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辖恒定原则对于减少民诉中法律规避的作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sh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辖恒定原则是指,“第一审法院时已系属的民事案件有管辖权,案件就自始至终由管辖,其后确定管辖权的因素发生变化,受诉法院亦不得将案件移送因确定管辖权因素发生变化而在理论上拥有管辖权的法院,而是应继续审理此案直至作出判决。
  
  一、管辖恒定原则可以提高民事诉讼效率
  
  管辖恒定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具体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适用意见》)第34条规定:“案件受理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不受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变更的影响。”第35条规定:“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不得以行政区域变更为由,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判决后的上诉案件和依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由原审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再审的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再审或重审。”
  上诉两条司法解释,已经看到管辖恒定原则的身影,但是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由于管辖恒定原则要求必须通过诉讼系属的确认时间开始。因此,上述司法解释管辖权确定界定在“受理案件后”,即法院立案以后,与《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一致,还是不能解决审查时间过长,导致有管辖权的法院无谓移送案件的可能。如果将我国诉讼系属的时间明确定于法院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之时时。那么就不存在案件的无谓移送,以至要求上级法院指定管辖。大大节省了诉讼资源,也明确了收诉法院自始拥有的管辖权限。
  
  二、管辖恒定可以规范级别管辖,明确管辖范围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使用恒定管辖则可以很容易规范这种行为。以首先收到当事人诉讼的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该案,审理此案,直至判决。对于恶意虚设被告或者利用标的额的增减来寻求管辖权的变动。同理以首先收到当事人诉讼的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该案,审理此案,直至判决。
  当然对于由于完全适用管辖恒定原则能够明确管辖范围,但是还是不够完善,还需要立法才能更好的完善这个体系。
  对原告虚设被告争取管辖权的情形,可以直接规定“有明确的被告,并且被告必须适格”。将一个案件的标的金额,通过不断增加的形式逃避级别管辖的情形,可以规定诉讼请求关于诉讼争议金额的增加或者减少不得超过原来金额的一定比例。如果,超过则裁定驳回起诉。对于分割诉讼以谋求低级法院拥有管辖权的行为,法院可以强制合并审理。(必须同一适格被告)当然以上的修改只是一些个人意见,细节方面还希望立法时能够结合我国的国情斟酌。
  
  三、关于管辖权的转移
  
  《民事诉讼法》第39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也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下级人民法院对它所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管辖权由上向下转移的,称为“下放性转移”,管辖权由下向上转移的,称为“上调性转移”。从立法本意来看,管辖权转移是民事诉讼法赋予上级人民法院对管辖问题的一项灵活处理的自由裁量权。
  允许管辖权作“下放性转移”,并且对这种转移没有进一步的条件限制和程序规定,违背了确定级别管辖的原则。从两审终审的角度看,法律为大标的额的案件和其他重大复杂的案件设置了高级别的法院的终审法院,目的在于提供程序上的保障。但案件“下放性转移”,实际上剥夺了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接受高级别法院审判的权利,并有可能导致审判不公。从实践角度看,这样的规定给地方保护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给规避级别管辖留下可趁之机,助长了管辖的无序。法院滥用此项自由裁量权,给法院的公正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建议删除“下放性转移”的法律规定。但是,从程序角度,无论上诉两种制度有无可取之处,都是对我国诉讼法管辖制度的破坏,使得民事管辖缺乏确定性和体系性。
  根据管辖恒定原则的要求,一法院对一案件开始有管辖权,直至作出作出判决都不应该移送其他法院。使用管辖恒定原则可以直接否决“下放性转移”和“上调性转移”的规定,而对于其中的弊端就迎刃而解了。
  
