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来频频听到某某中学某某某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承受不住压力而跳楼自杀的新闻,内心一阵悲凉。我想:这些孩子,不论是多么优秀或者是多么差劲,能做出这种选择,内心一定是极度缺乏关爱,缺乏自信的。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就应该用爱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一针强心剂,让他们能够勇敢、乐观的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或者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事事要争第一,内心非常要强的特别的孩子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关键词:爱心;关爱;家校合作
一、用爱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作为教师,我们崇高的使命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因此,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我们都不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毫无希望的人,不能让他们觉得老师对他们丧失信心,哪怕是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创造的快乐,让他们在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稳脚。我们班上有个最调皮的小男孩,叫他小桐,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学习习惯特别不好,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上课一点不能定神,不仅自己不能定下心来学习,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同学,下课还时常跟同学们打闹,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曾经一度考试不及格。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特别生气,真想好好“教育教育”他,但是想到“教育”他只能解一时之气,简单粗暴的行为只能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表现更差。于是,我找了一个机会,把他单独叫出来,给他吃了一块糖,摸摸他的头,表扬他长得很帅气,脑子很聪明,跟他进行了一次很愉快的谈心交流。后来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他爸爸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家,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很晚才回家,把他交给爷爷奶奶管。爷爷奶奶又非常的宠爱,要怎样就怎样,管不住他,所以孩子才会出现这种状况。于是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给了他更多的关注,每当他表现稍微好那么一点点,我就特地表扬他,激励他,给他竖大拇指,放大他的优点,缩小他的缺点。没想到他很吃这一套,为了获得更多的大拇指,拿到表扬信,经常刻意提醒自己做得端端正正,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上课听讲也认真了很多。虽然反复了几次,但是总体来说进步很大。后来我单独找她妈妈聊天,劝她尽量将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多陪伴和关心孩子,我语重心长地跟她聊了近两个小时。后来,他妈妈换了一份工作,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和督促孩子,跟我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孩子的作业也越来越认真。在家校的共同配合下,现在三年级的小桐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作业越来越认真,课外阅读非常投入,成绩也是稳步上升。看来,并不是孩子不行,而是他缺少关注,缺乏关爱。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点亮他们心中的明灯,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和关爱,他们就能茁壮成长,不断前进!
二、用爱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那么就应该用心去爱孩子,去呵护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拥有一颗上进心且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我们班的班长叫小颖,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好,学习成绩很优秀,做事很积极,管理能力也很强,是老师们的好帮手,大家都非常喜欢她。她妈妈也是我们班的家委会组长,只要班里有需要她都很热心地参与班级事务。但是,她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孩子每次考不到一百分,她都很紧张。有段时间,我发现小颖情绪很低沉,上课也不太认真,也不愿意参与班级管理,各方面都不那么积极了,心里很着急。后来专门找她妈妈聊天,告诉她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让她多放松放松,只有让她开心起来,孩子才能有一个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和工作,更何况孩子本身是个要好的孩子,家長没有必要再对她要求如此严格,要允许她犯错误,她才能更好地成长。后来小颖妈妈按照我说的方法做了以后,发现不仅他们家亲子关系和谐了很多,而且孩子也恢复了往日的积极和优秀状态了。因此小颖一直是我们班的班长。到了三年级,第一个月也被评为了大队委,工作很积极,也很认真、负责。第二个月,班级进行大队委换届选举,当她知道自己没被选上的时候,眼泪哗哗地直往下流,伤心地不得了。我走到她身边,安慰她已经表现非常好了,要把这种机会留给更多的人体验体验,她跟我说怕妈妈骂她。我这才知道还是家长给她的压力太大了。后来放学之后又跟她妈妈交流,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不能让孩子一直处于高压状态,受不了一点挫折,今后如何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呢?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跟孩子沟通,之后的每一天,孩子不仅更加积极勇敢,而且能做到宠辱不惊,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小颖的这一切进步都离不开家校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能获得孩子们的信任,帮助他们实现更好地成长。古今中外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每一位学生,我们才能打开每一位学生心灵的窗户,才能教育好他们。班级管理之路漫漫而修远,我必须不断学习,不停进步,用爱心浇灌幼苗,让爱点亮孩子们心中的灯火。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关键词:爱心;关爱;家校合作
