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艺术作品与文学艺术相互融合,又相互区别,结合中吸收“多元化”,构成独具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特色。本文以古曲《阳关三叠》为例,论述其在诗乐相合的基础上表现的艺术特征,演唱方法及其意韵之美。
【关键词】《阳关三叠》;诗词;艺术特征;意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阳关三叠》艺术创作及历史背景
中国古曲《阳关三叠》,歌词取材于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据记载,王维在渭城为送元姓朋友远赴安西而作此诗。后演变为七弦琴歌,一首琴歌表达对好友的依依不舍和美好的祝福的寄托。现在的曲谱在原有诗句的基础上添了一些词句,进一步加深了惜别情深之意。
乐曲产生于盛唐,梨园盛行,此曲在其中也占有很重要的音乐地位。宋代曲谱失传,现在所唱是夏一峰传谱,王震立改编的版本。以诗词作为古曲的基础,以其中的内在精神意蕴为承载形式,诗词与乐曲的结合,使沉默的古诗词语言“活化”,更加生动的体现出古曲的韵律,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升华了民族情怀,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品质和极具深度的文化意蕴,对我国的民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名副其实的高雅艺术。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是中国古诗词的一般结构,《阳关三叠》是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由八句组成,全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为诗的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其中颔联与颈联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为同韵。诗乐结合使古诗词歌曲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二、《阳关三叠》的歌词的结构特征及演唱方法
(一)《阳关三叠》之“三叠”
《阳关三叠》歌词,音调简朴,分三段,以商调式为主进行变化,运用中国民族调式,调性转换频繁,每叠不尽相同,叠唱三次,称“三叠”。三叠中每一叠都由两小段构成,差异在第二段,个别装饰音是不同的,带有扩展性的即兴补充,层层递进,情感深厚。唐代演唱分为弦歌和琴歌,伴奏形式也有不同。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七言律诗已经变成了长短句的乐曲,阳关也赋予了别离之意,引起思绪万千。
第一叠歌词:歌词交代当时情景的时间、地点和经过。像一幅中国画,淡淡离愁,好似好友二人在互诉衷肠。分为两部分为引子和王维四句诗及与引子呼应的小结束句构成。接着八度大跳后,钢琴伴奏开始跌宕起伏,伴奏织体更加丰富发生变化,力度越来越強,“遄行,遄行”力度渐强转渐弱,情绪回归,达到高潮,与乐曲开始处简洁、低沉的氛围形成对比,仿佛在激动难舍的宣泄情绪中又转而回到不得不接受事实的深沉中。歌词在原有诗词基础上增加了长短句,以音乐的起伏来描绘当时的环境氛围,表达离别时内心情绪的变动和伤感。
第二叠歌词:歌词在第一叠的基础上延伸,真正到了别离的时刻,眼泪沾湿了衣襟,告诫好友路途艰辛,多保重,更加深沉的依依不舍。音乐从前半部分开始出现变化,接着在大量的在中音区加入滑音,音乐情绪层层推进,音乐旋律线条更有流动性。
第三叠歌词: 歌词直抒胸臆,酒还没喝就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设想与友人何时相见,在梦里相见,以解相思之愁。此时惆怅之情已经达到了最无奈的地步,演唱时感情要更加深厚,深沉,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真挚感情。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叠奏形式居多,此曲难点在于,一次次叠唱,感情要一次次升华,全曲运用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使其达成统一。
(二)演唱方法初探
古曲对演唱者的要求很高,需要演唱者具有扎实的歌唱技术基础,声音的合理控制力,强烈的音乐表现力,良好的文化底蕴以及深厚的艺术素养。
在吐字方面要求歌唱者清晰咬字,使声音集中,能飘进人心,在诗的抑扬顿挫的基础上,加以演唱,表达诗作者王维内心的浓浓不舍之情。诗词中的“青”(qing),“尘”(chen),“新”(xin),“人”(ren)。注意前后鼻音的发音,切忌吐字不清,无意带入方言的咬字方法。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讲究字正腔圆,轻巧咬字头,字腹要随字头立即唱出,保持韵母的统一状态,不要转换位置,字尾在下一个字唱出来前干净的收音,利于清晰吐出下一个字,归韵常被歌唱者忽视,要控制力量,保持声音位置统一。中国歌曲,汉字较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等都较难咬字,古曲又用很少的文字交代内容,来表达内心深厚情感,字字关键。
《阳关三叠》这首中国艺术歌曲,表达对友人的无限留恋,要求演唱者在呼吸时要沉静,平和,呼吸中都要带有丝丝忧郁离愁,但是不能影响呼吸状态。歌唱时要规范歌唱,带有吟诵之感,注意有些地方声断气不断,一气呵成,稳定喉头,唱出沉稳意韵。
三、《阳关三叠》的意韵美
