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锄头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p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名叫《悯农》的詩,我在念小学二年级时就已经能熟背。《悯农》在中华浩渺的诗海里,算不上是最绚烂和唯美的一首。可它绝对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首诗,也是孩子们最会背,最容易理解的一首诗。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选择正午日头最毒的时候下地锄草,我曾不解地问,为何不挑个凉快的时间干活?母亲说:正午的太阳最热,锄掉的草能在最短的时间,因水分缺失而死亡,庄稼才能长得茂盛。母亲戴着草帽,带一条毛巾和一大壶冷开水去,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锄把一米七左右长,上端粗,下端细,底下有一个像鹅颈的弯脖,向上折过来,连接长十五公分,宽二十公分的锄片。锄把与锄头之间,弯折大约四十多度,母亲说这个角度锄起地来最省力。最好看的是锄把,因为长时间与手掌和衣角摩擦,再加上掌心汗水的浸润,锄把上反射出黝黑而闪亮的光泽,这光泽又照亮农人黝黑的脸庞。
  锄头不仅仅可以用来锄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带着锄头锄草,碎土,刨地,平地,挖窝,理沟……将大的土块打细,将生泥弄成熟土,将瘦土弄成肥泥……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庄稼长起来了,开花了,结果了,成熟了。每个季节,庄稼地里的草都会被一锄再锄。一张锄,在和人的朝夕相处中,具有了不同于一般农具的生命力。
  雷雨过后,阳光耀眼,水汽弥漫,玉米地里的草又长出来了。
  母亲带着我向玉米地走去,那天天气又闷又燥,头顶的草帽没有一点用处。我不敢仰头看天,一抬头,太阳的明强光直接就眩晕了双眼。来到地里,母亲叫我坐在地头树下乘凉,随后就走进玉米地里。齐腰的玉米苗间,只能看到她微微弯腰,左手按住锄头下端,右手稳住锄头上端,在玉米叶子的海洋里匆匆忙碌,与叶片摩擦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母亲不时地喊我的名字,怕我乱跑。
  锄头在母亲的手里,想吃哪棵草就吃哪棵草。如果母亲稍不留神,锄头就会调皮地偷吃一根玉米苗。母亲心疼地蹲下身子,侍弄小苗,小心翼翼地从密集的地块移植一株苗补上。
  田地里没有其他小朋友,我坐在地头玩一会后,顺着母亲的脚印走到地里。在玉米地里,我只能露出一个头,身子被高高的玉米叶淹没。玉米地里水汽更足,就像蒸笼一般,不一会儿我的脸上已满是汗水,泛着灼人的红晕。最可恨的是,有几片玉米叶子趁火打劫,划破了我的脸,汗液流过,火辣辣地疼。我知道了母亲的不易。母亲心疼地说:农民不容易啊,你以后要好好读书。书读好了,就会有出息,将来就不用受这个罪了。
  农耕,在时光的流逝中变得更加便捷。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除草剂的出现大大减轻了人工锄草的成本,曾经劳苦功高的锄头,似乎再也找不到用武之地了,被渐渐遗忘在了农具间的角落。
  前几天回老家出礼,顺便去老宅看看。打开院子大门,满院子的杂草足有半人高。我到东厢房门后面,找出锈迹斑斑的锄头。我拿起锄头,学着母亲当年的样子,在院子里锄草。
  在与土地和杂草的交锋中,老锄头又被磨得铮亮。土地与锄头,终究是彼此成就。
  擦着额头上的汗水,我仿佛回到了儿时的那块玉米地。我看到玉米在地里茁壮成长,叶子在阳光下笑弯了腰。春风吹起,远处的麦田成了一片绿油油的海浪,大人们撑着锄头,脸上是幸福的笑……
  乔加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会江苏分会副会长。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其他文献
1.  枯藤,老树,昏鸦。  萱葵扣响了紧闭的大门,“咚咚咚……”一声声,在寒风里,那么刺耳。  “来了,来了”隐约地,有蹒跚的脚步声。萱葵正了正被枯枝挂歪的帽檐,双手固执地纠缠在一起,急促的呼吸暴露了她的忐忑。  门缓缓打开。可萱葵觉得,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开门的老妇人先是一愣,枯瘦的手使劲揉了揉眼睛,仍不确定地试探:“二小姐?”  萱葵长舒了一口气,笑着说:“是我,李妈。”  妇人猛地拍了下大
