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网与姑娘

来源 :野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家来了两个女人。是一对母女,上门织网的。那个母亲应该不到六十,齐耳短发,嗓音大,很会说话。女儿二十一二岁的样子,话不多,鹅蛋脸,略显黑,说不上特别美,但总归是个姑娘,女孩子身上自然散发的青春气息,随着一颦一笑也像春风里的花枝一般摇曳可人。
  她们住在巢湖边,除了善织渔网,还善讲故事。
  那时我只有十一二岁吧,弟弟也才八九岁,正是一个恨不得整天睡在故事里的年纪。我们称呼那母亲叫织网奶奶,称呼那个姑娘叫织网阿姨。许多个晚上,那一对母女坐在床榻上织网,40瓦的电灯泡下,白色的渔网像条波光荡漾的银河,在梭子飞舞里欢快地流淌,我和弟弟坐在床边的脚踏板上听她们边织渔网边讲故事。偷盗的,救人的,寻母的,报仇的……乡村平淡寂寥的冬夜被这些神奇故事撑得像座幽深的古堡。
  我们家的渔网还未织完,已经陆续有同村和邻村的人家来跟她们预约了。
  只是没想到,村里一个光棍,人称“老八”,也来我家催问了。父亲私下里说,老八从来不捕鱼的,这回怎么也要做网?我妈说,老八到我們家瞟过好几趟了,就站在那织网姑娘身后,跟人家闲聊呢。我从大人的口气里听出来,光棍老八动机不纯。光棍老八的年龄跟我父亲差不多,我父亲三十六七岁了,也就是说,光棍老八比织网姑娘大了十几岁,亏他也敢想!
  织网奶奶做生意做得很彻底,她把我父亲想要的所有尺寸的渔网都织好后,依旧没有善罢甘休,再次向我父亲神秘而隆重地推销一种三层网,就是外层的网眼尺寸很大,里层的网眼尺寸很小,这样的渔网下到水里,大鱼小鱼全都跑不了。我父亲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种渔网,自然,这种渔网价格不菲。织网奶奶的推销很具诱惑力,我们家再织三层网。
  织三层网的时候,织网奶奶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一座大山脚下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户人家生养了一个女儿。女儿十八岁了,又漂亮又勤劳,还没订婆家。一回,村子里的大人们都下田地去了,姑娘在水塘边的一块大青石上洗衣服,忽然山上下来了一只马猴,把姑娘一背,一路拖进山洞了。那马猴聪明啊,每出洞摘果子,总要搬了石头将山洞口堵好,不让姑娘出来。”
  “那怎么办呢?”我和弟弟急死了。那个织渔网的姑娘见我和弟弟紧张样子,就笑。我妈喊我们去洗脸洗脚,要上床睡觉去了,明天还要上学呢。“不行,我们要把故事听完再洗!”弟弟抗议道。
  “奶奶快讲!”我催道。
  “家里人就找啊。到处找……”织网奶奶说。
  是得要找。我心想,怎么能不找呢?假如有一天,我忽然丢了,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甚至全村子的人都来找我。更何况,是一只丑陋的马猴,一个漂亮的姑娘如何与一只马猴朝夕相对!
