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历史课本上讲得很少,却真的很伟大

来源 :意林绘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o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膜拜一个人。
  最近看《神雕侠侣》又看到这个人,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对我们的民族恩惠巨大。可惜的是,很多人却对他一无所知,中学历史课本上也介绍得很少。他的名字叫耶律楚材。
  此人是蒙古帝国的中书令,地位相当于丞相。光说他的一件事,就值得我们长久记住——他救活了千千万万汉人的生命,甚至阻止了近乎民族灭绝的计划。无数人因为他而躲过了屠刀,其中有可能就包括你我的先祖。
  耶律楚材,你看他的姓就知道,是契丹人,做了金国的官,后来又投靠了蒙古。按照今天很多愤青的标准,他是辽奸加金奸。
  他长得很帅, 《元史》里说他“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很高大,声音也很洪亮有磁性。成吉思汗都叫他长胡子公。因为有才,长得又帅,成吉思汗很器重他。而耶律楚材也一直做着一件事:让这些伟大领袖少杀人。
  耶律楚材直接阻止了很多次惨绝人衰的大屠杀,救活了不知多少人。
  有一次,蒙古大军攻打汴梁。大将速不台报告说:打下之后就要屠城。刀都磨好了。
  当时汴梁城人口在百万以上,一旦屠城,至少是三倍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数量,立刻要上演人间地狱。
  耶律楚材听说之后, “驰入奏”,飞奔去见皇帝。当时的大汗是窝阔台。耶律楚材对他说:将士们辛苦打仗几十年,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土地和人民吗?你打下一座城池却没有了人民,又有什么用呢?
  窝阔台仍然犹豫不决,还是想屠城,这一百万人的命还系在绳上。耶律楚材又劝说:很多工匠、富户都躲在汴梁城里,杀光了他们,你不是什么也没得到吗?
  窝阔台终于被劝动了,宣布破城后只追究完颜一家人的罪,其余的一概饶恕。
  史书上说,当时躲避战祸而住在汴梁的多达一百四十七万人。这些人民就这样无比幸运地保住了性命。而且,耶律楚材不止阻止了一次屠城,他等于
  改变了蒙古大军的既定政策,此后其他城市受益活命的人民不计其数。事实上,后来秦、巩等二十多个州的人民的免死诏令,也是耶律楚材劝谏促成的。
  耶律楚材还有许多其他的贡献,比如改革政治、保护文化等。他让多难的中国,直接减少了几页带血的历史,让千千万万人民在乱世中躲过了屠刀,甚至民族都由此得以延续。
  你我的先辈,都可能是当时的幸存者,我们都该对他说声感谢。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有关耶律楚材的内容很有限。我上学的时候课本上有一幅他的像,还有寥寥几句介绍。现在的课本上应该也不会太多。
  我觉得课本上可以多讲一讲他的事迹,告诉孩子们:曾经有这样一位政治家,以拯救民生为己任,阻止了无数屠杀。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在一些黑暗的历史时刻,生命是多么脆弱,多么需要珍视。
  我们一直是很欠生命教育的,很爱教冷冰冰的所谓“历史的规律”,却很不耐烦讲生命话题。小孩子长期这样被教育长大,就容易拿别人的命不当命。很多人今天要打这里,明天要打那里,不把人命当回事,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我觉得讲讲耶律齐的爷爷很有必要,甚至当光荣典型树一树都不为过。
  阅读分享:要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准确的、全面的评价,一定要对这个人物的所有活动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再者,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这个人物的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本文史论结合,因为有较为详尽的史实依据,从而得出了可信的結论,做到有理有据。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常青藤大学,就是那些名校,招生的时候,特别重视学生的竞技体育成绩。这是为什么呢?是特别在乎学生的身体素质吗?不完全是。  有一个了解内情的朋友说,其实这是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的一个最好指标。  一个孩子,从小坚持体育运动,尤其在某个项目上有专长,这背后一定有三个原因。  第一,家庭整体实力不错,至少是收入稳定的中产家庭。  第二,父母非常负责,常年支持孩子的体育项目,这背后无论是钱、
期刊
