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导入环节,敲好课堂教学“第一锤”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教育中,“课前导入”虽然形式简约,时长不过几分钟,却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做好“课前导入”这一功课,不仅有利于快速有效地俘获人心、提精凝神,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引人入胜、活跃思维的正引领作用。这既是课堂活动中无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是每一个教师必需修炼的“基本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敲好课堂活动的“第一锤”呢?
  一、“兴趣导入法”的构建与应用
  “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导入何尝不是如此呢?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虽然对“情趣”元素减少依赖性,但是在进入新课前能够有效激发兴趣,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课堂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以《核舟记》为例。在课堂活动之初,笔者没有直接地进入导入环节,而是展示了多年来自己收藏的几件“微雕”实物艺术品,有“象牙鸟”“骨头马”“粉笔画”“猴子爬树”“橡皮双人舞”等。这些虽然比较粗糙而又普通,却能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中初步地体悟到微雕艺术的趣味性。此外,还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国内外大师美妙神奇的微雕作品,更是让全班同学惊叹不已。“早在明代有一为微雕艺人王叔远,他用一个‘长不盈寸’的小核桃做了微雕,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大苏泛赤壁’,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如此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大家良好的学习期待。
  二、“情感导入法”的构建与应用
  现代心理学和认知学认为,影响人的实际行为的因素,主要分为“智力型”和“情感型”两大类,后者虽然不能直接地进入行动之中,却往往以独特的情感方式,在“指向、稳定、强化”中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引领”作用。这就是说,情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课堂导入亦同此理。
  以《散步》课堂导入为例。笔者首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转载央视曾经连续播放的一则公益广告《洗脚》,以此导入:在中华民族传统中,一向讲求“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天下父母是无私的。作为子女,我们更应满怀感恩之心,并像这则广告一样,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下去。其实这种感恩行为真的很简单,为父母梳梳头、洗洗脚,陪父母散散步、谈谈心。你曾经做过这些吗?你准备去做这些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莫怀戚的一篇经典散文《散步》,即使再简单不过的散步,也能让你切实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浓浓至爱亲情。
  三、“问题导入法”的构建与应用
  “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不仅如此,“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课堂提问是教师手中掌握的一项“常规武器”,如果问得“巧”问得“妙”,不仅可以较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秩序,引领学习活动,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以《愚公移山》为例。笔者在上课伊始提出如下两个问题:在人生旅途上,如果有一块难以逾越的“拦路虎”挡住了前进的道路,你会怎么去做?
  是想方设法扫除它,还是重新选择另外一条路绕道而行呢?如果你就住在半山腰上,前面有一座大山恰好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山之路,你又会怎么去做?究竟是选择挖去这座大山,还是选择搬家离开呢?以此让学生以多人小组为单元,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活动。待时机成熟之际,适时引入新课内容《愚公移山》,课文教学结束后,结合导入问题就文中现象再次讨论,从前后对比中加强认知和感悟。
  四、“故事导入法”的构建与应用
  与问题导入有所不同,故事导入虽也属于“语言导入”,但侧重以“讲”导入,而前者侧重以“问”来引领思维。当然这种“讲”并非一般性语言描述,而是通过讲述有情趣、有内涵、有针对性的故事情节,或引领学习思维,或濡染学生情绪,从而在自然顺畅中导入课堂新学程序。
  以《老王》为例。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讲述了《高贵的施舍》故事:一位失去右臂的乞丐向人乞讨,女主人并没有直接把钱给他,而是让这位乞丐把自家的砖头从屋前搬到屋后。待乞丐把这些活做完后,她付给这位乞丐20元钱,并且说这是他应得的“劳工费”。多少年以后,这位乞丐通过努力成为一位大老板,为了感谢女主人当年的良苦用心和那份“高贵的施舍”,他特意来请女主人搬进城市生活,可后者谢绝了这种好意。帮助别人不应有施舍之意,要平等互助、相互尊重,这种帮助才更有价值和意义……如此导入,既感染了学生,又做了良好铺设。
  五、“活动导入法”的构建与应用
  “儿童的智慧多出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生不仅思维活跃度较高,心态更加活泼,活动能力也随之增强起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把各类活动形式善用在课堂导入环节,定能够快速有效地营造课堂活动的良好氛围。
  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笔者直接通过检查默写“读读写写”板块中的“疲倦不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截然不同、油然而生”词语这一活动形式导入课堂学习,进而启发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这些词语串联课文内容,从对人生“疲倦不堪”到感受到“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如此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与莎莉文老师相識有莫大的关系,对再塑生命的老师的敬意也就“油然而生”。通过教师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的活动形式,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巧妙融合,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探究、感悟,产生认知,实现问题的生成,实现一种新知的建构学生自然兴趣盎然。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朗诵演示等活动进入课堂。
  六、“信息导入法”的构建与应用
  自多媒体“登堂入室”以来,以其独特的先进特点和优势功能,不断加强现代教育信息化的特质,同时为校园活动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把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方式,创设活力四射的教学情境,进而把学生引向善教乐学的课堂活动状态,实现令人期待的先导作用。
