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有效教学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美国人加里.D.鲍里奇所著《有效教学方法》在中国中小学引发了一场貌似革命、实为盲动的变化。各地学校趋之若鹜,人人争说,校校推行,一时间成了新课程改革之中最受关注的话题。其实多数的教师乃至于各级领导对于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和操作规则并不太明白,更多的、仅仅是望文生义或者凭空想象,却也搞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一如当年的某些政治运动。自从反右派斗争以来,一些人已经渐渐习惯了甚至是喜欢上了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代替个人的行为,用集体的愚蠢来掩盖个人的过失或者罪过,以群氓的无知无畏来实验自己的思想主张。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沉淀在了许多人的血液当中,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也不管哪个领域,科学精神从来都是中国人所欠缺的。在这场所谓有效教学的风潮里,同样采取的是群众运动的操作模式,同样欠缺的是科学分析的精神。在此,我想通过对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的学习,让自己在这场方兴未艾的运动中有个清醒的认识。
  一、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问题的探讨
  在《有效教学方法》一文中,加里.D.鲍里奇并没有为我们完整地阐述有效教学的概念,而仅仅是提出了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一些结论:“大约有五种教师行为与学生理想行为密切相关,我们称之为关键行为。因为它们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这五种关键行为是:1.清晰授课;2.多样化教学;3.任务导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成功率。”由此可见,鲍里奇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的概念问题采取了避重就轻的办法,他只是告诉我们以上五种教师行为可能是(仅仅是可能)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而不是有效教学的本质所在(以上所述是促成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行为,也是有效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只有具备了这样五种关键行为,教师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教学。——鲍里奇)。
  在此,如果我们指责鲍里奇是以某种可能性来代替必然性乃至偷换概念的话,都是不讲道理的。鲍里奇并没有试图误导我们,使我们误入歧途的是我们自己。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的实际价值之前,就盲目地将之奉为圭臬顶礼膜拜,无疑是很愚蠢的。将一种还不算成熟甚至仅仅还停留在研究试验阶段的理论,作为一种普遍真理推广到全国的中小学而不考虑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实事求是。我们应该本着科学求真的精神来看待一切,对于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同样必须抱持这种审慎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鲍里奇所提出的能够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就是有效教学,而仅仅是某种可能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1.能够促成有效教学的行为其实并不止这五种?2.凡是能够促成有效教学的行为都只能称之为关键行为而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3.不同的学术性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之间)在有效教学的方法上是不是可以通用或者说有相似的一些原则?至少从鲍里奇的逻辑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这样的。如此,我们会发现,《有效教学方法》一文能够带给我们的只是一些启示性的研究,并没有为我们开出什么灵丹妙药和终端思想。既然在内涵上语焉不详避重就轻,那么在外延上多做一些手脚也属正常了。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究竟该如何界定,限于能力和篇幅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不过鲍里奇的文章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验仍然是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对于从事各级教育教学的同行们来说,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学习。本文的宗旨也正是想通过对鲍里奇文章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分析,引起同行们的兴趣,并一起来做些有益的工作。
  二、对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探讨
  1.清晰授课
  鲍里奇认为清晰授课应该具有三个特点: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特殊习惯。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要求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所应具备的。如果教师只是偶尔达不到这些要求,在现实中也是应该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是经常性地背离这些基本要求,就说明该教师根本不具备成为教师的素质,那么使其走上讲台的原因就应该从行政部门去寻找,而不是孜孜于教学方法的探讨,因为本末倒置了。
  2.多样化教学
  这是个教学手段问题,涉及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学设施的客观水平两个方面。提问的确是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与课时任务、班额大小有很大的关系,能否充分运用这一手段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少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里,这个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另一个方法是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利用,这在许多学校里已经是司空见惯寻常之事了。但是诸如多媒体的演示之类的教学手段,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提高教学效果,似应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教学手段应该丰富,但是教师的学养和对教学真正充满热情才是完善各种教学手段的内在动力。鲍里奇是在教师的学养和教学热情方面都能满足其职业要求的前提条件下,提出多样化教学的观点。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这一前提条件往往是无法得到保证的。这就使得强调教学手段多样化实际上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3.任务导向
  鲍里奇在这里提出,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这段话有些令人疑惑。以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而言,教学任务的规定一说早已被一年年花样百出的高考题所超越。如果高中教师恪守着学制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即鲍里奇所说的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那么他的学生可能就会遭遇严重的失败。那么超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内容算不算有效教学呢?至少这对于中国的高中教师来讲是个难题。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当学生不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的时候,鲍里奇指出教师需要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以及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安排引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学制上的巨大差异来。当一个班级的多数学生不能投入到学习中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更换该班级的授课教师。如果不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是少数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诸如找他谈话或者在别的时间里为他补课等手段,很少会允许为他们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来改变学习者的状态。