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发明\创新的秦基伟将军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456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基伟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战将。他带领着一支由地方部队升格为野战军的第九纵队,南征北战,经受住无数次战斗的考验;特别是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他所率的十五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更不同凡响的是,1988年,已经74岁的秦基伟出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秦基伟之所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著名战将,并能不断地前进、进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善于学习,勇于发明,勇于创新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秦基伟曾自豪地说:“说起来,搞发明创造也算是九纵的一个传统,以后的渡江、剿匪、打上甘岭,每次重大战役,每个关键时刻,我们的部队都能出其不意地玩出几个绝招。”发明“近迫作业”新战术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激战犹酣。黄维的十二兵团被中原解放军包围在纵横不到8公里的狭小地幅内,但敌十二兵团毕竟是国民党的嫡系主力,陷入重围之后,很快稳住阵脚,以双堆集为核心。建立了比较坚固的防御体系。敌人把防御措施称之为“硬核桃战术”,扬言“要让共军啃掉牙,胀破肚子”,“败北于阵前”。
  敌人的狂妄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当时中野的部队大都没有重火器,战场又是无遮无掩的平原,如何对付敌人火力上的优势,跨过漫长的开阔地,冲上去砸碎硬核桃,确实成了一道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在攻打小张庄的战斗中,一项既简便又实用的发明——“近迫作业”战术应运而生。
  小张庄位于十二兵团防御圈东北角,是个仅有8户人家的小村子。守敌为十军一一四师一团次两个连。敌人在这里构筑了三层工事,外层是鹿砦、铁丝网和前伸地堡,纵深150米;中层环村150米,地堡密集,堑壕交错,各地堡之间均有交通壕贯通,构成环形防御工事,形成交叉火网;里层是房屋和大地堡构成的集团工事。核心大地堡配备2至3挺重机枪,周围有2至3个小地堡,各配备一至两挺轻机枪。集团工事间,每隔30米筑有小地堡和射击掩体。这样的防御体系,硬攻显然是不可取的。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战士中间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
  11月27目下午,二十七旅八十一团曾一度突破小张庄外围阵地,但因敌人的火力太密,难以发动进攻。该团一班长时牛孟连和两个战士冲到敌鹿砦跟前,遭敌火力网压制,攻不上去,也撤不下来,只得依托几个土包,就地隐蔽。也可以说是急中生智,为了生存和战斗,他们被迫进行土工作业,先将卧射掩体挖成跪射掩体,再挖成立射掩体,尔后互相招手示意,将工事挖通联成堑壕,居然在敌人的火力下坚持了一天。
  受战士的行动的启发,二十七旅崔建功旅长和张蕴钰参谋长眼前一亮:开展大规模近迫作战,用交通沟抵近敌人,不就能够大大提升我军在敌人优势火力下的生存能力吗?
  他们将设想向纵队作了报告,秦基伟觉得可行,责成他们继续试验,并强调:交通沟要最大限度地抵近敌人,使突击队能迅速跃入敌人外壕。
  11月29日,夜幕降临,一场空前规模的近迫作业悄悄展开。各连连长用米袋装上石灰,向敌人的阵地匍匐前进,战士们顺着若隐若现的白线跟在后面。直到距离敌人阵地数十米,连长发出暗号,大家立即挥锹作业。其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初冬季节,后半夜更是寒气袭人,但战士们个个挥汗如雨。经过一夜的挖掘,至12月1日战斗发起前,二十七旅挖成3条交通沟,每条250米,距敌前沿70至100米,宽能走担架,深可没头顶。
  秦基伟等纵队首长及各旅旅长先后钻进沟里,跟团、营、连的干部在一起,这样一来,掌握情况更全面更准确了,战士们的信心也更足了。
  12月1日黄昏,攻击开始。经过30分钟炮火准备,敌前沿工事及附属防御物大都被摧毁。我七十九、八十一团从堑壕跃出,飞天遁土一般,守敌还没清醒过来,已是短兵相接了。经过12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200余人,缴获追击炮5门、战防炮1门、轻重机枪30余挺。
  小张庄战斗创造了对平原筑垒之敌攻坚战的新的战术经验。12月3日,邓小平政委表扬了九纵的开拓创新精神,他说:“平原地区作战,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障碍,九纵搞了个‘近迫作业’,率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邓小平还指示:要再接再厉,再拿绝招,进一步活跃战局,坚决歼灭黄维兵团。
