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适的课堂提问,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笔者认为要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不景气”的情况,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语文教师关键的一步就是进行开放性的课堂提问。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的意义
(1)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对听讲效果差、课堂学习效率低等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所谓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相对的是封闭式的提问。封闭式的提问,就加了很多的限制,答案是唯一的。这样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开放性的提问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多角度思考。如果在实际的中学语文课堂里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提问,那对目前课堂学习效率低、学生们听讲效果差是有革命性意义的。它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提问约束,学生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再是简单地思考问题的答案,而是思考问题的本身,同时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这样的课堂才应该是学生们需要的课堂,是真正意义上传授知识的课堂。
开放性提问的价值越来越为一线教师认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也能听到越来越多的开放性提问。但是,在重视开放性提问的同时,也显示出不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加以纠正,以使开放性提问真正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服务。
(2)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对学生们自主地探索知识有很大意义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开放性其实就是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索性,这种探索性表现出来的不应该是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直接教授学生们学习的方法,而是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会和探索,最后自己找到答案的过程。因此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对学生们进行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自己亲自去思考、去看书、去实践、去探索,最后很好地掌握教师要教授知识。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中学语文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能力。开放性问题的探索性解决,能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去钻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识和规律是学生自身探索发现的,自己“研究”总结出来的,学生在探索性解决开放性问题的实践中,学会了学习,也即会学。教学生会学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对学生们以后的自主探索知识有很大意义。
二.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的实施策略
(1)钻研教材是课堂提问开放性的基础
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是丰富的。对此,教师备课时要有充分的估计,以期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如在《老王》这课,文章的最后一句写道“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是本文的重点句,理解的关键点。学生大多能理解老王的不幸,但却不太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愧怍”,于是老师可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对老王感到愧怍?为了让学生有思考的线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小问题“作者为老王做了什么?”“老王想要什么?”师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索讨论,理解了原来“愧怍”的原因是作者没有给予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亲情般的关爱。要让学生理解这个主题,教师必须知道更多的知识,比如:老王已经把杨绛一家视作亲人,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虽然当时沦落到社会的边缘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其心底里毕竟与老王这样的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缺少一种可资沟通的东西,甚至本能地有隔膜,这份隔膜使杨绛无法对老王亲近起来,她可以同情老王,也可以用金钱帮助老王,但难以亲近老王。这一点是杨绛在老王死后才悟到的。而人本来就应该平等,尤其是当时对方以情相待,己方不能再有什么区别心。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是认识到的,可惜杨绛悟到时已经晚了。
(2)问题的启发性是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的关键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授学生们知识,而是通过教授知识,教会学生们如何去探索知识。因此,中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提问也须顾及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发挥了启发学生们思维的作用,这才算是达到了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的目的。例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堂伊始提问:为何题目中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呢?这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探究,体会不同的称呼所标志着的“长妈妈”在作者心中的不同地位。文章前半部分描写人物特点多用抑笔,“不大佩服”、“讨厌她”、“不耐烦”,倘若直接称呼“妈妈”,名不符实,而用“阿长”十分贴切。要使问题具启发性,必须让问题拥有“抓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依凭。不能笼统地问,“你们是怎么看的”之类的空洞的问题。比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为了学生深入体会到“我”的父母的虚荣心,可以问:“我家到底有没有收到于勒叔叔的关于要报答我们一家的信?”让学生据小说情节、当时社会风气、我的两个姐姐老大年纪嫁不出去等内容,作出相应的回答。这样提问,内容就具体,学生的思考既自由又有所依凭。
(3)开放性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在实际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提问的时机要掌握得好,问题的设计要讲究艺术性,这样开放性提问效果就好。例如在上《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导入文章之后,就可以提问:“倘若你是张岱,你现在就去游雪后的西湖,你会看到哪些美景呢?”这样采取“换位”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产生联想。学生们大多对湖水、湖心、湖边所见的景作一番想象描绘,然后教师再顺势提问:“那么张岱看到的雪景是否和我们的一样呢?他笔下的西湖美景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总之,艺术性的问题设计为的是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思。
