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寺,紫陶祖庭何处觅?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22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茶家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从此,金沙僧成为紫砂陶艺的创始者,而金沙寺亦成为紫砂陶业的祖庭。
  1996年,江南茗耆寇丹先生率先探访宜兴古金沙寺遗址,并在当地村子里发现一块载有金沙寺历史沿革的残碑。光阴似水,世纪交替,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在紫砂陶艺大兴的今天,千年古刹金沙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宜兴湖(氵父)
  
  嗜茶,钟情紫砂壶。金沙僧的传奇故事不时惹人遐想,遂萌生晋谒古金沙寺心愿。去岁春分前夕。笔者邀壶友“老紫砂”一行从浙江前往宜兴湖汶,探寻紫陶祖庭金沙寺。
  途中,曾一路询问古金沙寺所在,孰料,竟是知者寥寥。又问及古寺遗址附近的寺山。初步探明地处湖(氵父)桥北。行走在集镇之中。感觉湖(氵父)比较幽静。联想到同属宜兴的丁蜀镇。以紫砂陶艺闻名遐迩,因紫砂陶业而富庶一方,对比之下,传为紫砂陶艺起源地的湖(氵父),却似沉寂于苏南一隅,不禁让人感怀。
  穿过镇西小桥和一条长约两三百米的小土路。不多时。便到了一处已被开挖去大半的小山丘旁。原来这就是寺山。这里如今已成为石灰岩矿,周围建有矿舍和工场,山边辟有运输通道,不时可见装载石子的车辆穿梭而过,一片尘土飞扬。
  出行前,专程赴湖州请教曾两度探访金沙寺遗址的寇丹先生,按寇老的指点,先去找寻一位名为“马牛大”的湖汶当地老者。问了两户村民。终于在寺山东南堍的一所老房子里,找到了马家。可惜主人外出了,马牛大的老伴张阿婆接待了笔者一行。
  道明来意后,热心的张阿婆请笔者等上楼,并知无不言地回答了有关金沙寺的提问。在天台上。浙江楼明初先生《访金沙寺记》(《陆羽茶文化研究》总第7期)文中提及的那块残碑再次惊现。
  原来,1996年秋,寇丹、楼明初、杨安生一行首次来金沙寺遗址时,寻访到了曾在该寺做过沙弥。法名为常庆的古稀老人周双喜,而且还在马牛大家的屋基边发现了这块隐埋经年的残碑。惜当时此碑因久砌于墙基。土垢凝结,以致字迹漫漶,给辨识留下几许遗憾。后来,马牛大夫妇为了妥善保存这一珍贵遗物,遂移石碑至家中二楼天台,将残碑贴墙安置。还用混凝土板筑了个龛,以固定并保护此碑。
  闲聊间,得知张阿婆是25岁时嫁来湖汶的,已在寺山边这个村子生活达半个世纪,她自称笃信大乘佛教。多年前。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不起眼的金沙寺残碑,但被老两口拒绝了。老人动情地表示:“我们只是暂时保管这块碑。待金沙寺有朝一日恢复重建。便让石碑重返寺院,了却平生夙愿。”听了这一席话。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此刻,友人从楼下打来了一桶水。搬开挡在残碑前的杂物,略作擦拭和清洗,神秘的碑文顿时显现在眼前。据目测,碑额已断损,碑身的下半段亦不知去向,推测原碑断作3块。此为硕果仅存且文字最多者。
  好在碑名尚存,题为《重修双溪公祠堂记》,所有残余碑文均以工楷镌刻。书法铁画银钩,清健挺秀。粗粗浏览,便被碑刻内容之文采所吸引,尤其是多处涉及金沙寺的片段,更觉珍贵无比。当即掏出纸笔,俯身碑前。花了半个多小时,将碑文悉数抄录。
  竖书残碑文字计21行,残存字数为406个(略),其中有7个字难识或不可辨。落款为“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武英殿提调壬子山东大主考公口(以下残缺)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读学士邑后学吴廷选撰”(附二字残方印:吴廷)。立碑时间为“嘉庆六年岁在辛酉八月之望”(公元1801年)。
  临近中午,马牛大老人回来了,年逾古稀的他相貌黝黑而清癯,给人的印象忠厚朴实。说起这位老者的名字,可谓有趣,因其父亲姓马,母亲姓牛,他又是长子。故名“马牛大”。
  笔者向马牛大老人提起寇丹先生以前来访的事,老人记忆犹新。但当年曾在金沙寺为僧的周双喜老人业已谢世,有关金沙寺更多的细节再无当事人可以释疑,颇为惋惜。巧合的是,竟然邂逅了周双喜的孙子。堪称缘分。
  
  古金沙寺
  
  在村子西南方的旷野上。马牛大老人详细介绍了金沙寺的确切所在及相关逸事。如资料记载所言,金沙寺位于宜兴县城西南40里。距离鼎蜀约十数里。南朝茗岭;北倚寺山,后为阳泉;东临湖汶。西邻玉女潭;东南方那座小山俗称乌龟山。