  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首先播放了《渡江侦察记》这一经典电影片段,让学生从精彩的视听盛宴中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伟壮观场面。那音律、那场面以及那气势,切实传递了一种如临其境的学习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视文互动”方式,进入课文内容的自主阅读阶段。有了这种信息导入后,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觉主动地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共享活动。信息导入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开头顺,气势盛”。课堂导入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门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以上述几点为抓手,认真做好并努力做足“导入”功课,能够不断放大“凤头带彩”的良好效应。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幸福中学(226012)
其他文献
经典文本历经岁月的淘洗,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实施文本解读时,缺乏立体细读意识,削弱了文本载体效应,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文本细读价值点,从而构建立体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简要阐述经典文本“立体细读”模式构建路径。  一、阅读过程立体化  按照语文阅读教学常态,阅读过程主要包括四大环节,预习、导入、课堂交互和延展等,教师要根
期刊
“一字立骨法”通常指以一个字、词或炼语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写作方法,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有力武器。在教学实践的语境中,“一字”的意义更为广泛,可以指一个字词、一句话、一个标点,等等。在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此方法为切入口,更易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一、寻“骨”探源,确定焦点  一篇文章“骨”为何,又聚焦在哪个点上,需要教师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元素。《老
期刊
古今中外,凡是好的文章都得讲究流利通畅行文自如。魏文帝曹丕曾经说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斯言尽之矣。然气不可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意思是说,再好的文章,如果不讲究过渡的技巧也无法成为文之至宝。而我认为一篇好文章就如同一座精巧的园林建筑。园林中有许许多多各自独立的亭台楼阁与小的景观,而过渡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如同园林中的桥梁和建筑中的接榫。过渡像桥梁,它连接两
期刊
“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式阅读(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判断),是批判性的阅读(边阅读边评断,边接受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是一种独立的阅读姿态、批判的眼光和思辨的流程,是一种帮助学生精神建构、文化建构及语言建构的建构式阅读。思辨性阅读,需要以文本事实为基础,以因果逻辑的“理解”与“评价”为核心,以人性、情理为参照的阅读思考过程,在事实、逻辑与情理之间寻找契合的可能,在三者
期刊
初中语文教材编辑过程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能力,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以往的初中语文教材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不仅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  一、将个性化教学思想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要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是最基本的一个
期刊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为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到初中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即是指立足于单元,对同一单元内不同作家所创作的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文本进行集中讲解与传授的一种教学理念。相较于单篇文本讲解的形式,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了单元整体化教学的方法,使得语文教学效果及其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单元整体化教
期刊
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环境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环保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进行学生环保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刻意地渗透“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大力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的主人翁态度,并主动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一、深挖语
期刊
在日本北海道地区,生活着一种紫貂。因其极其珍贵,成为当地狩猎者最爱捕捉的对象。有弹洞的貂皮卖不出上等的价钱,狩猎者大多采取活捉的方式捕获紫貂,但紫貂极其机警,狩猎者很难捕捉到它。  后来,狩猎者通过多次蹲守观察,发现紫貂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极其爱惜自己的皮毛,每次觅食完回到巢穴,一定要用舌头将皮毛舔得干干净净后才会进洞。狩猎者发现这一特别之处后,很快想到了捕捉紫貂的办法,他们将麻药与松脂油混合
期刊
乡土,是家乡故土,是地域国土。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追寻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熟悉的乡土人情,沉淀为一份深入骨髓的热爱,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一、寻源:日暮乡关何处是  荣格说:“乡土情怀是一种与记忆相关的无意识组合,或者说是一种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冲动,是心理活动聚集而成的一组组心理丛。”可见
期刊
散文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美文。之所以说散文是美文,主要因为散文的字字珠玑,形神兼备,意蕴深厚。可谓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找到生命的渴求、灵魂的慰籍。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指出:散文的“形”是散文的外在形式,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技巧、材料和结构等;“神”指散文的主题,蕴含于“形”中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