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来源 :网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ayong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是职业心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1959年霍兰德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对于职业兴趣对职业选择的影响的研究也变得更为深入。其实,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职业者的职业兴趣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着重阐述了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价值对社会型学生的指导,旨在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参考。
  【关键词】霍兰德;社会型;职业驱动力
  1.引言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院GPTC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个性化,根据北京市政府《关于开展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京教学【2011】7号)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的建设方案》【2012.01】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用平台素质教育方案(第二版)》【2010.11】的具体要求,制定《就业指导专题教育方案——社会型》。本专题教育方案是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数据分析之上,主要是根据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针对社会型(social)职业倾向群体进行个性化教育指导,使得学生能在短期之内根据自身特点了解个人的职业类型,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对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2.霍兰德人格类型论要点
  “人格类型论”是霍兰德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其发展的基础是特质因素论。人格类型论是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其包括以下原则: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一种延伸;有相同职业的人,就有相似的人格。因为一种职业的人有相似的人格,所以他们对各种问题所做出的反应也大致相同,因此就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职业的稳定性与成就感,都由个人的人格与环境特性间的适配性决定。
  霍兰德将社会的职业归纳为六大类型,相应的,也自然有六种不同类型的人,会去从事和自己类型相同的职业,主要包括:研究型(I)、社会型(S)、现实型(R)、企业型(E)、艺术型(A)和常规型(C)。六种职业兴趣类型(R、I、A、S、E、C)按顺时针方向排成环形,六种类型内容如下所示:两种兴趣类型间有相邻、相对、相隔三种关系。其中,相邻职业兴趣类型间关系最紧密,相对最远。
  霍兰德认为,职业者如果能够选择职业兴趣与职业环境相一致,他才能达到工作的最佳状态,劳动者的才能与积极性才会得以高水平地发挥。大多数人实际上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如果他具有的两种职业性向是紧挨着的,那么他将会很容易选定种职业;如果职业者的职业性向是相互对立的,这时多种兴趣将会驱使他在多种不同的职业之间去进行选择,于是,他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就会犹豫不定。
  3.霍兰德理论对社会型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3.1 认识自我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前,最重要的就是首先是认识自己。大学生要认识自我,必须根据自己条件,了解自身的能力、兴趣、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所能利用的资源、以及自己对成功的期望,采用各种测试工具和手段进行心理测量,对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工作经历等各方面的自身信息进行客观综合的衡量与评价,充分显现自身的实践经验、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工作水平与能力等,对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地认识,明确其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自己的行业选择范围和职业发展方向。
  3.2 了解职业需求与职业选择
  认识社会各职业的行业性质与从业环境,即根据自身心目中理想的职业以及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条件等。根据相关素质与技能,开展不同的训练,寻求职业与个体的理想契合点,以满足并力争实现“人职匹配”的职业原则。这也是职业选择核心问题就是在认清自我、认清职业的基础上,实现人职匹配,即个人人格类型与职业选择相一致或相近的工作环境。
  3.3 霍兰德理论的实际应用
  根据上述的特点,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两方面对社会型学生进行训练,一方面是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是针对社会型学生的特点和职业需求,我们选择活动的方式,通过开展不同的训练,着重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实景训练——如何应变突发情况”“沟通的技巧”等,并在活动前后通过测评的方式,及时纪录学生的变化,并调整活动方案。
  4.实施成果与分析
  2012年11月,我们对参加三次个性化就业指导活动的部分社会型学生再次进行了《职业驱力量表》测评,通过与参加活动前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我们看到:通过就业指导活动方案的实施,对学生帮助的效果是较为明显的。具体说明:
  (1)学生的物质报酬、自立、安全和地位四个项目呈下降趋势:
  1)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物质报酬的关注度降低,从10.33下降到9,此变化说明了学生不再将个人绩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转化为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认识到工作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自我发展、自我能力提高的平台。
  2)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自立的关注度降低了,从11.28下降到9.33,这并不说明学生不关注自立,而是不将思考、行为的独立性作为主要的行为动机,已经具备了自立的能力。
  3)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安全的关注度降低,从9.94下降到7.61,此變化说明了:学生已经适应了校园生活及周边社会环境,和谐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安全感增高,所以对安全的关注度降低。
  4)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地位的关注度降低,从12.17下降到11.78,此变化说明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在团队中有了一定的价值,更加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关注度有所降低。
  (2)学生的权力/影响力、追求意义、专精、创意四个项目呈上升趋势:   1)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权力/影响力的关注度升高,从11.5上升到13.11,这个指标提高显著,表明学生更加注重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的提高,希望自己在团队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
  2)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追求意义的关注度升高,从14.56上升到16.56,对自己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所带来的价值意义的关注提高了,说明了学生追求目标更加明确,愿意为目标付出努力。
  3)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专精的关注度升高,从12.89上升到14.44,表明通过活动的培养,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纯熟地运用个人熟练掌握的技术,并且进一步提升个人技能都有较强烈的追求。
  4)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创意的关注度升高,从12.22上升到13.06。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学生对行为中新性、冒险性的追求强度一般,往往只是被动适应工作与环境,通过参加活动以后,学生追求强度增高,由被动适应向主动适应环境转化。说明了学生更加主动适应工作。
  5)学生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之前与参加活动之后相比,对亲和的关注度升高,从12.94上升到13.11,说明了学生期望融洽而和谐的团队人际关系,并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作为个人主要的行为动机。
