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中提到:“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合适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本文将在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全局到细节,从集体到个体,对《对韵歌》的朗读教学进行思考解析,以提升学生乐于朗读、敢于朗读的素养。
关键词:朗读教学 整体意识 低年级 对韵歌 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还不完善,在思想方面也不太成熟。相较于生硬的文字知识,他们更容易受到图形化信息所带来的具体形象场景的吸引。本文将在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全局到细节,从集体到个别,对《对韵歌》的朗读教学进行思考解析,以提升学生乐于朗读、敢于朗读的素养。
一、《对韵歌》朗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从整体到局部,分层次逐步指导
《对韵歌》和《古对今》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中以对子形式呈现的文章,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唤醒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的教学中来。朗读是在把握《对韵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朗读与理解应当是相互促进的。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对韵歌》在表达上的节奏感,把握与感受《对韵歌》的情感韵律。这就对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教师能有效地示范朗读,会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如果教师本身示范性朗读的能力欠缺,或者个别学生接受示范性朗读的能力缺失,则不能及时有效地产生互动。
其次,在进行首次朗读前,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对课文中所出现的不认识、容易读错、相对较难的字词进行一一梳理的時间。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或者字典及其他辅助类工具书解决在后续朗读中可能发生的“难读”“不会读”现象。
(二)从全局到细节,想画面重点指导
要让低年级学生在朗读《对韵歌》时能达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有感情”,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对韵歌》本身的特点,在示范性朗读过程中读出高低、强弱以及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对韵歌》中句子的重音落点关联性很强,而声音的快慢则涉及流利朗读中的停顿和连读。重音落点是处理《对韵歌》中各个词语主次关系的重要手段,一些较为次要的字词,不需要加强读音,而对于重要的字词则需要通过加强语气才能有效提醒学生关注。
在学生了解并掌握一部分重音以及停连的朗读技巧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感受,确定《对韵歌》中的重音与停连。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想象相关的情景,让其能够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对韵歌》的节律韵味。
(三)从集体到个别,变形式差异指导
在常规的《对韵歌》朗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向着同一种朗读形式靠拢,并为学生的朗读制定一个隐形的标准。只要符合了这个标准,教师就认为学生的朗读是好的,如果没有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朗读,教师就会认为学生的朗读有缺陷。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偏颇。
《对韵歌》自身的节奏感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自由发挥,自主表达。教师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采用齐读的方式能使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一起大声朗读,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纠正以及相互促进。由于《对韵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齐读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这一特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会《对韵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但是,齐读很难体现出朗读的增量,所以更多的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名读,通过学生个体的朗读和教师对其针对性的指导,实现朗读教学的增量。
二、对低年级《对韵歌》朗读教学的原则构想
(一)遵循“以读代讲”原则,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低年级学生的迁移能力较为强烈,易于从《对韵歌》的节律中唤醒自主理解与感悟。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对韵歌》的朗读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领会《对韵歌》的含义,进而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插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投放到大屏幕中,然后让学生通过一些形象化的事物以及图片去了解相关背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朗读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图片与《对韵歌》中的具体文字相对应进行联想领悟。
通过朗读,将原本需要教师一点一点讲解的内容自主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知。例如,教师可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引导学生去体验《对韵歌》中重音的落点,以及为什么这个字或词的发音相较于其他的字或词更为用力。这样做,不仅能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素养。
(二)遵循“以评促读”原则,自评互评整体促进
课标中对朗读的评价提出了“正确、流利且有感情”的目标。总的来讲,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一般可以从语音、语调以及语气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通常情况下,有感情的朗读是在学生对《对韵歌》相关内容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否则就是导致过度夸张的朗读,矫揉造作。从课程标准中的整体评价标准出发,从朗读习惯以及朗读能力两个方向入手,可以确定以下参考标准。
首先,在朗读习惯上,学生朗读时表情应自然,与《对韵歌》的整体内容场景相协调。这是判断低年级学生是否已经真的了解并掌握了关于《对韵歌》的内容,若能达到这一评价水平,说明学生已经在朗读之前对《对韵歌》的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
其次,是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在朗读时声音洪亮,读出《对韵歌》的重音、节奏和韵律,且语速适中,语句通畅,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错字。这是判断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依据,低年级学生若能达到这一评价水平,说明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
(三)遵循“以读促学”原则,教读自读整体提升
从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来看,朗读是促使低年级学生了解并掌握《对韵歌》相关知识点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途径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积极主动地开展多元化的朗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有意识的引导措施,将低年级学生对于朗读的体验从任务式引向体验式,将《对韵歌》中的相关知识点通过朗读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在完成朗读体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素养。
要想有效地进行《对韵歌》的朗读教学,如果仅仅指望在语文课堂上花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好的习惯是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养成的。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也不是三五天就可以练出来的,教师要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就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只要坚持,相信学生会越来越重视朗读,并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如何把教师的朗读理解通过指导在学生的身上起作用,这是值得探究与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表现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作为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教学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从而为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晓美.朗读声声助素养——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J].求知导刊,2021(04):6566.
[2]宋国萍.关注字理品韵文 涵泳经典润童心——《对韵歌》文本解读及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7(28):2728.
