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喜炎平治疗病毒性肺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病毒性肺炎7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炎琥宁进行治疗,观察组3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进行治疗。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无论在疗效方面,还是在副作用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中采用喜炎平效果卓著,且副作用发生率也较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病毒性肺炎;喜炎平;临床疗效
病毒性肺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致病菌的多样化发展,患者的临床症状也表现出多样化趋势,常规的抗病毒疗法无法取得满意疗效。本组研究选取74例病毒性肺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喜炎平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肺部听诊均可见湿罗音等症状。按照随机原则将纳入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0.67±3.4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1.25±4.1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内容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平喘止咳、补液治疗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炎琥宁治疗,
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喜炎平进行静脉注射治疗,即取250mg喜炎平溶于250mL5%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1]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温下降至正常水平;且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白细胞恢复至正常值。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无效:治療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温等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白细胞计数也未出现下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数量。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上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2例(59.46%),有效12例(32.43%),无效3例(8.11%),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患者中共有显效19例(51.35%),有效10例(27.03%),无效8例(21.62%),治疗总有效率为78.3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 =7.903,P<0.05)。
2.1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表现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1例患者出现皮肤局部红疹,不良反应率为5.41%(2/37)。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2例出现皮肤红疹,1例腹泻,不良反应率为16.22%(6/37)。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6.271,P<0.05)。
3 讨论
病毒性肺炎的致病机理为: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病毒入侵,使机体的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受到病毒感染而引发细支气管炎[2],由于患者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导致病毒进一步感染肺间质和肺泡等,从而导致病毒性肺炎。报道指出,病毒性肺炎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尽量不进行抗菌类药物治疗,并以体液补充和对症抗病毒治疗为主要方法。
喜炎平与炎琥宁均为穿心莲提取物,二者在抗病毒、杀菌等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但炎琥宁属西药,喜炎平则为纯中药制剂。喜炎平不仅具有抗炎杀菌、抗病毒、镇痛等多重功效,还能阻滞炎性反应过程中发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上升,使炎性渗出物的渗出量下降,并强化免疫细胞对致病性病毒的吞噬作用[3],从而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喜炎平作为中药制剂,不会引起机体耐药性的上升,使患者痊愈后的机体免疫力得到充分保障;且患者服药后不会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本研究中采取注射方法给药,可使药物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有效避免了传统中药口服而导致起效时间长的弊端。
已有大量学者通过相关研究,证实了喜炎平在病毒性肺炎中的良好疗效。周琴等在相关研究中,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病毒性肺炎患者分别给予利巴韦林单一治疗与联合喜炎平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单一给药组有明显上升。与潘燕玲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有研究认为,相较于炎琥宁而言,喜炎平的药物安全性更高,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低。本组研究提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喜炎平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较对照组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论相一致[4-5]。提示喜炎平在治疗病毒性肺炎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且治疗安全性较高。但本组中未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研究,需在后续工作中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病毒性肺炎患者时,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不仅能够明显改善疗效,还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蓝颖艳.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25(17):179-180.
[2]黄伟.喜炎平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19(13):25-26.
[3]赵文亮.喜炎平在病毒性肺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3,12(07):40-41.
[4]周琴,洪斌,王青,等.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80例小儿病毒性发热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2(24):6298-6300.
[5]潘燕玲.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35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05(11):415-416.
关键词:病毒性肺炎;喜炎平;临床疗效
病毒性肺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致病菌的多样化发展,患者的临床症状也表现出多样化趋势,常规的抗病毒疗法无法取得满意疗效。本组研究选取74例病毒性肺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喜炎平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肺部听诊均可见湿罗音等症状。按照随机原则将纳入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0.67±3.4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1.25±4.1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内容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平喘止咳、补液治疗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炎琥宁治疗,
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喜炎平进行静脉注射治疗,即取250mg喜炎平溶于250mL5%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1]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温下降至正常水平;且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白细胞恢复至正常值。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无效:治療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温等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白细胞计数也未出现下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数量。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上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2例(59.46%),有效12例(32.43%),无效3例(8.11%),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患者中共有显效19例(51.35%),有效10例(27.03%),无效8例(21.62%),治疗总有效率为78.3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 =7.903,P<0.05)。
2.1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表现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1例患者出现皮肤局部红疹,不良反应率为5.41%(2/37)。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2例出现皮肤红疹,1例腹泻,不良反应率为16.22%(6/37)。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6.271,P<0.05)。
3 讨论
病毒性肺炎的致病机理为: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病毒入侵,使机体的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受到病毒感染而引发细支气管炎[2],由于患者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导致病毒进一步感染肺间质和肺泡等,从而导致病毒性肺炎。报道指出,病毒性肺炎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尽量不进行抗菌类药物治疗,并以体液补充和对症抗病毒治疗为主要方法。
喜炎平与炎琥宁均为穿心莲提取物,二者在抗病毒、杀菌等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但炎琥宁属西药,喜炎平则为纯中药制剂。喜炎平不仅具有抗炎杀菌、抗病毒、镇痛等多重功效,还能阻滞炎性反应过程中发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上升,使炎性渗出物的渗出量下降,并强化免疫细胞对致病性病毒的吞噬作用[3],从而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喜炎平作为中药制剂,不会引起机体耐药性的上升,使患者痊愈后的机体免疫力得到充分保障;且患者服药后不会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本研究中采取注射方法给药,可使药物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有效避免了传统中药口服而导致起效时间长的弊端。
已有大量学者通过相关研究,证实了喜炎平在病毒性肺炎中的良好疗效。周琴等在相关研究中,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病毒性肺炎患者分别给予利巴韦林单一治疗与联合喜炎平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单一给药组有明显上升。与潘燕玲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有研究认为,相较于炎琥宁而言,喜炎平的药物安全性更高,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低。本组研究提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喜炎平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较对照组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论相一致[4-5]。提示喜炎平在治疗病毒性肺炎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且治疗安全性较高。但本组中未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研究,需在后续工作中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病毒性肺炎患者时,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不仅能够明显改善疗效,还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蓝颖艳.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25(17):179-180.
[2]黄伟.喜炎平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19(13):25-26.
[3]赵文亮.喜炎平在病毒性肺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3,12(07):40-41.
[4]周琴,洪斌,王青,等.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80例小儿病毒性发热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2(24):6298-6300.
[5]潘燕玲.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35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05(11):4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