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精神,对于民族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对于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倡议高校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措施可以从增强学生兴趣、个性培养、培养讨论习惯、探索性实验、加强社会实践等几方面考虑实施。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值得社会各界高重视度。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措施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更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指出“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当今世界,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先鼓励学生自身树立创新意识。
要积极鼓励学生,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还要树立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就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意识对行动有着推动与促进作用,只有当大学生自身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性,才能不遗余力的行动起来的,更好的突破早已习惯了的陈规旧律,从而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激发好奇而质疑,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就像一堆等待加工的零件,经过一道道程序,被铸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当然,发展学生个性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误入歧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突破教育环境的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表象形成和语词的丰富更为容易,这样,学生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才会分化性强、细腻度高、节制性好。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提供容量大的课件和信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这些诉诸感觉的内容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学习经验。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讨论的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在千百年的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那种老师教什么学什么,书上写什么背什么的教育方式,也懒得去做那些打破常规的思考,久而久之,便养成思维定势。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培养他们讨论的习惯。讨论,这种多人的交流,不仅可以调动他们面对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对于事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讨论还可以提升他们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反应速度;同时,在与别人的讨论合作过程中,别人的某个观点很有可能就引导了自己的一个全新思维,塑造一个全新的想法。在大学,这种相对比较开放的教育阶段,也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提了便利条件。例如,在现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很多课堂上,老师可以布置开放式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比一味的讲授效果要更好些。现在大学校园中,各种话题的辩论赛也是一种锻炼大学生素质的很好方式。在活动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到了应学习的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多设计探索性实验,倡导学生科研及开展学术活动。
探索性实验,就是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播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实验的探索活动获得自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设计习惯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素质。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一些规律,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另外,可以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社团,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与助学助研活动。让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能使学生适应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品质,如举办学生科研课题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第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实际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力举措。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开拓视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还能使活动双方双向收益。社会实践一方面使参加活动的学生服务了社会、经受了锻炼、提高了能力、体现了价值,另一方面,受服务的群众不仅在思想上、认识上、精神上从学生社会实践中得到启发、提高、鼓舞,还在物质上、技术上、知识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同时,也使得学生多方位的接触社会从而提高综合能力。不再只是局限于单纯的参加公益活动、搞一些小规模的社会调查,应该鼓励他们更多的参与像支教扶贫、产品促销、药学知识服务等多种形式并存齐举。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所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也是大学生增加自身就业机会的一个有力手段。也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舞台,为他们以后真正走向社会做好铺垫。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至关重要的方法。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有计可施的。也正因为创新精神对于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高校教育工作必须有倾向有重点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大学生刚入学就应该激发他们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的热情,提升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加以合理地有效地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拓宽他们的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对他们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也是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为国家的建设与强大提供应用型人才。 加强大学生创新思想培养,也是但前形势所需,更是党的思想所指引。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也是希望无限,前景可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措施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更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指出“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当今世界,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先鼓励学生自身树立创新意识。
要积极鼓励学生,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还要树立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就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意识对行动有着推动与促进作用,只有当大学生自身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性,才能不遗余力的行动起来的,更好的突破早已习惯了的陈规旧律,从而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激发好奇而质疑,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就像一堆等待加工的零件,经过一道道程序,被铸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当然,发展学生个性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误入歧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突破教育环境的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表象形成和语词的丰富更为容易,这样,学生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才会分化性强、细腻度高、节制性好。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提供容量大的课件和信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这些诉诸感觉的内容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学习经验。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讨论的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在千百年的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那种老师教什么学什么,书上写什么背什么的教育方式,也懒得去做那些打破常规的思考,久而久之,便养成思维定势。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培养他们讨论的习惯。讨论,这种多人的交流,不仅可以调动他们面对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对于事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讨论还可以提升他们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反应速度;同时,在与别人的讨论合作过程中,别人的某个观点很有可能就引导了自己的一个全新思维,塑造一个全新的想法。在大学,这种相对比较开放的教育阶段,也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提了便利条件。例如,在现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很多课堂上,老师可以布置开放式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比一味的讲授效果要更好些。现在大学校园中,各种话题的辩论赛也是一种锻炼大学生素质的很好方式。在活动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到了应学习的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多设计探索性实验,倡导学生科研及开展学术活动。
探索性实验,就是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播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实验的探索活动获得自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设计习惯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素质。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一些规律,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另外,可以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社团,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与助学助研活动。让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能使学生适应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品质,如举办学生科研课题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第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实际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力举措。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开拓视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还能使活动双方双向收益。社会实践一方面使参加活动的学生服务了社会、经受了锻炼、提高了能力、体现了价值,另一方面,受服务的群众不仅在思想上、认识上、精神上从学生社会实践中得到启发、提高、鼓舞,还在物质上、技术上、知识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同时,也使得学生多方位的接触社会从而提高综合能力。不再只是局限于单纯的参加公益活动、搞一些小规模的社会调查,应该鼓励他们更多的参与像支教扶贫、产品促销、药学知识服务等多种形式并存齐举。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所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也是大学生增加自身就业机会的一个有力手段。也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舞台,为他们以后真正走向社会做好铺垫。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至关重要的方法。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有计可施的。也正因为创新精神对于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高校教育工作必须有倾向有重点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大学生刚入学就应该激发他们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的热情,提升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加以合理地有效地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拓宽他们的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对他们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也是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为国家的建设与强大提供应用型人才。 加强大学生创新思想培养,也是但前形势所需,更是党的思想所指引。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也是希望无限,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