  四、关于禁止重复起诉
  
  禁止重复起诉是管辖恒定的一个必然法律后果,但对于这一问题,《民事诉讼法》亦未予以明定。《适用意见》第33条则从确定法院管辖权的角度规定:“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先立案的人民法院不得将案件移送给另一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不得重复立案;立案后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裁定将案件移送给先立案的人民法院。”这一规定虽然部分地具有禁止重复起诉的作用,但并不能含盖禁止重复起诉原则的全部内容。因为,禁止重复起诉首先是对当事人所产生的效果,然后才是禁止法院的重复立案问题,而上述规定并没有直接反映出诉讼系属对当事人所产生的效力。依据管辖恒定原则,禁止重复起诉之效果应当从诉讼系属之时,也即起诉时起产生,但上述条款是在现行立法规定有单独的法院受理阶段之条件下予以适用的,因而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它并不能产生从起诉时起即禁止当事人重复起诉的法律效果。显而易见,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是与诉讼系属不能第一时间确立,导致管辖权的不确定性。要解决禁止重复起诉只需要规定:“受诉法院管辖权之确定以当事人起诉时为准”。
  管辖恒定原则在我国民事司法体系中的完整适用,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它切实的关系到整个管辖制度的完善,能够弥补很多法律上的缺漏。它的实践意义不仅仅存在与程序上,影响更波及实体领域。
其他文献
“要案党内报告”制度是检察系统的一项内部规定,它是指检察机关在查处一定级别领导干部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时,应当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报告的制度。实践中,对这种程序性的要求,在认识上存在不少混乱,在操作上也存在较大的偏颇。本文,试就此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要案党内报告”制度的提起    “要案党内报告”制度的提起源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如199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案要案
期刊
教育是一国之本,它关系着整个社会。发生在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其数额不大,却可能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分析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及原因,从而提出预防对策对于改变目前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第一、犯罪主体相对集中。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主体多为学校负责人、管理人员和财务主管,这些人对学校财物拥有管理权或支配权,容易利用职务便利,以权谋私,进行权钱交易,从而走向
期刊
摘要:检察职能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检察机关必须适应新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服务和谐社会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树立打击与保护并重的执法方略,二中要把执法为民的观念落实在各项检察工作当中,三是执法办案要实现三个效果统一。  关键词:监督;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期刊
案由:近日,某县检察院查处了一起单位主要负责人私分国有资产的案件,几年来先后累计私分国有资产50多万元。该院检察委员会在讨论案件,对是否适用私分国有资产罪中“数额巨大”的条款产生了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规定:“私分国有资产或者私分罚没财物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即将犯罪数额10万元视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予以立案
期刊
2009年8月底,央视就全国整治酒驾行动、成都的孙伟铭醉驾导致严重伤亡后果的死刑判决和杭州“5?7”飙车案的交通肇事案犯胡斌被以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进行了一次专家与民众面对面的讨论,绝大多数人认为醉驾入刑是可取的,唯有刑法学界对提高交通肇事罪的处罚表示了“隐忧”。公安部在2009年8月开展的全国整治酒驾行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狠刹了酒驾这一长期以来盛行不断的恶劣风气,还受到了人民群众普
期刊
摘要:从检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检察机关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国家侦查、审判权力的有效控制。检察人员对警察在侦查过程中的权力控制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法院审判程序中也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从国际角度看,关于检察官在刑事法律诉讼过程中的作用等文件中,都可以看出检察官在一些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中承担诉讼监督的职责。  关键词:检察监督;诉讼监督;监督机制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人民检察院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虽
期刊
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侦查活动作为刑事诉讼重要的一环,在适用法律的司法实践中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通过在具体案件中的宽严适用,体现宽以示信、严以惩贪,宽而不纵、严而不苛等价值导向,提高查办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推进反腐败工作的预防与惩治。本文拟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反贪工作的指导作用及个案的灵活应用两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从法理及办案效果上全面体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期刊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明确要求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生命线;以满足人民的司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
期刊
摘要:自2007年最高检做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试点探索的号召以来,各检察院积极开展探索工作,总结这些探索模式的基本特点,针对在实际救助制度设置中存在的具体规范层级低、资金来源不足、缺乏监督程序等问题,提出对应解决措施,进一步探索救助工作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尽快完善。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救助对象;救助流程;监督程序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对受害明显,且加害
期刊
摘要:人民监督员如何开展对“五种情形”的监督,同行们都做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从理论上为完善该项制度提供了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上的研究与具体运作,还有脱节之处。需要我们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作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思考,以利于把人民监督员制度工作搞的更加深入扎实。  关键词:检察机关;五种情形;监督思考    全国检察机关相继试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从一开始,就将职务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不服检察机关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