(4)开放性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
在对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开放性上,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开放,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倾听,倾听学生们对于问题的反应、倾听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提问方式、倾听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只有通过倾听,才能在更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能得到对于语文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情况的反馈,以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教《爱莲说》这篇古文,可以先问学生都有哪些自己比较喜爱的花,然后进一步问他们喜欢的原因,进而引导他们说出历史上关于莲花的诗歌或者散文作品,并且让他们说出这些作品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先听一下他们对于莲花所代表的意象的看法,然后引入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的课文的兴趣,又可以使得他们尽情地发表他们的意见,老师可以从他们的反应中提炼出他们所感兴趣和不懂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下面的问题:1、作者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写莲?2、作者把菊花、牡丹、莲各自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目的?这样基于倾听的提问更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5)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诊断性的评价
开放性提问,由于答案不是唯一的,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也就显得复杂而困难。
在当下的评价中,有一种你好他好大家都好的好好先生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看上去是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实质上是一种不负责的无效甚至负效的评判。事实上,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同样具有对错之分。教师不仅要评判结论的正误,更要评判结论本身、得出结论的过程、逻辑依据等。比如前面举的案例,菲利普夫妇有没有收到于勒的信之问,虽然学生可以回答没有收到,也可以回答收到过。但一定要对学生赖以得出结论的依据作一番分析。比如学生认为没有收到过,这个观点虽然有新意,但老师不能马上认同,而是要追问你是何以得出的。如学生说那是菲利普夫妇自己臆想出来的。假定理由仅止于此,则仍不能肯定之。只有学生分析说:当时的社会十分注重金钱,当时若缺少足够的赔嫁,女儿就难嫁出去,而他家的两个女儿都很大了,还没对象,那么,菲利普夫妇则有伪造此信的动机。再如,若于勒真的在南美洲发了财,要报答哥哥一家,那么他应该汇些钱来,而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没有来信,这封信有可能是菲利普夫妇臆造出来的,为的是改善家庭的社会地位。若学生这样回答了,则要正面肯定学生的观点。总之,对学生的答案,要作中肯的诊断式评价,不能笼统地说好,也不能笼统地说不好。要指出好在何处,不好在何处;多大程度上是,多大程度上不是。
鉴于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弥补目前学生听讲效果差、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不足,还能促进学生们自主地探索知识,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开放性提问很有必要,本文就此通过五个方面来说明中学语文课堂开放性提问实施的几点策略。
屠水英,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的意义
(1)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对听讲效果差、课堂学习效率低等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所谓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相对的是封闭式的提问。封闭式的提问,就加了很多的限制,答案是唯一的。这样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开放性的提问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多角度思考。如果在实际的中学语文课堂里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提问,那对目前课堂学习效率低、学生们听讲效果差是有革命性意义的。它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提问约束,学生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再是简单地思考问题的答案,而是思考问题的本身,同时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这样的课堂才应该是学生们需要的课堂,是真正意义上传授知识的课堂。
开放性提问的价值越来越为一线教师认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也能听到越来越多的开放性提问。但是,在重视开放性提问的同时,也显示出不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加以纠正,以使开放性提问真正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服务。
(2)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对学生们自主地探索知识有很大意义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开放性其实就是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索性,这种探索性表现出来的不应该是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直接教授学生们学习的方法,而是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会和探索,最后自己找到答案的过程。因此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对学生们进行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自己亲自去思考、去看书、去实践、去探索,最后很好地掌握教师要教授知识。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中学语文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能力。开放性问题的探索性解决,能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去钻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识和规律是学生自身探索发现的,自己“研究”总结出来的,学生在探索性解决开放性问题的实践中,学会了学习,也即会学。教学生会学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对学生们以后的自主探索知识有很大意义。
二.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的实施策略
(1)钻研教材是课堂提问开放性的基础
