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歌剧的特点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eedt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后期音乐发展的状况直接导致了20世纪新音乐特点的出现。本文从社会环境角度出发,综述了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的整体音乐发展特点,并详细介绍了两个时期歌剧的发展特点,希望对研究学习20世纪音乐的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20世纪 音乐 歌剧
  19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占据了统治地位。在浪漫主义后期,音乐语言与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进步,音响更加丰富,素材更加复杂,不和谐因素逐渐出现在音乐中,使原本统一规范的调性也逐渐变得不规则。于是,这就使得20世纪的音乐语言与风格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派、风格的多元化,音乐语言的丰富化使音乐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危机频频发生,社会局面错乱不堪,人们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本的沉稳安静变得躁动,紧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作曲家原本规整的创作风格受到了影响,人们的审美也逐渐开始转变,以前和谐悦耳的音响效果已经不能够满足浮躁不安的心理需求,人们更加需要心理上冲击与刺激,这使得作曲家标新立异,动用一切的材料为创作服务。作曲家们的个人主义得到充分发泄,一味地追求创新,却忽视了社会公众的反应和效果。
  一、20世纪音乐发展的特点
  世纪音乐所呈现出来的变化和它的发展过程分不开。历史学家通常认为20世纪音乐有两次高峰期:
  (一)20世纪一二十年代
  20世纪初,德国统治集团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对外关系非常紧张,对内榨取人们的剩余价值,压榨人们的劳动成果,统治专横,使得社会矛盾加剧。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将他们对世界、对社会所发出的苦毒、郁闷、恐惧和绝望的情感表达出来,表达得非常激进,极端。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一般会运用一些小人物形象。由于小人物常年饱受折磨和不公平对待,所以其表现出来的怪诞、病态和反常的性格特征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个时期,德国浪漫主义音乐还占有主导地位,作曲家瓦格纳、马勒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影响力非常大。在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则开始兴起,代表人物有德彪西和拉威尔。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的第一首无调性钢琴曲作品诞生,引起了当时社会强烈的反对,评论界否定的呼声很高,有的评论家甚至非常讽刺地说:“勋伯格的作品是为吸尘器而作。”甚至在1913年作曲家韦伯恩的“六首管弦乐曲”的音乐会,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舞剧《春之祭》上演(于法国巴黎),以及1914年在米兰由鲁索罗所举办的“噪音联播”音乐会等,都被后界评论家给予非常糟糕的评价。虽然反对的呼声很高,但是也存在着许多跟从者。这种标新立异的音乐被称之为“新音乐”。在二十年代,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新音乐的热劲和浪头有所下降,随之勋伯格创作了十二音体系(1923年),还出现了瓦雷兹的实验性作品和哈巴的微分音音乐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对于新古典主义又有了新的看法。在经历过战争之后,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标新立异和追求时髦刺激的心理被战争的残酷所打压,人们回归到了平淡、简朴和踏实的状态。部分作曲家意识到了战争以前的音乐形式带给社会的反应和效果不会很好,音乐与人们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与矛盾。这些作曲家看到了这样的局面后,转向创作合乎人们需求的作品,如美国的科普兰、法国六人团等。作曲家新德米特也创作了许多实用音乐帮助学校和业余团体演出,民族主义杰出代表作曲家巴托克和柯达伊依然采用民族风格进行创作,苏联的作曲家们沿着西欧和俄罗斯的音乐风格流派继续发展。
  (二)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新音乐审美等全都呈现出来,在音乐上,新的素材、音响、材料、形式、技巧等也都生动地用音乐语言表达了出来。
  1945年以后,新型的流派和标新立异的实验音乐又大大复兴,随着它的进步与发展,在音乐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多数的作曲家都开始采取新型的创作手法与技巧,只剩下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和英国的作曲家布里顿仍然采用传统民族风格进行创作。
  到了70年代,音乐形式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局面,各种流派风格并驾齐驱,没有哪一种形式占据主流。作曲家们不再去为了创作而去创造新的手法、素材和音响效果,而是非常沉稳地根据前几十年累积下来的经验,结合传统的音乐语言风格进行创作。
  二、两个时期的歌剧特点
  (一)20世纪上半叶的歌剧