意境美带给人的无穷而又独特的韵味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突出特点。了解诗词内容必先了解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才能以原作者的情感为演唱的出发点来表达歌曲内容。歌唱者把握好意韵,具有音乐化的思维方式去调整合适的歌曲中的情绪状态,通过二度创作,活灵活现当时情境画面,跨越眼前的世界走进诗人的心里,牵引听众的内心。演唱时还要注意内外在的精神气质,气韵,表现出古代诗人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情带声,心中有境,抓住细小的音符变化,准确演唱。
音乐与诗词构成方式各有不同,二者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乐相和的意韵之美。在声乐作品中,歌词的音乐性与歌曲情感存在必然联系,歌曲的感情基调和意韵基调相交融。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表现为:中国古诗词有固有的韵律和结构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构思,两者存在必要结构联系,相互制约和依附。唐诗用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较多,格律规范,简洁,结构紧凑,思维缜密。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民族创作形式相融合,更加丰富了古曲的婉悠长,情深意长的韵味。
四、小结
诗乐相融,声韵和谐美妙,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及东西方的融汇成为经典。诗词的独特韵味与创造性的音乐体裁推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赋予了中国诗词新的蕴意和价值。而作为一名演唱者,要不断地继承发展中国优秀文化艺术,拥有单纯、细腻、丰富的内在品质,用作品来诠释每一个年代及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精神境界。诗乐相和,古为今用,意韵悠悠。
参考文献
[1]罗卉.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9(01):93-95.
[2]韩静.声中有境入韵传神—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美学剖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报,2015(06).
[3]李巍.浅析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审美意蕴[J].兰台世界,2012(11).
作者简介:闫岩(1996—),女,汉族,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2014级表演专业声乐班,本科生。
【关键词】《阳关三叠》;诗词;艺术特征;意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阳关三叠》艺术创作及历史背景
中国古曲《阳关三叠》,歌词取材于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据记载,王维在渭城为送元姓朋友远赴安西而作此诗。后演变为七弦琴歌,一首琴歌表达对好友的依依不舍和美好的祝福的寄托。现在的曲谱在原有诗句的基础上添了一些词句,进一步加深了惜别情深之意。
乐曲产生于盛唐,梨园盛行,此曲在其中也占有很重要的音乐地位。宋代曲谱失传,现在所唱是夏一峰传谱,王震立改编的版本。以诗词作为古曲的基础,以其中的内在精神意蕴为承载形式,诗词与乐曲的结合,使沉默的古诗词语言“活化”,更加生动的体现出古曲的韵律,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升华了民族情怀,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品质和极具深度的文化意蕴,对我国的民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名副其实的高雅艺术。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是中国古诗词的一般结构,《阳关三叠》是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由八句组成,全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为诗的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其中颔联与颈联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为同韵。诗乐结合使古诗词歌曲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二、《阳关三叠》的歌词的结构特征及演唱方法
(一)《阳关三叠》之“三叠”
《阳关三叠》歌词,音调简朴,分三段,以商调式为主进行变化,运用中国民族调式,调性转换频繁,每叠不尽相同,叠唱三次,称“三叠”。三叠中每一叠都由两小段构成,差异在第二段,个别装饰音是不同的,带有扩展性的即兴补充,层层递进,情感深厚。唐代演唱分为弦歌和琴歌,伴奏形式也有不同。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七言律诗已经变成了长短句的乐曲,阳关也赋予了别离之意,引起思绪万千。