  “后来,一个村子的人都出来找。水底也摸过了,都没有,就算了。一年后,那姑娘在山洞里生出了一只小马猴……”
  天啊!我大惊。
  “因为生了小马猴了,那马猴便对姑娘看得不紧了,姑娘终于逃下山,回到家里。家里人都不认得她了,因为那姑娘在山洞里不吃盐又不晒太阳,身上的汗毛长得好长。姑娘就哭诉,说自己是在水塘边的青石上洗衣服被马猴拖走的。后来,家里人终于认出,烧水给姑娘洗澡,还用刀子把她身上的长汗毛一块一块地刮掉……”
  我听到这里,虽略感安慰,但到底还是难过的。这姑娘,再怎么洗怎么刮刀子,都不如以前好看了吧。
  我妈在旁边接口道:“也不是黄花大姑娘了!都生过了!”织网姑娘抿嘴一笑,乡村冬夜40瓦的灯泡下,织网姑娘沐着毛茸茸的微黄灯光,端庄又骄傲,像戏里的公主。彼时,织网姑娘是未被破坏未被沾染的黄花姑娘,她干净完整得像她手中还没下过水还没网过鱼的渔网。灯影绰绰中,她身后是我母亲叠成豆腐干子似的被子,大红底子上是牡丹凤凰的图案——富贵喜气、成双成对曾是每一个乡下出嫁姑娘的美好愿望。母亲结婚十多年了,那个年代的被面禁得起洗,洗了十多年还喜气犹在。将来有一天,织网姑娘会像我母亲一样,以黄花姑娘的身份,端庄体面地嫁人,红衣红被红箱子。
  “没想到,那马猴回山洞,不见了姑娘,就找到村子来了。马猴不知道姑娘是哪家的女儿,所以就蹲在当初姑娘洗衣服的青石上吼:小猴妈,小猴娘,小猴在家要奶尝。那姑娘躲在家里不敢出门。马猴吼到天黑,不见姑娘,只好走了。不想这之后,马猴天天来,天天黄昏蹲在青石上吼。姑娘怕得天天不敢出门,那姑娘父母又气又臊。谁愿意让邻居知道自己的女儿让大马猴给糟蹋了呢。一家人就想点子治马猴。”
  织网奶奶手中的活先完,她去收梭子和丝线卷儿去了。故事撩在乡村的清寒冬夜里,悬而未决,我和弟弟急得要命。我们满怀不平,希望给马猴一个严惩。这时织网姑娘接上口道:“两个阿宝别急,奶奶不讲,我来讲给你们听。”我和弟弟激动万分。
  “这不,又到了黄昏了,那马猴又从山上下来了,走到水塘边的青石上,小猴妈,小猴娘,小猴在家……还没吼完,那马猴就从大青石上嗷嗷叫着跑走了。原来,姑娘父母请教了高人,用火烧大青石,大青石烧得滚烫滚烫的,马猴的脚一沾就烫糊了。从此,那马猴再也不来了。”
  织网姑娘将故事收了尾。马猴再也不来了,而那个姑娘刮去了浑身的长毛,换了新衣服,我猜想后面也要像我们村里的姑娘一样吹吹打打地另外嫁人吧。可是,我的心终究是哀伤的,为一个少女的青春里无端横生的这些枝节。
  我们家的渔网终于织完了,这一对母女收拾行李回巢湖边过年。年后,我和弟弟又背起小书包扑打扑打着屁股,照例去上学。我把从织网母女那里听来的故事再转述给我的小伙伴们听。早春空旷的田野上,油菜花还没开,紫云英匍匐着青绿的身子,长得还没高过田埂。我们一帮住在长宁河边的乡下孩子,都揣着一肚子的民间故事,在春风里呼啸着,在水边照影子长短,比谁砸的泥块溅起的水花大。我们在游戏中慢慢稀释淌走了关于一个姑娘被马猴糟蹋的人间悲伤。
  有一天,不记得是谁跟我说起的:阿晴,那个给你家织渔网的姑娘到老八家织网去了。   老八这个光棍,按说我们应该称呼他叔叔的。可是大人门背地里都称他老八,我们小孩子听了,私下里说起也只呼老八。我们这个前前后后都临水的村子,村民之间,连连绕绕,多半是亲戚。我妈在家里嘱过我,见人要喊,不能哑巴似的。我妈把一条河堤上下几里路上的大人,几乎都教了我怎么称呼,可是,他没有教我怎么称呼老八。