  在这一时期之内,洪佩尔丁克和普契尼取代了长久以来瓦格纳和威尔第所占据的在歌剧方面的统治地位。在法国,由夏庞蒂埃取代了古诺和比才的传统歌剧创作。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东欧的作曲家与来自捷克的作曲家德沃夏克表现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音乐色彩,使得民族主义在歌剧的创作中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在这样的音乐发展的背景之下,由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所创作的成熟歌剧《莎乐美》在某些方面延续了瓦格特的传统特征风格,之后将瓦格纳传统推向了歌剧创作的顶峰。
  1914年以后,浪漫的英雄性歌剧成为舞台上的主导潮流,不仅曲家施特劳斯的作品之中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在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中,如西曼诺夫斯基的歌剧《罗杰王》、布索尼的《浮士德博士》之中,也能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特点。1924年上演的勋伯格的独角戏《期待》和《幸运之手》则将表现主义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贝尔格的《沃彩科》是巅峰之作。斯特拉文斯基的独幕歌舞滑稽剧《狐狸》和《士兵的故事》则体现了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向大规模戏剧学习的尝试,这两部歌剧对于20世纪下半叶音乐戏剧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作曲家雅纳切克的《卡塔?卡巴诺娃》的上演达到了顶峰,这部作品充分发展了作曲家早期舞台剧《耶奴发》中所呈现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斯塔拉文斯基的《夜莺》、布索尼的《丑角》、普罗科菲耶夫的《对三个桔子的爱情》、雅纳切克的《布鲁切克先生的旅行》《狡猾的小狐狸》以及拉威尔的《西班牙时光》《孩子与魔法》,都深刻地体现了音乐戏剧的戏剧性与幻想性,并且将以往施特劳斯的奢华富丽与普契尼的抒情等风格完全摒除。   这段时期内的音乐戏剧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剧院作为社会文化结构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新的剧目比老的剧目更加受到欢迎。德国的一些二流的作曲家模仿瓦格纳、施特劳斯和洪佩尔丁克的创作手法特征,但是影响力与社会反映却不尽人意。在这时期内较为有影响力的作品有: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它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观众最普遍的认同。
  到了20世纪20年代,音乐创作的阵营分为了极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这种明显的极端的区别界限是以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和勋伯格的《摩西与亚伦》作为代表的。另一对体裁较为接近但是风格却迥然不同的是作曲家贝尔格的《璐璐》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这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主要角色在高度传统的社会中的逐渐堕落,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却截然不同:贝尔格的作曲技法较为激进,肖斯塔科维奇则是持守传统的技法。作品的境遇也大不相同,《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之所以声名狼藉,是当时苏联所处的社会环境所致。
  (二)20世纪下半叶的歌剧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历程》,达拉皮克特用十二音技术创作的政治寓言《囚徒》,布里顿早期的传统主义歌剧《彼得?格莱姆斯》和《卢克莱修受辱记》《阿尔贝?艾林》《比利?巴德》,亨策的前两部舞台作品《孤寂的林荫路》和《鹿王》等。此时,歌剧的体裁已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亨策和布里顿早期的成功带来了观众对此类作品的巨大需求。布里顿在创作完《彼得?格莱姆斯》之后,更加偏爱创作室内歌剧。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所创作的作品中,包括《为教堂演出而作的寓言剧》在内,经历了从未实现伟大的戏剧抱负而创作到受委托而创作的转变。
  在这个历史时期之内,许多国家的歌剧舞台都由本国作曲家演唱主角,澳大利亚、芬兰、美国、德国和英国都有许多佳作。这些作品除了布里顿和亨策的以外,极少能够跨出国界,只有个别的作曲家在国际上享誉一定的名望:蒂皮特、贝里奥、利盖蒂、亚当斯等。1945年之后,歌剧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作曲家蒂皮特用了六年的时间创作出成熟的歌剧《仲夏结婚》,明确地使用了荣格精神分析法,大大地超过了前人。在他的第二部歌剧《普里阿摩斯国王》之后,蒂皮特与贝里奥、利盖蒂一样,开始创作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思想和社会问题的内容,较为尖酸刻薄的音乐作品,甚至开始了趋于程式化的创作。在70年代之后,作曲家们所创作的歌剧不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而是涉及到心理和现代历史的道德剧。
  20世纪歌剧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起源于歌剧《沃彩科》。这是一部以弱势群体为主人公的作品。虽然20世纪所有音乐作品的风格都不相同,但作曲家使用的现代语汇与主题所表达的紧张度和情绪都得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契合。对于20世纪作曲家来说,他们避免使用传统歌剧的大型曲式结构和精细的手法,这就使得他们的戏剧表达更加集中,更加富有张力。
  参考文献:
  [1]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刘新丛,刘正夫著.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赵振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帕里斯卡著,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第六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柳霞,女,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20世纪歌剧特点)
其他文献
伟大的作家往往都有一颗悲悯的心,以博大的襟怀牵系世间的苦难和身处苦难中的芸芸众生。本文从克洛德悲剧的短命僧侣生涯,坚守教义——爱而不得——因爱生恨——吞噬无辜——
女性的主体地位自启蒙时期为男性先驱者发现并作为攻击封建礼教文明的重要武器开始,便进入了对其地位的全新认知阶段.历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发出自己独立声音的女性,但这些较
摘要:叙述层次是小说中叙述与被叙述这两个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是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午后悬崖》在叙述层次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午后悬崖》 叙述层次 多级叙事  叙述层次是小说中叙述与被叙述这两个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是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铁凝的《午后悬崖》主要讲述了“我”在烈士陵园遇到已跟踪、调查“我”好久的韩桂心,并听她讲述她小时候出于嫉妒,将幼儿园大班小朋友陈非推下滑
新批评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细读法是新批评倡导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提出读者要关注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文本细读不仅可以应用于文学批评,也可以应用
摘要: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研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的发展主要以两部著作为代表,分别为《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在这两部作品中,读者不难发现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前者以“图像论”为主,后者是“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不仅对哲学、语言哲学甚至是语言学(尤其是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都有很多影响。本文主要是概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
迟子建在自己新作《群山之巅》中,仍然选择了北国故土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构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仍然将深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东北乡村,讲述了东北大兴安岭的一个小镇
摘要:左思和陆机谁的文采更胜一筹,“太康之英”的桂冠应不应该从陆机的头上摘下放到左思的头上,左思是因为什么无缘“太康之英”这一称号的,成为了后人一直在争论和评议的话题。  关键词:左思 陆机 “太康之英”  我们知道钟嵘在《诗品序》说陆机是“太康之英”,称赞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这本无异议。但是后来却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左思之诗用语奇伟,风格奇特,而《三都赋》更是一度产生了洛阳纸贵的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作为托马斯·哈代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关注,其中包含了浓郁的乡土色彩以及真实生动的乡土人物。切实的生活经历、深厚的乡土意识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哈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源泉。小说中作者从语言文体、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一方面为读者描绘了威赛克斯美轮美奂的乡村景色,另一方面促进了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本文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蕴含的浓郁的乡土色彩的分析
摘要:自古便很重视文人的人品与文品问题,并且很多人都有“人品决定文品”的观念。但是纵观中国文坛,从古至今人品文品不一致的现象有很多,而潘岳作为太康时期的重要文人,历代对其人品、文品的品评、褒贬从未停止,华美文才与低劣人品在他身上的交错历来是研究者们对他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他的躁竞趋利,成为“自古文人,多陷轻薄”之论的典型例证。本文将对潘岳人品与文品进行探讨。  关键词:潘岳 人品 文品  房玄龄的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作为政府文化部门管理制度创新和有效的管理工具,愈发受到关注。笔者试着从理论界和实践界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现状。  关键词:政府 公共文化服务 绩效评估 现状  在国内学者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不再附属于政府绩效评估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其理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