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逐渐凸显出金融化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经济金融化为视角,论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问题,从我国金融产业机构现状、经济金融化的带动因素、经济金融化的多层冲击、均衡金融杠杆率的评判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金融行业;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
前言: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相应的市场竞争体系不断完善。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中,政府部门不断调整经济宏观调控力度,相应举措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本文从经济金融化视角,对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1.我国金融产业机构现状
依据我国金融部门的数据统计及调查结果,可知近几十年来,我国整体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固然,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应的积极因素增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能力,不仅可以缓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还吸引了一大批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优化我国的流动性产业,使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优化升级。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市场经济内部的资金流动性增强,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并逐渐转化为虚拟的网络交易形式。由此,资产价格逐步向上,并逐渐偏离了实体经济所决定的内在价值及其价格。简而言之,实体经济,如产品及劳务所包含的生产就业、收入水平等,已经不能单纯决定资产的价格。以此为基准,此种现象往往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快速回调,进而使经济增长处于停顿状态,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甚至会增加商品经济的流动性风险,并不符合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目标。
2.经济金融化的带动因素
2.1传统生产行业下降的利润率
考量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年收益率,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甚至会由此引发金融危机问题。且以美国制造业利润率为例,在1966-1979年间,其利润率以每年5.4%的速度下降,而在1980-1997年间,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及改革措施的刺激,其利润率又以3.6%的速度回弹。总体而言,相较于1956-1965年这十年间的制造业利润水平,1997年美国的制造业整体利润水平仅占其60%,随之在2000年之后,美国制造业利润率持续下降,且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下降情况更为显著。由于传统生产行业的利润率长期持续下降,经济金融化问题随之出现,从而促使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并探析新的经济发展途径,以获得高额的经济收益。进而提升整体经济实力[1]。对于传统生产行业不断下降的利润率问题,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经济收益回弹问题,而是一种长期的经济收益下滑问题。所谓经济金融化,即是传统工业经济发展处于停顿状态时,国家科学调控市场经济供需的一种方式。然而,若对金融进行过度的支付及扩充,国家经济发展就会逐渐偏离轨道,并呈现动态化的经济发展态势。由此,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地位颠倒,经济金融化将成为一种新型的主要积累手段。考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经济金融化的出现,也标志着该模式已升级到金融垄断阶层。
2.2持续扩大开放的贸易与金融
考量部分文献所提及的“金融化”,相应概念与主流金融学中的金融发展趋向大体相同。在金融学学术界,人们普遍关注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相应问题已成为谈论的热点问题。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及金融范围的开发过程中,国家经济可迅速增长。对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部分学者表示经济效益的开放程度影响着经济风险的发生概率,且这种影响具有很大程度的决定性,切实关系国家金融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交易开放的扩大,金融产业将对市场经济逐渐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其间相应的金融产品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且这种推动作用不可或缺。以此为依据,针对相应的金融产品,国家要不断增强研发力度,并不断增加国家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以此推动国家经济有序发展。长期以来,对外的经济开发作为中坚力量,一直推动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然而,在对外开放层面,我国尚且存在金融机制及金融格局不完善的问题,应以宏观调控为视角,对相应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解析,并与相关国际金融机构密切交流,以健全我国相应的法律机制。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出现弱化情况,我国就可积极组建跨国集团及相应单位机构,并实现资金的联合,进一步强化我国的资金发展能力。在资本的实际积累过程中,可选择金融投资、资金分红、收购等多种形式。通常情况下,新兴国家通过出口贸易获得外汇储备,并将部分外汇储备资金引入证券投资,以该形式将相应资金回流至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
3.经济金融化的多层冲击
关于经济金融化的多层冲击,应从转变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及资源配置方式、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改变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产生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等方面分析,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
第一,转变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依据传统的金融学理论,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国家依托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散及信号传递功能,不仅可以提升经济运转效率,还可整合空间层面的资源。然而,对于经济金融化,部分学者持批判态度,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大宗商品市场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选择,金融部门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更加明显[2]。简而言之,经济金融化,尤其是商品金融化,将进一步增强价格的波动性,隨之通胀治理成本迅速上升。
第二,加剧收入分配差距。以资产性收入为例,由于金融资产分配具有不均衡性,若经济金融化持续加深,必将加剧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具体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对于全球财富比重,全球收入最高的1%人群所占有的财富比重持续升高。以劳动与资产收占比为例,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可知,在8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实施,资本的话语权得到强化,并逐渐转变了劳资力量对比,进而加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而国际收入分配,随着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原料生产国被拉入金融链条,其定价权由具有金融行业优势的国家掌握。
