的第一人称代词要高于汉语文学,这也同样与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关联。其次在汉语原创作品和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对于人称代词应用的不同,相比于现代汉语文学翻译而言,汉语原创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作品需要以外国文学为基础,所以需要对于外国的多元文化给予足够的尊重,并要将其融合到汉语语境当中,从而对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探索,在文学创作和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应用存在差异,因为汉语语法的限制和表达习惯,对于it的应用频率较低,且没有其在英语文学中的多种功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无论是在原创作品中,还是在文学翻译中,对于人称代词的应用分布都有规律可循,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对第一和第三人称的应用频率以及语境。在文学翻译中主要看重的是人称代词的指代和照应效果,而原创作品则更加关注原词的复现和所具备的展现效果。
  2.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转变
  首先是在运用意识上的转变,传统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应用主要是在单一语言字码的转变上,这种应用主要由外文的表述来决定,非常注重遵循完整性,要完全保留外文原文的情感和其本身的含义。而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应用之间出现了转变,主要表现在当前对于人称代词的应用要比以往更加的灵活,在确保其完整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整体的表述过程更加的简明,在以真实为前提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汉语体系的整体规范程度。对于这样的改变,翻译人员在实际的汉语文学翻译过程中,要对人称代词在不同语言体系中的应用非常的熟练,不管是在插入人称代词时,还是在省略等情况下,都要确保应用的合理性,在保证内容翻译完整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应用人称代词来提升文学翻译作品的可读性,从而让其适合更多的读者,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含义,促进意义的有效传达。实际上这个过程对于翻译工作者有着很高的业务要求,需要他们具备多元化的语用意识,能够对人称代词进行熟练的应用,从而达到最终的文学作品翻译目的,只有能够具备这样的意识转变,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应用人称代词,将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更加合理的翻译出来,引导阅读者对作品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其次是运用时代的转变,相比于英语作品,汉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结构都有所不同,那么从语言表述的角度上来看,可能会在内容的传达或者衔接过程中有着共同点,但语言结构衔接部分有着一定的差异。在语言应用过程中,翻译作品同样存在着时代的转变,传统的文学作品翻译更加看重完整性,但现代汉语文学翻译更加看重的是这种差异所形成的阅读效果。例如第三人称代词,白话文时期的他属于统称,包括了男性女性以及其他事物,随着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出现,逐渐演变成了常用的她,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具备朦胧表达的功能,如果不能对其性别进行判断,那么则会用他,如果是复数时则会使用他们,因为第三人称代词存在着同音的问题,所以在文学翻译中也会发生混淆情况,如果处于多人物的场景则会存在翻译上的困难。最后是复现频率的转变,所谓复现频率,是指现代文学翻译作品中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复现频率提升说明人称代词与复现的人称代词出现了差异,例如第三人称,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作品中第三人称的最为主要的形式,但在翻译作品中其复现频率较低,与原创汉语文学之间存在差别,主要是因为语言应用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符合我国的阅读习惯而进行了转变。漢语中的人称代词较多的出现回指的情况,从而提升文学阅读价值,通过对这一转变的了解,能够更加清晰的去了解多种语言翻译中所形成的表达改变。
  在现代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称代词在文学翻译作品的语篇运用中也不断发生着转变,这实质上是语言的必经发展过程,这需要引起翻译人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任俊可,罗晓蓉.翻译体对现代汉语文学体裁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9(22):29-31.
  [2]骆贤凤.论翻译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名作欣赏,2006103-106.
  [3]王克非,胡显耀.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J].中国外语,2010,07(4):16-21.
  [4]王伟.现代汉语标准化和异化翻译策略[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5.
  [5]李兵宜.现代汉语负迁移对古代汉语词语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121-121.
  [6]陈霞.翻译西方与改写中国——翻译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互动关系考察[D].山东:青岛大学,2005.