  当天晚上,秦基伟就赶到二十六旅,把邓政委的嘉勉传达下去,并进一步总结推广小张庄战斗的经验。友邻部队也派指挥员来研究他们的攻坚战术。从此,“近迫作业”战术在解放军备部队被广泛应用,成为减少伤亡,提高攻坚能力的有效手段。当时部队叫响了许多口号,如“用工事和敌人作战”,“依沟夺沟,依堡夺堡”,“多流汗,少流血,工事做得好,歼敌多伤亡少”,“挖工事好比挖敌人的命根子,挖得越快,敌人垮得越快”,“谁在前面挖,谁的功劳大”等等。这些口号深入人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指战员从“敢拼”到“会拼”的认识飞跃。
  总结发明“近迫作业”战术的经验,秦基伟特别强调领导要有创新意识,他说:“近迫作业一事,尽管只是战士们的急中生智的产物,但我们当领导的反应敏感,脑子里有弦,一拨就响,不仅能及时发现,予以重视,而且能举一反三、产生联想,使之趋于完善,最后推广使用,把不自觉、下意识的行动提高到自觉地、有意识的程度。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加上正确引导和合理扶植,威力就会更大。”
  
  “开展人马健康运动”
  
  渡江战役后,秦基伟率十五军向华南进军。
  7月17日,军主力进抵安福地区,奉命进行整训。安福地区历来为疟疾流行区,遍地杂草丛生,夏季蚊蝇、蛆虫比比皆是。有一首民谣:“安福泸水河,蚊子大如蛾,一个不够吃,两个差不多。”北伐战争时期,北洋军阀曾有一个团受疟疾危害,大部分病死在该地区。
  七月流火,安福正值疟疾流行季节,天气闷热,医疗卫生条件差,加上部队长途行军,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导致疟疾在部队迅速蔓延,发病率急剧上升。全军80%以上的人员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
  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秦基伟开动脑筋,想办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举措:“开展人马健康运动”。人民军队历来重视发动群众,各式各样的运动层出不穷,但是开展“人马健康运动”,却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十五军党委及时发出的指示,把突击治疗病号,改善生活,消除疲劳作为中心工作,号召全体指战员“紧急行动起来,开展群众性的人马健康运动,战胜疾病侵袭,尽快恢复战斗力”。
  秦基伟在全军作了动员。谷景生政委、张蕴钰参谋长带领4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连队。了解疫情,看望病号。
  各师、团党委都分别召开党委会,拟方案,订措施,抓落实,一个群众性的“人马健康运动”在十五军迅速掀起。
  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军后勤部组织人员分赴上海、南京等地和华北老解放区,采购药品和副食,保障部队治疗需要。医务人员还采取土洋结合的办 法,千方百计寻觅偏方和采集中草药。一三一团卫生队长杜希良还研制了“涩拉秧水”和“郁金丸”等药剂。
  除了医疗防治外,各级部队还狠抓了伙食调剂,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体育比赛。
  这些举措,抓得紧,抓得快,也抓出了效果。
  当时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都面临疾病危害,陈赓司令员十分着急,准备向中央报告,请求中央的支持。兵团卫生部长桂绍忠把十五军“开展人马健康运动”的情况向陈赓作了汇报,陈赓十分高兴,立即指示在全兵团推广十五军的做法,也取得明显的成效。
  
  开创步兵打飞机的先例
  
  1951年3月,秦基伟率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朝鲜后,他们一路上翻山越岭,昼宿夜行,火速赶往指定的涟川地区,参加第五次战役。
  当时,敌人掌握着制空权,十分嚣张,飞机低空飞行,简直像看准脑袋扔炸弹。有的战士说,美国飞机飞下来把帽子都抓跑了。这话虽然夸张,但低空飞行产生的气流的确能把帽子刮跑。敌机如此猖狂,对志愿军的行动构成了很大威胁。飞机一来,战士们就地隐蔽,漫山遍野一下子散开了:飞机飞走,部队再收拢起来却要花费很多时间。敌机频频光顾,严重地影响了行军速度。
  此刻,前方正等着十五军开辟战场,彭德怀总司令来电使劲地催。怎么办呵,棘手的情况逼着秦基伟想办法。他与军里几个首长一合计,提出了新的战术思想:防敌空袭也不能消极防御,而要积极地防御,边走边打,以打代防。秦基伟说:“对于十五军来说,飞机并不是什么稀奇玩艺儿,解放洛阳时就用步枪把老蒋的一架战斗机从天上揍到地上。美国飞机就算高明一点,那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不是也有了高射机枪吗?当然,也有可能打它一次,它要报复10次。但他敢来10次,我们就打它100次。即使打不下来,我们也要把它撵到高空,让它不敢低飞。”
