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壮歌韵流芳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伴随着慷慨激昂的旋律,专题片《圆梦》缓缓降下了帷幕,而我的心潮却开始了跌宕起伏:曾几何时,七十万林县人民面对着恶劣的生存环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整整十载与天斗与地斗,不仅向世人昭示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更在中华民族文明史册上镌刻下了弥足珍贵的红旗渠精神。这是林县人民用青春、鲜血乃至生命书写出来的信仰图腾,可以流传后世、永警世人。《圆梦》通过对跨时代的史歌传奇、全生活的本真实录、正能量的精神永续的淋漓尽致的展示,告诉了我们:如今,红旗渠的故事似乎已日渐模糊,但红旗渠精神,却将永放光芒。
  跨时代的史歌传奇
  一般而言,专题片往往会以讲述某一时期或时段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以求笔墨集中;然而《圆梦》却“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将叙事局限于一个时间段里去进行,而是创造性地根据全片所要阐述的主题,巧妙地运用了“跨时代”的叙事方式,即《圆梦》的整体叙事所包含的时间跨度很大,涵盖了不同的时代。这种“跨时代”的叙事方式,实际上并不好操作,很容易使主题显得分散、结构显得涣散。但《圆梦》的操作处理却十分到位,使全片呈现出一种磅礴之气,让观众为之震撼;同时还通过将时代符号进行具象化表达的方式,昭示出故事所发生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运用“编年史”性质的叙事方式,可以“连续性”地表达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将重大事件的脉络“从头至尾”清晰地呈现出来。《圆梦》主要是围绕着 “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修建及红旗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一主题来进行的,因此在叙事时,采取了时序性叙事的手法,故事的时间跨度则经历了五十多年:从“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开始,一直讲述到“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诠释”,中间叙事涵盖了好几个阶段,有修建之初的通盘考虑后下定决心,有修建过程中林县人的血与汗乃至生命的付出,有修建成功后林县人的欢天喜地以及世人的惊叹,有伴随着时代发展红旗渠精神的不断演绎……使观众的情绪随年代起伏,从而更多地读懂红旗渠。总体来说,《圆梦》实际上就是一部关于红旗渠的编年史,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的时序性手法,全景式地介绍了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这种近似史诗般的记叙风格使全片显得极为恢宏大气,让人击节赞叹。
  具体到对不同时代的逐一描述,编导则通过对该时代所具备的特征的突出描写,营造出了不同时代独特而鲜明的时代气氛,既增强了感染力又显得极为生动。在《圆梦》中,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出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在讲述1960年林县人开始修建红旗渠时,运用了“大干快干社会主义”等标语及其他细节,来道明那个年代的火热;介绍修建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则用“迎风招展的‘突击队’大旗”等细节画面,来表明林县人的拼搏精神;当红旗渠最终竣工时,则运用了“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照片”以及“当时的新闻报道”等定格手法,诉说出胜利后的震撼与伟大;当诉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林州人续写征程时,高楼林立等现代气息浓郁的画面很好地昭示出了时代背景。总而言之,《圆梦》对每个时代的描述,都很精确到位,能让观众设身处地地融入,去领悟每个时代下所发生的故事的深层意义。
  全生活的本真实录
  叙事的清晰度历来是专题片一直致力的艺术追求之一。通常为实现叙事的清晰性,编导应采用“真实性为先”的原则,其次是“全面性为辅”的原则,真实而全面地进行叙事,将故事的每一条脉络、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地展示出来,这样故事就显得清楚明了,并且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圆梦》在讲求叙事清晰度方面,正是采用了“真实性为主,求真实叙述;全面性为辅,求全面讲述”的处理方法,使得全片如同一幅写实巨卷,既笔墨清晰,又包罗万象。
  纪实性镜头、全景画面相关资料的恰当运用以及当事人的陈述等等,使得真实性原则得到了最高体现,从而让观众对故事产生了信服感。首先,《圆梦》运用了长镜头等纪实性较强的镜头语言,如在表现红旗渠建设时,曾多次出现了12秒钟以上的长镜头,在讲述林州人在新时期的奋斗时,编导也刻意地利用长镜头来体现出片子的纪实性;其次,多次运用大全景画面,通过镜头的摇移,宽视野地记录场景,从而尽显真实性;再次,在叙事节点上,大量运用了视频资料,通过视频资料的还原性讲述,以求阐述历史事实;最后,通过当年建设者的回忆性采访,让他们去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现身说法”的叙事也会使观众信服。总而言之,《圆梦》运用合力,奠定全片的真实基调。
