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的教育信念有三方面: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二是教文育人的价值观,三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观,三者构成她教育观念的核心系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是她生命的原动力,“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基础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这种忧患意识与使命意识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也是一名炎黄子孙无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成了我的人生名言。我体会到,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1]因此,“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成为她终生奋斗的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是她从事教育工作伊始就拥有的远大理想。而教文育人是她对语文教育价值的思考,是语文教育价值观。她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的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2]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观,是于漪老师近20年的探索。她提出“给语文教育定位,先得给语言定位,给汉语定位。……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工具属性,而且有人文属性。”[3]观察三者关系,发现于漪老师拥有的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她把教育工作、教师职业与国家兴亡、个人生命融合在一起,构成她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产生的强有力的动力,促使她带着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热爱之情与坚强的意志从事着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并乐此不疲,成就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般的人生境界。如此的人生追求带领于漪老师深入语文教育实践,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与奥秘,使她明确了语文教育就是在教文中育人的大方向,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形成了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观。“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率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由此而引发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质量观、测试观、体制观等等一系列观念。”[4]据此,她的语文教育观念体系得以建立。因此,我认为,这三方面构成于漪老师的教育信念的核心系统,而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质量观、测试观、体制观等等一系列观念是边缘系统。
分析于漪老师核心的教育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时代与学习经历的影响。于漪老师曾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做这样简要描述:“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江苏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焦二山秀丽饿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5]从这些言语中可知,在于漪老师成长的时代与中小学的学习经历中,“忧国忧民的种子”、“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的志向”已深深地根治在于漪老师的意识中,对她日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懈研究。于漪老师说她做语文教师的两根支柱就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我勤于学习,博采众长。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在世界发达国家与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教育的地位、价值、功能与走势。……我认识到,就学科论学科,往往陷入鸡虫得失的纠缠,挑出圈子看问题,站在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视野就开阔得多,思考就深入得多。由此,我坚定不移地确立了教文育人的信念。”[6]而“人文说”的提出恰恰体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关注与教育研究的不懈追求。如此深刻的学术思考是于漪老师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三次大的进展与突破中形成的,标志着于漪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实践理论体系。
上述研究表明,于漪老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是其语文教育实践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主要是源于于漪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结合教育理论不懈地研究问题,把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她个人的教育信念。而明确的教育信念作为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观念,会派生出灵活与多元的教育行为系统,产生无限生机的教育效果。因此,她的教育教学经历充分证明了一个追求卓越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这对于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教育与职后教师培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即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是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关注教师教育行为产生的效率,注重教师教育行为的培养与培训的今天,重视教师的教育信念的养成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2][3][4][5][6]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4、59、60、1、6、56-57、59.
分析于漪老师核心的教育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时代与学习经历的影响。于漪老师曾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做这样简要描述:“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江苏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焦二山秀丽饿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5]从这些言语中可知,在于漪老师成长的时代与中小学的学习经历中,“忧国忧民的种子”、“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的志向”已深深地根治在于漪老师的意识中,对她日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懈研究。于漪老师说她做语文教师的两根支柱就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我勤于学习,博采众长。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在世界发达国家与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教育的地位、价值、功能与走势。……我认识到,就学科论学科,往往陷入鸡虫得失的纠缠,挑出圈子看问题,站在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视野就开阔得多,思考就深入得多。由此,我坚定不移地确立了教文育人的信念。”[6]而“人文说”的提出恰恰体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关注与教育研究的不懈追求。如此深刻的学术思考是于漪老师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三次大的进展与突破中形成的,标志着于漪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实践理论体系。
上述研究表明,于漪老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是其语文教育实践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主要是源于于漪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结合教育理论不懈地研究问题,把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她个人的教育信念。而明确的教育信念作为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观念,会派生出灵活与多元的教育行为系统,产生无限生机的教育效果。因此,她的教育教学经历充分证明了一个追求卓越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这对于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教育与职后教师培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即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是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关注教师教育行为产生的效率,注重教师教育行为的培养与培训的今天,重视教师的教育信念的养成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2][3][4][5][6]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4、59、60、1、6、5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