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语言则是思维活动的载体,因而掌握数学语言就成为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
一、注重辨析,理解数学语言
由于小学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在教学一个概念时,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准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数学词汇。例如,笔算加减法法则中“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句话,师生常出现的语言错误是“笔算加减法要对齐数位”,所以理解法则前首先要理解“数位”和“位数”的含义。一个数的每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是指个位、十位、百位……,位数是指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法则的含义,“相同数位对齐”是指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再如,马拉松的距离约为42千米。“此距离”非“彼距离”。“距离”数学上理解为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此处应为“路程”或“全程”更为确切些。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拘小节,尤其是在数学语言的锤炼上,无论是抽象性的语言还是直观性的语言;无论是文字、符号、还是图形,都要一一推敲。
二、指导阅读,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阅读是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中每个概念、符号都有其精确的含义,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勤思多想。例如讲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这一概念以后,我就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中的例题,观察思考题中的图解和算式,从而理解了它是从乘法和除法逆运算关系上推导出来的,知道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条件,“求这个数”是问题,“用除法”是计算方法。
三、示范引导,形成数学语言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教师则是学生的第一模仿对象。数学语言的特征要求教师要用准确规范,严谨简约的教学语言进行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概念,语言科学严谨,逻辑性强,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既不能删减,又不能随意增加,也不能任意调换,而有些教师不明确这一点,在教学中犯科学性错误。
四、改变方式,发展数学语言
(一)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五、严格要求,提炼数学语言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经过长期自觉的训练,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条件,需要学生说的,教师绝不代替;多给学生留下交流的空间,需要学生探讨的,教师绝不灌输;多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包办。此外,教师应关注课堂上偶尔出现的数学语言的瑕疵,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持之以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
(1)语言的准确性。学生在表达时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规范、准确、科学合理。如“自然数都是整数”不能说“整数都是自然数”,用词必须准确,不能含糊。
(2)语言的简炼性。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语言的浓缩性。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如用“12÷3”编应用题,若编成这样:“有一天,妈妈上街买来12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妹妹一起把它们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不算是最佳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说:“你编的题目符合12÷3这个算式的意义,不过,老师觉得还可以这样说‘有12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多少个’,是不是比你说的让人听起来更加清楚一些?”这样既肯定学生回答中正确的部分,又指出了不够简洁的不足,给学生以正确评价与引导。
(3)语言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有理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定律与性质,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解决问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之,要求学生要说得连贯,说得有理,尽量说完美。
(4)语言的完整性。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如,教学口算64+23=87时,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先算64+20=84,再算84+3=87,或者先算60+20=80,再算4+3=7,最后算80+7=87,这样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条有理。
六、重视操作,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式。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的操作这一外部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多向学生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你能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吗?”等问题,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加强语言的训练,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一、注重辨析,理解数学语言
由于小学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在教学一个概念时,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准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数学词汇。例如,笔算加减法法则中“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句话,师生常出现的语言错误是“笔算加减法要对齐数位”,所以理解法则前首先要理解“数位”和“位数”的含义。一个数的每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是指个位、十位、百位……,位数是指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法则的含义,“相同数位对齐”是指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再如,马拉松的距离约为42千米。“此距离”非“彼距离”。“距离”数学上理解为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此处应为“路程”或“全程”更为确切些。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拘小节,尤其是在数学语言的锤炼上,无论是抽象性的语言还是直观性的语言;无论是文字、符号、还是图形,都要一一推敲。
二、指导阅读,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阅读是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中每个概念、符号都有其精确的含义,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勤思多想。例如讲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这一概念以后,我就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中的例题,观察思考题中的图解和算式,从而理解了它是从乘法和除法逆运算关系上推导出来的,知道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条件,“求这个数”是问题,“用除法”是计算方法。
三、示范引导,形成数学语言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教师则是学生的第一模仿对象。数学语言的特征要求教师要用准确规范,严谨简约的教学语言进行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概念,语言科学严谨,逻辑性强,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既不能删减,又不能随意增加,也不能任意调换,而有些教师不明确这一点,在教学中犯科学性错误。
四、改变方式,发展数学语言
(一)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五、严格要求,提炼数学语言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经过长期自觉的训练,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条件,需要学生说的,教师绝不代替;多给学生留下交流的空间,需要学生探讨的,教师绝不灌输;多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包办。此外,教师应关注课堂上偶尔出现的数学语言的瑕疵,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持之以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
(1)语言的准确性。学生在表达时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规范、准确、科学合理。如“自然数都是整数”不能说“整数都是自然数”,用词必须准确,不能含糊。
(2)语言的简炼性。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语言的浓缩性。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如用“12÷3”编应用题,若编成这样:“有一天,妈妈上街买来12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妹妹一起把它们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不算是最佳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说:“你编的题目符合12÷3这个算式的意义,不过,老师觉得还可以这样说‘有12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多少个’,是不是比你说的让人听起来更加清楚一些?”这样既肯定学生回答中正确的部分,又指出了不够简洁的不足,给学生以正确评价与引导。
(3)语言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有理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定律与性质,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解决问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之,要求学生要说得连贯,说得有理,尽量说完美。
(4)语言的完整性。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如,教学口算64+23=87时,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先算64+20=84,再算84+3=87,或者先算60+20=80,再算4+3=7,最后算80+7=87,这样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条有理。
六、重视操作,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式。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的操作这一外部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多向学生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你能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吗?”等问题,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加强语言的训练,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