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科技英语与普通科技英语语篇中言据性的对比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殊科技英语(ESST)与普通科技英语(ECST)皆类属科技英语(EST),常以言据性为词汇语法手段,基于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目的表达不同的意义、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命题信息。选取“自下而上”(措辞→意义)视角,以60篇ESST和ECST语篇实例自建语料库,“不平衡——顺序混合式设计”为方法,UAM Corpus Tool 3.0为工具标注并挖掘数据,旨在依据言据性的体现形式、分布状况和高频词选择中的数据差异,阐释语体异同。研究发现:两者都注重模糊作者身份、保留对话空间、视觉感知、规避信念曝光,而在具体传信内容上各有特点:ESST重客观事实、观点可证、信息开放、引证严肃,ECST重主观经验、观点真实、信息确定、引证直观。该研究对科技英语写作者在传信和信息可靠化方面的语体把握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言据性;词汇语法;普通科技英语;特殊科技英语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1672-0539(2019)06-0069-09
  一、引言
  言据性(evidentiality)作为措辞(wording)需满足语类约定(convention of genre)[1],适应语域变量(variables of register),才能恰当表达语义(meaning)。科技英语(English of Science & Technology,以下简称EST)中的言据性同样以此规律建构着科学知识。“言据性”在国外历史久远(1911年至今),多以类型学/跨语言(Typology/Cross-language)视角切入[1-4]研究狭义言据性;国内则重视广义言据性[5][6],多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7-17]。通过回顾,我们发现当前对EST中言据性的讨论集中于某一次类,如学术期刊论文[13][14][18]、硕博学位论文[19][20]和学科教材[17],未考虑毗邻次类间的差异问题。根据Hutchinson 和 Waters[21]19、徐有志[22]181,EST可下分为特殊科技英语(English of Specialized Science & Technology,以下简写ESST)和普通科技英语(English of Common Science & Technology,以下简写ECST),可见更多研究集中于前者,而未考虑两者之间。
  任何语言都有词汇语法,它是一个提供选项的广博网络,通过在措辞网络中做出选择而建构意义:其中一些选择是“语法”,具概括性(general),用于语言各方各面;另一些是“词汇”,有具体性(specific),关注意义的某一特征[23]3。二者本质上是一体的,区别在于前者精密度低,后者精密度高。“言据性”为抽象概念,由词汇语法体现。故此,该研究关注词汇语法对比,通过考察言据性在两个语类中的语法结构体现、出现频度、选词倾向,分析二者在词汇语法选择倾向上有何异同及其背后的意图和缘由。
  综上,本研究以国际核心学术期刊论文(SCI和SSCI检索)和世界著名科普杂志文章组成研究语料,以言据性分类模型[13]为框架,对比ESST和ECST语篇中言据性的词汇语法体现形式、各据素类型及其具体体现形式的分布状况、高频词选择,以此为例归结其间差异。该研究对EST写作者在传信和信息可靠化方面的跨语体意识、EST阅读者的跨语类语体敏感度、EST写作教学都具有借鉴意义,对两个语类在EST中语体区分标准的确立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言据性框架
  这里有三个理论问题需首先交代清楚:界定、与情态的关系辨析、分类模式。
  不同运作环境下,言据性有广狭二义之分:(1)在强屈折语言(highly inflectional language)中,作为一个语法范畴,伴以形态变化来说明信息来源,具有与“时态”和“体”同等的语法地位[1]133[24]273[25]157[26]9[27]3-6;(2)在弱屈折语言(less inflectional language)中,作为一个语义范畴,以词汇语法的形式说明命题信息来源、对信息可靠度做评价性表达[27]114[28]114[29]271[30]168-169。二者根本区别在于究竟是语法(grammatical)性质还是语义(semantic)性质?是强制性的(obligatory)还是选择性的(optional)?以形态(morphological)还是以词汇语法(lexicogrammatical)形式表达?因本文研究对象存在于弱屈折语言语篇中,重点考察词汇语法并关涉所传意义,故选取广义视角,视其为语义范畴,伴以词汇语法形式表达言据。
