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相望吟诗篇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爱国者。他早年曾与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上海大学。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时,他提出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抨击了当时的“分共”逆流。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两党团结,共同抗日,并为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后迁至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表示不满。1949年4月,李宗仁派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飞往北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接着又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飞往北平,参加谈判。而张治中却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可更快促成《和平协定》,因此电告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以后,于右任期待南京解放,但却在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4月21日,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强行架走,离开南京,辗转上海、广州,到了重庆。后来,他未能与老妻、爱女见上一面,就又被胁迫于11月28日到了台湾。从此,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了隔海相望、怀念大陆亲人的暮年生涯。每念至此,于右任都会说:“文白(即张治中)误我!文白误我!”
  著名的女革命家、政治家、画家、诗人何香凝一直是于右任的好朋友。早年他们都是国民党左派,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主张与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失败后,他们处境非常艰难,行动也受限制。1927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第24次会议还通过了查办何香凝、陈树人等人的提案,并命军警监视他们的行动。但他们不畏强暴,在严酷的环境中,咏物言志,寄情抒怀。
  1928年1月,于右任、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等人一起到南京紫金山晋谒正在建造中的中山陵。经亨颐是廖承志夫人经普椿的父亲,一生高风亮节,诗、书、画、印的造诣都甚高。陈树人则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在中山陵前发誓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与背叛孙中山革命精神的国民党反动派势不两立。众人想起了国民党革命派的杰出代表、民主革命的先驱、何香凝的丈夫和亲密战友——廖仲恺在世时辅佐孙中山所向披靡的大好形势,痛恨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廖仲恺的滔天罪行,禁不住流下眼泪。后来,经性格坚强的何香凝反复劝告,众人才与中山陵洒泪而别。
  回到住处,众人意犹未尽,于右任提议由三位画家合作画一幅《岁寒三友图》,他题诗一首作陪,抒发国民党左派的革命精神,大家异口同声赞成。于是,何香凝首先执笔画了一株超凡脱俗的古老的梅花;陈树人画出一棵傲然独立直插云天的松树;经亨颐画出卓尔不群的郁郁葱葱的翠竹;于右任题诗相配。一幅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的诗画便应运而生,署名为何香凝、于右任、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题的诗是这样写的:
  
  一
  紫金山上中山墓,
  扫墓来时岁已寒;
  万物昭苏雷启蛰,
  画图留作后人看。
  
  二
  松奇梅古竹潇洒,
  经酒陈诗廖哭声;
  润色江山一枝笔,
  无聊来写此时情。
  诗中的“经酒陈诗廖哭声”一句,于右任曾经有过注释:“经先生豪于饮,廖夫人以仲恺先生殉国为诗,直皆血泪。陈先生诗名‘寒绿吟草’。”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何香凝参加了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她在讲话中,向为国捐躯的抗日将士致以沉痛的哀悼和高度的赞颂。不久,何香凝忧劳成疾,得了一场严重的心脏病,稍好一些后,为了排遣胸中的郁愤,寄情于诗画中。她约了几个依旧支持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拒绝为南京政府效劳的挚友,如经亨颐、柳亚子、陈树人等,于这年5月间在上海发起组织了“寒之友社”,交流书法、研究画术。张善子(张大千的二哥)、黄宾虹、潘天寿、王祺等名家,均为社友。
  他们所取“寒之友”这一社名,系指松、竹虽经严冬而不凋,梅花能斗酷寒而竞放,有“岁寒三友”之誉,而取其意。“寒之友社”是书画艺术之家,也是提倡民族正气、抵制卖国贼道德沦丧的修养之所。社友们在此借行书作画,抒爱国衷肠,托高尚情趣,是爱国志士们对社会黑暗、对反动势力的无声抗议。他们经常在一起研讨诗书画印,以寄托个人情怀。所作的梅、松、竹及水仙,几乎全是寒冬开放、傲雪芬芳的;所吟的诗大都是发泄义愤、抨击国民党南京政府对外对内反动政策的。他们甘愿过着吟诗作画的清苦生活,显示了这些坚贞的革命斗士的高尚情操。
  到1936年,国运岌岌,危如累卵。何香凝、于右任、经亨颐、陈树人又重新合作了《岁寒三友图》20幅,何、经、陈分别画梅、竹、松,于右任仍然题写1928年所作的那两首诗,件件都有特色。这年11月,何香凝在南京主办书画义卖展览时,这批《岁寒三友图》为很多人争相购买。冯玉祥、马超俊、杨杰、梁寒操、李宗狱等人都各买了一幅;钱大钧夫人买了两幅。义卖得款,连同书画展的其他100多件作品的笔润所得,由何香凝全部捐赠给奋战在冰天雪地里的抗日义勇军将士。
  于右任自从孤居台湾以后,故乡的山水梦绕魂牵,时时怀念留在大陆的亲朋故旧,对中山陵也从未忘怀。他痛感山河割裂,欲归大陆的夙愿难偿,长期内心抑郁,苦闷不乐。他写的“风雨神州望故乡”、“夜夜梦中原,白首泪频滴”、“风雨一样洒,江山万里心”等诗句,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1958年,于右任的友人在台湾某地偶见《岁寒三友图》中堂一幅,马上以重金购买,然后通过于右任的女儿送到老友手中。80多岁的于右任见到此画,唤起了他对30年前往事的回忆,更勾起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将此画视为无价之宝珍重收藏,发现题诗缺漏一个“时”字,马上提笔补上。又想到当年与何香凝等人同扫中山陵时的情景,而此时经亨颐、陈树人已经作古,只剩下自己与何香凝天各一方;中山陵的松柏年年生长变老,自己也年迈老朽,满头银发,不知今生今世还能不能与老朋友何香凝见上一面!遥念大陆的诗友,隔海相望,不得相聚,于右任感慨万千,激动得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赋诗《怀念大陆及旧友》两首,抒发他希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心情:
  