  老八一家,在我们村,像是一个汉字被写错又涂改得面目模糊的存在。也许因为各种原因,老八的婚事被耽搁了,成为一个我们认为有着邪恶心思的光棍老八。
  我听说织网姑娘又来了,心里自然高兴。曾经一个冬天,我听她和她母亲的故事,她和我吃住在一起,已经有了亲人的感觉。我好想快点去老八家门口,喊她一声“织网阿姨”。我甚至想,每天放学到她那里绕一趟,说不定她念旧情,还会给我讲上一两个故事呢,短点也不要紧。
  我飞跑起来,手捂着我的小书包,让它不至于乱糟糟拍打我的小屁股。返春后的田野,青草的气息里掺夹着春水春泥的潮气,凉软的空气沿着衣领袖口进入我的身体,在肌肤上活泼缭绕着,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枚惊蛰后的虫子,浑身都是快活。
  我一口气跑到老八家门口。太阳还没落,在老八家的窗玻璃上筛下一片醉醺醺软答答的红光——春天来了,老八家的窗玻璃依旧是关的。老八家的门口也安静,空荡荡的安静,没有孩子的人家门口大抵是这样的吧,像个哑巴。我壮胆蹑足靠近老八家的大门口,探头看,呀,织网姑娘就坐在门后呢,正在飞着梭子。老八就坐在织网姑娘身边,看她织网。我看了,心里有些失落,似乎觉得那织网的姿势只能是属于我们家的,坐在她身边看她织网的也只能是我和弟弟。我的目光掠过老八,朝着织网姑娘,亲热地喊一句:织网阿姨!
  织网姑娘抬头看了我,也很开心,转身就抓了糖果让我吃。我才知道,老八为织网姑娘准备了零食在身边,怕她织网累了饿了。我摆摆手不要。我不吃老八家的糖果。我踟蹰了一会就道别溜掉,心里知道织网姑娘已经不是只属于我的了,我只能算是跟她认识罢了。
  再后来,我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经过老八家门口。有时我想到老八家里找织网姑娘闲聊几句,可是老八早就在门前的大场地上站着了,站得像一尊关公像,冷着脸对着我:来干什么!
  我就吓得退了。原来,我们不喜欢老八时,老八也不欢迎我们。这以后,我再没到老八家里去过。
  老八家旁边的河堤上生有几棵大榆树和苦楝树,春天苦楝树开出蓝紫色的小碎花,我们在树下仰着脖子想采,却怎么也够不着。有时我们会爬上老八家的土篱笆墙上,踮脚去采苦楝树花。
  我们真的很想要采花吗?我们不过是要磨时间。在老八家旁边磨时间,希望有机会能等到织网姑娘出来,跟我不期而遇似的打聲招呼。
  老八大约是听到了屋外的叽叽喳喳声,出来又是一声喝,于是我们一帮孩子又轰一声散了。
  那个织网的巢县姑娘,像一粒细小的沙子,被老八像河蚌似的含进了那座不开窗的房子里,似乎再也吐不出来了。我一个冬天亲热称呼的“织网阿姨”慢慢远去,远成了大人们闲聊时偶尔提及的“织网姑娘”。
  织网姑娘和老八的事情成了我们长宁河边的民间故事:啊,那个织网姑娘在老八家织了三个月网了,还没走……老八一个春上都没下田地,尽在家里陪那织网姑娘了……人家织网姑娘那么年轻,就愿意跟老八?
