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紫砂典籍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bird51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山水胜迹、名器名陶非文章不易显也。人以艺彰,物以文传。明清以来,记载述评、赏析研究紫砂的经典著作时有问世。著名的紫砂学者韩其楼专注紫砂文化研究50年,也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紫砂典籍,今选出中国紫砂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5本紫砂典籍,以飨读者。
  
  《阳羡茗壶系》
  
  专论紫砂壶的第一篇著述。作者周高起,名伯高,江苏省江阴县(现江阴市)人,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1628年)著名学者。《阳羡茗壶系》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16年),该书记述了宜兴紫砂壶替代银、锡、瓷壶的情况。书中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31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并将他们分别列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7大类。书中还记述了紫砂壶的泥料产地及制壶地点。全书计3500字,有新安张氏霞举堂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刊本。
  
  《阳羡名陶录》
  
  《阳羡名陶录》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有关紫砂壶的专著,作者吴骞,浙江海宁人。清代国子监生。《阳羡名陶录》成书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分上下两卷。设有7个栏目:自序、原始、选材、本艺、家溯、丛谈、文翰(包括记、铭、赞、赋、诗等)。上卷介绍了宜兴紫砂壶。并详细评述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制作技艺以及金沙寺僧、供春等39名制壶名家的壶艺特色。下卷则记述了紫砂壶泡茶的特殊功能、工艺价值,并附赞美紫砂壶的诗歌铭赋等文翰。全书共计18000字,有会稽章化光绪十一年(公元1855年)刊本,早在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刊出的是吴江沈氏楷堂刊本。不分卷。
  
  《茗壶图录》
  
  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田(玄宝)编著。64开线装本,分上下两册,上册文,下册图。记载了32件名贵的宜兴紫砂壶,图版为工笔白描,并翔实地注明了茗壶的大小尺寸、形制特色、壶泥色彩以及造器者印章、铭文、款识摹本。上册目次分为原流、形状、流扳、泥色、品汇、大小、理趣、款识、真赝、无款、衔捏、别种、用意等14章。下册图录例举了40余位紫砂艺人。分述了他们的年代,评价了他们的作品。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的李仲芳壶、明末的陈和之壶、清初陈鸣远的仿古壶,还有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的梨皮泥壶和许龙文、杨彭年的作品等。这些茗壶作者多数是明末清初的艺人,正和紫砂壶开始东渡的时代相符。
  
  《宜兴陶器概要》
  
  宜兴陶器由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的筹备委员会编辑,1932年出版。由宜兴蜀山人周润身和周幽东父子合著。为近代紫砂史的重要史料之一。该书首先追述了宜兴紫砂壶的发展源流,再叙述了宜兴陶器的原料、色釉、应用和仿造他物之机能4个特点。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宜兴紫砂业、黄货业、粗货业、砂货业、黑货业、溪货业6大类陶器产品的产地、制造、产量、产值以及销售等情况。最后还根据当时宜兴陶器日益衰落的现状,呼吁政府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全书17000字,16开铅印本。
  