  [7]齐宛基.论翻译对汉语文学语言中长句发展的影响[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8]李兆宪.五四时期白话文翻译活动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卫生学校)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汉语直播课堂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时,融合互动化、游戏化、任务型教学理念来重新设计直播教学流程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我们尝试将互动游戏教学理念融入线上汉语直播课堂教学,利用微信接龙功能重新设计游戏教学内容,通过微信设计了汉字接龙、词语接龙、词汇网络接龙、话题问答接龙、语句续写接龙等简便易行的接龙游戏。运用微信接龙游戏是为了辅助汉语教学,设计要简单易行,游戏过程中注意相机点评学生语言差错,适
内容摘要:“音乐诗人”李健的歌声清澈空灵,别致淡雅;曲风清新飘逸,自然纯粹;歌词生动唯美,意境悠远。李健音乐作品充溢着文学色彩,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更好地品味课文的意象意境。   关键词:散文教学 初中 李健 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要达到以下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
内容摘要:随着一个不足十秒的视频意外走红的丁真,因其黝黑的皮肤与甜美的笑容形成强烈反差,被网友唤作“甜野男孩”。而后当地政府抓住这一时机,邀请丁真成为四川甘孜理塘的旅游形象大使,借势推出四川甘孜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该宣传片上线仅五天,播放量就已破亿。紧随其后的是“理塘”搜索率的暴涨。本文将从符号学角度对该宣传片进行分析,明确影片各部分内容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符号学 《丁真的世界》
内容摘要:彭家煌在小说写作上有着两幅不同的笔墨,其市井小说的写作和乡土小说的写作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市井小说的写作与同时期作家差异不大,乡土小说的写作则独具匠心,刻画出了独特的乡土风情。   关键词:彭家煌 两幅笔墨 比较 方言  彭家煌(1898-1933),中国现代作家,字蕴生,别字韫松,又名介黄,曾用韦公作笔名。茅盾评价彭家煌“是一个有成就的但在文学史上尚未得到应有的评价的作家”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之根。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解决策略有:以高校校园为主阵地,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以传统节日为重要依托,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基因;以网络平台为媒介,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路径;以教育基地为火种,点燃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热情。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素养 提升策略  高校作为新时
内容摘要:本文以《环球时报》关于女性的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建语料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关键词、索引等语料库工具,揭示了近期国内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構。研究发现《环球时报》倾向于报道反映女性社会地位提高、自我意识觉醒等正面话题,但对女性陷入困境的原因没有深入分析。在报道中,女性既是弱势群体,又拥有巨大力量。总体上,《环球时报》对女性的态度还是偏向积极的。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
内容摘要:一代翻译巨擘杨宪益,一生译著颇丰,曾被赞誉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他对外国诗歌汉译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不应被忽视。本文以杨宪益的外诗汉译作品及其本人创作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深入文本具体分析他的诗歌翻译特色,并探究他诗人一生与外诗汉译之间的关系,以期升华他在诗歌翻译与创作上表现出的比较文学间的对话与融合。   关键词:比较文学 写诗 译诗
内容摘要:程贤章是广东梅州客家地区本土作家的代表,创作了一大批极具客家特色,流淌着客家情怀的小说作品,被称为“客家文学的擎旗人”,他在创作小说时,除了对客家历史进行详尽阐述以外,还将客家文化、客家民风民俗融入了文学作品中,由此为客家文学增添了更深的文化底蕴。本论文将立足于小说文本,分析程贤章小说中包含的客家地区淳朴实在、团结向上、不忘根本的民风。   关键词:程贤章 客家人 客家民俗 客家文学  
内容摘要:真善美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可谓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从概念来看,真是艺术真,善是人格善,美是和谐美。同时哲学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知识系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判断,所以对于真善美的辨析,也需要从不同的领域去探索,其中儿童绘本也是领域之一。本文从真善美出发,分别分析了儿童绘本中所体现出的真、善、美。主要选取的是安东尼·布朗的代表作品《我爸爸》《我妈妈》来进行研究,《我爸爸》《我妈妈》主要描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孔丛子》中以“-然”作后缀的状态形容词的构词特点,“然”之前的词根既可以为单音节形容事物性状的语素,也可为双音节合成词根语素或叠音词根形式,这类词通常表示“……的样子”,常在句中作状语、定语等句子成分,具有很强的描述性。   关键词:《孔丛子》 后缀“-然” 构词形态  “然”本义为“燃烧”,《墨子·备穴》:“以须鑪火之然也”;后假借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之义;《荀子·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