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是丰富的。对此,教师备课时要有充分的估计,以期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如在《老王》这课,文章的最后一句写道“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是本文的重点句,理解的关键点。学生大多能理解老王的不幸,但却不太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愧怍”,于是老师可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对老王感到愧怍?为了让学生有思考的线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小问题“作者为老王做了什么?”“老王想要什么?”师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索讨论,理解了原来“愧怍”的原因是作者没有给予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亲情般的关爱。要让学生理解这个主题,教师必须知道更多的知识,比如:老王已经把杨绛一家视作亲人,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虽然当时沦落到社会的边缘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其心底里毕竟与老王这样的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缺少一种可资沟通的东西,甚至本能地有隔膜,这份隔膜使杨绛无法对老王亲近起来,她可以同情老王,也可以用金钱帮助老王,但难以亲近老王。这一点是杨绛在老王死后才悟到的。而人本来就应该平等,尤其是当时对方以情相待,己方不能再有什么区别心。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是认识到的,可惜杨绛悟到时已经晚了。
(2)问题的启发性是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的关键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授学生们知识,而是通过教授知识,教会学生们如何去探索知识。因此,中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提问也须顾及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发挥了启发学生们思维的作用,这才算是达到了语文课堂提问开放性的目的。例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堂伊始提问:为何题目中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呢?这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探究,体会不同的称呼所标志着的“长妈妈”在作者心中的不同地位。文章前半部分描写人物特点多用抑笔,“不大佩服”、“讨厌她”、“不耐烦”,倘若直接称呼“妈妈”,名不符实,而用“阿长”十分贴切。要使问题具启发性,必须让问题拥有“抓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依凭。不能笼统地问,“你们是怎么看的”之类的空洞的问题。比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为了学生深入体会到“我”的父母的虚荣心,可以问:“我家到底有没有收到于勒叔叔的关于要报答我们一家的信?”让学生据小说情节、当时社会风气、我的两个姐姐老大年纪嫁不出去等内容,作出相应的回答。这样提问,内容就具体,学生的思考既自由又有所依凭。
(3)开放性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在实际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提问的时机要掌握得好,问题的设计要讲究艺术性,这样开放性提问效果就好。例如在上《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导入文章之后,就可以提问:“倘若你是张岱,你现在就去游雪后的西湖,你会看到哪些美景呢?”这样采取“换位”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产生联想。学生们大多对湖水、湖心、湖边所见的景作一番想象描绘,然后教师再顺势提问:“那么张岱看到的雪景是否和我们的一样呢?他笔下的西湖美景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总之,艺术性的问题设计为的是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思。
(4)开放性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
在对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开放性上,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开放,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倾听,倾听学生们对于问题的反应、倾听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提问方式、倾听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只有通过倾听,才能在更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能得到对于语文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情况的反馈,以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教《爱莲说》这篇古文,可以先问学生都有哪些自己比较喜爱的花,然后进一步问他们喜欢的原因,进而引导他们说出历史上关于莲花的诗歌或者散文作品,并且让他们说出这些作品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先听一下他们对于莲花所代表的意象的看法,然后引入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的课文的兴趣,又可以使得他们尽情地发表他们的意见,老师可以从他们的反应中提炼出他们所感兴趣和不懂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下面的问题:1、作者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写莲?2、作者把菊花、牡丹、莲各自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目的?这样基于倾听的提问更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5)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诊断性的评价
开放性提问,由于答案不是唯一的,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也就显得复杂而困难。
在当下的评价中,有一种你好他好大家都好的好好先生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看上去是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实质上是一种不负责的无效甚至负效的评判。事实上,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同样具有对错之分。教师不仅要评判结论的正误,更要评判结论本身、得出结论的过程、逻辑依据等。比如前面举的案例,菲利普夫妇有没有收到于勒的信之问,虽然学生可以回答没有收到,也可以回答收到过。但一定要对学生赖以得出结论的依据作一番分析。比如学生认为没有收到过,这个观点虽然有新意,但老师不能马上认同,而是要追问你是何以得出的。如学生说那是菲利普夫妇自己臆想出来的。假定理由仅止于此,则仍不能肯定之。只有学生分析说:当时的社会十分注重金钱,当时若缺少足够的赔嫁,女儿就难嫁出去,而他家的两个女儿都很大了,还没对象,那么,菲利普夫妇则有伪造此信的动机。再如,若于勒真的在南美洲发了财,要报答哥哥一家,那么他应该汇些钱来,而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没有来信,这封信有可能是菲利普夫妇臆造出来的,为的是改善家庭的社会地位。若学生这样回答了,则要正面肯定学生的观点。总之,对学生的答案,要作中肯的诊断式评价,不能笼统地说好,也不能笼统地说不好。要指出好在何处,不好在何处;多大程度上是,多大程度上不是。
鉴于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弥补目前学生听讲效果差、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不足,还能促进学生们自主地探索知识,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开放性提问很有必要,本文就此通过五个方面来说明中学语文课堂开放性提问实施的几点策略。
屠水英,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