  一
  三十余年补一字,
  完成题画岁寒诗。
  于今回念寒三友,
  泉下经陈知不知?
  
  二
  破碎河山容再造,
  凋零师友记同游。
  中山陵树年年老,
  扫墓于郎已白头。
  这二首诗,平易质朴,却情深意切,抒发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因此,在大陆和台湾广泛流传。1958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二首诗。邵力子先生曾在《勉励在台旧友》一文中引用此诗,并说“于老怀念祖国故旧的深情,悲伤老大飘零的忧思,情见乎词矣。我知道,这不只是于老个人的伤感,也代表了台湾的许多老朋友的心情。”
  何香凝见到老友的这两首泣血之诗,回忆几十年前与于右任、经亨颐、陈树人共同祭拜紫金山中山陵之举,想到昔日到香山碧云寺祭拜孙中山衣冠冢,遥念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便步于右任诗原韵,和出一首《遥念台湾》,首句引用于右任1934年所作《题何香凝、王一亭合作山水瀑布画》诗一句开篇:
  
  一
  “青山能助亦能界”,
  二十余年忆此诗。
  岁寒松柏河山柱,
  零落台湾知未知?
  
  二
  锦绣河山无限好,
  碧云寺畔乐同游。
  驱除美寇同仇忾,
  何事哀伤叹白头?
  
  三
  遥望台湾感慨忧,
  追怀往事念同游。
  数十年来如一日,
  国运繁荣度白头。
  这三首诗,字里行间表达了何香凝对在台湾的旧友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抒发了她殷切期望他们认清前途,促使祖国早日统一,以便回到祖国共度幸福晚年的衷情。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领导人之一的林伯渠,也是一位老同盟会员、老国民党员,曾20年帮助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他一直非常崇敬孙中山,同宋庆龄、何香凝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到晚年更是怀念着在台湾和海外的许多旧友。1958年,他参加了在北京碧云寺举行的纪念孙中山92岁诞辰纪念仪式,当与何香凝、李济深诸老回忆和交谈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时,有人谈及于右任的《怀念大陆及旧友》二首诗。林伯渠对于右任怀念大陆和旧友的心情,深有感触,只是觉得于先生诗的后面两句,未免过于没落伤感,便当即步于诗原韵,口占一首,并挥笔亲书:
  不怕扫墓人白头,
  中山陵树绿悠悠。
  当年黄埔分明在,
  风雨同舟忆旧游。
  这首诗,表达了林伯渠希冀云散在台湾或者异域的旧友们,能够深明大义,和祖国人民一起,团结在枝繁叶茂的中山陵树之下的殷切希望。
  在台湾的于右任看到了何香凝和林伯渠的诗后,更增加了无限感慨和忧伤,但想到台湾回归祖国遥遥无期,想起了自己百年之后不能葬于陕西故乡祖坟,不免产生了浓厚的思乡凄凉之感,便赋诗发出了毕生最强烈的呼喊: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在1958年,于右任还写了一首诗《明月》,抒发了他思乡念国之情:
  对吾饮者有明月,
  入吾室者有清风。
  老夫行乐无穷尽,
  明月清风天下公。
  