  秦基伟还分析了步兵打飞机的有利条件:入朝之前,上级给十五军配备了一批新的火器分队,每个团都有一个高射机枪连,有5挺高射机枪,全军加在一起,数量也很可观,可以组成一个较强的空中火网。再加上轻机枪和步枪,也可以在山顶或制高点上对空射击。
  于是,十五军司令部发出号召:挺直腰杆子。开展对空射击。军政治部也发出动员令,要求部队“争取打飞机光荣立功”。号召与动员令传达下去,全军为之一振。
  尔后,敌机再来光顾,战士们不再只是躲避,而是准备射击。飞机飞得稍微低一点,就开火,山顶、山腰都有火力,有时简直是居高临下射击。这样密集的火力,给敌机造成很大威胁,使之不敢低空飞行。山沟里更不敢飞了;敌机飞高了,投弹的准确性也就差远了,志愿军在谷底行军,也就安全多了,从而顺利地赶赴战场。
  在随后的第五次战役中,十五军更是再接再厉开展群众打飞机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月23日,也就是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刚刚开始的当天,上午10点左右,两架敌机在三巨里上空盘旋。当时布防在此地的,是二十九师八十五团高射机枪连。当飞机掠过二班阵地时,射手高荣成用35发子弹击落一架敌机,另一架仓皇南逃。被打的飞机上跳下两名飞行员,一名叫“杰克”的被我军活捉,另一名伞落他处,被友军生俘。
  群众性打飞机活动,玩得最精彩的还要数第四十五师一三三团。也是4月23日,一三三团进至余积山里,遇上敌广播飞机在上空盘旋宣传,团里当即组织火器对空射击,将敌广播机击落。于是敌人缠上一三三团。当天下午,来了3架飞机在一三三团驻地村内实施轰炸,又被击落一架,飞行员跳伞后被活捉。接着,敌人出动了10多架战斗机。掩护一架直升飞机来营救他们的飞行员,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又被打下一架。其余的见势不妙,掉头就跑。敌人恼羞成怒,进行报复,4月25日,敌人出动多架飞机袭击一三三团驻地,该团组织高射机枪和步兵武器射击,高射机枪连一班射手屈秀喜用5发子弹击落一架敌机,七班战士张常聚也击落敌机一架。仅23、25日两天,一三三团就击落敌机5架,创造了陆军打飞机的最高纪录。
  十五军对空作战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志愿军首长的高度重视,志愿军司令部向部队发出了《关于十五军对空射击经验的通报》。《通报》指出:“(四月)22日至26日,4天之内击落敌机11架,成绩很大,值得表扬。”《通报》还介绍了十五军开展群众性对空作战经验:干部重视,普遍发动;使用一切火器,组成火网;树立敢打必胜信心,特别是敢打低空和俯冲飞机;及时记功表扬,鼓舞部队。
  在整个第五次战役的50多天里,十五军开展群众性的对空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共击落、击伤敌机83架(其中击落56架)。
  总结开展群众性的对空作战的经验,秦基伟指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打掉的不仅仅是几十架美国飞机,而且打掉了部队中的恐美情绪,增强了干部战士敢打必胜的信心。
  新华社有个记者写了篇文章,对十五军对空作战评价很高,称赞此举是“在我志愿军还未有空军参战的情况下,相当地打击了美国飞机称霸天空的疯狂气焰”。从此,被一些战士们戏谑为“抓帽子”的美国飞机,在十五军部队的上方,再也不敢超低空飞行了。
  建设坑道式的防御体系
  
  1952年三四月间,上级命令十五军接替第二十六军防务,在朝鲜中线的平(康)、金(化)、淮(阳)地区,约30公里宽的正面上担任防御作战任务。
  接到命令后。秦基伟和参谋长张蕴钰带领军前指及全军排以上干部1100多人到二十六军学习防御作战的经验,磋商交接事宜。
  老大哥部队很热情,专门派人介绍了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死守阵地,阵地可以放手让给敌人,等他占领了,给他一顿炮火,然后再夺回来。也就是以阵地为诱饵,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秦基伟仔细地观察了二十六军的阵地,工事多为土木结构,掘开式,有单人掩体、交通壕、猫儿洞,也有半截子坑道。
  他一面看一面心里琢磨:二十六军的打法有一定的道理。他们是首批入朝,仓促应战。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防御设施来不及完善,在当时整个防线还未完全稳定下来的情况下,这种战法确实可以达到大量杀伤敌人的目的。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不见得还能取得成功,因此必须确立新的作战指导思想。
  秦基伟提出:“要坚守阵地,把敌人挡在防线以外打,就要从工事上做足文章。要改造阵地工事,进行大规模的筑城作业,建设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以保障防御作战的胜利。”他的意见得到参谋长和师长们的赞同。
  4月下旬,军政治部根据军党委会精神,发出了“紧急动员起来,突击筑城,准备粉碎敌人进攻”的指示。军、师、团均成立了筑城办公室。
  十五军一边抗击敌人进攻,一边紧锣密鼓地构筑工事。