  言据性与情态的关系仍处讨论之中,关于二者相互独立与否,大致存在两种提法:一是“独立观”(Exclusion),指言据性独立于情态[4]27-28[32]24;二是“包含观”(Inclusion),指言据性隶属于情态[25][33-36],或相反,情态隶属于言据性[3][6][37]。本文同意杨林秀[13]7,认为言据性本身是独立的语言学概念,但它与情态的关系应视所在的语言及其语境中具体来看。在英语语篇中,言据性(尤其是推导据素)和情态确实存在体现形式上的耦合,但二者所传意义是否完全对等仍需在具体语境下考察筛选。
  言据性的分类模式繁杂[1][3][13][25][30][38-40],其中影响较大的是Chafe[7]12[12]36和Aikhenvald[1][4],但前者忽视语境在可信度分级评价中的决定性作用[11]18-19[13]86-87,后者则依附强屈折语言形成狭义言据性倾向,不利于广义言据性操作。本文选取杨林秀模式(见图1),一个基于应用语言学英文学术期刊论文语料库的分类模式,也曾被用于英语为母语作者和中国作者的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13]、跨学科博士论文摘要[19]、中美硕士学位论文[20]和新闻报道[41]等语类,在英语语篇中适用性可见一斑。出于标注和计量过程的客观性考虑,本文选择只关注显性据素。   三、研究设计
  (一)语料收集
  本研究语料由ESST和ECST组成:我们以随机方式,为前者在SCI和SSCI检索的国际学术期刊(涵盖自然科学期刊Nature、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Building & Environment等及社会科学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等)中抽取,计20篇文章,112476词;为后者在国际科普杂志(包括National Geography、Scientific American等)中抽取,计40篇文章,115455词。因ESST和ECST语篇的单篇词数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以词数平衡为标准收集语料。收集结果显示,本研究语料共计60篇,227031词。鉴于语类特点处于动态进化,其稳定性只在一定时期内保有[13][42]16,我们将语篇生成時间严格控制在2012—2016年。实际上,收集结果比计划控制时间更短:多数语篇集中于2014—2016年。我们选择只考察语料正文部分,剔除ESST语料中的摘要、表格、图示、注释和参考文献及ECST语料中的插图及插图说明部分,以防止内容可能与正文多有重叠而影响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定性混合的研究方法,承袭“不平衡—顺序混合式设计”[43]72。该设计有两种模式:“定量设计支配”和“定性设计支配”。我们选取后者(见图2),认为在本研究中定性对最终研究结果更具支配力。
  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两个研究阶段,旨在使定量结果经历定性解释:首先,在我们建构的小型语料库中,以“确立判定标准→绘制系统网络图→半自动标注→复核”的流程对据素选择做词汇语法描写,主要包括据素标注和数量统计,最终获取据素使用的数量特征:“体现模式”(realization pattern)、“分布模式”(distribution pattern)、“出现频率”(frequency)、“高频词选择”(high-frequency words)。其次,我们将定性分析凌驾于定量阶段的数据事实之上,以解释作者这些选择背后的意图和驱动因素。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我们借鉴杨林秀模式下既有词汇语法描写结果[13]105[19]122[20]31[41]22,将其与UAM Corpus Tool 3.0的运作原理相融,明确判定标准并确定系统网络(见图3)。据此进行语料标注与数量统计,得出结果以便我们观察ESST和ECST语篇中言据性体现形式及其相关数量特征的异同。
  (一)相同点
  通过调查各据素类型的数量分布情况,我们观察发现ESST和ECST语篇在分配据素类型时都呈非平衡分布(见图4)(1):前者为报道(rd(2)=2029, f(3)=18.04, p(4)=73.89%)>推导(rd=417, f=3.71, p=15.19%)>感官(rd=264, f=2.35, p=9.61%)>信念(rd=36, f=0.32, p=1.31%),后者为报道(rd=576, f=4.99, p=52.36%)>推导(rd=470, f=4.07, p=42.73%)>信念(rd=29,f=0.25, p=2.64%)>感官(rd=25, f=0.22, p=2.27%)。相同之处在于把重心放在报道和推导,都以传导他人或自己(主要是他人)命题信息、在归一度两端滑动而赋予信息级差意义两种方式,来传导语篇语义、建构科学知识,体现出“重报道、推导,轻感官、信念”的共同特征。具体归结如下。
  1.报道据素:关联其他研究使作者身份模糊化
  如表1所示,作者最大程度地使用报道据素,尤其是其他报道(other-reporting)(见例1)。
  【例1】 This, according to Douglas and McGarty (2001:399), is manifested in behaviors like flaming and trolling.