  织网姑娘据说终于织完了老八家的渔网,然后,沿着长宁河,再换一家去织。但是,据说织网姑娘在别家织网时,每晚都会被老八迎回去,在老八家过夜。老八大约到底不放心,终于把织网姑娘再次安顿在自己家里织网,我们都疑心,老八家大约已经装下了半屋子的渔网了吧——老八家多年的家底也许被掏得差不多了。
  织网姑娘的母亲年后回来过一次,在老八家,陪她女儿一起织网。我们都觉得她妈妈这回是要把她这个织网女儿一道带回去了。我心里也希望她们一起走。我不希望织网姑娘真的会嫁给老八。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即使是在我这样的小孩子心里,我也觉得老八配不上织网姑娘。
  但是,听说织网姑娘的妈妈是一个人走的。走时,织网姑娘送她母亲,在河堤上,织网姑娘揉红了眼睛,被人看见了。老八就跟在织网姑娘身后,寸步不离,等织网姑娘流完了泪,再引她回家。大人们私下里议论,说织网奶奶贪钱,把个女儿丢下了,跑江湖的人心狠……
  端午的时候,我们村的村民倾巢出动,都放船在长宁河里,下网捕鱼,老八也下河了。那一天,我们大人小孩都站在河堤上,看着河上的人、渔网、鱼儿。多半是自家人盯着自家的船,眼看一条条白花花的鱼儿纠缠在渔网里,被大人拖上船,总忍不住要喝彩。拖上船的鱼儿,180分的不情愿,在船里不停地翻腾跳跃,银色的身子在水上船上一闪一闪的。
  织网姑娘这一天也出来了,站在河堤边,看老八下网捕鱼。老八在水上,岸上有女人在看他,他终于像我爸爸他们那样了,是一个像样的男人。
  那一天,一河的渔网都是织网姑娘和她母亲织的。只是,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一河的渔网里纠缠的,除了鱼儿,还有织网姑娘自己。
  年底,织网姑娘也没回巢县,她是在我们长宁河边过的年,自然是在老八家。第二年春上,春风吹得长宁河两岸的桃花杏花都开了,杨柳绿了,芦苇也亭亭起来了,织网姑娘似乎也成了我们长宁河的人了。她似乎已经不织渔网了。我们家的渔网够用好几年,老八家的渔网应该用上十几年也用不完,因为都不是专业捕鱼的人家,有田有地的,岸上能讨得生活,就不会下水去讨。捕鱼只算得农闲业余的一个娱乐项目。
  不织渔网的渔网姑娘,偶尔会坐在老八的自行车后面,去街上逛逛,原先原始黑的直发也烫成了披肩的大波浪。她有时会出来,大约太无聊,站在河堤边的苦楝树荫下,看河上鸭子戏水,看路上行人来去。我放学时路过老八家门口,看见织网姑娘,依旧会喊她一声织网阿姨,但是,只是礼貌和客气,我的情意已然理性地淡去。
  听人说,老八家放鞭炮了!
  在我们村,各家断断续续地都会有喜事,小孩子出生啦,做十岁啦,姑娘出嫁啦,小伙子结婚啦,老人做寿啦,隔那么几年,总要敞亮地放放鞭炮接几桌客人。但是老八家,这些似乎都摊不上。即使老八的寡母要做寿,想想老八的情形,寿也做得冷清,不如不做。   关于老八家的鞭炮,大家思来想去,应该是老八订婚了。
  老八订婚,这似乎有点可笑。这么大年龄了,还不如干脆结了算了,还订什么婚呢!
  订婚,在我们那里,男方就要隆重地给女方买衣服、手表、自行车之类。织网姑娘估计是肯定拥有这些了。但是,我总怀疑,衣服、手表、自行车这些,并不是织网姑娘真的想要的。
  路过老八家门口无数回,我看见织网姑娘的脸上,并没有我妈妈她们那种坦然安心的笑容的。大约,织网姑娘已经明白自己像鱼儿被渔网缠住一样,走不脱了。
  而织网姑娘,其实是多么想走的。
  订婚在我们那里,还意味着,新准女婿是要拎着这些衣服、手表,推上自行车去准丈母娘家的。老八的婚,订得有些含糊不清。东西买了,放在自己家里,交给织网姑娘。
  从大人们聊天中,我才知道,织网姑娘的难题出来了。因为既然订婚了,织网姑娘就必须要领着老八回趟娘家,好歹让老八认个门。原来,织网姑娘每天都活在斗智斗勇的战斗中。老八每天都在软硬兼施,要去巢县,只有认过了门,认过了织网姑娘的女方众亲戚,这桩婚事才算是在乡人眼中有了合法性,才会被人认同和接收。
  巢湖那么大,沿着湖边居住的村落人家有千千万,没有织网姑娘的引领,老八是找不到丈母娘家的。织网姑娘是慎重的,她没有带老八去自己家。她给自己留了退路。万一老八认得织网姑娘的家了,有一天,织网姑娘悔婚了,老八会不会像那个马猴一样,天天跑到水边的大青石上吼叫,让姑娘继续跟他走?
