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艺术看“音乐书法”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z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简介 李斌权,1965年生,籍贯山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音乐书法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李斌权学书数十年,对历代经典碑帖心摹手追悉心研悟,并多得名家指点,书艺大进,具备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尤其擅长草书,取法于二王、张旭、怀素、孙过庭、黄庭坚、王铎等,所作点画精到,气势畅达,结体摇曳多姿,章法起伏跌宕,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音乐书法”作为一种既成事实已然出现,对此,我们究竟该用怎样的标准予以评判呢?
  如用单纯的书法美学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转向后现代行为艺术的立场,来观照一下“音乐书法”,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行为艺术本来是对“架上”绘画艺术的一种否定,它把“行为”的本身当成艺术,比如“枪击作品”、“代鸡孵蛋”等,只要“新”、“奇”,只要能吸引人的眼球,什么都可以做,至于道德、法律等皆一一被抛诸脑后。遗憾的是,这些行为艺术,除极少数好奇者外,绝大多数观众都不买账:这哪里是“艺术”,分明是在表演“丑恶”与“荒唐”啊!假如这就是“艺术”,那人类还是不要它为好。
  书法界对行为艺术的移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且还得到一些非专业媒体的大力追捧。我们不会忘记,有人用拖把蘸墨写径丈大字;不是残疾人,却用口衔笔、用脚夹笔进行汉字书写;有的分别双手握管同时书写;有的笔走龙蛇倒着写反着写;有的滴墨成字;有的用手指画字;有的用竹筷画字;有的边书写边跺脚边吆喝;有的干脆在人体上书写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书法行为艺术,美与不美姑且不论,但把书法引向“杂耍”、引向“低俗”却千真万确。好在通过书法界有识之士的持续批判与抵制,这些行为艺术很快都一一销声匿迹。
  也许行为艺术还有一些未被我们意识到的魅力,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爱好书法的李斌权先生再次产生了行为艺术之冲动,于是他决定要把书法“行为艺术”化,即在神圣、庄严的乐队伴奏声中,当众完成草字的书写,对此,他本人称之为“音乐书法”。“音乐书法”虽然属于行为艺术,但它的行为却不同于那些杂耍、低俗式的行为,它把书写行为引向了高雅的艺术殿堂,这正是笔者前面所说“感到应该值得肯定”的地方。除此,“音乐书法”的举办对书法传播、对书法与其他艺术的联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想像,部分对书法一无所知的人,一定会因观赏“音乐书法”而对书法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并进而喜欢书法、练习书法;部分认为视觉艺术不可能与听觉艺术相通的人,一定会因观赏“音乐书法”而改变自己的看法,用音乐的眼光欣赏书法,又用书法的眼光去欣赏音乐。再者,“音乐书法”把自己的表演场所扩展到西方的维也纳音乐大厅,这又使它很出色地充当了向西方世界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很多人都在谈论文化输出,其实,“音乐书法”致力的正是这种极有效的文化输出。西方人一直认为中国艺术充满无限神秘感,对书法更是感到神之又神,如今,他们看到了“音乐书法”,一下便找到一种欣赏书法的突破口,那就是音乐。他们有欣赏音乐的体验,再以此体验为基础推及书法欣赏,其乐自是莫大焉!
  “音乐书法”作为行为艺术的确立,还有其内在的美学依据。回顾现代书法美学史,我们会发现一些理论家已经论及音乐与书法两门不同艺术的相关性与互通性。记得上世纪60年代沈尹默先生撰写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文就写道:“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对此,笔者于上世纪80年代探讨有关书法美学问题时,也作过如下思考:“艺术音响较之自然音响有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和谐性。和谐性作为音乐艺术的形式内核,经过表象转化,亦可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因素——诸如点画之刚柔相济,墨色之浓淡相间,结体之平险相应,章法之动静相生,等等。”其三,更有韩昌力先生撰写数万言专论——《形象的音乐——试论书法中的音乐性》,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书法中大量存在的音乐特征。既然音乐与书法存在着天然的美学联系,那“音乐书法”的推出又怎能不是值得称道的尝试呢?