  (ESST语料:Journal of Pragmatics, 91 (2016):80-93)
  例1中,“this”指的是作者在前文提出的“psychologically, users may give less consideration to the recipient’s feelings”的观点,作者通过使用非言语型其他报道据素(non-verbal other-reporting evidential),在自己观点与Douglas & McGarty (2001)研究之间建立关联,将读者注意力引向后者。以光顾他人研究的方式铺陈自己观点,同时避免在语篇中过度体现作者主观性,使篇章客观性得以凸显。
  2.推导据素:抑制高值推导,保留对话空间
  推导据素的特性是级差(graduation),它是间于归一度(polarity)两端的确定性阶列(scale of certainty)。选择推导据素就是在此阶列上做不同程度的来回滑动。从情态值分布来看,有规律可循:ESST和ECST中推导据素数量皆由高值向低值依次递增(见图5)。
  如图5所示,“低值”(ESST: rd=518, f=4.61; ECST: rd=327, f=2.83)>“中值”(ESST: rd=152, f=1.35; ECST: rd=216, f=1.87)>“高值”(ESST: rd=48, f=0.43; ECST: rd=35, f=0.30)(1),说明两者都有意在抑制高值推导。作者从低值到高值逐渐减少用量,保留一定的作者—读者对话空间,为潜在读者发生多种不同声音(如:“同意”“否定”“对抗”“反对”等)留下可能性空间。   3.感官据素:注重视觉感知,眼见为据
  在本次調查中,作者只选择“see”充当感官据素(见表1),可见视觉渠道是EST中唯一用以交代信息来源的感官渠道(也见例2)。
  【例2】 You saw all these things happening. You saw everybody’s life changing.
  (ECST语料:National Geography, March, 2016)
  From a simple business point of view, one can see that 95% repayment rates offer prima facia evidence that the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took limited risks.
  (ESST语料: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32:1-22)
  例2中,作者将“all these things happening”和“everybody’s life changing”这两个命题表征为一种对“you”来说是肉眼可见的客观实在,“95% repayment rates offer prima facia evidence”之于“one”也是同理。“眼见为实”来自于人的一般感知经验,作者在此强调命题获取是通过视觉感知渠道而来,意在强化命题的客观性。这说明ESST和ECST皆具“注重视觉感知”的言据特征。
  4. 信念据素:避免作者主观过度曝光
  作者在文中也不乏运用信念据素,直白地表达自己的主观见解,但这种做法总体数量十分有限(见表2),也说明作者有意控制自己的信念表达,意在压制主观性在语篇中的过度蔓延。
  (二)不同点
  从总体数量上看,ESST(rd=3251, f=28.90, p=68.99%)语篇的据素使用远超ECST(rd=1461, f=12.65, p=31.01%(1),数量超越突出反映在报道据素(ESST: rd=2202, f=9.66, p=47%; ECST: rd=716, f=3.14, p=15%)和推导据素(ESST: rd=749, f=3.29, p=16%; ECST: rd=691, f=3.03, p=15%)(1)上。除上述两类大量使用外,ESST和ECST对另外两类据素展现出不同选取倾向:前者倾向感官,渴望把读者引领到一些视觉可感知的证据上,让读者自己用肉眼去感知这些可视化证据并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后者则依赖信念,更乐于把自己的个人观点直白地表露于语篇,告诉读者他们在思考什么。然而,考察高精密度的词汇选择仍可捕捉诸多区别。
  1.感官据素:感知客观实在 vs 感知主观经验
  虽然两者在感官据素中都选用“see”及视觉渠道来指代命题信息,但它们对信息来源做了不同选择——ESST更多使用“see +作者/图表/页码/参考文献”(rd=244,f=1.07),约占ESST所有感官据素的92.42%,而ECST则使用“第一人称+see/witness”(rd=13,f=0.11),约占ECST所有感官据素的52%(见例3)。
  【例3】 For example, @Beccas43 (see Example 7) was identified as low-risk due to their use of rape to ridicule more prevalent discourse in the corpus.