上海小学语文课本上一篇叫《打碗碗花》的文章在收入课本时,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外婆”的大讨论就此展开。有人调侃,如果依照课本的思路,所有“外婆”都得改成“姥姥”,那民谣小调《外婆的澎湖湾》成了《姥姥的澎湖湾》,湿润的晚风都变得干燥了一些;至于狼外婆变成了狼姥姥,格林兄弟也说不上什么话,只好听之任之了。  争议告一段落,全国人民一合计,第一次发现中国语言如此丰富,天
期刊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名“国桢”,后改名“国维”,字“静安”,均出自《詩经·大雅·文王》中的“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该诗歌颂的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想到周王朝那么多杰出的人才,都产生于本朝。周王朝能够长命不衰,全靠维护周王朝的栋梁之材。有那么多济济一堂的贤才,周文王便可和乐康宁了。  谢冰心,现代著名作家, “冰心”出自唐王昌龄《芙蓉楼送
期刊
“喽哕”现在用来稱呼坏人的随从,还写作“喽罗” “娄罗”等。鲜为人知的是,它最早是用来赞美人的。据《旧唐书·回纥传》载,唐代宗册封回纥可汗,称号极长,叫“登里颉咄登密施舍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并解释说, “含俱录”汉语义为“娄罗”。唐人苏鹗所著《苏氏演义》解释:“娄罗,干办集事之称,指办事伶俐干练。”  最迟到南宋, “喽哕”已演变为贬义词。南宋学者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中说: “喽罗,俗言滑也
期刊
三两只乌儿在叫,天露出光。叫得冷清,婉转。不知道是什么鸟在叫,也不知道鸟儿叫什么。细细听鸟声,似乎很亲切,像是说:“天亮了,看见光了,快来看吧。”露台湿湿,沾满露水。路对面的枣树婆娑,枝丫伸到了露台上。青绿的枣叶密密,枣花白细细地缀在枝节上。枣树旁边的枇杷树,满树的枇杷,橙黄。几只鸟儿在枇杷树上跳来跳去。  房子在山边。山上长满了灌木、杉木和芒草。路在山下弯来弯去,绕山垄。乌桕树在房子右边,高大壮
期刊
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陷入政变和入侵困扰,在一片动荡不安中,胡赛尼的父亲带领全家辗转来到法国。两周后,全家人来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荷西。  胡赛尼时常回想在阿富汗喀布尔的那段生活,无比快乐的童年里,放风筝是他最喜欢的活动。每到周五,人们会在周边的山坡上放风筝。斗风筝才是最有趣的,胡赛尼会和其他孩子一起,在风筝被割断线的一刹那,为获胜者大声欢呼,那个人就是所有人心中的英雄。买不起风筝的孩子们争
期刊
【寻踪觅迹道词源】  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在鲁国政坛遭到排挤,随后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他们先后游历卫国、宋国,但没被重用,在北上晋国的途中,发生了一件事,竞留下“不磷不缁”这一鲜活成语。  话说师徒正行走间,晋卿赵鞅家臣佛肸(音bixl,时任中牟县宰)的使者求见,说: “请夫子及高徒到中牟县共事。”于是孔子便打算前往中牟落脚。子路问孔子: “由(子路名)从您那儿受教,您曾讲: ‘不仁善的人只爱惜
期刊
我朝下望去,看见阿迪克斯双手揣在口袋里,踱来踱去,先挨次走过几个窗户,又沿着栏杆走到陪审团的座席旁,朝那边瞧着,看见泰勒法官坐在席位上,又往回走到他原来的地方。我的目光和他的相遇了,我向他挥手,他点头作答,又开始踱起步子来。  吉尔默先生在窗前与安德伍德先生说话。法庭记录伯特在椅子上靠着,双脚搭在桌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但是,举止正常的只有在场的法庭官员:阿迪克斯,吉尔默先生,酣睡着的泰勒先生
期刊
有些成语乍一看画风清奇,但仔细一分析,竟然全都是教我们做人的心灵鸡汤,不信你看!  成语:和光同尘  流行语:做人要低调到尘埃里去。  别看光和尘埃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事物,但是“和光同尘”这个成语一点也不简单,它出自玄机满满的《道德经》: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是一种处世态度,其中“和”是“蕴蓄”, “同”是混合,所以“和光”的意思是收敛起自己的光彩锋芒, “
期刊
曹操杀害杨修的第一原因是什么呢?这要从杨修的出身说起。  咱们都知道袁绍家族非常了不得,有道是“四世三公”, “门生故吏遍天下”,其实,杨修家族和袁绍家族一样了不起,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修的父亲是太尉杨彪,为人忠烈,同时的朝臣中几乎无人可比。董卓死后,杨彪又被汉献帝任命为太尉,并且在李催、郭汜之乱中不避艰险,矢志护主,其耿耿忠心苍天可鉴。后来曹操专权,玩弄献帝于股掌之中,一片忠心的楊彪甚为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