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语文教育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的教育信念有三方面: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二是教文育人的价值观,三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观,三者构成她教育观念的核心系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是她生命的原动力,“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基础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这种忧患意识与使命意识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也是一名炎黄子孙无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成了我的人生名言。我体会到,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1]因此,“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成为她终生奋斗的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是她从事教育工作伊始就拥有的远大理想。而教文育人是她对语文教育价值的思考,是语文教育价值观。她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的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2]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观,是于漪老师近20年的探索。她提出“给语文教育定位,先得给语言定位,给汉语定位。……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工具属性,而且有人文属性。”[3]观察三者关系,发现于漪老师拥有的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她把教育工作、教师职业与国家兴亡、个人生命融合在一起,构成她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产生的强有力的动力,促使她带着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热爱之情与坚强的意志从事着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并乐此不疲,成就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般的人生境界。如此的人生追求带领于漪老师深入语文教育实践,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与奥秘,使她明确了语文教育就是在教文中育人的大方向,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形成了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观。“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率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由此而引发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质量观、测试观、体制观等等一系列观念。”[4]据此,她的语文教育观念体系得以建立。因此,我认为,这三方面构成于漪老师的教育信念的核心系统,而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质量观、测试观、体制观等等一系列观念是边缘系统。
  分析于漪老师核心的教育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时代与学习经历的影响。于漪老师曾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做这样简要描述:“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江苏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焦二山秀丽饿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5]从这些言语中可知,在于漪老师成长的时代与中小学的学习经历中,“忧国忧民的种子”、“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的志向”已深深地根治在于漪老师的意识中,对她日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懈研究。于漪老师说她做语文教师的两根支柱就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我勤于学习,博采众长。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在世界发达国家与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教育的地位、价值、功能与走势。……我认识到,就学科论学科,往往陷入鸡虫得失的纠缠,挑出圈子看问题,站在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视野就开阔得多,思考就深入得多。由此,我坚定不移地确立了教文育人的信念。”[6]而“人文说”的提出恰恰体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关注与教育研究的不懈追求。如此深刻的学术思考是于漪老师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三次大的进展与突破中形成的,标志着于漪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实践理论体系。
  上述研究表明,于漪老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是其语文教育实践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主要是源于于漪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结合教育理论不懈地研究问题,把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她个人的教育信念。而明确的教育信念作为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观念,会派生出灵活与多元的教育行为系统,产生无限生机的教育效果。因此,她的教育教学经历充分证明了一个追求卓越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这对于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教育与职后教师培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即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是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关注教师教育行为产生的效率,注重教师教育行为的培养与培训的今天,重视教师的教育信念的养成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2][3][4][5][6]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4、59、60、1、6、56-57、59.
其他文献
成都作为中国书画重镇,艺术氛围自古深厚浓郁。早在公元938年,雅好丹青的后蜀主孟昶就在成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而出自于后蜀以黄筌、黄居棠父子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院体画更是盛行了百余年。如今,成都已然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但传统艺术本固枝荣,高楼林立中,棋布星陈的画院、画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散落在城市各处,欣欣向荣的书画生态环境令整个城市充满了诗情画意。  创办于1920年的诗
从盘庚为搬迁所作的三次演讲开始,此后各朝各代都有可圈可点的演讲家,例如,汉代的王充、唐代的魏征、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颜元等。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前后,随着新思想的出现,演讲活动便被推向一个高潮。清末民国时期,语文独立设科,语体从文言转为白话,白话文演讲知识也经历了从萌芽到独立再到成熟的演变,探究这个时期演讲知识演变的阶段及特点,对补充完善当下小学课程演讲知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清末民
曾剑   1984年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西华大学。自幼喜欢绘画,十多岁至今一直随老师胡真来学习传统中国画技法,牢固打下了工笔画基础。曾多次参加各级大赛,2016年荣获成都市国资委“美丽成都国企党员在行动”职工书画展一等奖、二等奖;2017年荣获四川省首屆国企干部书画展三等奖;2018年荣获成都市工笔画协会“一带一路美丽天府”工笔画大展一等奖;2019年获得建工集团“匠心书画卷,筑梦新征程——纪念
汉字字数众多、系统复杂,在构形构意上体现了理性精神,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世界的过程。识字教学要在尊重汉字思维的基础上依理据进行。“理据”有三层意思:一是造字的理据。汉字无论如何演变依旧保持着构形特点,保留着原初造字时的意图,这种被人们所公认的意图就是“构意”(也称“造意”),它使汉字具有了可分析性,也就是造字理据。二是汉字构形理据。汉字字形与字义关系密切——寓义于形、构形有据、据有明理、形理相通。三是
摘要:张大千的艺术创作受到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巨大影响,道家“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思想影响了张大千晚年的艺术实践。张大千将老庄哲学精髓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创造了令人惊艳的艺术样式——“泼墨泼彩山水画”。  关键词:老庄哲学 张大千 泼墨泼彩山水画 艺术风格  20世纪大画家张大千是当代中国最耀眼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传奇的人生经历屹立于中西画坛。他在其艺术生涯后期开创的泼墨泼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性工具,语文教材是随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化、知识概念的更新不断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为达到准确引领鲜活生动的教学实践的目的,在总体平稳中经历了几次较大修订。  2001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新大纲”教材大量更新选文内容,尝试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呈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
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与设计教学时,因个体独有的情感体验、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的不同,使其不可能像其他科学一样有严苛的标准答案,更可能呈现多样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红色经典主题单元,长期以来获得众多教师的关注,个性化文本解读与多元化教学设计随处可见。  笔者以该单元中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范本,收集了大量的文本解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从中看到了教师们对词语用法、标题提炼、课文结构、人物描写以及
摘要:2013年的下半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两档节目热播,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汉字听写”比赛的热潮,也引发了有关“汉字危机”的讨论。个人以为,拯救我们的汉字,光有几档热播电视节目还远远不够。保护汉字,拯救汉字,我们应该有更有力的举措才行。让汉字书写教育贯穿教育始终!  关键词:汉字节目 汉字危机 汉字书写教育  2013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书名:高职语文素养  作者:周薇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68044509  定价:59.8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历经时间沉淀留下的宝贵财富。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对其本身发展,还是对继承者和发扬者而言,都意义重大。高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课程,必然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