  (ESST语料: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6 91:80-93)
  That afternoon we saw villagers ripping out illegal rubber plants.
  (ECST语料:National Geography, January, 2016)
  如例3所示,ESST作者把命题信息“@Becaas43 was identified as low-risk due to their use of rape to ridicule more prevalent discourse in the corpus”表征为作者、读者双方皆可通过视觉感知的“Example 7”,意在引出命题的同时将命题建构为肉眼可证的客观事实。ECST作者则将命题“villagers ripping out illegal rubber plants”表征为作者与在场所有人亲眼所见,作者充当信息直接来源,这里命题被建构为作者由肉眼感官获取的一手经验。由此可得,ESST将命题建构为由视觉所感知的客观实在,规避了以作者身份暴露为代价的直抒己见,而ECST则将命题建构为作者亲身的视觉经验,以亲身经验现身说法告诉读者自己感知到了什么,不忌惮身份暴露。
  2.报道据素:报道待复验观点 vs 报道个人主观体验
  在非言语型报道据素(non-verbal reporting evidential)的选用中,ESST语篇使用率最高的是“(作者,出版年)”(rd=1905, f=9.74),在ECST语篇中未见该形式。此结果一方面归因于所属语类对引文形式的要求,但同时也表示ESST作者所引内容都是经过其他学者研究或验证后的结果,而作者本位所做工作是将自己在文中给出的命题信息建构为已部分证实过但仍需继续验证的专业知识。ESST和ECST语篇中言语型报道据素用量最高的分别为“show”(rd=167, f=1.48)和“say”(rd=326, f=2.82)(见例5),分别约占所在语类所有报道据素(非言语型“作者+出版年”除外)的8.23%和56.6%。根据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2nd edition,2013)释义,两者主要义项分别为“to offer, exhibit or produce (something) for scrutiny or inspection”(5)和“to utter words so as to convey information, an opinion, a feeling or intention, or an instruction”。   【例5】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ven when lung cancer is diagnosed early, blacks are less likely than whites to receive curative-intent surgery, even after accounting for socioeconomic factors.
  (ESST語料:Cancer Statistics for African American, 2016)
  “On the third day my senses recalibrate—I smell things and hear things I didn’t before,” Strayer says.