  “小猴妈,小猴娘,小猴在家要奶尝……”我经常想起故事里马猴的吼叫,每想起,脊背发冷。我一日日长大,渐知人事,万分恐惧自己将来会遇到马猴,遇到老八一样让我走不脱的男子。在一桩女人不愿意接受的婚姻里,男人的叫唤简直是黑暗和恐怖的。
  我曾见过邻村一个女子,十八岁,刚结婚没几天就跑到我伯母家哭,央我伯母划船送她过河回家。伯母是她亲戚。那是一个黄昏,天已冷,夕阳挂在叶子稀疏的枝顶上,冷冷清清的样子。
  那个女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身子就要瘫了,伯母在劝她。她的婆婆凶,她大约是过了门才知丈夫比她大十几岁。
  要有多么不愿意,才会在被男人睡过后还想回家!我看着站在河堤上哭得歪歪倒倒的她,心里替她难过要命。
  其实,即便她过河回了娘家也无益,还会被她父母送过来。在乡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寻常人家的女儿都命贱,有几个会被父母领回?何况她父母因为她而获得了一笔彩礼,足可以贴补兄弟来娶亲。
  织网姑娘和老八的故事起了悬念,所有的一线观众和我们这些小孩子一类的二线听众,都在等待着老八哪天动身和织网姑娘一道回巢县。
  那时,我一直想不明白,织网姑娘为什么就做不下一个选择呢?或者就别了老八,彻底一刀两断;或者,就领了老八回家,见过众亲戚。
  难道是,织网姑娘在巢县已经许了婆家?一女不能同时嫁二夫,所以就这么拖着?或者是,织网姑娘娘家兄弟多,娶亲娶穷了,家里全靠织网姑娘一双手挣钱?所以织网姑娘的妈妈眼见着女儿入了老八的虎口,也只睁只眼闭只眼,想来老八在织网姑娘身上投进去的钱,织网姑娘一家一时是还不上了。还不上,织网姑娘只能人质似的,继续陪睡老八。
  老八最后到底有没有去成巢县,我们都搞不清。有人说,织网姑娘被老八日日缠,缠得无法,只好带老八回巢县。到了巢县,没进村,两个人又回了我们长宁河。
  我们慢慢知道织网姑娘的厉害。她知道怎么绕他。就这么绕一圈了,对老八多少是个交待;对于她自己,始终没有暴露她的老根據地。
  织网姑娘的母亲到我们长宁河也来得少了。来了有什么用,又领不走她的女儿。
  日子就慢慢耗吧。织网姑娘和老八就耗着。耗着耗着,织网姑娘的肚子不听话地大了。
  老八的寡母在河边洗衣洗菜的时候,及时散布消息。他们家向来喜事寥寥,偶然得了个女人怀孕的事,在我们长宁河自然动静不小。消息很快就在女人们中间传开了,然后传到了男人们耳边,又长一截短一截地被我们这些小孩子的耳朵给捕捉到了。
  我们综合大人们的私下谈论,在脑子里理出了一段符合逻辑的结论:织网姑娘怀孕了,如果能生下孩子,这桩婚事基本就是定了,从此老八将像模像样地成为我爸爸那样的男人,有老婆,有孩子,生活过得很庄严的样子。
  那时候,计划生育工作抓得紧,老八要想合法生子,就必须赶紧办结婚证。老八当然想办结婚证。没见上女方娘家人,婚姻得不到民间承认,但是,若能办个结婚证,他这婚事就算是得到了官方承认,那就铁板钉钉稳妥了。
  算了算,至此为止,织网姑娘在我们村至少也待了有三年多了吧。我已经上初中了,开始从同学那里借她姐姐的席慕容诗集来读了。席慕容的诗歌里,有太多写爱情的句子:
  ……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
  我读着这样的诗句,经过老八家旁边开着蓝紫色小花的苦楝树下,渐渐淡忘那个曾经给我讲着马猴抢姑娘的后半段故事的织网姑娘。我似乎已经接受她成为一个身份模糊的女子,住在老八家很少打开窗子的房子里。
