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本质是“可视”,这正是“交互”的目的。本文试图构建“信息可视化理论模型”并将其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介绍,以期提高智能交互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信息可视化 智能交互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44-02
1 研究背景
根据统计,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信息可视化”的关注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中国知网中涉及“信息可视化”这个词条的学术研究成果高达43500余篇,从2000年的502篇激增至2013年的4768篇,2014年虽然出现短暂回落(4042篇),却难掩业内的关注度。可以说,一方面了解并且掌握“信息可视化”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日渐庞大,而另一方面,“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也日益成熟,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数字信号等等在今天来说已不足为奇,超文本、超媒体、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一场场新的数字革命也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普通用户的方方面面。由“信息可视化技术”带来的空前数据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思维等诸多领域以及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那么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该及时对这场数字革命做出回应,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加快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 文献综述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传达已经不能只停留在静态的视觉设计层面,目前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有学者指出,信息可视化就是可视化技术在非空间数据领域的应用,因此,其目的是为了使数据呈现更好的效果,以方便用户对数据进行理解并解读,并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数据信息。信息可视化需要利用计算机协助进行繁琐而细致的数据处理,借助于建立的可视化图形进行信息呈现,因此,它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快速。它可以被应用于网络技术、社交、交通、文本和生物医药等可视化领域,现阶段信息可视化囊括了科学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图形可视化、知识可视化,以及视觉设计等诸多方面。交互技术的介入能使大脑和数据之间进行交流,从静态图像到交互式可视化的发展将是可视化研究领域一个重要里程碑。
有众多的研究指出,由于教学方式落后、学科基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获取知识渠道剧变以及短时间获取信息量急速扩张等原因,传统的专业设计已经不能应对新技术革命下先进生产力的配套发展要求,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饱受诟病。另外,有针对信息社会化技术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的研究指出,目前,艺术设计类高校也都有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专业方向或课程,但设计上大多都只停留在图形和视觉表面,技术上局限于PS或Al等传统图形设计软件,课程目标不符合数字时代需要,课程内容套路化,根本不能真正的了解信息、理解数据,也不能真正称之为信息可视化设计,培养的设计人才往往只具备设计基本的、形式美观的图形、图表能力,因此,技术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纵观国际人才培养现状,大量的类似转型专业已经出现(如VisuaICommunication Design,Man& Communication等)。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专业的壁垒,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到传统专业教学中,实现智能交互人才培养,实现科学可视化、人机交互、数据挖掘、图像技术和图形学等诸多学科的跨界综合教育。
3 理论模型及应用
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到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可以实现科学可视化、人机交互、数据挖掘、图像技术和图形学等诸多学科的跨界综合教育。笔者认为,所谓信息可视化的意义并不只在运用图形映射,反馈信息数据,生动、形象、准确的传达信息;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需要在单位时间或空间内,更有快速、有效、大量地信息传递,而为了实现信息短时间内的传递,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明显缺乏效率,因此信息可视化技术必然会与智能交互相结合。
所谓信息可视化理论,是指信息的传递需要三步:第一步,实现数据映射——基本信息的传递,在基本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准确”是第一要素,需要将信息准确传递给另一方;第二步,视图转换,由于信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融合情感等认知心理学因素,需要融合大量的数据,因此,这一步骤中,“快速有效大量”的传输成为必要;前两部可以并为一个阶段,即“信息传递阶段”,即理论化阶段;剩下的第三步“交互感知”即“第二阶段”的实战阶段,需要通过第二媒介把“信息可视化”,即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表等进行传递。(图表1)
根据上图的理论模型,可以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也就是理论模型中第一阶段“信息传递”的过程,主要学习现有理论,掌握现有的可视化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并尝试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该阶段主要培养本科二、三年级学生的复合知识结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由于智能交互设计是一门包含设计、商业、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交叉的综合性专业方向,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行业发展的要求高,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组织要深思熟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和技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可运用目前的超文本、超媒体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为学生提供资料扩展链接的方法,使得教学内容保持互动和多元。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2010年的人机交互设计入门课程的网站中就列出利用苹果电脑和i Pod Touch开发移动Web应用的教学内容,并提供大量互联网上的知识参考,对网络技术用于移动应用设计开发方向的敏锐把握,甚至走在了业界的前列。