  八月梨枣香复香,
  九月黄花黄复黄。
  痛心零落南来雁,
  不忍哀号过战场。
  何香凝读到老朋友于右任这些寄托着复杂感情的诗句,心头感到极其沉重,她完全理解于右任企盼国家统一的真诚愿望,也对他无法落叶归根,只能饮恨而亡、抛骨孤岛的遭遇非常同情。1959年的一天,何香凝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想起于右任《明月》诗中“痛心零落南来雁,不忍哀号过战场”的诗句,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又赋诗一首《雁》:
  忧心零落南来雁,
  风雨飘摇瞬息间。
  若不奋飞图御侮,
  殖民主义噬台湾。
  这首诗抒发了何香凝对台湾前途的忧心,再一次寄望在台湾的旧友继承孙中山反帝爱国精神,为和平解放台湾使祖国统一而努力。
  何香凝、林伯渠与于右任隔海相望的唱和诗作,至今仍为海峡两岸有志于统一祖国的人们所吟诵,为海峡两岸诗坛的交流,写下了一篇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话。此后,于右任和林伯渠、何香凝先后分别在台湾和北京逝世,他们生前祖国统一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于今回眸两岸诗坛的这一段佳话,我们除了为前贤之间的伟大友谊所折服,或许在唱和之中仍会感到几分遗憾。当然,中国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完全可以相信,何香凝、林伯渠与于右任瞩望祖国统一的遗愿,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成为现实。
其他文献
李达是一个辅佐过11位著名将帅、担任过各级参谋长达33年的“参谋上将”,从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神头岭战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安阳战役,到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邯郸战役、上党战役、定陶战役、鲁西南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无不体现着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战功卓著的战将,在爱情路上却演绎了一段不寻常的动人故事。    “马其诺防线”    说起李达上将与夫人张乃一的故事,还得先从张乃一说起。
期刊
2007年9月份,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组织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亲身感受半个多世纪前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艰苦环境,追寻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心情格外激动。  革命圣地西柏坡三面环水,碧波荡漾,松柏苍翠,是我国五大革命纪念地之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进驻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在这里,我党胜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期刊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粟裕大将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著名的常胜将军。而在悄无声息的情场上,粟将军却屡屡受挫,好在他情深似海,忠贞不贰,在挫折面前毫不气馁,终于赢得了意中人的芳心。    一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召见粟裕,让他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先期进入苏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任务。粟裕不负众望,很快就在南京韦岗地区打了一个伏击战,取得了骄人战绩。韦岗伏击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
期刊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幅锦幛,长2米,宽0.6米,上书“兴盛番族”4个大字,落款为“贺龙”。这幅锦幛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那曾经浓烈的鲜红色,如今已发暗褪色,而就是这幅锦幛见证了一段佳话。  1936年4月底,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并按原计划进军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地区。  中甸位于滇西北藏民聚居区,人烟稀少,贫穷落后,藏民笃信喇嘛教。中甸是这一地区的一座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僻山城
期刊
扬帆出海    l943年3月16日11时,一只五桅大木船从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盐河口(即新黄河口)扬帆出海。船上载着新四军第三师一批去延安学习深造的团以上干部和他们的警卫员及7名干部家属共51人。出发前,即3月8日,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召集了学习干部队队长、第三师参谋长彭雄,副队长、第三师第八旅旅长田守尧,党支部书记、第八旅政治部主任张亦民,第八旅供给部部长伍瑞卿等人开会,讲了当时的形势。黄克诚说:“鬼
期刊
四    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小组成员卞志强一秘、杜顺义一秘、王双信一秘、蒋旭二秘、于海琳三秘、司机全锡钢;警卫队队长席栓柱中校,副队长李亚光中尉,战士苏军、武好、丁秀国、王志刚共13人,分乘5辆车驶上了约伊高速公路。  这是从安曼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条高速公路。由于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南北设立禁飞区,伊拉克已无民航可以连接其他国家,因此,约伊公路成为伊拉克唯一的进出通道。可战后,从约伊边境到巴
期刊
任弼时与陈琮英    1934年7月初,湘赣苏区的中心区域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六军团处境危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红六军团向西突围到湖南中部去创立新的苏区,同时命令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湘赣省委书记的任弼时,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与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率红六军团向湘中地区转移。8月,任弼时带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当时在湘赣省委工作的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也一起随军行动。  在历时80多天的西征
期刊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出版界集中推出了一大批长征题材的图书。在这当中,不乏通,俗生动,以广大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精品力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优秀读本。  相比那些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言的大部头著作,《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故事》的确显得单薄了点。全书只有8万来字,163面,开本小巧,封面也朴素简单。当你不经意
期刊
七    2004年4月11日晚上9点,总部设在阿联酋首都迪拜的阿拉比亚电视台突然停止正常节目,播发了一条刚刚收到的令世界震惊的消息:有7名中国人在费卢杰地区被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绑架。  伊拉克战争后,绑架作为一种威吓手段,被各种反抗组织空前频繁地运用。此前,已有美国、英国、日本、土耳其、黎巴嫩等10个国家160多名人质在伊遭绑架,虽然经过多方努力,有部分人质获释,但其中至少有30多名人质被斩首。
期刊
自来桥镇位于安徽省明光市东南部,20世纪40年代曾是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镇,这里交通不便,群山环抱,峰峦叠嶂。1940年3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成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抗日女英雄戴锡可就是在这里,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一个个生动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戴锡可,明光市(原嘉山县)人,1918年出生于女山湖南岸的戴巷村。当时,戴巷是方圆百里内较有名气的大村庄,有百十户人家,村中首富当数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