  5.总结
  基于霍兰德理论,将不同类型的人归于不同的职业类型,也就是所谓得人职匹配原则,一方面我们根据大学生不同得性格、兴趣爱好、技能、所学专业只是,帮助他们正确得评价自己的能力素质,提高自己的“软”能力:沟通能力,活动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以此目的上开展的训练,将更具备针对性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做到人职匹配原则,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社会型的学生,并通过活动前后的测试与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突出了“社会型“的特点,通过相应能力的培訓使学生掌握沟通的技巧,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当然学生在世界过程中还需要多渠道认识企业,了解岗位,通过网站、报道等媒介全面了解目标企业,包括企业文化、用人制度以及具体的岗位要求,胜任条件等,权衡比较适应性及匹配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制定行动计划并予以实施。
  参考文献:
  [1]Norman N.Holland,Holland’Guide to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62-63.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
  [3]沈洁.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J].职业教育学院,2010,7.
  [4]王来顺.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及其现实运用[J].求索,2009,7.
  [5]李可.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与大学生专业、职业选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3).
  [6]刘海玲,王利山.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价值分析[J].职业时空,2005.
  [7]时树奎.霍兰德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的应用[J].学校与社会,2012.
  [8]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贵州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作者简介:蔡树云,女,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课程的特殊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如何提高效益已成为网络教学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教学优势、应用能力、学习模式和课堂管理四方面具体阐释提高网络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并强调了施教者个人素养在其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效益;提高方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局域网应用的不断普及,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已成为现代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网络课程作为网络自主学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
期刊
【摘 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于执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适应新形势下复杂环境的必然选择。能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影响到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网络舆论;主导权;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论坛、QQ群、博客、微博等网络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方式逐步网络化,社会生活中的社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高校在就业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高校;就业工作;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高等教育已不是精英化教育,转而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加之产业结构的调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所谓“全面”是指评价的关注面是全方位的,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学习能力的生成,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全方位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全日制义务教育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主要培养能进行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文通过探讨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内涵,促成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同时,在教学改革、师资培养、企业经营、设备共享等方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效果显著的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  1.引言  据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長效机制,本文初步总结了以下几点辅导员工作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管理;以人为本  高校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作为工作在学生教育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也就肩负着教育、管理、服务的直接使命,要想成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东部沿海某经济发达城市A市为研究对象,实地走访求职者、用人单位、非法职业介绍机构、劳务派遣企业等相关主体,结合调查数据剖析了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的生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生存现状;治理对策  一、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的生存背景  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亦称“黑职介”,是指没有取得国家职业介绍合法审批手续,以赚取求职者或用人单位中
期刊
【摘 要】吉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是吉林省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提出了吉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  Abstract:Jilin University Library Special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Library building in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着使用上的随意性以及忽视师生互动和交流的问题,文章以模拟导游课程为例分析高职院校中如何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人机交互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人机交互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信息的传播质量,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朝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
期刊
【摘 要】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网络技术系学生党支部为例,阐述系内开展“学习帮扶我先行,固本强基当先锋”的提高系内学风建设的党内帮扶活动,高校帮扶工作要坚持与学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广大党员在帮扶中创先争优,践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大程度的促进学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校;帮扶;学风  学风,读书之风,治学之风,做人之风。它是各高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体现的重要标志,是良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