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急于阅读的一种内在表现。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把握教学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阅读期待”,把“阅读期待”转化为期待阅读的动力,化动力为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获得真正的动力源泉和真切的品味乐趣,就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此时的“期待”更能荡起阅读教学的浪花,让阅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成长的摇篮。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期待视野 创设情境 巧用媒体
“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和阅读过程中被“期待视野”所决定的心理指向和心理预期。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急于阅读的一种内在表现。
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入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它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无或强弱起关键作用,对阅读行为的进行及怎样进行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现谈一点我的粗浅认识。
1.激情促趣,期待初读
著名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一成不变,必然使学生生厌,保持“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才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期待心理。
例如: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时,一上课,我就通过课件给学生们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各种各样的或可爱或有趣的小动物轮番出演,让学生纷纷进入缤纷的动物世界,课堂上不时响起孩子们的“啧啧”声。这时,画面停在了“松鼠”画面上,我顺时问学生:“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有关松鼠的文章,你还有印象吗?”孩子们稍作思考,马上小手如林,纷纷交流对此课的印象,有的说:“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写得很有趣。”有的说:“松鼠可爱机警,温顺聪明,我很喜欢。”……在交流中我发现孩子的记忆已全被唤醒,每个人都沉浸在对松鼠的讨论中,言语之中已然流露出了对松鼠的喜爱。我抓住机会说:“同学们,假如这样可爱的小松鼠一不小心跑进了你的家中,请你想象一下,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和松鼠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哇!孩子们兴奋了。有的表示一定会善待这只可爱的小松鼠;有的表示要给松鼠安个家;有的说要给松鼠买吃的;有的说他肯定不会把松鼠捉住,让松鼠在家里自由活动等等。那份激动与喜悦已然不用说,教室里一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围。我顺势夸张地说:“同学们,就有这么一位幸运的孩子:有一天,一只小松鼠突然跑进了他的家,后来发生了许多离奇的事。快,孩子们,我们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们迅速的打开书,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甚至等不及等我说读书要求。我索性也随他们读了起来。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读书,心中好生得意,这样设置悬念的导课,读书的效果真不一般啊!
2.调整“视野”,期待感悟
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阅读能力也很有限,他们的“期待视野”大多只停留在主要内容上。而阅读教学只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情感期待着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而扩大期待视野,让学生发现阅读是块沃土,正等待着他们去开垦。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初读课文巧用导语引入课文,引出了蔺相如及廉颇两位关键人物,学生产生了“期待”,认真地去读课文,了解了蔺相如与廉颇二人的性格品质。对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敬佩有加;对廉颇的知错就改也大有褒奖。学生往往在这样的初读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阅读期待便大减。如果接下去一味地强求他们再读,效果就不会好,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讨厌上语文课。因此,此时教师就得想法子激起他们第二次“期待”。我就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大家了解了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让学生从三个小故事中选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分角色演一演。这次模拟情境演一演,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表演之前,我先问学生:“要把角色演好,你应该先做些什么呢?”学生立刻说开了:“应该熟读课文”;“应该记住课文的话,读出人物说话时的情感”;“光记住背出来还不够,还应该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等等。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扮演,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产生了。他们的“阅读视野”由一开始的期待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变成了期待通过阅读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己用,积累满腹的语言为演好文中角色打基础,期待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再创造的“灵感”,将课文的语言进行筛选、重组,让语言拥有“自我”的风采。
3.拓展延伸,提升期待品味
语文学习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教材,而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学完《少年闰土》,学生了解到了闰土是个知识丰富,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也体悟到了少年时期的“我”对闰土海边的农村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当学生还沉浸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瓜地里一个项带银圈的农村少年正手持钢叉勇敢地向一匹猹刺去…… ”的美好画面时,我出示节选于《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片段:“灰黄的脸上已经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学生读了之后,皱起了眉头,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疑问,学生此时的情感也由闰土的变化而变化,还对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有进一步阅读探究的要求。课后,他们在老师的推荐下都积极地阅读了鲁迅的《故乡》,并交流了读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成年后的闰土生活多么困苦呀;有的说,“我”和闰土的这次相见很尴尬,两个人再也不可能称兄道弟了;有的说,成年的闰土没有小时侯的可爱健康……虽然学生的这些感受和鲁迅先生写《故乡》一文的意图还相差较远,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外阅读交流真能体会到现实与梦想、过去和将来的变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哪怕是一点,已经够了……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把握教学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阅读期待”,把“阅读期待”转化为期待阅读的动力,化动力为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获得真正的动力源泉和真切的品味乐趣,就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此时的“期待”更能荡起阅读教学的浪花,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成长的摇篮。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期待视野 创设情境 巧用媒体
