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4-0124-01揭示外国哥特式小说在我国流行的历史、现状,挖掘译者读者身上的主体原因。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始于1898年终于1949年中华人名共和国的建立。在这半个世纪的漫长而动荡的岁月里,中华民族这座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厦,遭到西方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摧残,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目睹以及亲历我民族之苦难,意欲借西方之民主科学挽救将倾之大厦。
1898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著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强调翻译和出版西方政治小说在开智化愚、提高道德素质、振兴民族诸方面的巨大作用。鉴于此,该时期的大部分小说翻译都在于移西学于中土,发挥振聋发聩之政治社会作用。故政治需求是当时的首选。人类以及以浪漫主义者拜伦、雪莱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巴尔扎特批判现实社会黑暗的作品为主要选择。很少涉及有关描写人类对自然的恐惧而产生的超自然那恐怖心理、对精神力量如宗教的崇拜和敬畏甚至恐惧的哥特式小说。尽管这些作品偶然也不乏哥特式的因素。但从文学类型来说,尚无对哥特题材的作品进行自觉的翻译。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对其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举国上下处于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的初期。新的形势要求翻译文学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高涨的建设热情。于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作品自然就成为我们的首选。其作品内容是暴露沙皇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统治,歌颂新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使翻译和研究英美国家经典作家的作品,也大都偏重于对所在社会的问题的揭露和批判,以加强广大翻身解放的劳苦大众对新社会的信心。在当时“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面对自然灾害,人为的祸端,人们根本没有“恐惧、敬畏”这些精神层面的概念,把一切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新型社会的未来。因此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便受到人们的追捧,于是读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多么的腐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哥特文学(包括小说)无人问津。
1966年前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的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以《聊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经典(属于志怪小说类型)和四大古典名著也遭到禁锢,那些曾经被追捧的西方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也遭到了封杀或者批判,或者被冠以牛鬼蛇神或者被贴上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标签,成为文化界专政的对象。在政治是生命、是灵魂的时代,西方哥特小说也无人敢于涉足其翻译,对于当时文化水平、外语能力普遍较低读者来说,无缘目睹西方哥特小说之一面,甚至连听说过这个名称的机会也没有。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无从下手。
2.揭示外国哥特式小说在我国文学研究缺失的根源,主体心里的原因。
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我国本土文学传统和心理原因。
3.揭示外国哥特式小说在我国传播、接受和流行的社会原因。
早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尽管有英国批评家蒙太古莎梅尔斯1915、艾迪斯伯克海德1921、艾诺雷诺1927对吸血鬼小说做了认真研究,而著名恐怖小说家洛夫克莱福特(Lovecraft)发表了其理论名著《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对恐怖小说中的恐怖力量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大卫彭特(David Punter)的理论专著《恐怖文学》的出现,尤其是分析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法国女政治理论家、女权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政治理论著作《恐怖的力量》(Powers of Horror),为这类作品的批评和研究提出了可靠的理论。这种题材的作品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紧接着不少理论家如肯吉尔德1994年(Ken Gelder)撰写了《阅读吸血鬼》(Reading the Vampire), 相继一批理论批评家如马克扬科维奇1992、芭芭拉克里德1993、克里夫布鲁姆1993、克里夫贝克1997等对此类小说的研究与批评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种哥特(恐怖小说)才引起了批评界的重视。他们终于认识到:该类作品也和其他所谓的正统作品一样,也足以反映我们所处的社会状况和我们的欲望和恐惧,也完全有理由作为对当下社会和人物的针砭工具。
因此,西方批评研究的观念才开始转变也不过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目下成为一支活跃的理论大军。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要打破国内学术界沉寂的局面,突破研究历史空白的难题。正是要充分关注这种国外这种流行文学样式——哥特式小说——在我国内地的传播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和接受的原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学术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一种異域文学在中国能掀起某一种“热”,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毫无疑问,肯定有其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国改革开放、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相互影响毋庸置疑。这种影响已经逐渐地从流行音乐、舞蹈、电影、绘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方面,哥特式小说的广泛流行,也在影响着我国文学创作思维和实践。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始于1898年终于1949年中华人名共和国的建立。在这半个世纪的漫长而动荡的岁月里,中华民族这座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厦,遭到西方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摧残,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目睹以及亲历我民族之苦难,意欲借西方之民主科学挽救将倾之大厦。