当一个班级的学生达到近百人的时候,照顾多数人才是合乎情理的。孔子也曾讲过因材施教,但是如果孔子当时是同时教导三千弟子的话,也就只好有教无类了。另外,学生不愿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原因,在中国恰恰是学制所造成的,单凭有效教学的手段是无法真正见效的。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这一定义的提出倒是基本符合中国中小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但是中外体制上的差别仍然是不能忽视的。鲍里奇或者说美国中小学对于教学的目的是这样设定的:高水平的成功率将使学生掌握课时教学内容,同时还提供了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因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思考,比如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等。在策略方面,这对于自我导向学习和学会学习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请注意,学习的较高目的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让学生学会自我导向学习和学会学习,这是个终身学习的目标。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功利性的目标,而这又恰恰是中国目前中小学教学的最大要求。教育应该是也必须是非功利性的,这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生活和与人正常地相处。再次才是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生活技能。孔子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效教学只是教学手段的探索,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好的手段也无法使我们达到目的。
  客观地说,鲍里奇的有效教学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外国基础教育特点的窗口,其中不乏有益的东西。只要我们能够辩证地学习和借鉴,还是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经验,从而丰富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我们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从而达到育人育己的更高目的。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著.江苏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苦难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一大主题话语。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叙述他一生中面对的各种苦难以及他在苦难边缘的挣扎。在苦难文本环境中余华丰富地表达了苦难小人物人性深处之善。  关键词:许三观;苦难;人性之善    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创作转型后的代表性作品。作者用朴实而洗炼的笔墨,冷静而集中的笔法,讲述了丝厂送茧工许三观一生十二次卖血的故事。苦难中,在解决
期刊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小学生刚接触英语,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不具备学习英语的经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这起步阶段,激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兴趣;创设情景;体验参与
期刊
摘要: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乒乓球教学不论在师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众多缺陷,这已经严重影响着乒乓球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的分析,试图探讨相关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现状;对策    一、引言  众所周知,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作为一项易于学习、趣味性和娱乐性都较强的体育活动,一直以来很受人们的关注和喜欢。随着乒乓球运动在全国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强烈呼声下,“学科整合”被提到了课程体系的重要位置。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学科融合性很强。《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尽量挖掘教材中能与其他学科知识互相渗透的内容,杜绝“各自为政”的做法,把学生从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使之有机会站在不同角度,关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同一问题,从
期刊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职高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教字、词、句、篇,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这样的教学,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见了,
期刊
一、引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关于如何提高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与成果比比皆是。在这,我要探讨的是另一个还不够被重视的部分: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而不再是单一的回答者。  二、由来  两年前,在南京参加培训时,有幸又一次听到沈峰老师的课,其中学生的英语演讲环节:学生的演讲和提问,让我眼前一亮。课后沈老师介绍了她坚持让学生英语演讲的收获,我那时就决定
期刊
教育是发展之一切根本,培养人才是重中之重。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已经形成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程度也不断提高,同时西藏地放的农牧区教育也担负起了提高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为发展西藏经济,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历史性任务。  2010年,党中央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树立西藏地放的农牧区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且制定和实施了一系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同时做到循序渐进。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化学,学好化学。这就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期刊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新《语文课标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需“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并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从中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了。恰恰相反,农村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却是十分之低下。从平时的测试到考试看,阅读理解部分得分率都很低。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拓展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作为农村初中语
期刊
摘要:初中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个性,本文从阅读教学的层面,通过三个途径探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意识;培养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知识是发展永恒的重要资源,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教育则“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的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