  金沙寺原为唐相陆希声的读书山房,后改为禅院。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神宗赐额“寿圣金沙”,隆兴初。改为“广福金沙”。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抗金名将岳飞驻军宜兴时,曾礼佛并小憩于金沙寺,还题词于壁间。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7年),寺中落,邑人双溪公杭中丞复多捐给。乃至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1662年),杭淮五世孙杭昌龄还对金沙寺进行过修葺。后续虽有增建,且庙宇一度多达上千间。规模浩大。但终毁于兵燹战火。现在,金沙寺遗址已成为一片农田。仅有“文革”时留下的一间破屋子立其中。
  在唐代,与长兴一岭之隔的湖汶是著名的阳羡贡茶产地。卢仝诗云:“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可见阳羡茶品之佳。有意思的是,和长兴顾渚山的名泉金沙贡泉一样,无独有偶,在金沙寺也有一口“金沙泉”,为罨画溪源流之一。据传北宋时,买田于宜兴。改独山为蜀山,并始创提梁壶式的苏东坡,因为其胞姐的女儿嫁予湖(氵父)名门单家为媳,便常来湖(氵父)并游金沙寺,每以金沙泉水煮阳羡佳茗。还留下了“竹符调水”的茶坛韵事。
  此后。大约在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2年),平日里常与陶缸瓮者相处的金沙寺僧,转益多师,无意中,成为陶艺的创始之祖。其后,随吴颐山侍读于金沙寺的青衣小童供春,在给役之暇,竟也窃得老僧匠心,以洗手澄积的细泥,从寺中银杏老树的瘿瘤获取灵感,制成传世名作“树瘿壶”,并被后世紫砂艺人奉为紫砂陶艺鼻祖。
  1976年。宜兴蠡墅羊角山古窑址紫砂残器的出土。将紫砂器的起源推至北宋提供了实物明证。但可以认定的是,随着明代散饮茶俗的兴起,以金沙僧、供春为发端的明初陶艺,为后世紫砂陶制作由手工业制品向工艺美术品转型奠定了基础。
  世事沧桑。如今。传为当年岳飞羁马并留下铁链痕的古银杏。早在1934年便因故被锯伐。残碑中描写的“舟泛画溪。泊湖(氵父)。其时,红叶映山。烘染如画”情景已不可寻,而惟一和历史上陶缸制作或许有渊源。位于金沙寺东侧的砖瓦窑亦不复存在,成为一片荒芜的洼地。另据马牛大邻居家的一位大婶回忆。以前在金沙寺遗址见过的旧石墩等物也已不知所终。
  幸喜紫砂陶艺一脉,自传奇式人物金沙僧、供春之后,经董、赵、袁、时4人。并养心、少山、仲芳、友泉等名家,以及雅流、别派诸工手的传承演绎,虽几度兴衰,但最终还是在湖汶的东邻鼎蜀(今丁蜀)日渐昌盛起来。这一切,恰如写下《阳羡名陶录》的清·吴骞所言:
  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此日蜀岗千万穴,别传薪火祀眉山。
  金沙僧若是彼岸有知,亦将把壶啜茗而微笑矣。金沙寺残碑《重修双溪公祠堂记》碑文
  才人性耽山水,每遇峰岭奇秀,水木明瑟,辄流连啸咏。或……
  流,往往即其。地为祠宇,而尸祝之,历千载不替。前明杭中……
  尝读书湖(氵父)之金沙寺,为宋熙宁初敕建。岳忠武曾驻……
  银杏古迹尚存,明嘉靖间,寺中落。双溪公既贵眷念旧游……
  区先后从唐荆川、万履庵两先生往游,复多捐给。时金湖……
  公像其中,颜之日:大中丞杭双溪,祠事详色乘明季经兵……
  国朝顺治间,公五世孙昌龄修葺之,迄今百四十年。又天唤杭……
  所也。胡颓败若此,乃鸠工节材,既次月口寺僧协力祠口……
  言于杭氏族人曰:汝祖双溪公名卿,而才子者也。公因由口……
  章,翰墨尤擅绝一时。因公之才,想公之志。其性情嗜好口……
  画溪林壑尤美,夫以溪上最胜之处,生平尝口诵其中
  如,堂守重新撷溪毛剥山果以奠公,公其不口云翳凤
  风逸致几类,坡公然则。此祠且将与东坡书院并重于……
  舟泛画溪,泊湖汉。其时,红叶映山。烘染如画。夜泊溪头……
  独赋诗数十韵,顾未识金沙寺所在,故未往。他日重游……
  因登公之祠,揖公之像,将别有诗文以纪游也……
  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武英殿提调壬子山东大主考公口……
  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读学士邑后学吴廷选撰(附四字残印:吴廷)
  嘉庆六年岁在辛酉八月之望
其他文献
黄昏,窗外的阳光略带着初夏的余温,将忧郁的心情蒸腾。对面楼顶上的那一窝喜鹊,亢奋地叫个不停。想起一直未曾舍得独品的罗芥茶,不如在这个黄昏伴我销魂。  罗齐茶,产于茗岭。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区。据宜兴县志载:“章山有茗岭,以产茗得名。茗岭之足,村名罗齐,地界长兴。齐片之美。陆鸿渐(羽)所称圈岭茶是也。”  同出长兴,顾渚紫笋名满天下。而被盛誉为“吴中所贵”的罗齐茶却鲜为人知。明·李日华的《六研斋二笔》
期刊
詹罗九,曾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制茶教研室主任、教授等,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参加了九华毛峰、黟山雀舌、仙寓香芽等10多个品目名优茶研制和开发,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结束了对詹罗九的专访,对他的初步印象。只觉得他很专业。他是一个阅茶无数、与茶为伴了数十年的茶学教授,甚至觉得单用“专业”来形容似乎还不够,他的很多言论与评价称得上权威了。但是,“教授”、
