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群众文化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全面梳理了我国群众文化研究现状、研究工作热点和发展前沿。主要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2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在群众文化研究方面的490篇基于CNKI(中国知网)的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并得出群众文化研究前沿的5个突现词。发现:我国群众文化研究文献数量经过了起步及平稳两个阶段;群众文化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于特色研究和产业化两个方面;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机制研究有可能成为我国群众文化研究领域未来的核心主题。研究结果为我国学者探寻群众文化研究方向和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职业之余,通过自我参与、自我娱乐来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社会文化。目的是满足群众自身精神生活需要,通过自娱自教来实现。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四个方面。[1]
  群众文化是自古以來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衡量文化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对于社会群体具有娱乐、交流、团结和群体认同等功能,对于文化建设而言,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建设提供了平台,为文化产业开辟了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支撑,从而也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各异,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特征和风格各异。这对于丰富我国文化宝库极为有利,是形成我国文化大繁荣的重要因素。[2]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群众文化研究探索。
  我国群众文化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近年来,关于群众文化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非常零散,不具备系统性,群众文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还没有学者去探索。本文以中国知网提供的样本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形象直观地考察了群众文化研究主题的演变特征。探索了我国群众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前沿趋势,有较强的可信度,对推进中国群众文化研究工作和群众文化建设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以中国知网收录的高质量来源期刊为样本文献。数据的具体收集与处理过程为:打开CNKI(中国知网)界面—选择“高级检索”—“期刊”—设定主题为“群众文化”—年份设置为1992年至2020年—检索期刊来源类别限定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到658条文献记录,然后逐一剔除不相关文献,剩余文献记录是490条。[3]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CiteSpace5.6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其核心理论是近年来的新兴知识图谱理论,知识图谱利用可视化图谱将某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前沿热点、发展过程以及演化趋势等形象地呈现出来,可以探索研究动态和发展规律。[4]CiteSpace是文献计量学工具,用于观察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并以可视化方式将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引关系及研究基金等信息加以呈现。本文按照软件的操作要求逐步设置相关参数:时间跨度设置为1992年至2020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为Pathfinder,节点类型、阈值和裁剪方法等根据具体内容进行选择。运行CiteSpace5.6,绘制共现图谱、聚类图谱和时区视图图谱等,并判断图谱的合理性及显著性是否满足要求,依据图谱及核心文献,分析当下我国群众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3]分析结果可以为相关学者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群众文化研究领域的状况提供科学参考。
  三、群众文化研究成果的分布特征
  (一)发文量时间分析
  年度发文量能够全面掌握我国群众文化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能清晰地反映该领域在特定时期的研究情况,[3]也能够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活跃程度。从群众文化研究文献发文数量分布图来看,总体呈上升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是1992年至2003年,该阶段是我国群众文化研究的起步阶段,关于群众文化的研究成果比较少,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低及政策的影响。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20年,该阶段关于群众文化的研究成果迅速上升,且在2014年文献量达最高值50篇之多,该阶段是我国群众文化研究的爆发期,同时群众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也进入了平稳发展期。