  《阳羡砂壶图考》
  
  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合作编著,两位作者都是紫砂壶收藏家和鉴赏家。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文,下卷图。上卷文字考据部分于1937年在香港地区出版。出版之际,适逢抗日战争,下卷图版部分未及出版。
  上卷按年代统系、壶艺列传、土质出产、制工窑火、赏鉴丛话、前贤文翰、时人题咏、名家传器、雅流传器、待考传器、别乘传器、附记传器12类论列。其列传考据溯自明代正德初。迄于清末宣统。散佚已近半个世纪的下卷原稿。据悉是由新加坡宋芝芹先生的承让,并为台湾地区詹勋华先生所得,经其精心整理,补述詹先生历年来所集的有关文献,还有海内外知名收藏家所藏之紫砂壶珍品照片。罗列而成《宜兴陶器图谱》一书。
其他文献
我的家乡不产茶,但茶和烟是客人进门后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的东西。有的客人不抽烟,但似乎从没有人拒绝接过茶杯。早些年,主人因自己不能辨别茶的优劣,在给客人泡上茶后会解释说这是多少钱一斤的茶叶,唯恐客人因口感不好而觉得怠慢。实际上茶因非当地所出,也不大容易买得到,有时客人来了茶叶罐是空的这种境况也是有的。所以在年复一年靠“割麦插禾”为生的乡邻眼里,茶叶相对油盐来说是稀有而奢侈的。   那个卖茶叶的女人是
期刊
陆羽以《茶经》一书闻名于世,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尤其是与才女李冶之间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千百年来广大茶人的美谈。  李冶,即李季兰,著名女诗人,与薛涛、鱼玄机并称为“唐代三大女冠”。《唐才子传》卷二有类似的记载:李冶“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而陆羽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的时候由龙盖寺积公禅师拾于竟陵西湖之滨,后寄养于李
期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便与福鼎白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似乎,白茶已然构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茶树的栽培,茶园的管理,到茶青的采摘、加工。以至成品茶的包装、贮存等等环节,白茶是所有茶类中最接近原生态的茶品。每常,不管是在书房独品。还是引朋待客于茶庄茶楼,我皆总是独好烹点啜饮白茶茗品。  白茶喝多了,自然也孕生了不少心得体会。在书房,我通常一边寻章摘句,书写着百态奇逸的茶人茶事;一边手
期刊
黄昏,窗外的阳光略带着初夏的余温,将忧郁的心情蒸腾。对面楼顶上的那一窝喜鹊,亢奋地叫个不停。想起一直未曾舍得独品的罗芥茶,不如在这个黄昏伴我销魂。  罗齐茶,产于茗岭。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区。据宜兴县志载:“章山有茗岭,以产茗得名。茗岭之足,村名罗齐,地界长兴。齐片之美。陆鸿渐(羽)所称圈岭茶是也。”  同出长兴,顾渚紫笋名满天下。而被盛誉为“吴中所贵”的罗齐茶却鲜为人知。明·李日华的《六研斋二笔》
期刊
詹罗九,曾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制茶教研室主任、教授等,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参加了九华毛峰、黟山雀舌、仙寓香芽等10多个品目名优茶研制和开发,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结束了对詹罗九的专访,对他的初步印象。只觉得他很专业。他是一个阅茶无数、与茶为伴了数十年的茶学教授,甚至觉得单用“专业”来形容似乎还不够,他的很多言论与评价称得上权威了。但是,“教授”、
期刊
小种红茶是福建的特产,是由武夷茶派生演变成的一种特有的茶类,小种本是武夷茶中的一种花色,现成为国际分级红茶中的一个级别。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已经成为小种红茶的代表,作为福建独特的外销产品,它在欧洲已经拥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并在最近几年逐渐被很多国内的爱茶人所认识和接受。  接触过正山小种的茶客们无不为其独特的桂圆香和烟熏味所吸引,同时也会发现除了“正山小种”之外,福建还有好几种名字中带
期刊
在一些卖铁观音的茶店里,刚好遇上几次茶人来询问陈年铁观音,他们对陈年老铁的评价还比较积极:“茶味醇厚、韵味更足、口感不比普洱茶差,不会伤胃,储藏也较方便”。本来铁观音的卖点在于鲜,可是既然是商品。多少会有囤积与剩余,会做茶的茶商把卖不掉的铁观音再次加工,以延长存放时间,而经过“梳妆”后的陈年铁观音却有了独特的“风景”。    鉴品陈年铁观音    终于抵制不住“陈年”的诱惑,与苏总约在他的茶店里。
期刊
天下美女出四川,四川美女数成都。水软地灵,气候温润,成都注定是盛产美女之地。  大街上美女三五成群。公园里美女恬静幽读,露天茶馆美女在聊天晒太阳。酒吧里美女甩开膀子拼酒吼歌……成都把年轻貌美的女人称为粉子,那是因成都美女脸蛋白里透红,粉得可爱,说话的声音千娇百媚。嗲得人心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辣得人直跳,管起老公抹鼻瞪眼。吓得人腿软。成都粉子多,炮(音“趴”,意思是“软和、怕老婆”)耳朵的男人也多。
期刊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茶就作为药饮(治病、解毒)介入人类社_-会生活。当年我们的老祖宗是用什么器具煮饮那采自常绿灌木(茶树)的小芽和嫩叶呢?  经过了漫长的青铜时代,直至2000年前的汉代,随着人工种茶、制茶和饮茶风尚的发生和发展,中国茶具又经历了怎样发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隋唐以后,是中国茶业的空前繁荣昌盛期。饮茶风尚的普及、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使中国
期刊
何时喝茶才最有益健康,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饭后喝一杯清茶,不仅清洁口腔,还能帮助消化。但是,最近有专家的实验表明,饭后马上喝茶对健康十分不利,容易造成贫血、脂肪肝等多种疾病。    隐患之一:易贫血  近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说:“饭后马上喝茶,大量的水进入正在消化食物的胃中,冲淡了胃分泌的消化液,从而影响了胃对食物的消化。另外,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饭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