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作为一直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学习了米、千米的认识,却不会估计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高度,人的身高;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却不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对于来自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却无从下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在导入中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兴趣。
新授前的导入语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有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征出发,尤其是在农村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孩子感性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讲《年月日》一课时,我是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的。“有个宝宝真稀奇,身军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同学们听到这个谜语,都瞪大眼睛,认真思考,很快猜出是日历本。然后教师拿日历本讲一面是一日,一年是多少日呢,而今天我们就学习《年月日》。生动形象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集中到学习上来。学生怀着兴趣和期待,是学好新知识的良好基础,如果上课能有一个好的开端,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点燃,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那就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0.5元一个,有时0.6元一个,有时2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那温度最低是0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2.让例题联系生活,提高理解基础。
现行教材虽然经过大的改革,题目的老化现象、数据的过时现象、脱离实际现象都已有明显好转,但仍不彻底,比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更新明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我在实际讲课时,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2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4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例题一显示,学生很快做好了应用题。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 7(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2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3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3.让练习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了“圆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田地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请同学求本组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求文具盒的体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在导入中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兴趣。
新授前的导入语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有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征出发,尤其是在农村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孩子感性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讲《年月日》一课时,我是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的。“有个宝宝真稀奇,身军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同学们听到这个谜语,都瞪大眼睛,认真思考,很快猜出是日历本。然后教师拿日历本讲一面是一日,一年是多少日呢,而今天我们就学习《年月日》。生动形象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集中到学习上来。学生怀着兴趣和期待,是学好新知识的良好基础,如果上课能有一个好的开端,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点燃,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那就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0.5元一个,有时0.6元一个,有时2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那温度最低是0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2.让例题联系生活,提高理解基础。
现行教材虽然经过大的改革,题目的老化现象、数据的过时现象、脱离实际现象都已有明显好转,但仍不彻底,比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更新明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我在实际讲课时,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2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4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例题一显示,学生很快做好了应用题。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 7(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2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3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3.让练习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了“圆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田地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请同学求本组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求文具盒的体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