期刊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这是作者在开篇中讲到的一句话。初识此句,虽有懵懂的感觉,但并不明晰。慢慢往下读,才觉得这句话讲的真对。虽说这本书名为《造房子》,但其内容浩瀚广阔,不仅仅是建筑学,更多的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自我修行的態度,颇有些东方哲学的味道。哲学恰恰就是个体内心世界的思想精髓,全书的前后呼应,不失为作者的高明之处。  作者本身并不是作家,他是一个获得过普利兹克奖的卓越建筑师。但他在书
期刊
有种人,虽然看起来普通,但越是处于热闹的人群中,越显得气度不凡。可能就是因为在那一大片的喧哗里,难得地保持着一股静气,静是定力,风骨顿生。设计师小蔡就是这样的人。  雨天。在小蔡的工作室喝茶。洗杯,点火,白色陶壶坐上红泥小炉。取出用淘来的老烟斗改成的吹火筒,对着炉底吹了两三口气,火苗便欢喜跳荡。炉内烧的是核桃炭,油性大,火光明澈,香气素淡。墙上古画中的人物神姿恬然,与这小炉、老家具自成一体,相映成
期刊
去年高考分数出来后,女儿考了629分,分数不高也不低。填报志愿时,十分尴尬,往高了报,还差那么一点点,往低了报,又觉得分数有点可惜。我和妻子几乎把填报志愿手册翻了十几遍。说实话,对于孩子最终去哪所高校,我真没认真研究过。但倒是让我忆起了家里几个人参加高考的往事。  1983年,我哥哥即将高考。为了服务好他,父亲把家里唯一的自行车让给了他。每天上学,他一个人就骑车跑了。放学时,他常带着别的同学,我则
期刊
《莫愁 ·小作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郊区涌现出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其中有些人经过不断奋斗,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你作为从京郊走来的作家,已然成为中国散文的一个鲜明符号,既是散文的创作者、编辑者、研究者,也是散文活动的组织者、推介者、信息发布者,你怎么看待身后那条走过的路?  红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记得三十年前离开京郊农场时,我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不论将来混成啥样,一定不要忘记你是从
期刊
我坐在二叔家门前等他。  夏日午后的阳光,落在园子的紫薇里,淺紫,深红,淡白,皆明亮而透彻。墙头一棵合欢树,茂密的枝叶里,开满了花。风吹过,如舞女轻摇着的穗扇,流淌着无尽的妙曼。龙爪槐的花,因了昨天的暴雨,一小朵,一小朵,散落于地,柔柔的,黄绿着。  在这片黄绿色里,一个人正缓慢地挪动着。是二叔!我迎了上去。“你咋来了?”二叔努力抬起头,那与地面几乎平行的上身,稍稍直了直。“昨天,您怎能冒着那么大
期刊
原本,书只是一种知识载体,月则是一颗天体行星,书与月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兹因清人张潮有了“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的巧妙比喻,人们遂对读书与赏月慢慢生出些许联想:广寒清虚、琼楼玉宇、嫦娥起舞、月兔捣霜......于是,月亮成为高洁的象征,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诗句脍炙
期刊
【盛夏】  初夏,我坐在一株梧桐树下看天。  天空上的云朵跟着风走,起先是一小朵一小朵,像春天落在沟渠里的柳絮,风一来,就溜着沟沿走,谁也不搭理谁,谁也不依恋谁。那些细碎的云朵,它们没有来处,也不知去向。地上的人并不晓得这一朵云和那一朵云的区别,甚至还没有抬起头来看它们一眼,南来北往的风,就将它们全吹散了。后来,云朵越聚越多,风起云涌,大半个天空很快就被它们占据了。  弟弟起初在树下玩泥巴,风将他
期刊
书与人,是很好玩的关系。  现代的读书人研究古代的读书人,古代的读书人研究更早的读书人。他们看书的目的不仅是看书,更是看人,看人心。  有的人,天天抱着书,从书里看到的尽是秋风落叶。霜秋占满了他人生的四季,生命的色彩里没有花红柳绿。  有的人,钻进书里,成了书虫,想把所有的书都吞掉,占为己有。  有的人,虽然看书,腰间却別着枪和匕首。一生树敌无数,对付来对付去,也只是对付自己。  有的人,端着茶,
期刊
“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蜀人张岱,少时好鲜衣,好精舍,然当半生繁华如潮退却,他返璞归真,独游西湖,成就寂寞的大美学。  看似这是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阅历,可我们无法想象,若张岱没有捧出那段轻狂岁月反刍详审,写下《陶庵梦忆》,他又该如何在大彻大悟间明了生命的真谛。  我想,这便是记忆的意义。倘若以美酒喻之,无论是美好还是痛苦的记忆,都将在时光的土窖中沉默发酵。待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