“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和阅读过程中被“期待视野”所决定的心理指向和心理预期。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急于阅读的一种内在表现。
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入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它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无或强弱起关键作用,对阅读行为的进行及怎样进行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现谈一点我的粗浅认识。
1.激情促趣,期待初读
著名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一成不变,必然使学生生厌,保持“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才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期待心理。
例如: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时,一上课,我就通过课件给学生们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各种各样的或可爱或有趣的小动物轮番出演,让学生纷纷进入缤纷的动物世界,课堂上不时响起孩子们的“啧啧”声。这时,画面停在了“松鼠”画面上,我顺时问学生:“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有关松鼠的文章,你还有印象吗?”孩子们稍作思考,马上小手如林,纷纷交流对此课的印象,有的说:“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写得很有趣。”有的说:“松鼠可爱机警,温顺聪明,我很喜欢。”……在交流中我发现孩子的记忆已全被唤醒,每个人都沉浸在对松鼠的讨论中,言语之中已然流露出了对松鼠的喜爱。我抓住机会说:“同学们,假如这样可爱的小松鼠一不小心跑进了你的家中,请你想象一下,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和松鼠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哇!孩子们兴奋了。有的表示一定会善待这只可爱的小松鼠;有的表示要给松鼠安个家;有的说要给松鼠买吃的;有的说他肯定不会把松鼠捉住,让松鼠在家里自由活动等等。那份激动与喜悦已然不用说,教室里一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围。我顺势夸张地说:“同学们,就有这么一位幸运的孩子:有一天,一只小松鼠突然跑进了他的家,后来发生了许多离奇的事。快,孩子们,我们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们迅速的打开书,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甚至等不及等我说读书要求。我索性也随他们读了起来。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读书,心中好生得意,这样设置悬念的导课,读书的效果真不一般啊!
2.调整“视野”,期待感悟
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阅读能力也很有限,他们的“期待视野”大多只停留在主要内容上。而阅读教学只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情感期待着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而扩大期待视野,让学生发现阅读是块沃土,正等待着他们去开垦。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初读课文巧用导语引入课文,引出了蔺相如及廉颇两位关键人物,学生产生了“期待”,认真地去读课文,了解了蔺相如与廉颇二人的性格品质。对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敬佩有加;对廉颇的知错就改也大有褒奖。学生往往在这样的初读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阅读期待便大减。如果接下去一味地强求他们再读,效果就不会好,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讨厌上语文课。因此,此时教师就得想法子激起他们第二次“期待”。我就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大家了解了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让学生从三个小故事中选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分角色演一演。这次模拟情境演一演,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表演之前,我先问学生:“要把角色演好,你应该先做些什么呢?”学生立刻说开了:“应该熟读课文”;“应该记住课文的话,读出人物说话时的情感”;“光记住背出来还不够,还应该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等等。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扮演,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产生了。他们的“阅读视野”由一开始的期待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变成了期待通过阅读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己用,积累满腹的语言为演好文中角色打基础,期待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再创造的“灵感”,将课文的语言进行筛选、重组,让语言拥有“自我”的风采。
3.拓展延伸,提升期待品味
语文学习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教材,而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学完《少年闰土》,学生了解到了闰土是个知识丰富,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也体悟到了少年时期的“我”对闰土海边的农村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当学生还沉浸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瓜地里一个项带银圈的农村少年正手持钢叉勇敢地向一匹猹刺去…… ”的美好画面时,我出示节选于《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片段:“灰黄的脸上已经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学生读了之后,皱起了眉头,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疑问,学生此时的情感也由闰土的变化而变化,还对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有进一步阅读探究的要求。课后,他们在老师的推荐下都积极地阅读了鲁迅的《故乡》,并交流了读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成年后的闰土生活多么困苦呀;有的说,“我”和闰土的这次相见很尴尬,两个人再也不可能称兄道弟了;有的说,成年的闰土没有小时侯的可爱健康……虽然学生的这些感受和鲁迅先生写《故乡》一文的意图还相差较远,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外阅读交流真能体会到现实与梦想、过去和将来的变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哪怕是一点,已经够了……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把握教学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阅读期待”,把“阅读期待”转化为期待阅读的动力,化动力为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获得真正的动力源泉和真切的品味乐趣,就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此时的“期待”更能荡起阅读教学的浪花,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