期中,2014年发文量暴涨,2013年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出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5]该纲要的提出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完善了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且促使相关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及学者们对群众文化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从而掀起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2013年3月,由冯守仁等人编著的《群众文化基础知识》,是群众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该著作对群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做了系统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由此可见,群众文化领域的研究活跃程度,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同时,也和国家经济发展及科研能力密切相关。
  (二)发文作者情况分析
  分析样本文献中相关作者的发文量,可以得到该领域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研究学者。从490篇有效样本文献中将发文量≥3的学者进行筛选统计(见表1),只有6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徐贲(徐贲,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曾在苏州大学外文系任教,其代表文献有《当今大众文化批评的审美主义倾向》等),发表有关群众文化文章6篇。第二位是李健(4篇)。第三位是张伟(4篇)。从表中的开始年份可以看出:徐贲对群众文化研究的时间最早,开始于1995年;接下来是张伟,开始于2010年;沙垚、韩升和梁君健是近年来才涉足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从发文量来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少,通过CiteSpace分析后显示,所有学者的中介中心性均为0,因为只有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说明我国在近30年间还没有专注于群众文化研究的具有核心地位的学者,大部分学者都没有形成影响力和聚合力,学者之间的交流也不密切。   对样本文献的作者合作关系进行共现分析,再利用CiteSpace中的聚类功能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图谱中的节点代表作者,节点处的圆圈大小代表该作者在该领域产出的文献数量。图谱中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两端作者之间的合作,线段的颜色代表合作的年份,粗细代表合作的程度。结果显示,共有节点282个,连线86条,且网络密度值非常小,说明大部分作者之间合作不紧密。其中,张静同孙瑜,曹洪滔同曾薇,万帮荣同吴自英等作者之间存在有限的合作关系。整个网络中,只形成了一个以“郑红卫—尹海鹏—郭俊杰—陈越—闻登一”组成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研究团队,且这个团队并没有代表性人物,成员发文量均为1,研究团队并不具备影响力和聚合力。从图2可以看出,该学术界几乎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网络,绝大多数学者之间没有连接,说明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有限,大量学者是独立的。[5]因此,相关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机构分析
  群众文化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了解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分布情况。[3]在分析时,反复调谐后设置阈值TopN=50,TopN%=10,Thresholding C(3,3,20),CC(4,2,20),CCV(1,1,20)。将490篇文献样本的发文机构进行统计(见表2),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发文量≥3的机构共有7个,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美国圣玛丽大学。其中,美国圣玛丽大学是国外机构,主要是学者徐贲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公共文化的文章,由此可见,国内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机构成果产出还非常少,相关理论研究薄弱。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机构的中介中心性均为0,说明该领域没有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四、中国群众文化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分析
  (一)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主题分析
  利用为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6分析,经过反复调谐后设置阈值TopN=50,TopN%=10,Thresholding C(2,2,20),CC(4,3,20),CCV(2,2,20)。对已经选定的群众文化样本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绘制出1992年至2020年我国群众文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可以看出,关键词之间形成了一个主次明显的共现图谱。图谱中显示的网络节点共有42个,节点代表关键词,圆圈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圆圈越大,则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大,其热度也越高。图谱中的连线共有22条,线的粗细表示共现程度。