  (ECST语料:National Geography, January, 2016)
  例5中,ESST作者以“show”为报道据素,将“studies”论证过的内容“even when lung cancer is diagnosed early, blacks are less likely than whites to receive curative-intent surgery, even after accounting for socioeconomic factors”作为命题信息引出,突出这些观点仍可继续接受复核(强化或挑战),不过度使用那些明确带有主观评价意味的传信词,如:think (of)(rd=10, f=0.09)、believe(rd=2, f=0.02)、realize(rd=0, f=0.00)、know(rd=0, f=0.00)、write(rd=0, f=0.00)、state(rd=6, f=0.05)等。ECST作者则十分明确地将命题“On the third day my senses recalibrate—I smell things and hear things I didn’t before”表征为“Strayer”的个人主观体验,以“say”这样较为平实的报道动词,侧重传信的切身性,说明所传信息虽是主观体验但确定真实,强调信息的真实性而非客观性、科学性。可见,ESST并非意在建立某种科学权威立场,而更多采取商榷的态度,与潜在读者做一次协商交流;而ECST则更多表达信息来源的主观真实体验,更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易于被接受。
  3.推导据素:侧重低值推导 vs 侧重中值推导
  如上文所述,ESST和ECST中推导据素都从低值向高值发生数量递减,其中低值和中值用量差距偏大,到高值用量保持走低且数量趋于接近。具体来看,其中用量最大者为情态动词,分别约占两个语类推导据素总量的89.97%和78.2%,而各值情态动词用量分布不同:低值情态动词方面,ESST(rd=486, f=4.32)> ECST(rd=262, f=2.27);中值情态动词方面,ESST (rd=145, f=1.29)< ECST(rd=200, f=1.73)。这说明:ESST更加迫切通过降低确定性而把文中观点(尤其是作者自己提出的)表达为众多可能中的一种,对潜在的讨论(同意或反对)保持开放态度,欢迎读者、同行共同加入讨论,真正凸显公正客观;ECST作者则更多在语篇中扮演科学知识普及者的角色,交际对象多为没有太多该领域专业知识的读者,因而文中不可能过多使用低值推导,转而使用中值,把文中信息表达为相对实在可靠的东西,既有利于在某种程度上获取非专业读者的信任,也不排斥与专业读者开放协商。
  4.信念据素:作为思考结果的信念 vs 作为直观看法的信念
  ESST和ECST语篇中信念据素都用量不多且十分接近(ESST: rd=36, f=0.16, p=1%;ECST: rd=29, f=0.13, p=1%),但高频词选用有不同取向(见例6):前者高频使用“consider”(rd=13, f=0.12),约占该语类所有信念据素的36.11%,主要义项为“to think carefully about (something), typically before making a decision”(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13);后者高频使用“think”(rd=14, f=0.12),约占48.28%,主要义项为“to have a particular opinion, belief or idea about someone or something”(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13)。
  【例6】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role of open innovation and novel business models in creating these service platforms.
  (ESST语料: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32))
  Richard Muller thought he could explain many past mass extinctions of species on Earth…
  (ECST语料:Scientific American, February, 2016)
  例6中,ESST作者通过使用“consider”,把命题“the role of open innovation and novel business models in creating these service platforms”表征为信息来源“the paper”进行认真考察的对象,凸显严谨的审视态度;ECST作者则使用“think”,把命题“he could explain many past mass extinctions of species on Earth...”表达为信息来源“Richard Muller”的主观见解,侧重信息来源对命题的主观评价。可见,两者实际上都是推出观点看法,但前者强调命题为认真思考的对象,后者强调命题为直观看法。   五、结语
  该研究以“定性设计支配”模式为方法,感官、报道、信念和推导据素分类为框架,对ESST和ECST语篇中言据性的使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类据素均出现在两个语类实例中,但以非平衡的数量排布,它们各自在语篇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展现不同的言据特征:报道用于关联他人研究,模糊作者身份;推导用于抑制高值推导,保留对话空间;感官用于重视视觉感知,眼见为据;信念用于避免作者信念过度曝光。通过对比两个语类的言据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双方通过感官、报道、信念对命题意义的建构效用存有较显著差别:ESST将其建构为由视觉感知的客观实在、待复核的观点和认真思考的对象,而ECST将其建构为由视觉感知的主观经验、个人主观体验和个人直观看法。在级差性质的推导据素调节信息可靠度时,二者从高值到低值依次逐步提升用量,但出于交际目的不同,在中、高值情态动词分布中存异。该研究是站在两个毗邻语类之间做了一次尝试性调查,其结果可为科技英语写作者面对学术和科普语体时从言据角度提供参考,也利于进一步在词汇语法层明晰二者的界限划分。笔者认为,言据性归根结底是语篇语体的一个侧面,充分彰显了语旨调配下的人际意义,包括:互动(INTERACTION)、评价(APPRAISAL)和权势(POWER),对此笔者将拟另文着重探讨。
  注释:
  (1)各项数值均已进行卡方检验,检查其适用性,代入卡方值公式,自由度df=k-1=2-1=1,显著水平α设为0.05,临界值为3.84,结果显示x2大于临界值,所以推翻假,得出实际值与期望值差异显著。
  (2)“rd”为“raw data”缩写,表示所指项目在语料库(ESST/ECST)中的真实出现次数。
  (3)“f”为“frequency in 1000 words”缩写,表示所指项目在语料库(ESST/ECST)中每1000词内出现的频率。
  (4)“p”为“percentage”缩写,表示所指项目在语料库(ESST/ECST)内所有标注的据素中的占比。
  (5)“show”在语料库ESST/ECST中充当其他报道据素时采取“第三人称主语+show+‘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故此在查询词典時我们只考察“show”充当动词且带宾语的情况。
  参考文献:
  [1]Aikhenvald A.Evidentialit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2004.