第三,改变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企业管理层只需致力于精细化的生产。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进入经济金融化阶段,企业管理层要考虑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要求,且投资者仅仅关注该企业相较于其他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并不再对企业所属行业进行细分。由此,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就逐渐转变,即以保留加投资为导向,转变为以股东价值为导向,更侧重企业短期的股价波动与分红。 第四,产生新型经济增长模式。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以金融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考量工业化国家生产过剩问题,有效需求不足将激化这种固有矛盾,从而使国家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有效需求不足困境,经济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之进行了缓解。简而言之,对于国家经济增长,金融行业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对于生产与消费的缺口,西方发达国家采用负债消费方式进行弥合;对于财政预算,由于大量资金的涌入,相应的发债成本持续下降,相应的预算约束得以放松。
4.均衡金融杠杆率的评判
考量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化发展,两者之间尚且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自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学学者对金融职能的界定更加清晰准确,并深入研究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促进金融发展逐渐回归至经济生产功能之中。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服务的主体是金融组织、企业及相应机构,可对社会资金进行广泛的收集,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将相应资金引入资金链条之中,进而促进经济生产过程[3]。由此,该过程就构成了非正式的融资,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介质作用,即是所谓的金融杠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金融杠杆固然代表着一种先进的金融机制,但也有可能成为泡沫,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潜在的资金风险。现今,依据金融杠杆作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多样化的资金整合模式,当仍要关注其走向,以规避金融泡沫问题。关于均衡金融杠杆利率层面的工作,就是立足于国家金融体制与现阶段金融环境,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达成预期经济目标。在均衡金融杠杆率的使用过程中,要对相应的数据指数进行科学均衡处理,有效规避利率数量过高所导致的偏离问题。通常情况下,若金融杠杆率处于持平状态,产生金融泡沫的概率就会降低,若金融杠杆率出现问题,也会引发经济收益率降低的问题。
結论:综上所述,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学学者有必要在金融及实体经济发展实践中,对金融化问题进行利弊层面的探究。经过以上分析可得,探析金融化的利弊问题,就要全面分析该问题是否有助于健全金融机制,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化发展,金融杠杆率可提供科学的考核指标;金融体系要发挥出自身职能,相应人员就应致力于金融化现象的解析,以在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晓旭.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J].中国外资,2017(23):94-95.
[2]游鸿.金融发展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金融化视角[D].中央财经大学,2017.
[3]杨国利.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J].知识经济,2017(12):45+47.
(作者单位:同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金融行业;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
前言: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相应的市场竞争体系不断完善。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中,政府部门不断调整经济宏观调控力度,相应举措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本文从经济金融化视角,对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1.我国金融产业机构现状
依据我国金融部门的数据统计及调查结果,可知近几十年来,我国整体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固然,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应的积极因素增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能力,不仅可以缓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还吸引了一大批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优化我国的流动性产业,使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优化升级。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市场经济内部的资金流动性增强,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并逐渐转化为虚拟的网络交易形式。由此,资产价格逐步向上,并逐渐偏离了实体经济所决定的内在价值及其价格。简而言之,实体经济,如产品及劳务所包含的生产就业、收入水平等,已经不能单纯决定资产的价格。以此为基准,此种现象往往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快速回调,进而使经济增长处于停顿状态,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甚至会增加商品经济的流动性风险,并不符合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目标。
2.经济金融化的带动因素
2.1传统生产行业下降的利润率
考量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年收益率,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甚至会由此引发金融危机问题。且以美国制造业利润率为例,在1966-1979年间,其利润率以每年5.4%的速度下降,而在1980-1997年间,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及改革措施的刺激,其利润率又以3.6%的速度回弹。总体而言,相较于1956-1965年这十年间的制造业利润水平,1997年美国的制造业整体利润水平仅占其60%,随之在2000年之后,美国制造业利润率持续下降,且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下降情况更为显著。由于传统生产行业的利润率长期持续下降,经济金融化问题随之出现,从而促使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并探析新的经济发展途径,以获得高额的经济收益。进而提升整体经济实力[1]。对于传统生产行业不断下降的利润率问题,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经济收益回弹问题,而是一种长期的经济收益下滑问题。所谓经济金融化,即是传统工业经济发展处于停顿状态时,国家科学调控市场经济供需的一种方式。然而,若对金融进行过度的支付及扩充,国家经济发展就会逐渐偏离轨道,并呈现动态化的经济发展态势。由此,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地位颠倒,经济金融化将成为一种新型的主要积累手段。考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经济金融化的出现,也标志着该模式已升级到金融垄断阶层。
2.2持续扩大开放的贸易与金融