群众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值来判断。通过观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统计出现频次≥5的关键词(见表3),共计有7个,分别是:大众文化113次、群众55次 、群众文化29次、群众文化活动24次 、文化机构17次、文化建设7次和文化馆5次。这7个主要关键词中“大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和“文化机构”4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均大于0.1,其中,“群众文化活动”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为0.18,说明该词在群众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在样本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2000年,时值我国经济文化开始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兴起,人们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形式逐渐多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空前繁荣。紧接着,2001年出现了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热潮。
  (二)基于关键词聚类的研究热点分析
  借助CiteSpace5.6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3]通过CiteSpace中提供的LLR算法将这些关键词聚类成若干主题,且每一个聚类图都有一个相对应的聚类关键词标签。得到群众文化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见图5),共有3个聚类标签,每个小聚类视图下由多个紧密相关的关键词构成的。聚类结果的好坏通过S值和Q值评价,当Q值大于0.3时聚类效果良好;当S值大于0.4,接近1时,说明同个聚类个体之间的同质性越高。对群众文化研究领域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绘制出来的图谱S=0.449>0.4,Q=0.782>0.3,说明本知识聚类结构既合理且显著。
  通过分析关键词聚类网络知识图谱能够探索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能反映该热点的集中程度。[3]聚类后发现第一个聚类和第二个聚类的标签相同,均为“群众”,说明这两个聚类具有同质性,所以可以合并研究。将高中心性关键词与代表性文献的内容进行结合分析(见表4),即可得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整理后总结为两个方面的研究热点。一是,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研究,在两个聚类中“群众文化活动”中介中心性最高,因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显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二是,群众文化建设产业化研究,“文化建设”在两个聚类中多次出现,说明文化建设对群众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成为各地政府急需解决的课题,文化产业显然成为主要途径。
  (三)前沿趋势及演化规律
  突现词指某时段内频次变化率较高的词,体现了不同时期受到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适用于发掘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5]运行CiteSpace5.6进行突现词分析,得到6个突现词。“大众文化”关键词的突发强度为8.7866,持续时间为2005年至2007年,该次突发强度最高,说明“大众文化”一词在该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众多学者对大众文化进行了较多探讨。从图6可以看出,近年来突现的关键词有“群众文化”和“文化建设”,虽然它们的突发强度不高,持续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是,新研究前沿的出现,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才会成为下一时期的核心研究主题。[5]综合判断,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机制研究有可能成为我国群众文化研究领域未来的核心主题。
  CiteSpace将时间因素加入了知识图谱绘制出时区图,又叫主题路径图,通过时间区视图可以理清群众文化研究的演化规律,图中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关键词,该关键词是在分析数据集中首次出现的年份,圆圈的大小表示该主题从一开始到现在出现的频次。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文化机构”“文化工作站”和“群众”最早出现,并一直被关注。2000年,出现“群众文化活动”。从2001年起,“大众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可以看出,群众文化研究主题的演变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另外,国家政策导向也是重要因素,如近年来的文化自信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热门主题。
  五、结束语
  本文将中国知网中以群众文化为主题的期刊文章作为样本文献,利用CiteSpace的图谱分析功能,对经过筛选获得的近3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992年以来,随着时代发展,尤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相应在群众文化方面产出的成果也持续不断增长,2014年,该领域的研究出现了一次小高潮,2015年之后,对群众文化的研究进入了平稳发展期。发文量最多的是徐贲、李健和张伟三位学者。整个领域没有具有影响力和聚合力的学者,整体研究水平比较低,也没有成规模的研究团队,学者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绝大多数作者都是独立的研究。我国121个相关群众文化的研究机构,发文量都不多,均未超过3篇,且各机构之间的合作非常少,合作研究不聚集,非常零散。