[3]吴淼峰.《对韵歌》文本解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8(09):5152.
关键词:朗读教学 整体意识 低年级 对韵歌 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还不完善,在思想方面也不太成熟。相较于生硬的文字知识,他们更容易受到图形化信息所带来的具体形象场景的吸引。本文将在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全局到细节,从集体到个别,对《对韵歌》的朗读教学进行思考解析,以提升学生乐于朗读、敢于朗读的素养。
一、《对韵歌》朗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从整体到局部,分层次逐步指导
《对韵歌》和《古对今》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中以对子形式呈现的文章,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唤醒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的教学中来。朗读是在把握《对韵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朗读与理解应当是相互促进的。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对韵歌》在表达上的节奏感,把握与感受《对韵歌》的情感韵律。这就对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教师能有效地示范朗读,会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如果教师本身示范性朗读的能力欠缺,或者个别学生接受示范性朗读的能力缺失,则不能及时有效地产生互动。
其次,在进行首次朗读前,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对课文中所出现的不认识、容易读错、相对较难的字词进行一一梳理的時间。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或者字典及其他辅助类工具书解决在后续朗读中可能发生的“难读”“不会读”现象。
(二)从全局到细节,想画面重点指导
要让低年级学生在朗读《对韵歌》时能达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有感情”,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对韵歌》本身的特点,在示范性朗读过程中读出高低、强弱以及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对韵歌》中句子的重音落点关联性很强,而声音的快慢则涉及流利朗读中的停顿和连读。重音落点是处理《对韵歌》中各个词语主次关系的重要手段,一些较为次要的字词,不需要加强读音,而对于重要的字词则需要通过加强语气才能有效提醒学生关注。
在学生了解并掌握一部分重音以及停连的朗读技巧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感受,确定《对韵歌》中的重音与停连。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想象相关的情景,让其能够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对韵歌》的节律韵味。
(三)从集体到个别,变形式差异指导
在常规的《对韵歌》朗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向着同一种朗读形式靠拢,并为学生的朗读制定一个隐形的标准。只要符合了这个标准,教师就认为学生的朗读是好的,如果没有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朗读,教师就会认为学生的朗读有缺陷。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偏颇。
《对韵歌》自身的节奏感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自由发挥,自主表达。教师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采用齐读的方式能使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一起大声朗读,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纠正以及相互促进。由于《对韵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齐读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这一特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会《对韵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但是,齐读很难体现出朗读的增量,所以更多的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名读,通过学生个体的朗读和教师对其针对性的指导,实现朗读教学的增量。
二、对低年级《对韵歌》朗读教学的原则构想
(一)遵循“以读代讲”原则,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低年级学生的迁移能力较为强烈,易于从《对韵歌》的节律中唤醒自主理解与感悟。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对韵歌》的朗读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领会《对韵歌》的含义,进而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插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投放到大屏幕中,然后让学生通过一些形象化的事物以及图片去了解相关背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朗读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图片与《对韵歌》中的具体文字相对应进行联想领悟。
通过朗读,将原本需要教师一点一点讲解的内容自主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知。例如,教师可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引导学生去体验《对韵歌》中重音的落点,以及为什么这个字或词的发音相较于其他的字或词更为用力。这样做,不仅能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素养。
(二)遵循“以评促读”原则,自评互评整体促进
课标中对朗读的评价提出了“正确、流利且有感情”的目标。总的来讲,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一般可以从语音、语调以及语气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通常情况下,有感情的朗读是在学生对《对韵歌》相关内容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否则就是导致过度夸张的朗读,矫揉造作。从课程标准中的整体评价标准出发,从朗读习惯以及朗读能力两个方向入手,可以确定以下参考标准。
首先,在朗读习惯上,学生朗读时表情应自然,与《对韵歌》的整体内容场景相协调。这是判断低年级学生是否已经真的了解并掌握了关于《对韵歌》的内容,若能达到这一评价水平,说明学生已经在朗读之前对《对韵歌》的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
其次,是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在朗读时声音洪亮,读出《对韵歌》的重音、节奏和韵律,且语速适中,语句通畅,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错字。这是判断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依据,低年级学生若能达到这一评价水平,说明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
(三)遵循“以读促学”原则,教读自读整体提升
从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来看,朗读是促使低年级学生了解并掌握《对韵歌》相关知识点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途径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积极主动地开展多元化的朗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有意识的引导措施,将低年级学生对于朗读的体验从任务式引向体验式,将《对韵歌》中的相关知识点通过朗读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在完成朗读体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素养。
要想有效地进行《对韵歌》的朗读教学,如果仅仅指望在语文课堂上花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好的习惯是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养成的。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也不是三五天就可以练出来的,教师要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就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只要坚持,相信学生会越来越重视朗读,并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如何把教师的朗读理解通过指导在学生的身上起作用,这是值得探究与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表现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作为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教学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从而为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晓美.朗读声声助素养——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J].求知导刊,2021(04):6566.
[2]宋国萍.关注字理品韵文 涵泳经典润童心——《对韵歌》文本解读及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7(28):2728.
[3]吴淼峰.《对韵歌》文本解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8(0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