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倩雅,清华大学工业设计学士,德国包豪斯研究所硕士。经历七年顶级设计类院校专业培养的她并没有成为一名设计师,而是跨界投资领域,踏进了“金融预圈”。这次采访约在西什库教堂附近一家很安静的茶馆,空间不大,但很私密。倩雅一进门就傻傻地打了个招呼,笑着抱歉她迟到了。看到这样一张略显稚气的脸,仿佛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练,很难将她丰富的经历联想起来。但等她轻描淡写地解释昨天写报告到凌晨三点时,我逐渐相信眼前的女孩是个有故事的人。
“保持求知心吧,求知心会驱动你不断探索”
Q:倩雅本科是在清華对吗?清华园的一段经历对你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A:影响还是很大的,至少在心里烙上了“我是清华人”的标签,会因此有一个要求自己的标准。清华四年最大的收获是朋友和老师,他们将会影响我一生。因为大学的年龄正好是一个人生观和思维体系建立和稳定的时期。毕业很久了,还是喜欢大家聚在一起。即使聊gossip都会有多次元的分析视角,甚至会有小伙伴会把问题剖析很深刻直至本质。我很珍惜这样的时光,学习和了解多样化的思维方式非常有价值。其实,人生很多事情的左与右、成与败都取决于此。
Q:从工业设计到建筑设计,之后进入金融圈工作,现在做行政管理。放弃了专业,然后又跨了两个行业。旁人会觉得这之间有没有相同的认知体系,怎样看待这样的“跨界”?
A:之所以会涉猎不同的行业是好奇心使然,不停地想要学习不同的知识源于求知的驱动力。最初学习设计对我影响很大,本硕加起来7年都是设计行业。我认为设计完全可以设置为青少年的基础学科,像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培养眼光和审美只是学习设计的冰山一角而已。文化品味和修养真的会提高,而且会有很深的哲学在里面,更多去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吧。设计是在研究人,优化生活行为。所以说,多年的设计专业学习带给我的不只是某种技能,而是“设计思维”。
专业的设计职人,是会“洞察人心”的,善于发现和探索别人不自知的需求。这个特质不论在哪个行业都很贵的吧。我始终相信,如果你在一个领域做到top10是很了不起的,但如果你能在A领域做到top10的同时又在B领域达到了top10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依然在为此努力。
Q:硕士为什么选择德国留学呢?
A:我觉得德国的教育体系是非常严谨的,典型的宽进严出。在甄选人才方面,德国的学校的确不留余力,他们甚至可以不收学费,极大地降低物质门槛接受各个阶层学生的申请。但是想要顺利毕业确实要下一番功夫,你需要在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才能打动严谨的德国教授。当然,第一关是德语学习。我非常庆幸当时强迫自己快速地掌握了第二门外语,这样才有机会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体验了三年。
Q:三年硕士毕业?
A:比较幸运了,没有延期,而且是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
“生活就是享受每一件有趣的小事儿”
Q:刚才看了你的画作,很有趣,除了画画平时还有什么其他爱好吗?
A:爱好特别多,做手工,健身,旅行,看电视。平时更喜欢写毛笔字,很容易让心静下来。也喜欢听着音乐,喝着东西看书,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光。还喜欢跳舞,拉丁舞和国标舞,很热情的那一种。
生活就是要珍惜每一件小事,就像第一次拖着四大箱行李独自踏上异国他乡;半夜生病自己打电话叫120急救;作品第一名,同学开趴庆祝;和同学一起在德国穿着工装搬房梁盖房子;暑假挣生活费做导游;在德国创办汉学社活动;也会有遇到困难想妈妈哭泣的时候;也曾在德国无处可去扛着全部家当寄宿朋友家睡地板……哈哈,其实这些就是生活。经历过了才觉得点滴就是生活的意义。
很喜欢健身,虽然也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坚持下来会让自己很快乐,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督促,不允许自己有懈怠。高中时开始学跳拉丁舞,培养起来我作为女孩子的自信感。
Q:我认为你有很多个频道可以调换。对美食感兴趣吗?
A:当然,当然,并且特别喜欢大荤和甜品。
“为什么不可以多一种选择”
Q:自己怎么评价面临过的很多次人生选择呢?