也可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技术,构建可视化交互设计的辅助教学平台,开展研究型教学,师生共建知识生长平台。由教师搭建移动交互设计知识体系框架,学生与老师共同收集与共享各类资料,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阶段为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也就是理论模型中第二阶段“信息可视化”的实战效果测试的过程,主要的培养过程是配合数据员开发,实现交互可视化。该阶段主要培养本科四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跨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专业学习研究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学习和创新过程,智能交互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动手与实践。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就给出了W3school这样非常优秀的关于web各个知识点的学习网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更多地注重理念引导与个性化辅导。
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可视化技术主要围绕数据映射、视图转换和交互感知三大块内容展开教学,而我们培养的设计人才正处于视图转换、交互感知这两个环节。数据映射本身需要由懂得计算机语言的人完成,交互感知又需要与数据员相配合,对我们艺术类交互设计人才来说是艰难的任务,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我们就需要强调这个部分的学习,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相对比较简单的,能为我们所用的信息可视化交互软件,例如Google Chart,Qlik Sense Desktop等,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要能够紧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改进。
4 总结
从可视化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出,信息可视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信息传递”的理论阶段和“信息可视化”的实践阶段。作为智能交互人才培养的过程,两方面必不可少。
另外,信息可视化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为认知心理学,其二为图形设计。信息可视化是从抽象数据到可视化形式、从理论到实践的映射过程,并通过这种交互式的映射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信息可视化和自动化数据分析是两种具有类似目标的不同方法,优点和缺点互补。这就像人类的能力(如知觉、创造力)和电脑的能力(如处理能力,存储容量)互补一样。
笔者认为可视化下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把信息可视化和自动化数据分析紧密集成在一起,也是本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智能交互人才的培养主要围绕层次信息可视化设计(空间填充方法、非空间填充方法),文本信息可视化设计(文本内容可视化、文本关系可视化),多维信息可视化设计(平行坐标、散点图、星形图标)展开。(图表2)
笔者认为,既然信息可视化已经成为信息化技术大潮中的领航技术之一,那么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毫无疑问大有作为的空间。早日将信息可视化技术融入到智能交互人才的培养中,那么就能够早日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本质是“可视”,这正是“交互”的目的。本文试图构建“信息可视化理论模型”并将其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介绍,以期提高智能交互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信息可视化 智能交互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44-02
1 研究背景
根据统计,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信息可视化”的关注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中国知网中涉及“信息可视化”这个词条的学术研究成果高达43500余篇,从2000年的502篇激增至2013年的4768篇,2014年虽然出现短暂回落(4042篇),却难掩业内的关注度。可以说,一方面了解并且掌握“信息可视化”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日渐庞大,而另一方面,“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也日益成熟,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数字信号等等在今天来说已不足为奇,超文本、超媒体、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一场场新的数字革命也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普通用户的方方面面。由“信息可视化技术”带来的空前数据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思维等诸多领域以及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那么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该及时对这场数字革命做出回应,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加快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 文献综述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传达已经不能只停留在静态的视觉设计层面,目前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有学者指出,信息可视化就是可视化技术在非空间数据领域的应用,因此,其目的是为了使数据呈现更好的效果,以方便用户对数据进行理解并解读,并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数据信息。信息可视化需要利用计算机协助进行繁琐而细致的数据处理,借助于建立的可视化图形进行信息呈现,因此,它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快速。它可以被应用于网络技术、社交、交通、文本和生物医药等可视化领域,现阶段信息可视化囊括了科学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图形可视化、知识可视化,以及视觉设计等诸多方面。交互技术的介入能使大脑和数据之间进行交流,从静态图像到交互式可视化的发展将是可视化研究领域一个重要里程碑。