  第四十五师提出“以阵地为家”的口号,决心把五圣山建成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机动的坑道式防御体 系。在筑城作业中,战士们琢磨出不少办法,譬如装炸药打炮眼,摸索出了“打斜眼、打水眼、空心装药爆破法”及“深打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先进施工方法。为解决炸药不足,战士们在敌人的火力下拉回了许多没有爆炸的炸弹和炮弹,组织专人拆卸,仅四十五师就拆出炸药3700多公斤。
  至1952年9月底,十五军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基本完成,共筑坑道近700条,总长度100余公里,堑壕总长230余公里,交通壕总长近500公里。前沿阵地前面,有重点地布设了雷区、鹿砦、铁丝网等附防御设施。坑道内有厕所、厨房、水池,为长期坚守创造了条件。
  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发明。有了坑道,志愿军战士的底气更足了。坑道顶厚一般都在30米以上,别说炮火,就是原子弹也无奈我何。我英雄的志愿军就是凭借这样坚强的堡垒。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坑道式的防御体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上甘岭战役的总结中,秦基伟强调指出:坚固和完善的坑道体系,是保证上甘岭战役持久防御从而致胜的重要条件。在上甘岭战役中,坑道发挥了巨大作用。首先是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削弱了敌人火力优势的作用。客观上使我与敌在装备上的高度悬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从而为我挫败和战胜敌人提供了物质基础。战役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坚固的坑道工事做依托。在敌人以绝对优势火力对我实施疯狂的、持续的、旷世罕见的猛烈轰击下,要夺取战役的最终胜利,将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其次,坑道工事也为我长期固守和与敌反复争夺创造了有利条件。即使我表面阵地被敌占领,部队也仍能坚守坑道,从坑道内不断以小分队主动出击,零敲碎打地收拾敌人,破坏其修筑工事,使占领我表面阵地的敌人,如坐火山之上,惶惶不可终日。我们利用坑道囤积了大量粮弹,从而保证坑道分队的生存,不仅大量消耗阵前之敌,也为最后的反攻储备了有生力量。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与时俱进,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这方面,秦基伟将军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谈到勇于发明、创新。秦基伟有两条重要的经验:其一,要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他指出:“正是由于部队新,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说白了就是胆子大、点子多,什么都敢试一试。”其二,要不断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创新。秦基伟深有体会地说:“回忆以往走过的路。从老百姓到军人,从士兵到干部,从基层干部到高级指挥员,每一步转折。无不是在学习中由陌生到熟悉、由幼稚到成熟。是学习,保障了我们在各级岗位均能得心应手地完成好工作任务。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拥有新鲜的知识,不断开拓新的意识,不断产生新的思维。学习使人成熟,也能使人年轻。”
其他文献
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最险处在湖北荆江段。为阻挡特大洪水,蓄滞超额洪水,确保江汉平原和大武汉的安全,1972年国家投巨资,兴建了洪湖分蓄洪工程。洪湖分蓄洪区位于洪湖监利县境内,由长江干堤、东荆河堤、分洪主隔堤围成,围堤总长335公里,蓄洪面积2783平方公里,分蓄洪容量160亿立方米。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简称“洪工局”,正县级单位,受湖北省水利厅和荆州市双重领导,其任务和职责是负责洪湖分蓄洪区工程
期刊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江西庐山召开。林立果本没有资格参加全会,但林彪、叶群还是私自把他带去了。于是,庐山会议上的这场政治博弈,也留下了林立果的身影和足迹。  林立果跟随林彪、叶群上庐山  夏末秋初的庐山,天高气爽,有几辆小轿车从牯岭驶出,朝仙人洞方向开去。  从牯岭到仙人洞路途不远,不多时,车停了,依次从上面下来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叶群和林立
期刊