一、用爱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作为教师,我们崇高的使命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因此,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我们都不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毫无希望的人,不能让他们觉得老师对他们丧失信心,哪怕是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创造的快乐,让他们在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稳脚。我们班上有个最调皮的小男孩,叫他小桐,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学习习惯特别不好,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上课一点不能定神,不仅自己不能定下心来学习,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同学,下课还时常跟同学们打闹,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曾经一度考试不及格。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特别生气,真想好好“教育教育”他,但是想到“教育”他只能解一时之气,简单粗暴的行为只能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表现更差。于是,我找了一个机会,把他单独叫出来,给他吃了一块糖,摸摸他的头,表扬他长得很帅气,脑子很聪明,跟他进行了一次很愉快的谈心交流。后来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他爸爸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家,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很晚才回家,把他交给爷爷奶奶管。爷爷奶奶又非常的宠爱,要怎样就怎样,管不住他,所以孩子才会出现这种状况。于是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给了他更多的关注,每当他表现稍微好那么一点点,我就特地表扬他,激励他,给他竖大拇指,放大他的优点,缩小他的缺点。没想到他很吃这一套,为了获得更多的大拇指,拿到表扬信,经常刻意提醒自己做得端端正正,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上课听讲也认真了很多。虽然反复了几次,但是总体来说进步很大。后来我单独找她妈妈聊天,劝她尽量将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多陪伴和关心孩子,我语重心长地跟她聊了近两个小时。后来,他妈妈换了一份工作,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和督促孩子,跟我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孩子的作业也越来越认真。在家校的共同配合下,现在三年级的小桐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作业越来越认真,课外阅读非常投入,成绩也是稳步上升。看来,并不是孩子不行,而是他缺少关注,缺乏关爱。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点亮他们心中的明灯,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和关爱,他们就能茁壮成长,不断前进!
二、用爱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那么就应该用心去爱孩子,去呵护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拥有一颗上进心且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我们班的班长叫小颖,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好,学习成绩很优秀,做事很积极,管理能力也很强,是老师们的好帮手,大家都非常喜欢她。她妈妈也是我们班的家委会组长,只要班里有需要她都很热心地参与班级事务。但是,她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孩子每次考不到一百分,她都很紧张。有段时间,我发现小颖情绪很低沉,上课也不太认真,也不愿意参与班级管理,各方面都不那么积极了,心里很着急。后来专门找她妈妈聊天,告诉她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让她多放松放松,只有让她开心起来,孩子才能有一个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和工作,更何况孩子本身是个要好的孩子,家長没有必要再对她要求如此严格,要允许她犯错误,她才能更好地成长。后来小颖妈妈按照我说的方法做了以后,发现不仅他们家亲子关系和谐了很多,而且孩子也恢复了往日的积极和优秀状态了。因此小颖一直是我们班的班长。到了三年级,第一个月也被评为了大队委,工作很积极,也很认真、负责。第二个月,班级进行大队委换届选举,当她知道自己没被选上的时候,眼泪哗哗地直往下流,伤心地不得了。我走到她身边,安慰她已经表现非常好了,要把这种机会留给更多的人体验体验,她跟我说怕妈妈骂她。我这才知道还是家长给她的压力太大了。后来放学之后又跟她妈妈交流,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不能让孩子一直处于高压状态,受不了一点挫折,今后如何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呢?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跟孩子沟通,之后的每一天,孩子不仅更加积极勇敢,而且能做到宠辱不惊,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小颖的这一切进步都离不开家校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能获得孩子们的信任,帮助他们实现更好地成长。古今中外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每一位学生,我们才能打开每一位学生心灵的窗户,才能教育好他们。班级管理之路漫漫而修远,我必须不断学习,不停进步,用爱心浇灌幼苗,让爱点亮孩子们心中的灯火。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