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学好历史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又如在讲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抗战路线和结果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正面战场中国民党军队也曾有过英勇抗战的时候,但不断的丧师失地,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却不这样。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会发现,因为国共两党所走的是截然相反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所走的是一条片面抗战路线——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当然也就无法阻止敌人的优势兵力的进攻,使得中国丢掉了大片领土;而共产党所走的是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中,最后只好改变侵华方针。而造成上述两种抗战结果的根源,是由于国共两党的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他们害怕人民群众力量壮大,于是实行不发动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而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我们能够发动群众抗日,并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通过上述这样详细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到国共两党的根本区别,并真正明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才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可与美国独立战争比较,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华盛顿、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
点面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如从世界范围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阶段,也是世界各国从孤立、封闭走向交流、开放的阶段。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别漫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深蒂固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他性;同时也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或一味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或害怕中外交流会危及自身的统治而采取了愚昧的文化禁锢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终于从丧失领先地位到中西差距拉大,从落后挨打到被深深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漩涡,直至整个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然而这一历史阶段也是中国人民正视现实,认清世界历史潮流,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探索、觉醒和奋斗的时代。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并能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在19世纪中期面临着同样社会问题的国家,却有迥然不同的发展格局中获取有益的启迪,加深对当前形势下“抓住机遇、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四、分析比较
分析比较主要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表面现象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比较、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比较、时代不同而有密切联系的比较。如: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它们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结果都促进了日本社会发展,但其性质却根本不同。再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我们可以从它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比较容易记忆了。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然而如果只注重单个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会前读后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事倍而功半。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将历史知识按专题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就能增强记忆,需要时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比较法”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是在思想上对各个事物和现象加以比较,以确定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在历史教学法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揭示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又如在讲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抗战路线和结果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正面战场中国民党军队也曾有过英勇抗战的时候,但不断的丧师失地,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却不这样。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会发现,因为国共两党所走的是截然相反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所走的是一条片面抗战路线——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当然也就无法阻止敌人的优势兵力的进攻,使得中国丢掉了大片领土;而共产党所走的是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中,最后只好改变侵华方针。而造成上述两种抗战结果的根源,是由于国共两党的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他们害怕人民群众力量壮大,于是实行不发动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而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我们能够发动群众抗日,并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通过上述这样详细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到国共两党的根本区别,并真正明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才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可与美国独立战争比较,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华盛顿、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
点面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如从世界范围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阶段,也是世界各国从孤立、封闭走向交流、开放的阶段。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别漫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深蒂固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他性;同时也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或一味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或害怕中外交流会危及自身的统治而采取了愚昧的文化禁锢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终于从丧失领先地位到中西差距拉大,从落后挨打到被深深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漩涡,直至整个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然而这一历史阶段也是中国人民正视现实,认清世界历史潮流,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探索、觉醒和奋斗的时代。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并能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在19世纪中期面临着同样社会问题的国家,却有迥然不同的发展格局中获取有益的启迪,加深对当前形势下“抓住机遇、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四、分析比较
分析比较主要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表面现象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比较、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比较、时代不同而有密切联系的比较。如: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它们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结果都促进了日本社会发展,但其性质却根本不同。再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我们可以从它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比较容易记忆了。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然而如果只注重单个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会前读后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事倍而功半。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将历史知识按专题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就能增强记忆,需要时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比较法”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是在思想上对各个事物和现象加以比较,以确定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在历史教学法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揭示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