考量部分文献所提及的“金融化”,相应概念与主流金融学中的金融发展趋向大体相同。在金融学学术界,人们普遍关注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相应问题已成为谈论的热点问题。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及金融范围的开发过程中,国家经济可迅速增长。对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部分学者表示经济效益的开放程度影响着经济风险的发生概率,且这种影响具有很大程度的决定性,切实关系国家金融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交易开放的扩大,金融产业将对市场经济逐渐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其间相应的金融产品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且这种推动作用不可或缺。以此为依据,针对相应的金融产品,国家要不断增强研发力度,并不断增加国家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以此推动国家经济有序发展。长期以来,对外的经济开发作为中坚力量,一直推动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然而,在对外开放层面,我国尚且存在金融机制及金融格局不完善的问题,应以宏观调控为视角,对相应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解析,并与相关国际金融机构密切交流,以健全我国相应的法律机制。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出现弱化情况,我国就可积极组建跨国集团及相应单位机构,并实现资金的联合,进一步强化我国的资金发展能力。在资本的实际积累过程中,可选择金融投资、资金分红、收购等多种形式。通常情况下,新兴国家通过出口贸易获得外汇储备,并将部分外汇储备资金引入证券投资,以该形式将相应资金回流至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
3.经济金融化的多层冲击
关于经济金融化的多层冲击,应从转变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及资源配置方式、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改变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产生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等方面分析,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
第一,转变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依据传统的金融学理论,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国家依托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散及信号传递功能,不仅可以提升经济运转效率,还可整合空间层面的资源。然而,对于经济金融化,部分学者持批判态度,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大宗商品市场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选择,金融部门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更加明显[2]。简而言之,经济金融化,尤其是商品金融化,将进一步增强价格的波动性,隨之通胀治理成本迅速上升。
第二,加剧收入分配差距。以资产性收入为例,由于金融资产分配具有不均衡性,若经济金融化持续加深,必将加剧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具体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对于全球财富比重,全球收入最高的1%人群所占有的财富比重持续升高。以劳动与资产收占比为例,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可知,在8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实施,资本的话语权得到强化,并逐渐转变了劳资力量对比,进而加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而国际收入分配,随着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原料生产国被拉入金融链条,其定价权由具有金融行业优势的国家掌握。
第三,改变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企业管理层只需致力于精细化的生产。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进入经济金融化阶段,企业管理层要考虑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要求,且投资者仅仅关注该企业相较于其他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并不再对企业所属行业进行细分。由此,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就逐渐转变,即以保留加投资为导向,转变为以股东价值为导向,更侧重企业短期的股价波动与分红。 第四,产生新型经济增长模式。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以金融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考量工业化国家生产过剩问题,有效需求不足将激化这种固有矛盾,从而使国家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有效需求不足困境,经济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之进行了缓解。简而言之,对于国家经济增长,金融行业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对于生产与消费的缺口,西方发达国家采用负债消费方式进行弥合;对于财政预算,由于大量资金的涌入,相应的发债成本持续下降,相应的预算约束得以放松。
4.均衡金融杠杆率的评判
考量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化发展,两者之间尚且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自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学学者对金融职能的界定更加清晰准确,并深入研究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促进金融发展逐渐回归至经济生产功能之中。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服务的主体是金融组织、企业及相应机构,可对社会资金进行广泛的收集,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将相应资金引入资金链条之中,进而促进经济生产过程[3]。由此,该过程就构成了非正式的融资,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介质作用,即是所谓的金融杠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金融杠杆固然代表着一种先进的金融机制,但也有可能成为泡沫,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潜在的资金风险。现今,依据金融杠杆作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多样化的资金整合模式,当仍要关注其走向,以规避金融泡沫问题。关于均衡金融杠杆利率层面的工作,就是立足于国家金融体制与现阶段金融环境,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达成预期经济目标。在均衡金融杠杆率的使用过程中,要对相应的数据指数进行科学均衡处理,有效规避利率数量过高所导致的偏离问题。通常情况下,若金融杠杆率处于持平状态,产生金融泡沫的概率就会降低,若金融杠杆率出现问题,也会引发经济收益率降低的问题。
結论:综上所述,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学学者有必要在金融及实体经济发展实践中,对金融化问题进行利弊层面的探究。经过以上分析可得,探析金融化的利弊问题,就要全面分析该问题是否有助于健全金融机制,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化发展,金融杠杆率可提供科学的考核指标;金融体系要发挥出自身职能,相应人员就应致力于金融化现象的解析,以在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晓旭.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J].中国外资,2017(23):94-95.
[2]游鸿.金融发展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金融化视角[D].中央财经大学,2017.
[3]杨国利.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J].知识经济,2017(12):45+47.
(作者单位:同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