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思考 辨析概念 由表及里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能力,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作文的难点。检验一篇高考作文的优劣,标准固然很多,其中主要看考生对题目的理解是否准确,对论题的分析是否透彻,对问题的解剖是否具体,对观点的论述是否独到……总之,就是要看考生是否具有敏锐的分析眼光和分析能力。事实证明,凡是一类卷高考作文,都体现了较高的分析水平;一些人档低的作文,往往是分析不准、不透、不新所致。希望同学们对此能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试从词语型话题作文的分析过程谈些方法,其他类型的话题作文可依此类推,稍加变化即可。
  
  一、分析原理及典型病例
  
  分析,就是把一种事物、一个问题、一种现象或一个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部分,然后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是认识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读一篇文章,要对作答内容加以分析,从而透彻地掌握内容,认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一篇文章同样如此。起稿前要对作文题目进行辨识,分析题旨,确定论题后,再对论题进行思考,想一想该从哪几方面来阐述。例如话题作文“乐”,不少考生是按以下思路来写的:
  开头 用几句话解释题意,表明自己的态度:“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体 分论点1: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举例论证:秋瑾、杜甫。
  分论点2:外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举例论证:居里夫人、特营莎修女。
  联系实际 指出当前改革开放到了攻坚的阶段,尤其需要这种精神。
  结尾 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按这个思路写,结构是完整的,观点是正确的,内容也显得比较充实,如果语言表达还可以,那么这样的作文似乎也过得去了。但推敲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作文等同于是做一个“表态”:观点是从别人那里简单转变而来的,你只不过是表明了一种赞同意见而已。或者说,就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尤其是论证过程,属于论点加论据型,缺少必要的分析。这样的作文是不可能上到一类卷的。如果语言还可以,最多到二类卷偏下的档次。
  如果换作如下的思路,确立下面的写作要点,你看看有怎样的区别:
  开头 阐释题意,表明基本态度:①从一个具体的适度的观点出发,如“有所乐有所不乐”。
  主体 思考以下问题:②乐的本质内涵是什么?③乐与不乐(忧)的区别联系是什么?要乐什么不乐(忧)什么?④有所乐有所不乐(忧)反映了怎样的人生观?⑤这样的人生观在现实生活中应有怎样的表现?⑥这样的人生观在今天有何意义?⑦这样的人生观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多起来会怎样?
  结尾 回扣开头,再次道明题旨。
  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区别就在于构思者对文题对观点展开了分析。七个小要点就是分析的结果,折射了构思者的思想火花。按照这个思路成文,在内容的深刻性上,显然要比前一种思路强得多,多一个层次的分数显然是有较大可能的。
  
  二、分析过程的七个问题
  
  通过对以上典型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第二种分析过程其实就是思考了七个问题:
  1 缩小议论对象,使议论对象清晰具体。
  2 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有的核心概念有实有虚,要思考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如“人与路”中的“路”)。
  3 对由核心概念引申出的相似(近)、相反概念进行辨析(多角度地挖掘内涵、比较、推测)。
  4 所议现象在社会中有怎样的表现、影响。
  5 由表及里追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定要追问到凭自己目前的能力已无法再挖掘的程度,这才是深刻的)。
  6 解决问题的方法。
  7 解决问题之后会怎样。
  这七个问题涉及到审题、结构、立意、选材,是全文具体分析的过程,解决好了,文章就写好了。题目拿到手后,同学们不要忙于下笔。要养成好的习惯,有序地思考这七个问题。当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要思考这七个问题,但不会超过这个范围。在这七个问题中,同学们要重点思考“辨析概念、由表及里”。这是把文章写深刻写新颖的关键。
  
  三、分析举例
  
  2009年上海市十校联考作文题目: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需要我们理智对待。面对“差异”,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按照上述七个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写出一篇极好的文章,如下文:
  差异创造和谐
  当上海交大呼吁“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时,哈佛却以“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为标杆。前者更注重集体,而后者则偏向于个人。这不仅是中西方道德标准的差异,更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认识差异。
  年初时看了一则报道:1月15日美国一架客机从纽约出发后,因遭到鸟群冲撞不得不紧急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机长是航龄29年的沙林伯格。他以极其精湛的技术完成了这次迫降,在来回检查了两遍机舱,确定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都已安全离开飞机后。他才同意走下飞机接受救援。当作者向他的美国朋友称赞机长的严守职业道德时,他的朋友反问道:“这是他应该做的,还需要表扬吗?”的确,这在美国并不是个问题。
  中国人讲究的是可贵的“四世同堂”,而西方人倾向于独立的“四口之家”;中国人无形中依然遵循“唯读书是用”之道,而西方人享受较低大学毕业率却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人拥有更多亲密的朋友,而西方人却经常保持短暂的关系。总体来说。中国人更讲“情”和“义”,而西方人则说“法”和“理”。
  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圆明园文物鼠首、兔首的举动引起了奎世界的关注与中国人民的激愤。当通过电话拍卖以1400万欧元拍下一首的买家现为蔡铭超先生时,中国人无不为之兴奋。可当他一句“我不会付钱”出口时,中国人的心掉到了冰点。于是,蔡先生爽快地支付了违约金,法国拍卖行也只得让其流入“流拍”之属。
  蔡先生的解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在那时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可奈何的”,并不具有说服力,他也许过分讲究“义”了吧,却忘了孔夫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幸好卖家只讲“法”,还未将此行牵到整个中国的份上抗议,看来急中生智下的“耍赖型流拍”,却是情义惹的祸。
  也许感情使中国人更为冲动,但这份冲动中有着西方人难以体会的温暖。当全中国人民的心拧成一条绳向每一个在汶川地震中受难的人伸去,我们抛开了救援黄金72小时的限制,在震难两周后也能挽救神奇的生命。这时,我们庆幸与西方的这份差异,造就的是更用人情黏合的中国!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中国人已逐步培养起“自由之思想”了,这似乎有些与西方同化,但在高速的科技发展中,中国不会忘记以孝为先,以义为廉,求大同亦存小异!
  于是,斯坦福的“愿自由的学术之风劲吹”与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产生共鸣,正因有了差异,才有了磨合,产生了和谐。
  根据上文,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下面的题目。
  题目:
  请以“声音”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分析提示:
  怎么理解声音的内涵?可以由物体振动发出的音响引申到说话、宣布、陈述、表态等。谁的声音或哪一种声音?如仁(智)者之声。仁(智)者之声在社会中有怎样的表现、影响?相反的概念是沉默(寂),这不是真正的无声,而是另一种反抗。相似(近)的概念有呐喊、呼号、喧嚣、嘈杂、人云亦云、唯唯诺诺、敷衍、吞吞吐吐等。为什么会造成这些不同的声音呢?和人的价值观、思想观、胸襟气魄有关,和人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理解有关。我们该如何取舍这些不同的声音呢?如果仁(智)者之声在社会中多起来会怎样呢?等等。
  