  我的青春要开场了。
  我的青春开场,读情诗,暗暗想着小心思,追着三毛与荷西的故事,相信自己是个有远方的人,期盼长大之后也能邂逅一个遥远的荷西。
  我的青春开场,而那个曾经坐在印着牡丹凤凰的被子前织网的姑娘,她的青春早已开始谢幕。
  我放学路过老八家门口,有时也能遇见织网姑娘。我一般只是礼貌地向她笑笑,已经不再亲热称呼她“织网阿姨”。
  大人们说她怀孕后,她在河堤边便不大出现。但我放学上学时,路过老八家门口会好奇地探几眼,不探她的脸,而是探她的腹部位置。她穿着原来的衣服,衣服已经包不住。她的肚子从侧面看,已经月牙似的拱起了一个忧伤的弧度。   她真的怀孕了!
  她靠在门边,茫然远望,也不跟我招呼,我也不跟她招呼。她靠在光线略暗的后门边,像一枚长在蒿草荫里的豌豆荚,没有阳光照射,成熟略微艰难。
  我看着她怀孕的样子,心里想起她们母女讲的马猴的故事。马猴把勤劳的姑娘背进山洞里,每日出洞都用石头封堵了洞口,直到姑娘生下小马猴为止。
  一个初夏的黄昏,有一回放学,我远远看见织网姑娘和老八一道,在田野中间的小路上走。彼时天色晦暗,欲雨不雨的样子,田野上植物蓬勃生长的气息透着股潮腥味,在空气里涨满了。他们慢慢地走,织网姑娘挺着笨拙的肚子走在后面,都各低了头。我心里纳闷,他们的样子不像是逛街回来,也不像是看风景,更不可能是干农活,因为自打来了织网姑娘,老八就没下过田地了,他是分分秒秒都跟在织网姑娘身边,花钱,花时间,花心思。
  过了一两天,吃饭时听大人们说,老八领着织网姑娘到村上去了,还找了村书记,说要打结婚证。书记没有莽撞行事,而是問织网姑娘,问她愿不愿意嫁给老八。如果愿意,马上就给他们打结婚证,已经怀孕也不罚款了,就让他们生下来。如果不愿意,就不给他们打结婚证。织网姑娘在书记面前死死咬口不说话,她既不说自己愿意,也不说自己不愿意,连点头或摇头都不表示。老八就急,在旁边催她。估计出门时,他们是说好了的,要打证,打了证,孩子才能生下来。老八催也没用,织网姑娘就是不作表示。其实,谁都明白,织网姑娘不作表示,就是表示了意思,她不愿意嫁。
  织网姑娘后来也不知在哪做了流产。有小个把月,我上学放学时没再见靠在门边远望的织网姑娘。老八家门窗紧闭,织网姑娘在做小月子。
  后来,再没听说织网姑娘再次怀孕的事。
  做完了月子的织网姑娘依旧待在老八家,一过又是一两年,不再织网,也不下田地干活,她的活动范围,仅是老八家,以及从老八家到水边洗衣洗菜的那块青石之间这一段。
  她没走。她也不打结婚证不生孩子,难道她就这样和老八一直耗着,耗到老。
  大人们说起织网姑娘,已经是“老八的小丫头”。在我们那里,“某某人的小丫头”就是某某人的女朋友的意思。也就是说,织网姑娘在我们长宁河边前后已经生活了六七年,即使她怀过孕,但是在乡人的心里,她始终不是老八的老婆。
  她自己大约也没把自己当成老八的老婆。她终究是要走的。她只是人质。她前后欠了老八应该不少钱,但是,她已经不能自己出门去织网挣钱为自己还债了。她像一条出门觅食的鱼,本来可以自由游弋的,但是一朝缠进了她自己和老八经纬合织的婚姻和钱财的网里,她就是一条鱼了。
  除非撕了这网。
  我们慢慢习惯,在这条树荫浓密的河堤上,有一个他乡的女人始终以未婚妻的身份和老八吃睡在一起的事实。老八的故事已经没了悬念。
  正当我们已经习惯这一切时,据说某个黄昏,织网姑娘的母亲来了,领走了织网姑娘。大人们猜测,她母亲一定丢了相当一笔钱给老八,也可以说是还。