  从群众文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来看,我国近30年来群众文化研究热点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研究;群众文化建设產业化研究。这两个热点研究是我国群众文化的初步理论体系。突现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机制研究有可能成为我国群众文化研究领域未来的核心主题。
  注释:
  [1]吴松青.浅谈如何进行群众文化工作[J].大众文艺(理论),2009,16。
  [2]胡守勇.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0,06。
  [3]孙刚成,吴锐.基于中国知网文献分析的教育扶贫研究热点与前沿[J].当代教育论坛,2020,03。
  [4]何爱晶,王碧玲.课堂展示在英语经典文学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5]李民梁,张玉强.中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热点与前沿主题——来自中国知网(CNKI)(2004年-2018年)的学术期刊证据[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馆)
其他文献
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易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地方。  和澜沧江畔的其他茶山不一样的是,易武不仅仅是一座生产普洱茶原材料的茶山,更是普洱茶重要的加工制作基地。清代以来,由于易武茶山产量大,茶质好,天南海北的茶商都拥挤到这里来了。一时间,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在易武出现。其中就包括了曾被御赐“瑞贡天朝”牌匾的“易武车顺号”,据说,易武古镇原来有宝匾五块,如今仅存“瑞贡天朝”这一块金字招牌。在历经了
期刊
读万卷书者尚需行万里路,自茶博士开宗答疑起,诸位茶友纷纷而至,或致谢,或求解,不一而足;然亦有茶友曰,惑虽点释,浩瀚茶学岂能尽问乎?博士岂能一一释乎?答曰:有漏则引,有疑则释,是为茶博士之职也。而答疑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欲道尽疑难,虽无可能,然各据一理,方能智通于真俗。   道无谓对错,此中差别者,唯心也。五湖虽大,四海皆茶,博士解惑,纯为茶也,有惑即来,无惑“退朝”。    茶博士联系电话:
期刊
好饮新茶  新茶的茶香还没有到最好的时候。茶中的有一部分方向物质在经过一段时光的放置以后才品味得出来。 另外新茶有较多的副作用,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饮茶解酒  喝酒大醉以后,有人常用浓茶来解酒,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茶叶中含有一种叫做咖啡碱的物质。咖非碱与酒精结合起来会产生相加作用。这样,不但不能解酒,反而会加重醉酒人的痛苦。因此,解酒忌饮浓茶。     飲茶泛滥  许多人每天都要换三、四
期刊
漳平水仙茶在福建乌龙茶类里面不算大品种,但因其独特的茶饼外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福建乌龙茶类唯一的紧压茶。近年来,随着漳平市政府的积极推广,漳平水仙茶名声日渐兴起,随之也带来一些似是而非的史实文章,让人啼笑皆非。当我亲眼目睹了“永发”为记号的漳平水仙茶印章后,那份要为历史正名的意识就有点紧迫了。  “永发”印章里面有这样的文字:宁洋大会乡七星岩自采正岩水仙发售。这段文字说明,在过去的宁洋县大会这
期刊
物質社会的多元和奢侈,让我们目迷五色,不分东西。可口可乐与肯德基冲击着孩子们的胃口,广东潮汕菜系主宰着各种宴席,水煮系列成为坊间民众热爱的私房菜,变化多端的吃,生猛鲜活,香辣刺激,大块朵颐,人的肠胃和思想一起污浊复杂起来。  人是越吃越慵懒,越喝越茫然。  于是,生活需要有一杯茶。  而今人们饭后说得最多的一句禅家法语是:吃茶去!  现代人爱喝茶皆缘于消食与清浊,与道无关,与禅无关
期刊
茶这妙物,与之相配的是佳人,名士,高僧;与之相宜的是隐庐,禅意,清音。苏子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像我这等粗凡女子,定然与其上六者无缘无结。如若有幸得其一二,亦不枉此生虚行。   茶这个字写起来很漂亮,草木人合即为茶。喜欢带草字头的汉字,从里到外都透着青草的味道,还有亲近之情。像是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槐树,草木本身就生温情。吃茶的人都懂得这种温情,茶于四时采摘气味相异,春有草香秋含果泽。对于茶,我是个外
期刊
“猴子”是我的同事,我們办公室最快乐的人。  我想不出“猴子”快乐的理由,他远在北方的父亲患了结肠癌,几次抱病危喊“猴子”回去见最后一面,“猴子”就一颠一簸坐几天火车回家。还好,每次都转危为安,父亲都无限歉疚:“都怪我,说死老也不死,死不了又活不旺的”。就这么且笑且愁。  回到家里,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老婆年轻漂亮,当初何等心满意足,转眼就成了“猴子”的“金丝雀”,不必再朝九晚五赶上班了。可“猴子
期刊
每每到北京,长城可以不必再爬,颐和园无需再游,但“老舍茶馆”总得再光顾一下,不是喝茶,也不是听戏,就是顺路看看,进出一下,感受喝茶的气氛,享受上楼的动作,回味老舍那茶一样有滋味的文字,并让老北京绕梁的余音从那桌沿壶旁滑顺地向你袭来。  今年国庆黄金周里,我随着宜人的秋风一路从和平门缓缓流向大前门,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老舍茶馆”的门口,只见一旗高悬,旗上三个大字一“大碗茶”,再近一看,还有“老二分”字
期刊
3月25日,黄昏,一缕午后衰败的阳光无力地照在了福州江滨路苍霞洲附近一栋老宅子上面,极为苍凉。  这栋四层楼的宅院没有中式宅院的进、厅结构,西式的楼房划分为工厂、仓库、实验室、住宅四个部分。如今宅院已经做了同春医药公司存放医疗器材的仓库,靠近路边的一部分因为马路扩建被拆掉,依稀可见一些断垣残壁。屋内的梁上仍然保留着建房子时特意设计的木条,目的是方便存放茶叶。南面的居住部分,则仍可看到当年空中小花园
期刊
1、本期您最喜欢的栏目:  □独家阅读 □茗人坊 □鉴茶圆桌 □茶器物语 □艺美茶席 □盏中禅色 □七碗流风 □健品 □茶月历2、本期您最喜欢的文章:3、本期您最喜欢的设计(含封面、版式、插图):4、您希望本刊增加或减掉什么栏目?5、您希望从本刊上读到什么样的文章?6、本刊与上期比较,总体感觉:   □不如期 □差不多 □有进步 □好多了7、同类刊物中您还喜欢什么杂志?(暂时没有翻阅同类其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