这是一起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历史旧案。1993年4月,国际诈骗集团成员、美籍华人梅直方和李卓明与国内个别不法分子合谋在河北衡水地区行骗,制造了一起轰动国内外的中国农业银行衡水中心支行(以下简称衡水农业银行)100亿美元备用信用证诈骗案。这一被骗额几乎占当年国家外汇结存总额近一半,堪称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不仅震惊了中南海,引起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震怒和关注,而且险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一场风波。案发后
期刊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走访了正在河南省鸡公山广州军区疗养院疗养的西藏自治区原党委第一书记、西藏军区第一政委的任荣同志。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疗养院别墅小楼里,这位92岁高龄的共和国开国老将军,看起来,他显得格外精神,许多往事记忆犹新,他同笔者畅谈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畅谈74个年头的军旅人生,畅谈雪域高原16个春秋的许多故事。他动情地说,西藏是我一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在那
期刊
首先,感谢巴中市3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建设了红军将帅碑林园,为世代人民缅怀红军奋斗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感谢碑林办的同志也为我的父亲——川陕省委书记周光坦建了纪念碑、树立了雕像。  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我,从小崇拜爬过雪山趟过草地的父亲。记得我加入共青团时,父亲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入团入党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父亲的身教胜于言教,他的一生无愧于真正的共产党员的
期刊
杨松是我党优秀的理论家、宣传家和革命活动家,东北反日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东北抗日联军的奠基人,也是第一个来自共产国际。走出“红色之路”,接续国际地下交通线,坚持与党中央密切联系,深入东北抗战前线的党政、军政卓越领导人。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1917年春至1926年夏,先后在武汉高师附小、武汉中学、武昌师大附中读书,在老师董必武、陈谭秋的培养教育
期刊
在九曲回肠的长江荆江南岸矗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除荆江水患,于1952年在长江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当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工程题写了“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胜利”、“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的伟大题词。  工程建成第二年,即1954年首次获得成功运用,三次开闸分洪,有效降低沙市洪峰0.96米,确保了荆江大堤、江汉平原、武
期刊
我做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钱学森  民族之子驾鹤去,国有疑难可问谁?  2009年10月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消息传来,中国航天界为这颗中国航天事业的巨星殒落倍感震惊与悲痛。  这位科学
期刊
编者按:在近年来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建国几十年来由各级政府投资并管理(许多是通过党政接待部门具体管理)的公务接待宾馆90%以上已经转制转轨。脱离政府母体在部分省区和十几个一二线城市及个别接待热点地区的仅存的体制内的“国宾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大都为接待和经营关系这个“两难命题”所困,色彩渐谈,发展乏力,武汉东湖宾馆几年前也未能幸免。可喜的是,中共湖北省委接待办和东湖宾馆新的领导者
期刊
第四章 奸商囤粮刁百姓饥民聚众抢官粮    1、我要上学  戊戌(1898)年一到,似乎很多气象都发生了一个惊人的变化。  先是大清王朝愈加显得大度起来,允许洋人在中国的地盘上经商办厂,设立一些这个局那个公司的,在一些大中城市海运河运港口建立各种领事机构,引进洋人的资金或管理机构等等,而且还跟洋人订一些所谓的和平条约,美其名曰借洋人的钱来帮助中国人,倒不如说叫引狼入室,送肉上别人的砧板,任人宰割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