  多线式的叙事线索能够让观众“全面”了解全片,并加深对全片叙事的深度理解与总体概括。《圆梦》的叙事线索可说是多条的:有编导引导,如“1960年,林县人民决心向恶劣的环境开战……”这一解说音,就是在引导叙事,全片中解说音多次在有效地调度着故事的进行;有插入叙事,当叙事进行到某一节点时,往往会进行细化描写,引入某个故事,如“青年洞这里,曾经发生了感天动地的故事”,这一叙事就是插入性的叙事;有正叙,如讲述红旗渠的修建时,就是按照工程的发展来叙事:有倒叙,如在讲述工程胜利竣工后对建设征程的回忆;此外还有时序性叙事,如介绍红旗渠精神的发展,有并列式叙事,如讲述当代林州人的努力圆梦……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全面地去了解那段历史的故事以及历史背后的精神。
  正能量的精神永续
  什么是专题片的叙事高度?就是片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即片子在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弘扬什么、鞭挞什么、宣传什么、否定什么。一部好的专题片,应该充分体现出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宣传价值,要喷发出“正能量”。《圆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到位。全片实际上始终在宣传“红旗渠精神”这一正能量,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到不同历史时期红旗渠精神的不断发展,可以说旗帜鲜明地勾勒出了全片的红色主线。
  任何精神的内核都是永远不变的。因此,将“一以贯之”的精神信念作为贯穿全片的思想主线,可谓阐述全片理念的高明手段,能够引领观众始终沿着编导所设定的“思想轨迹”去观看全片。《圆梦》一以贯之的精神信念是什么?就是林县人所创造出来的红旗渠精神,而这一精神在荧屏上的具化表现就是 “圆梦”:当年林县 “祖祖辈辈都喝不上水”,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是为了圆喝水的梦;后来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林州人民再次去拼搏,付出勤劳和智慧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是为了圆创业的梦。而无论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实际上都是为了“实现梦想”,即“圆梦”。通过什么圆梦?就是红旗渠精神,就是奋斗。这就是《圆梦》一片所要传递给观众的信念。
  当然,任何精神的实质虽是不变,但其内涵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圆梦》中的红旗渠精神,“奋斗”这一核心不变,但具体内容却在“与时俱进”。编导如此处理,是为了充分体现全片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圆梦》中开宗明义地讲述了林县人民所创的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正是这种内涵引领着林县人民克服千辛万难,最终饮上幸福之水。然而,当到了历史新时期,林县人民所面对的困难,不再是“没水吃”,而是“没钱赚”。为了改善贫困生活,林县人民再次奋斗,将红旗渠精神延伸出了新的时代内容,那就是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最终在开创美好新生活的道路上昂首前进。《圆梦》告诉了我们,红旗渠精神在与时俱进,它伴随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
其他文献
近年来,农村远教站点在普法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站点管理员反映,相关普法宣传课件在数量和质量上越来越难以满足基层实际工作需求,希望加大这方面课件的建设力度。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开展远教普法宣传既是远教站点的职责所在,更是进一步扩大远教影响力、充分发挥远教作用的重要契机。因此,远教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远教课件的开发制作。  如何加强?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
期刊
一是全面调研。向镇、村(社区)两级远教站点和站点管理员发放调查问卷,要求站点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了解等方式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二是联系点调研。各镇党委分别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区)终端站点作为调查联系点,直接收集学习收看活动的反馈意见。三是实地调研。县委组织部随机抽取部分镇、村(社区)终端站点,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组织填写调查问卷,并通过实地走访收集需求信息。四是网络调
期刊
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听到很多站点管理员反映说,上级开展培训活动次数少,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对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帮助不大。基层管理员之所以有这种抱怨,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开展的远教业务培训通常以集中授课为主,地点固定、时间有限,统一授课内容,互动环节设置少。由于管理员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以致对培训内容的消化理解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能学以致用,有的则一知半解。第二,在各级远教培训工作中,没有建立一套有效