  我常猜想,她母亲的钱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他们家当初是从织网姑娘身上拿钱回家给兄弟盖房娶亲,那么兄嫂一成家,估计都不会再掏出来,赎回这个多年没回家过年的小姑子。难道是她母亲自己出去织网卖网攒钱的?她攒了这么些年,终于攒够了,回来捞女儿?如果是这样,她会不会在织网时跟另外的一些小孩讲故事,讲马猴霸占姑娘的故事?
  织网姑娘离开我们长宁河时,应该有快三十岁了吧。那时,她身上青春女子的气息已经弥散,像清水流过已经干涸的一截河床,干枯的,模糊的,已经有了不甚明净的妇人相。这个年龄,在近三十年前,已经是大龄剩女。我不知道,她回家后,将怎样回答众相邻的各种探询,又将如何去寻一个适合心意的男人为夫?
  用我妈的话说:织网姑娘,早就不是姑娘身子了。
  但我依然为她庆幸,熬了这么多年,她终于还是走了。她不是漏网之鱼,她是挣破了渔网的鱼儿。即使鱼儿已经伤了身子。
  织网姑娘走后没几年,老八的寡母病故,老八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后来听说是入赘到外乡一个寡妇家,又听说老八似乎有了孩子,反正许多年他家的门过年时也没贴对联,门把手上一直挂着锁。
其他文献
我拖着拉杆箱走过月台的水泥路面。这是一个荒凉的县城。这些年,我到处旅行,似乎还从未见过如此荒凉的城市。铁轨远处,是光秃秃的裸露的砂岩,漫无边际的红色丘陵。原野上,一棵树也没有。甚至没有碎石,这里也不是戈壁。  水泥路面已经风化,记得一个建筑师曾经说过,这叫“露水泥”。喜欢这个词汇,整齐刮光的水泥路面,总是让人缺少沧桑感,我对没有历史、缺乏故事的事物毫无兴趣。月亮渐渐爬上了山坡,是一勾弯弯的晓月。天
期刊
作者简介:商略,1966年生。出版有小说《流水的方式》《子贡出马》《子胥出奔》,散文集《越人语》。  白脚猫散发着死亡的淡淡腥气,躺在破畚箕里的一层稻草上,身子软泛泛的像一块脏抹布。我蹲在它的边上,伸出手指头去碰它的耳朵,碰它的胡须和鼻尖。它已没有了呼吸,无法从喉咙底下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声音威胁我。它的双眼闭成了两条细缝,弯弯的好像在笑,眼角上留着黑色的眼屎。我不敢去碰它的眼睛,怕忽然睁开。它将到
期刊
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  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听岳州徐员外弹琴》  1  一壶酒外终无事,万卷书中死便埋。  这两句唐诗读到之时就极为喜欢,其字句之外的洒脱和对人世的旷达令我动容。写这两句诗的人叫张祜,他的时代,大抵在唐中期偏后一些,属于是比白居易、元稹晚一辈的诗人。其时,帝国中兴的繁华如梦飘逝,不过这个和张祜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他大概是唐朝诗人里面唯一没有当过任何
期刊
1. 粉色  常玉是驱使粉色的高手。粉色的桃、玫瑰和菊,粉色的马、斑马和猫,还有粉色的乐器、女体……当这些粉色出现在常玉的画布上,一种新的关于粉色的秩序已然建立。他充分信赖它们,在它们和他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的信赖关系。有时候,是那种叫粉色的色彩迫切地想要找到自己的归属地。既然少女和天空属于粉色,那么,树叶和猫也一样可以属于它,甚至,让粉色出现在它之前绝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又有何不可。  因为常玉,粉