有众多的研究指出,由于教学方式落后、学科基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获取知识渠道剧变以及短时间获取信息量急速扩张等原因,传统的专业设计已经不能应对新技术革命下先进生产力的配套发展要求,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饱受诟病。另外,有针对信息社会化技术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的研究指出,目前,艺术设计类高校也都有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专业方向或课程,但设计上大多都只停留在图形和视觉表面,技术上局限于PS或Al等传统图形设计软件,课程目标不符合数字时代需要,课程内容套路化,根本不能真正的了解信息、理解数据,也不能真正称之为信息可视化设计,培养的设计人才往往只具备设计基本的、形式美观的图形、图表能力,因此,技术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纵观国际人才培养现状,大量的类似转型专业已经出现(如VisuaICommunication Design,Man& Communication等)。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专业的壁垒,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到传统专业教学中,实现智能交互人才培养,实现科学可视化、人机交互、数据挖掘、图像技术和图形学等诸多学科的跨界综合教育。
3 理论模型及应用
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到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可以实现科学可视化、人机交互、数据挖掘、图像技术和图形学等诸多学科的跨界综合教育。笔者认为,所谓信息可视化的意义并不只在运用图形映射,反馈信息数据,生动、形象、准确的传达信息;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需要在单位时间或空间内,更有快速、有效、大量地信息传递,而为了实现信息短时间内的传递,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明显缺乏效率,因此信息可视化技术必然会与智能交互相结合。
所谓信息可视化理论,是指信息的传递需要三步:第一步,实现数据映射——基本信息的传递,在基本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准确”是第一要素,需要将信息准确传递给另一方;第二步,视图转换,由于信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融合情感等认知心理学因素,需要融合大量的数据,因此,这一步骤中,“快速有效大量”的传输成为必要;前两部可以并为一个阶段,即“信息传递阶段”,即理论化阶段;剩下的第三步“交互感知”即“第二阶段”的实战阶段,需要通过第二媒介把“信息可视化”,即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表等进行传递。(图表1)
根据上图的理论模型,可以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也就是理论模型中第一阶段“信息传递”的过程,主要学习现有理论,掌握现有的可视化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并尝试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该阶段主要培养本科二、三年级学生的复合知识结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由于智能交互设计是一门包含设计、商业、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交叉的综合性专业方向,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行业发展的要求高,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组织要深思熟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和技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可运用目前的超文本、超媒体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为学生提供资料扩展链接的方法,使得教学内容保持互动和多元。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2010年的人机交互设计入门课程的网站中就列出利用苹果电脑和i Pod Touch开发移动Web应用的教学内容,并提供大量互联网上的知识参考,对网络技术用于移动应用设计开发方向的敏锐把握,甚至走在了业界的前列。
也可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技术,构建可视化交互设计的辅助教学平台,开展研究型教学,师生共建知识生长平台。由教师搭建移动交互设计知识体系框架,学生与老师共同收集与共享各类资料,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阶段为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也就是理论模型中第二阶段“信息可视化”的实战效果测试的过程,主要的培养过程是配合数据员开发,实现交互可视化。该阶段主要培养本科四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跨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专业学习研究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学习和创新过程,智能交互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动手与实践。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就给出了W3school这样非常优秀的关于web各个知识点的学习网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更多地注重理念引导与个性化辅导。
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可视化技术主要围绕数据映射、视图转换和交互感知三大块内容展开教学,而我们培养的设计人才正处于视图转换、交互感知这两个环节。数据映射本身需要由懂得计算机语言的人完成,交互感知又需要与数据员相配合,对我们艺术类交互设计人才来说是艰难的任务,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我们就需要强调这个部分的学习,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相对比较简单的,能为我们所用的信息可视化交互软件,例如Google Chart,Qlik Sense Desktop等,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要能够紧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改进。
4 总结
从可视化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出,信息可视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信息传递”的理论阶段和“信息可视化”的实践阶段。作为智能交互人才培养的过程,两方面必不可少。
另外,信息可视化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为认知心理学,其二为图形设计。信息可视化是从抽象数据到可视化形式、从理论到实践的映射过程,并通过这种交互式的映射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信息可视化和自动化数据分析是两种具有类似目标的不同方法,优点和缺点互补。这就像人类的能力(如知觉、创造力)和电脑的能力(如处理能力,存储容量)互补一样。
笔者认为可视化下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把信息可视化和自动化数据分析紧密集成在一起,也是本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智能交互人才的培养主要围绕层次信息可视化设计(空间填充方法、非空间填充方法),文本信息可视化设计(文本内容可视化、文本关系可视化),多维信息可视化设计(平行坐标、散点图、星形图标)展开。(图表2)
笔者认为,既然信息可视化已经成为信息化技术大潮中的领航技术之一,那么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智能交互人才培养中毫无疑问大有作为的空间。早日将信息可视化技术融入到智能交互人才的培养中,那么就能够早日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