1898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著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强调翻译和出版西方政治小说在开智化愚、提高道德素质、振兴民族诸方面的巨大作用。鉴于此,该时期的大部分小说翻译都在于移西学于中土,发挥振聋发聩之政治社会作用。故政治需求是当时的首选。人类以及以浪漫主义者拜伦、雪莱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巴尔扎特批判现实社会黑暗的作品为主要选择。很少涉及有关描写人类对自然的恐惧而产生的超自然那恐怖心理、对精神力量如宗教的崇拜和敬畏甚至恐惧的哥特式小说。尽管这些作品偶然也不乏哥特式的因素。但从文学类型来说,尚无对哥特题材的作品进行自觉的翻译。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对其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举国上下处于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的初期。新的形势要求翻译文学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高涨的建设热情。于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作品自然就成为我们的首选。其作品内容是暴露沙皇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统治,歌颂新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使翻译和研究英美国家经典作家的作品,也大都偏重于对所在社会的问题的揭露和批判,以加强广大翻身解放的劳苦大众对新社会的信心。在当时“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面对自然灾害,人为的祸端,人们根本没有“恐惧、敬畏”这些精神层面的概念,把一切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新型社会的未来。因此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便受到人们的追捧,于是读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多么的腐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哥特文学(包括小说)无人问津。
1966年前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的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以《聊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经典(属于志怪小说类型)和四大古典名著也遭到禁锢,那些曾经被追捧的西方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也遭到了封杀或者批判,或者被冠以牛鬼蛇神或者被贴上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标签,成为文化界专政的对象。在政治是生命、是灵魂的时代,西方哥特小说也无人敢于涉足其翻译,对于当时文化水平、外语能力普遍较低读者来说,无缘目睹西方哥特小说之一面,甚至连听说过这个名称的机会也没有。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无从下手。
2.揭示外国哥特式小说在我国文学研究缺失的根源,主体心里的原因。
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我国本土文学传统和心理原因。
3.揭示外国哥特式小说在我国传播、接受和流行的社会原因。
早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尽管有英国批评家蒙太古莎梅尔斯1915、艾迪斯伯克海德1921、艾诺雷诺1927对吸血鬼小说做了认真研究,而著名恐怖小说家洛夫克莱福特(Lovecraft)发表了其理论名著《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对恐怖小说中的恐怖力量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大卫彭特(David Punter)的理论专著《恐怖文学》的出现,尤其是分析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法国女政治理论家、女权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政治理论著作《恐怖的力量》(Powers of Horror),为这类作品的批评和研究提出了可靠的理论。这种题材的作品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紧接着不少理论家如肯吉尔德1994年(Ken Gelder)撰写了《阅读吸血鬼》(Reading the Vampire), 相继一批理论批评家如马克扬科维奇1992、芭芭拉克里德1993、克里夫布鲁姆1993、克里夫贝克1997等对此类小说的研究与批评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种哥特(恐怖小说)才引起了批评界的重视。他们终于认识到:该类作品也和其他所谓的正统作品一样,也足以反映我们所处的社会状况和我们的欲望和恐惧,也完全有理由作为对当下社会和人物的针砭工具。
因此,西方批评研究的观念才开始转变也不过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目下成为一支活跃的理论大军。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要打破国内学术界沉寂的局面,突破研究历史空白的难题。正是要充分关注这种国外这种流行文学样式——哥特式小说——在我国内地的传播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和接受的原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学术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一种異域文学在中国能掀起某一种“热”,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毫无疑问,肯定有其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国改革开放、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相互影响毋庸置疑。这种影响已经逐渐地从流行音乐、舞蹈、电影、绘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方面,哥特式小说的广泛流行,也在影响着我国文学创作思维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