第一叠歌词:歌词交代当时情景的时间、地点和经过。像一幅中国画,淡淡离愁,好似好友二人在互诉衷肠。分为两部分为引子和王维四句诗及与引子呼应的小结束句构成。接着八度大跳后,钢琴伴奏开始跌宕起伏,伴奏织体更加丰富发生变化,力度越来越強,“遄行,遄行”力度渐强转渐弱,情绪回归,达到高潮,与乐曲开始处简洁、低沉的氛围形成对比,仿佛在激动难舍的宣泄情绪中又转而回到不得不接受事实的深沉中。歌词在原有诗词基础上增加了长短句,以音乐的起伏来描绘当时的环境氛围,表达离别时内心情绪的变动和伤感。
第二叠歌词:歌词在第一叠的基础上延伸,真正到了别离的时刻,眼泪沾湿了衣襟,告诫好友路途艰辛,多保重,更加深沉的依依不舍。音乐从前半部分开始出现变化,接着在大量的在中音区加入滑音,音乐情绪层层推进,音乐旋律线条更有流动性。
第三叠歌词: 歌词直抒胸臆,酒还没喝就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设想与友人何时相见,在梦里相见,以解相思之愁。此时惆怅之情已经达到了最无奈的地步,演唱时感情要更加深厚,深沉,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真挚感情。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叠奏形式居多,此曲难点在于,一次次叠唱,感情要一次次升华,全曲运用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使其达成统一。
(二)演唱方法初探
古曲对演唱者的要求很高,需要演唱者具有扎实的歌唱技术基础,声音的合理控制力,强烈的音乐表现力,良好的文化底蕴以及深厚的艺术素养。
在吐字方面要求歌唱者清晰咬字,使声音集中,能飘进人心,在诗的抑扬顿挫的基础上,加以演唱,表达诗作者王维内心的浓浓不舍之情。诗词中的“青”(qing),“尘”(chen),“新”(xin),“人”(ren)。注意前后鼻音的发音,切忌吐字不清,无意带入方言的咬字方法。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讲究字正腔圆,轻巧咬字头,字腹要随字头立即唱出,保持韵母的统一状态,不要转换位置,字尾在下一个字唱出来前干净的收音,利于清晰吐出下一个字,归韵常被歌唱者忽视,要控制力量,保持声音位置统一。中国歌曲,汉字较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等都较难咬字,古曲又用很少的文字交代内容,来表达内心深厚情感,字字关键。
《阳关三叠》这首中国艺术歌曲,表达对友人的无限留恋,要求演唱者在呼吸时要沉静,平和,呼吸中都要带有丝丝忧郁离愁,但是不能影响呼吸状态。歌唱时要规范歌唱,带有吟诵之感,注意有些地方声断气不断,一气呵成,稳定喉头,唱出沉稳意韵。
三、《阳关三叠》的意韵美
意境美带给人的无穷而又独特的韵味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突出特点。了解诗词内容必先了解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才能以原作者的情感为演唱的出发点来表达歌曲内容。歌唱者把握好意韵,具有音乐化的思维方式去调整合适的歌曲中的情绪状态,通过二度创作,活灵活现当时情境画面,跨越眼前的世界走进诗人的心里,牵引听众的内心。演唱时还要注意内外在的精神气质,气韵,表现出古代诗人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情带声,心中有境,抓住细小的音符变化,准确演唱。
音乐与诗词构成方式各有不同,二者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乐相和的意韵之美。在声乐作品中,歌词的音乐性与歌曲情感存在必然联系,歌曲的感情基调和意韵基调相交融。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表现为:中国古诗词有固有的韵律和结构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构思,两者存在必要结构联系,相互制约和依附。唐诗用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较多,格律规范,简洁,结构紧凑,思维缜密。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民族创作形式相融合,更加丰富了古曲的婉悠长,情深意长的韵味。
四、小结
诗乐相融,声韵和谐美妙,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及东西方的融汇成为经典。诗词的独特韵味与创造性的音乐体裁推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赋予了中国诗词新的蕴意和价值。而作为一名演唱者,要不断地继承发展中国优秀文化艺术,拥有单纯、细腻、丰富的内在品质,用作品来诠释每一个年代及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精神境界。诗乐相和,古为今用,意韵悠悠。
参考文献
[1]罗卉.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9(01):93-95.
[2]韩静.声中有境入韵传神—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美学剖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报,2015(06).
[3]李巍.浅析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审美意蕴[J].兰台世界,2012(11).
作者简介:闫岩(1996—),女,汉族,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2014级表演专业声乐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