其他文献
青草的声音  车永静    我一次次地从自己的小屋里走上原野,’我倾听到了小草的声音。春天来了,它们从睡眠中醒来,在轻轻地舒展着腰身。春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温暖的土地,和煦的阳光,还有柔和的春风,小草们竟相从泥土里伸出嫩嫩的小手来,和春天相握。  草以自己的柔韧步入了这个世界,那嫩嫩的令人惊喜的一点新绿在慢慢变大变浓,再染成一片片浓碧,然后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了大地。一个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在绿
期刊
我的花让我开/我的花让我自己开/你拥有你的/我拥有我的/盛开  ——《花的姿态》  十七岁的孟夏,芬达汽水的清新弥漫四周,青草泥土的气味氤氲一片。满满一黑板的公式提点着生活,我望着窗外臆想未来。  丝竹流年。时光流着,青春闲着。如果我能用一捧清水收集起朗朗月光,那么我能否用段段音乐填充那如歌的岁月?某个宁静的午后,街头的阳光和阴影,形成参差的美丽。那是一棵高大繁茂的梧桐,树下的我戴上耳机,行人来往
期刊
在我的家乡,有一家名叫“土星”的汽车销售店,生意特别红火,平均每天能卖出六至八辆新车,而且72%的新顾客会成为回头客(远远高于平均比例)。我很好奇,他们怎么能在这么低迷的市场中做到如此佳绩?四年前的一天,我走进土星汽车商店。工作人员根本不认识我,然而他们却开诚布公地说明他们的定价政策、每款车型的利润率以及员工收入,还把培训手册提供给我参考。他们的销售顾问没有佣金,而是拿工资,所以不存在顾客被一群过
期刊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的这首《杂诗》不愧是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名作。二十个字,浅显得如话家常,却别开生面,匠心独运,结尾有问无答,含不尽之余味,正是诗家高手的手段。  当然这也有源头。陶渊明的《问来使》:“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陶渊明对来使问了三个问题,菊花长了几丛?蔷薇长出了叶子了吧?兰花
期刊
课堂上,大学教授问他的学生甲:“上帝创造了一切吗?”  学生甲勇敢地回答说:“是的,他创造了一切!”  “上帝创造了每一样东西吗?”教授又问。  “是的,先生。”学生甲答道。  教授继续问:“如果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邪恶也是上帝创造的了?根据人类的主要行为来判断,上帝也是邪恶的了?”  学生甲沉默不语,无言以对。  教授很得意,自认为再次向学生证明了宗教信仰只是一些虚幻不实的神话。  这时,另一个
期刊
本来是互不搭界的两码事,近日收藏家马未都却找词作家方文山PK,指摘方先生为周杰伦创作的《青花瓷》中有两句与瓷器知识不符:“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见多识广的马先生说,汉隶从不写在青花瓷的瓶底,而宋体落款也只在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珐琅彩瓷中出现过。  在人人尊重科学、事事有人较真的年代,这种PK不足为怪。乃至早些年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以科学的眼光发现唐人卢纶的《和张
期刊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无可挽回的消失。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我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光夹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
期刊
所谓记叙性文章的情节,是作者在记叙性文章中有意识地挑选和安排的相互有关的行动的结构。这里有三个关键点。首先,“有意识地挑选和安排”,是说对材料要有目的地选择和有条理、分先后地加以处理;其次,“相互有关的行动”,是指材料要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抗争;再次,“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的外在形态。    一、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    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曾说,故事对事件
期刊
[妙文览胜]    例文一  幸福就是此刻  铁凝  去探望一位生病的友人,聊起很多从前的事情,计划很多未来的事情,她忽然发问:对于你来说,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想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很适合的答案。  那阵子,经常携带这个难题去和人打交道,不管是新朋还是故友,聊到酣畅时总是抛出这个问题冷场,当然,收获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幸福的时刻就是加官晋爵时买房购车后身体无恙中;有人说最幸福的时刻就
期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总是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滚滚向前,现代文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面对那即将逝去的风景,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一座村庄的消失》以娟秀清亮的文笔、浑圆细密的构思作出了积极明确的回答。  让我们首先把目光瞄向文中描述村庄消失的那个镜头,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消失”的。文章在第四段用对比的手法将眼前景与回忆景交织在一起,来表现村庄的衰亡。你看,棠梨树没有了,代替它的是刺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