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使学生勤学乐思,奋发向上。
【关键词】数学教学 激发学生 竞争意识 学习动机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构建成理论学习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又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成为数学活动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数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渴求,对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兴趣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对数学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与导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数学内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了“步测”方法后,可组织学生对教室、操场等进行步测,计算出长度,求出教室或操场的占地面积。在活动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都是负担,一个小小的困难对他们来说都是不能逾越的“鸿沟”;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产生一种不断前行,不断渴求新知,欲求其明白的强烈愿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和事业中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的愿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勤学乐思,奋发向上。
2.1 挖掘数学美,让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数学拥有的不仅是真理,而且还有至高无上的美——就跟雕塑一样的冷峻、简朴的美。”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与各种学科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数学思维的形成,够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发现数学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发现、体会数学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句话“甲数是乙数的1/4。”问:“同学们,你从这句话中都能想到些什么?”同学们立即争先恐后地举手了,有的说:“我想到了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有的说:“乙数是甲数的4倍。”又有人说:“甲数是乙数的1/4,是把乙数看作单位‘1’的。”还有的说:“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1/5,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4/5。”……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拓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最本质、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多数都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而学习是学生参与的一种活动,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去做,而不只是用耳朵去听。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可以分成小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对手中的实物(圆柱)进行观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画一画,议一议等多种方式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学生们在活动中不难就发现了圆柱的特征。由于是亲自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学生在讨论中,不断与同伴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智慧与智慧在这里会聚,灵感与灵感在这里碰撞,心灵与心灵在这里融合,情感与情感在这里交锋,个人的观点在这里不断得以修正和完善,让学生的自主性、主人翁地位得以充分的发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3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恰到好处的问题能揭示学生的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有了疑惑,就会激起强烈的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 在教学“认识年、月、日”时,我先出示这样一道题(播放课件):2000年暑假,小红妈妈到外婆家去玩。舅舅问小红几岁了,小红说:“10岁了,刚过了生日。”舅舅说:“哟,小小年纪,同我过的生日一样多呀!”小红妈妈插话说:“小红,你知道舅舅为什么同你过的生日一样多?你知道舅舅年龄多大?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吗?”学生们立即展开了讨论,可还是不知其解。这时,教师就可揭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完后你就知道是为什么了。当学生了解了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后,再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析、思考,计算,推理,不难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说:“老师,我知道了,舅舅的生日在闰年,每四年才能过一次,所以同小红生日过得一样多。”“老师,舅舅的年龄是40岁。”“舅舅是在1960年2月29日出生的”。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力得以开发和利用。
2.4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态和新知识的内容特点,设计一种学生感到需要的方法,如学生想要解决但又不能解决,想了解但又未了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直接兴趣。学生往往对一些新鲜事物或活动有一种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中的特点,在学习数学某部分知识前,设计一种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例如:在讲解圆的概念前,提出这样的问题,汽车的轮子是什么样的?同学们的回答是圆的,又问学生:轮子可造成四边形吗?同学们回答:不可以。又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回答:做成四边形的轮子,汽车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坐在汽车里就不舒服,故汽车的轮子必须做成圆形才能坐得舒服,原因汽车轮子边缘到轴的距离相等,这样就引出了圆的轨迹概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带着好奇心学习,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充满渴望和兴趣,同学们就会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索。
2.5 用“成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效应”就是指人由于获得成功,所产生的异常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浓厚的兴趣,并强烈期待进一步成功的心理现象,所以说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当学生在探求新知识时,教师要鼓励他们“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获取到知识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你真聪明”;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使他们成功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获得成功,对学好数学才会充满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看谁最先想出来?”、“看谁说得最好?”、“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看哪一组准确率最高?”……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争。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做到“想学、能学、会学、乐学”, 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激发学生 竞争意识 学习动机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构建成理论学习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又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成为数学活动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数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渴求,对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兴趣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对数学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与导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数学内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了“步测”方法后,可组织学生对教室、操场等进行步测,计算出长度,求出教室或操场的占地面积。在活动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都是负担,一个小小的困难对他们来说都是不能逾越的“鸿沟”;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产生一种不断前行,不断渴求新知,欲求其明白的强烈愿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和事业中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的愿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勤学乐思,奋发向上。
2.1 挖掘数学美,让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数学拥有的不仅是真理,而且还有至高无上的美——就跟雕塑一样的冷峻、简朴的美。”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与各种学科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数学思维的形成,够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发现数学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发现、体会数学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句话“甲数是乙数的1/4。”问:“同学们,你从这句话中都能想到些什么?”同学们立即争先恐后地举手了,有的说:“我想到了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有的说:“乙数是甲数的4倍。”又有人说:“甲数是乙数的1/4,是把乙数看作单位‘1’的。”还有的说:“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1/5,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4/5。”……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拓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最本质、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多数都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而学习是学生参与的一种活动,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去做,而不只是用耳朵去听。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可以分成小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对手中的实物(圆柱)进行观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画一画,议一议等多种方式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学生们在活动中不难就发现了圆柱的特征。由于是亲自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学生在讨论中,不断与同伴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智慧与智慧在这里会聚,灵感与灵感在这里碰撞,心灵与心灵在这里融合,情感与情感在这里交锋,个人的观点在这里不断得以修正和完善,让学生的自主性、主人翁地位得以充分的发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3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恰到好处的问题能揭示学生的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有了疑惑,就会激起强烈的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 在教学“认识年、月、日”时,我先出示这样一道题(播放课件):2000年暑假,小红妈妈到外婆家去玩。舅舅问小红几岁了,小红说:“10岁了,刚过了生日。”舅舅说:“哟,小小年纪,同我过的生日一样多呀!”小红妈妈插话说:“小红,你知道舅舅为什么同你过的生日一样多?你知道舅舅年龄多大?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吗?”学生们立即展开了讨论,可还是不知其解。这时,教师就可揭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完后你就知道是为什么了。当学生了解了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后,再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析、思考,计算,推理,不难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说:“老师,我知道了,舅舅的生日在闰年,每四年才能过一次,所以同小红生日过得一样多。”“老师,舅舅的年龄是40岁。”“舅舅是在1960年2月29日出生的”。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力得以开发和利用。
2.4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态和新知识的内容特点,设计一种学生感到需要的方法,如学生想要解决但又不能解决,想了解但又未了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直接兴趣。学生往往对一些新鲜事物或活动有一种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中的特点,在学习数学某部分知识前,设计一种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例如:在讲解圆的概念前,提出这样的问题,汽车的轮子是什么样的?同学们的回答是圆的,又问学生:轮子可造成四边形吗?同学们回答:不可以。又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回答:做成四边形的轮子,汽车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坐在汽车里就不舒服,故汽车的轮子必须做成圆形才能坐得舒服,原因汽车轮子边缘到轴的距离相等,这样就引出了圆的轨迹概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带着好奇心学习,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充满渴望和兴趣,同学们就会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索。
2.5 用“成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效应”就是指人由于获得成功,所产生的异常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浓厚的兴趣,并强烈期待进一步成功的心理现象,所以说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当学生在探求新知识时,教师要鼓励他们“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获取到知识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你真聪明”;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使他们成功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获得成功,对学好数学才会充满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看谁最先想出来?”、“看谁说得最好?”、“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看哪一组准确率最高?”……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争。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做到“想学、能学、会学、乐学”, 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