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思考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对长度的量化和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厘米是统一的长度单位,且最方便学生感知,所以教材选择将“厘米”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用厘米进行测量。利用了解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测量的情况,再让学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利用测量结果的差异,引发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厘米尺帮助学生建立厘米长度表象,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通过动手测量这一操作环节,既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中隐藏的“尺子”,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片段
  (一)片段一: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问:“想知道课桌有多长,可以怎样测量?”
  学生答:“用尺子量。”
  教师问:“古时候没有尺子,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测量的吗?”
  学生答:“张开手臂测量。”
  …………
  教师引导道:“人们常用身体的一部分测量长度。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比画一下,两臂伸开,两只手指尖的距离就是一庹;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距离就是一拃;还可以把脚印作为测量工具。”
  教师问:“如果古人要测量课桌面长度,你会选择哪种方法测量?可以用‘拃’。请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
  学生答:“5拃、6拃、7拃……”
  教师继续引导:“老师也来量一量,我量的结果是4拃,都是量课桌长,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答:“我们手的大小不一样。学生的手比老师的手小。老师的一拃和我们的一拃长度不同,我们每个人的一拃也不同,所以大家的测量结果也不同。”
  教师问:“那么,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统一测量吗?”
  学生答:“应该用一样的工具去测量。”
  教师总结:“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统一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系统追寻原因,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让学生初步体会测量长度必须有长度单位。通过用拃测量同样大小的课桌长度,让学生了解由于人的手掌大小不同,“拃”的长度也因人而异,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样的教学设计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片段二:在各种感官体验中建立厘米的概念
  1.用眼睛看,动手摸,初步感知1厘米的长度
  教师引导:“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下面通过一个小视频进一步认识尺子。”(播放微课:尺子的秘密)
  教师继续引导:“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找一找,尺子上的秘密都找到了吗?”
  学生答:“尺子上有0、1、2、3等数字,还有‘cm’的单位标记。尺子上有很多长的、短的、不长不短的竖线。每条长的竖线下都有一个数字。”
  教师问:“在尺子上,两条长竖线之间可以称为一大格,从0到1之间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1厘米吗?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比画1厘米。把大拇指对齐刻度0,再把食指对准刻度1,现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尺子上除了0到1之间的一大格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1厘米吗?”
  有的学生答:“1到2之间的一大格也是1厘米。”
  有的学生答:“2到3之间的一大格也是1厘米。”
  …………
  教师问:“大家找到这么多的1厘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学生答:“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师问:“用手再到尺子上比画一下1厘米,然后拿掉尺子,手保持不动,记住1厘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有的学生答:“橡皮的厚度约1厘米。”
  有的学生答:“食指的宽度约1厘米。”
  教师问:“刚刚有学生提到了1厘米约食指宽,那么,现在每个人拿出你的尺子量一量自己的食指是不是大约1厘米?”
  教师说:“看,这还有一些长度约1厘米的物体。如这颗图钉长约1厘米,一个田字格宽约1厘米……我们找了这么多1厘米物体,你们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
  学生答:“很短。”
  教师总结:“是呀,所以我们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而厘米尺是学生认识厘米的工具,本节课利用微课“尺子的秘密”,帮助学生认识厘米尺,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字、刻度和字母的含义。再借助实际大小的厘米尺,让学生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用手比画、閉上眼睛想一想、在身边找一找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学生自觉感悟到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三)片段三:在多样练习中加深概念的理解及辨析
  1.先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长,再量一量(测量的时候要把尺子的正面朝上)
  教师说:“请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尺子是常用的测量工具
  教师说:“老师请你们当小法官,判断这样测出的铅笔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教师继续问:“第一种测量方法为什么错了?左端没对准刻度0,实际长度跟5厘米相比较,怎样?第三种测量方法可以?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你是怎么想的?”
  3.测量身体的数据
  教师说:“你们知道自己身体的一些长度数据吗?我们的手掌有宽度、一拃有长度、一步也有长度。下面,大家可以与同桌合作,先估一估自己一个手掌宽、一拃和一步的长度,再用尺子量出具体分别有多长。”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在多处体现了对估测的重视程度,但侧重点是有差异的。练习题1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1厘米长度先估测,再实测。练习题3的设计意图是因为生活中常用这些长度用作估测的标准长度,这也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样一个测量活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课后思考
  (一)启发思维,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厘米尺也是他们用来画线的工具,相信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观察厘米尺,了解过它的作用,所以学生的认知不是空白的。
  尺子这么方便,人们是怎么样想到发明它的呢?追溯古人测量长度这一历史事件,这件事情不仅很有趣味,更有深刻的数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用庹、拃和脚长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它们的实际长度不统一,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致,教师通过让学生用单位实际测量,让他们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借助工具,让学生通过多样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是最基本的,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长度单位。而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表象,体会测量意义最好的工具。教师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数字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并且概括出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1厘米就是厘米尺上1大格的长度,是一个单位长度。再通过比画、想象、找生活中的物体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表象,积累测量经验。
  (三)重视估测,让学生在操作比较中提高估测的准确性
  学生进行有效的估测,可以更好地建立长度单位观念。在本节课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给出的物体都是与实物大小相同的,且在实物上标出了1厘米的长度。通过估测与实测的对比,让学生调整估测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估测的准备性。有了对厘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估计自己手掌的宽度、一拃的长度和一步的长度,既能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估测的准确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第七小学)
其他文献
在幼儿教育阶段,安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有效的安全教育不仅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负责,也对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全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是幼儿教育良好开展的必然条件,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应多开展高效的安全教育活动,将安全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科学引领,指导幼儿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
摘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本文探讨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以期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恐惧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传统的作文教学必须做出调整。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他们不擅长观察生活,不知道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会觉得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
摘要:道德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道德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教学难点。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在小学生道德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策略,以期对该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道德课 传统文化教育  一、结合相关主题,引用古诗词,提高文化底蕴  在小学道德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古诗词教学,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如在教学诚信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礼记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认知能力,发展学生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激发学生文学艺术创作力等重要责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中单一输出的模式,借助现代化信息教学方式丰富语文课堂的层次和结构,让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一、以人为本,以学龄特征设计语文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这一内容十分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互联网,利用微课指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走进生活操作应用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关键词:动态动画 微课 空间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通过生活经验逐步建立起来的模糊认识。要想让学生把模糊认识逐步转变成逻辑思维,教师需要训练
摘要:现阶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宣传方式、培养途径、效益成果等仍处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在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下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 教学 创新  目前,核心素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由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课堂,所以教师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文化,狭义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数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一门青少年应该喜爱的学科,然而现实中有些学生一提起数学就头疼。数学是一门不得不学的课程,并且它有着很强的连贯性,低年级数学学不好,高年级数学学习就会出现问题,口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明确要求。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本文简要分析和探讨了基于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 措施  一、创新意识的概念及培养原则  创新,是指根据现有的思维模式对原有的事物进行改进或者创造,使之成为新鲜事物。这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推动
摘要:在以“小班化”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组织教学形式、如何调整教学理念等问题,正在阻碍着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对于刚刚参与相关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重点分享了在小班化环境下开展分享式教学的初体验。  关键词:问题 思考 分享 数学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可能有任何特色。”对于刚进
摘要:职业教育就业安置问题较多,所以发展相对落后,甚至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将学生的就业安置与社会招工中介机构相挂钩,学校在就业举措上不占主导地位。在当前的就业安置模式下,不少职业学校将实习期当作就业安置处理,实习期满,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开始,导致社会及家长的反响较激烈。本文简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现状改革的思考,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就业现状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