期刊
作者简介:马叙,1959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当代》《中国作家》《天涯》《作家》等刊物,入选多种选本。出版有《倾斜》〈诗集,2000年〉、《浮世集》〈诗集,2013年〉、《伪生活书》〈小说集,2009年〉、《在雷聲中停顿》〈散文集,2013年〉等多部文学作品集。曾获1995《诗神》年度奖,第十届十月文学奖。  朝向大海  朝向大海的有:  缓慢转动的塔吊、一个集装箱
期刊
作者简介:董继平,1962年生于重庆,早年获“国际加拿大研究奖”,参加过美国艾奥瓦大学国际作家班并获“艾奥瓦大学荣誉作家”,后担任美国《國际季刊》编委。译著有外国诗集《帕斯诗选》《勃莱诗选》《默温诗选》《特兰斯特罗默诗选》等二十余部,美国自然随笔集《自然札记》《秋色》《野生动物家园》《荒野漫游记》《动物奇谭录》等二十余部,以及美国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另著有人文建筑随笔集《世界著名建筑的故事
期刊
1  “梦见一头午睡的大象?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怎么了,哪里不对劲吗?”  “梦见?午睡?一头大象?还真挺有趣的。”  “你还记得你跟我说过你小时候的梦想吗?”  “当个领导人?还是给长城修瓷砖?”  “不是,跟大象有关的那个。你说你有一天有钱了,就从非洲买一头大象,运到村子里来,把它圈养在村子中央的高地上,让玩耍的孩子们抬头就能看见。”  “跟博雅塔似的,在北大哪儿都能看见?”  “你认真
期刊
1  怎么说呢?那一年,在李道看来就是个诡异的年份。27岁的他下岗了。小煤窑私采滥挖,挖出了水。水从老洞子窜进大矿的巷道,就把谢庄煤矿淹了。矿井淹了,他在矿上企管部那个管考核的轻松差事,也泡汤了。别人都忙着出去找出路,或是想着干点什么,李道却感觉难得有这样轻松的日子。  起初家里人也不管他。他更是乐得清闲。就借来一台录像机,窝在女友家的空房子里昏天黑地的一部部地看电视连续剧。他的女友徐静弄来一套老
期刊
讯息  整个冬天,他都保持一种节奏——每隔三天,打扫一次房间;犯懒时,每星期打扫一次。说是打扫,其实只是拿一块抹布,挨个角落里擦拭一遍,挥着扫帚将地板清扫几下。大部分时间,这间小屋子压根就不需要他的这样一种节奏,灰尘似乎也跟着冬眠了,它几乎干净得叫他无事可干。每天如此,是因为心里落了太多太厚的灰,需要一些形式来清除,譬如看会儿书,写几行字,挥动抹布和扫帚,目的都在于让自己感觉清爽明朗。  形式越稳
期刊
题记:月在云中穿梭,风像是有了绳索…… 1  我和孙渔穿过那片深密的芦苇丛去南河游泳,一群鸟雀倏然惊叫飞起。孙渔回头看看我,诡异一笑。当我们脱光衣物欢呼着跳进河水,芦苇丛中传出一声凄厉的尖叫。孙渔没有听到那声叫喊。他一入水,便潜入水底,游向了对岸。我浮在水面,望着风中悉索可闻的芦苇丛,一阵慌乱。  孙渔抱着从王喜瓜地偷来的西瓜从对岸游回,我已回到岸上。那声凄厉的叫喊此刻依然萦绕耳畔。将西瓜一分为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