  [2]Givón T.Evidentiality and Epistemic Space [J]. Studies in Languages,1982,(6):23-49.
  [3]Willet T.A Crosslinguistic Survey of the Grammartication of Evidentiality [J]. Studies in Language,1988,(12):51-97.
  [4]Aikhenvald A.,Dixon R. Studies in Evidentiality [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
  [5]Chafe W., Nichols J. 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M].Norwood,NJ:Ablex,1986.
  [6]Palmer F.Mood and Modalit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胡壮麟. 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9-15.
  [8]胡壮麟. 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1994,(2):22-28.
  [9]胡壮麟. 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3-23.
  [10]朱永生. 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J].现代外语, 2006,(4):331-337.
  [11]房红梅. 言据性的系统功能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5.
  [12]汤斌. 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3]杨林秀. 英语科研论文中的言据性[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14]杨林秀. 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建构:言据性视角[J].外语教学, 2015,36(2):21-25.
  [15]陈征. 基于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连续统的语篇言据性分析——以论辩性语篇为例[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6]冉永平,杨娜. 危机语境下媒体信息的言据性及其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6):12-21.
  [17]杨信彰. 英语物理学语篇中的言据性动词[J].英语研究, 2018,(1):66-76.
  [18]水无砥,纪永娟. 英汉语言学术语篇言据性对比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1):152-156.
  [19]俞碧芳. 跨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言据性及其人际意义[J].当代外语研究, 2015,(4):29-37.
  [20]王淑雯. 中美硕士学位论文的言据性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6,(2):21-27.
  [21]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2]徐有志. 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3]Halliday M.A.K,Yallop C.Lexicology:A Short Introduction [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4.
  [24]Boas F.Language [M] // Boas F.General Anthropology.New York:D.C.Heath and Company,1938.
  [25]Anderson L B. Evidentials,Paths of Change,and Mental Maps:Typologically Regular Asymmetries [M] // Chafe W,Nicholes J. 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NJ:Albex:273-312,1986.
  [26]Bussmann 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London: Routledge,1996.
  [27]Mushin I.Evidentiality and Epistemological Stance:Narrative Retelling [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28]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Co.,1921.
  [29]Boas F.Kwakiutl Grammar,with a Glossary of the Suffixes [J].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47,37(3):201-377.
  [30]Chafe W.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 [M] // Chafe W., Nicholes J.Evidentiality: 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NJ:Albex, 1986:261-272.
  [31]Friedman V.A.Evidential in the Balkans:Bulgarian, Macedonian, and Albanian [M] // Chafe W.,Nicholes J.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NJ:Albex:168-187,1986.
  [32]Nuyts J.Epistemic Modality,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A Cognitive-Pragmatic Perspective [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33]Matlock T.Metaphor 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s [J].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89,(15):215-225.
  [34]Bybee J. L.,Perkin R.,Pagliuca W.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 and Mood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35]Dendale P.,Tasmowski L. Introduction: Evidentiality and Related Notion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33):339-348.
  [36]Plungian V. A.The Place of Evidentiality within the Universal Grammatical Space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33):349-357.