  针对行为艺术的“音乐书法”,我们似乎还可再次向前推进,这就是考虑从音乐大厅走向音乐广场,集百人、千人、万人,在音乐的伴奏下挥毫泼墨。果能如此,那场面岂不是更壮观?那辐射面与影响力岂不是更巨大么?(本文作者系浙江绍兴兰亭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书法理论家)
其他文献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内,复叠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闾里相约,故盛其灯,更于其地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旋放烟火,挤挤杂杂。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如此热闹非凡的场景,可见灯笼的巨大魅力。  灯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宇厅堂处处可见,人们往往在逢年过节之时,悬挂灯笼以寓意“幸福吉祥”。上文中所写的元宵观灯,亦可追溯
期刊
拍卖作为艺术市场中的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画廊几乎共同掌控了整个艺术品的交易体系。对于任何利益共同体而言,维护其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永远是第一要义,而当代艺术在数年的膨胀发展和天价之后难以继续上演拍卖的高价神话,而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群体羽翼尚未完全丰满,因而无法实现市场价值的突破,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拍卖公司必须寻求下一个市场洼地,于是,中国早期油画在必然和偶然的平衡点上成为了市场深度挖掘的对象之一。或
期刊
各行各业每年都会曝光一连串造假制假、欺诈消费者的“消费黑幕”,一些不法商家违背良心违规违法,不顾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和不满。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艺术品市场,虽然艺术品市场的造假行为,不会直接影响到大多数消费者的利益,但它所带来的后果对文化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并伤害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诚信品质。  艺术品市场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假”,首先是艺术品造假,也就
期刊
就在这期策划即将新鲜出炉之际,艺术品市场传来几个重磅消息。苏富比在北京敲响了慈善拍卖的槌音,其12月北京大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上海自贸区拟暂停实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未获人大常委会通过;尽管在上海自贸区拍卖文物成为泡影,但佳士得上海首拍依然星光熠熠,惹人注目;而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永乐在与佳士得商标使用协议到期后也宣布关门大吉……艺术品市场就是这么神奇,总是在看似波澜不惊或一片沉寂之时,突
期刊
本刊9月的专题策划是“口福之道”专号,我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通篇看下来,发现一个缺憾。大家谈得都是精食精器精吃,好像忘了几千年来,能够享受“精食美器”毕竟只是极少数的阶层,“食不果腹”的阶层哪个朝代都是存在的,“不求好,只求饱”更是绝大多数人群的基本现状。长期以来,解决几亿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头痛的顽疾。我的意思是,不妨有一两篇谈谈“粗茶淡饭”的情味,“粗粮细作”也得巧思巧手啊。三年
期刊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藏品涵盖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历代大师的作品,还有非洲、亚洲国家地区的文物珍品,其中包括一批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如董其昌、文征明、沈周的书画等。  日前,美国曾经风光无限的汽车城底特律终于无法承受重重压力,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在这个已经衰败不堪的工业城市中,底特律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艺术品渐渐被城市的应急管理部门当成了一座金库,希望能通过变卖这些珍贵的名家大作,帮助城市走出破产的泥潭。那么,
期刊
过去我们知道很多捐献的美好事迹,那些慷慨的人物和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像大家熟知的收藏家张伯驹,将稀世之宝《平复帖》和《游春图》捐献给国家的壮举,家喻户晓。当初张伯驹购《平复帖》花费4万银元,购《游春图》则花费了240两黄金。当时的捐献可能会有一笔奖金,但是这么一点儿奖金就是象征性的,捐赠者看重的也许还是那一纸奖状吧,悬之于壁,子孙景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私家收藏捐献给公家仍是一件光荣无尚的行
期刊
因为嗜茶,自然喜欢上紫砂壶。闲暇时的乐趣是看壶。北京卖壶的地方很多,看多了,便觉得乏味。于是去了几次宜兴,走遍了大街小巷,仍然觉得乏味。虽然阅壶无数,但能吸引眼球的寥寥无几。那些壶看上去五官端正,衣冠整齐,但没有呼吸,没有表情,没有思想,散发着冷漠的“机器味”。  记得几年前,去宜兴的一位紫砂大师家拜访,恭恭敬敬走进他的精品陈列室,见到玻璃罩里方圆规矩的紫砂壶,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车间里流水作业的场景
期刊
京城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在一个晴空万里的午后,本刊记者来到了位于东三环南段华威桥畔的北京古玩城凌琅阁,专访了香港著名古董商林少杰先生。  提起Michael,内地的拍卖行和香港的古董商们都不陌生,这个在两地古玩界颇有影响的生意人以他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影响着市场。1978年,内地刚刚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林少杰就怀揣着梦想,打算南下菲律宾,去接替爷爷的生意。但当地动荡的
期刊
璀璨的东方之珠香港,太多的地标、太多的角落,都是值得一睹的所在。你可以站在太平山顶眺望维多利亚港的壮丽夜景,可以穿梭于铜锣湾喧哗热闹的商市尽享购物之娱,也不妨走进迪斯尼重温那份久违的欢乐,哪怕只是在排布紧密的高楼和小街上不经意间品尝到可口的美味,也是极好的享受……  这其中,有一条著名的街道是来到香港之人所不愿意错过的——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不仅因为这是香港开埠后兴建的第一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