期刊
小种红茶是福建的特产,是由武夷茶派生演变成的一种特有的茶类,小种本是武夷茶中的一种花色,现成为国际分级红茶中的一个级别。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已经成为小种红茶的代表,作为福建独特的外销产品,它在欧洲已经拥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并在最近几年逐渐被很多国内的爱茶人所认识和接受。  接触过正山小种的茶客们无不为其独特的桂圆香和烟熏味所吸引,同时也会发现除了“正山小种”之外,福建还有好几种名字中带
期刊
在一些卖铁观音的茶店里,刚好遇上几次茶人来询问陈年铁观音,他们对陈年老铁的评价还比较积极:“茶味醇厚、韵味更足、口感不比普洱茶差,不会伤胃,储藏也较方便”。本来铁观音的卖点在于鲜,可是既然是商品。多少会有囤积与剩余,会做茶的茶商把卖不掉的铁观音再次加工,以延长存放时间,而经过“梳妆”后的陈年铁观音却有了独特的“风景”。    鉴品陈年铁观音    终于抵制不住“陈年”的诱惑,与苏总约在他的茶店里。
期刊
天下美女出四川,四川美女数成都。水软地灵,气候温润,成都注定是盛产美女之地。  大街上美女三五成群。公园里美女恬静幽读,露天茶馆美女在聊天晒太阳。酒吧里美女甩开膀子拼酒吼歌……成都把年轻貌美的女人称为粉子,那是因成都美女脸蛋白里透红,粉得可爱,说话的声音千娇百媚。嗲得人心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辣得人直跳,管起老公抹鼻瞪眼。吓得人腿软。成都粉子多,炮(音“趴”,意思是“软和、怕老婆”)耳朵的男人也多。
期刊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茶就作为药饮(治病、解毒)介入人类社_-会生活。当年我们的老祖宗是用什么器具煮饮那采自常绿灌木(茶树)的小芽和嫩叶呢?  经过了漫长的青铜时代,直至2000年前的汉代,随着人工种茶、制茶和饮茶风尚的发生和发展,中国茶具又经历了怎样发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隋唐以后,是中国茶业的空前繁荣昌盛期。饮茶风尚的普及、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使中国
期刊
何时喝茶才最有益健康,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饭后喝一杯清茶,不仅清洁口腔,还能帮助消化。但是,最近有专家的实验表明,饭后马上喝茶对健康十分不利,容易造成贫血、脂肪肝等多种疾病。    隐患之一:易贫血  近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说:“饭后马上喝茶,大量的水进入正在消化食物的胃中,冲淡了胃分泌的消化液,从而影响了胃对食物的消化。另外,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饭后
期刊
古往今来,山水胜迹、名器名陶非文章不易显也。人以艺彰,物以文传。明清以来,记载述评、赏析研究紫砂的经典著作时有问世。著名的紫砂学者韩其楼专注紫砂文化研究50年,也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紫砂典籍,今选出中国紫砂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5本紫砂典籍,以飨读者。    《阳羡茗壶系》    专论紫砂壶的第一篇著述。作者周高起,名伯高,江苏省江阴县(现江阴市)人,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1628年)著名学者。《
期刊
说到福建,说到安溪,反映在茶人脑海中的一定非安溪铁观音莫属,铁观音以其淡雅的兰香早已名声在外。而在其故乡福建闽南地区,还有很多乌龙茶品种,如毛蟹、本山和黄金桂等,它们全部是国家级的优良茶品,也同属闽南乌龙茶类。从茶样上,仅凭肉眼,一般人较难看出4者的差别。在茶汤与香气特征上,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品质风格。   为了让茶人更好地记住并鉴别这4种极具代表性的闽南乌龙茶,本期我们特意邀请了著名的茶叶鉴评专家
期刊
岩采艺术创立于1996年。现已发展成为台湾专业艺廊。原始初衷是为台湾艺术家提供艺术支持,带动传统艺术文化的产业道路。目前辖下领域有石雕、陶艺、铁雕、油画、水墨等,会员皆为在国际得奖的台湾中青代作家。  2002年。公司将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延伸至生活艺术品的设计领域,从而切入国际市场。以茶道、茶器的设计创作,树立独特的自我品牌。把茶器与天然石材的特质相结合,以简洁优美的中国书法和图腾,表现出茶道中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