  [37]Gronemeyer C. The Syntactic Basis of Evidentiality in Lithuanian [C]. Conference on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Tense and Mood Selection. University of Bergamo, 1998(7):49.
  [38]Jakobson R. Shifters, Verbal Categories, and the Russian Verb [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39]Barns J.Evidential in the Tuyuca Verb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1984,(50):255-271.
  [40]Hoff B. J.Evidentiality in Carib Particles:Affixes, and a Variant of Wackernagel’s Law [J]. Lingua,1986,(69):49-103.
  [41]楊林秀,解丽君.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对话性研究——言据性资源视角[J].晋中学院学报,2014,(3): 120-124.
  [42]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43]文秋芳,俞洪亮,等.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位置显而易见,作为教师在强化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逐步突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特性,为学生能力的加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语文教学;职业教育;着力点  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为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创造了条件,而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对教学目标有特定的要求,即专业学科教学为重点,文化基础学科为辅助教学。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
期刊
摘 要:教育变革是当代教育史上重大事件,新儒家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负荷者与守望者,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历史感受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全新动力。在贺麟看来,当代教育性质上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在教育目标上焕然一新,而且在时间上更为迅速,“百年树人”转向“十年树人”正成为教育工作的可能趋势。从阶段上看,小学、中学、大学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三级教育有分工、有联系、更有发展,对生命的教育考察应始终符合辩证法的内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不断调整城乡关系政策,在新时代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出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马恩城乡理论的新发展,二是对我国城乡关系认识的新飞跃,三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回应。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关系;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2-0539(2019)06-0050-08  一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精湛的、娴熟的专业技能,这是职业教育存在的理由,而技能大赛就可以作为展示成果的舞台。技能大赛它是从职业学校学生中选拔代表参与,定期举行的职业技能大赛较量,这是新时期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这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功、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办出职业教育特
期刊
摘 要:村霸的存在是对农村民主法治的直接破坏,通过对77个村霸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村霸现象的时代特征和转变趋势,补充、细化村霸类型,揭示农村项目供给制下村霸的利益发生机制,探索村霸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与基层政权相结合的过程,对围绕土地资源和民生建设进行的各种谋利活动进行列举,通过农村社会灰色化、农村项目供给制“内卷化”、基础政权建设弱化、维权意识等方面阐述村霸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村霸治理的建议。 
期刊
摘 要:宪法惯例是实现协调国家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对接的重要桥梁。宪法惯例经过确认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制度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宪法惯例确认制度的内涵和功能。我国多年的宪法实践所呈现的成果与缺憾都表明建立宪法惯例确认制度的必要性。当前,引导宪法惯例确认制度在合理建构中逐步走向完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深入政治制度系统的内部,利用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思路并以微观具体措施的研究为基点。基于政治生态学中的“政治创新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科技的F1益发展,各种信息媒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作为受众面最为广泛、传播速度最为快速的媒介之一的电视,其地位依旧处于首要的位置。而电视新闻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容忽视,其语言己经成为社会公共语言的主要引导者,不仅在主流媒体向公众传递电视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对现代汉语的发展革新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与扩大。这就迫切需要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具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以促进双方的沟通,因此,各高校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体验式教学法在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唤起口语教学研究者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关注,从而推动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口语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的不断变革,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模块式教学已经引入到高职教育中,也逐步受到大家重视,但大多运用在高职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中,在文化基础课与文化素养课程中运用较少,效果也不明显。笔者通过几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初步探索了“模块式教学”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运用  一、“模块式教学”的内涵
期刊
【摘 要】对于中职生来说,中职一年级是他们职业教育的起步,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将影响他们整个中职学习生涯甚至整个职业生涯。本文将从初中教育与职业教学的区别入手,分析中职生适应性学习的特点,找出中职生适应性学习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专业;适应性学习  适应性学习是指学生自身根据内外学习条件的变化结合自己学校的需要,努力调整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使其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和学校环境相协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