期刊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破冰起航,互联网与党务、政务等方面的结合,将逐渐改革和拓展党建、政务工作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借助新媒体拓展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渠道,提升党员教育和服务群众的层次和质量,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打造新媒体党建工作的  现实必然性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党建工作也要调整和改进,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的新要求。  1. 重视新媒体运用是强化城镇社区和年轻党员教育工作的
期刊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谊……”有这么一首歌,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一首歌,可于我而言,它的旋律里却仿佛复刻着我的青春,它的歌词也唱出了我对家乡故土的眷恋。每当这首歌的前奏响起,都宛如有一双时光之手,循着记忆将我带回青葱岁月。  1998年,我从区广播局被借调到区委组织部从事干部教育工作。那时候电教工作方兴未艾,全国的同行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电教片创作中。我到双阳后,心
期刊
我叫妥会萍,是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沙枣园子村的远教站点管理员。自打2008年中央给我们裕固族同胞送来了远程教育,我就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如今七年过去了,我对远教的认识越来越深,感情也越来越浓,最大的感受是:远程教育就像是真经,只有开足脑筋解读,用足力气传播,才能让它为我们裕固族同胞带来更多的福祉。  想当初,我刚当上管理员,面对新设备,不由得心慌了:自己从来没接触过电脑,更不知道网络是啥东西,一窍
期刊
“手机远教把学习和服务直接送到了咱们身边,动动手指就能解决问题,真是太方便了。”这是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党员群众对李沧区“远教上手机”工作的一致评价。2015年以来,李沧区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快捷、方便、功能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行“指尖”上的远程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党员服务、教育、管理的形式,让学用工作“动”了起来。  触动兴趣,远程学习常态化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进一步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非常有助于
期刊
实行分级、分层、分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灵活解决基层管理员队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混沌思维在远程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典范。  “以前参加培训,总觉得想学的学不到。”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孙家坳村的站点管理员孙小峰说,“自从区里实行了培训‘三分法’,现在确实不一样了,感觉内容更有针对性,也减少了无效学习。”能获得基层站点管理员如此高的评价,看来这个“三分法”非常有效。此“三分法”虽不同于古典哲
期刊
在当前党员教育片创作领域里,人物片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毕竟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正是我们党教片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如何才能将党教片中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面目分明,从而赢得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就目前的创作情况来看,一部分党教片里的主人公,要么过于“高大上”,俨然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像;要么神态呆板,如同缺失了灵魂的雕塑,要么四平八稳,毫无个性特点,泯然于众人……也因
期刊
河南省新密市袁庄乡有座荒山叫北横岭,北横岭下有个穷村叫陈垴村,以前这里穷得出名。然而,自打陈垴黑猪走出山村,成了郑州人的菜篮子新宠,这里可真是变了样。说起陈垴黑猪,致富能人陈建涛功不可没。但让陈建涛自己来说,远程教育更是功不可没。是远程教育帮助陈垴村打响了黑猪品牌,如今的陈垴黑猪肉已经成为河南电视台推荐的十大上榜食品品牌之一。  品牌源于培植  革新技术是品牌第一内涵。2010年,陈垴村村支书陈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