A:选择其实就是在改变自己。因为想要找到最内心的自己,所以从未停止过改变。我认为敢于改变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啥都不缺,只需要追求想做的事情;另一种就是我这种,啥都没有,哈哈哈。也就是拼自己!光脚的人胆子都会大一点,自己做选择,自己担后果。坦诚的说,我走过特别多的弯路,常常摔得鼻青脸肿。但是面对下一个选择,还是会义无反顾选择吸引我、有挑战的路。人生毕竟是不可逆的单程旅行,我很在意她的密度和质量,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个选择呢?我常常假想临终前的状态来衡量自己的选择,也许我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但我是一个有趣的灵魂,亮闪闪的那种。
Q:blingbling那种吗?在德国生活将近5年,学习和工作。还在德国创办了汉学社团,据说参加社团的都是外国人,对吗?现在出国的人特别多,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于中德文化,你觉得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么?
A:是的,创办社团的初衷就是面向国际学生和德国土著。推广中国文化,更新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消除对中国的误解。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门东方哲学。在德国学习建筑期间我很系统学习了西方哲学,它不仅直接影响建筑设计的风格和思想,并且引发了至今仍让人无法忘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生活初期,一度迷茫自己是谁。没有了原有的位置和认知的坐标系,我变成一个游离的坐标点。所以很努力去了解德国社会,亦或说整个社会中,我的位置在哪。重新建立坐标系,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个很重要。坐标系的更新或拓展会让审视问题的视角更广,接受度和容纳度更大,思考问题也更全面。另一方面,我更加清楚自己的定位,不是有句古语:人贵有自知之明么。
中国和西方社会的表象基本差不多,像是衣食住行基本都一样。但是观念和比较本质的东西差异真的挺大。德国人在小的时候更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更追求生命的乐趣。这一点决定了德国人每个个体的多元化吧,就像他们对于美的评价有很多种一样。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做事方式差异这一点,之前在故宫博物院实习的时候,我很认真和其他实习生讨论过。其中一位是从日本早稻田读博士回来的小伙伴,另一位是台湾来的小伙伴。结论是,中国人做事从大往小做;日本人做事从小往大做;德国人做事从难往易做。这样的方式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也造成了三个国家不同的发展状态。
Q:你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么你对感情是什么态度呢?
A:我希望既可以跟另一半一起轰轰烈烈,也可以一起享受安静。我其实也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庆幸自己可以一个人活得很精彩。所以没有需要结婚的年龄,只有想要结婚的感情。
一下午的谈话足以让笔者喜欢上这个难得糊涂,活得精彩的女孩。希望她能够一直快乐幸福。每个女孩都应该充满勇气去追求那个让自己崇拜的bling bling的自己,只需要踏出第一步,敢于改变,坦然接受每一个不一样的日子。每个女孩都值得拥有更好的。
“保持求知心吧,求知心会驱动你不断探索”
Q:倩雅本科是在清華对吗?清华园的一段经历对你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A:影响还是很大的,至少在心里烙上了“我是清华人”的标签,会因此有一个要求自己的标准。清华四年最大的收获是朋友和老师,他们将会影响我一生。因为大学的年龄正好是一个人生观和思维体系建立和稳定的时期。毕业很久了,还是喜欢大家聚在一起。即使聊gossip都会有多次元的分析视角,甚至会有小伙伴会把问题剖析很深刻直至本质。我很珍惜这样的时光,学习和了解多样化的思维方式非常有价值。其实,人生很多事情的左与右、成与败都取决于此。
Q:从工业设计到建筑设计,之后进入金融圈工作,现在做行政管理。放弃了专业,然后又跨了两个行业。旁人会觉得这之间有没有相同的认知体系,怎样看待这样的“跨界”?
A:之所以会涉猎不同的行业是好奇心使然,不停地想要学习不同的知识源于求知的驱动力。最初学习设计对我影响很大,本硕加起来7年都是设计行业。我认为设计完全可以设置为青少年的基础学科,像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培养眼光和审美只是学习设计的冰山一角而已。文化品味和修养真的会提高,而且会有很深的哲学在里面,更多去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吧。设计是在研究人,优化生活行为。所以说,多年的设计专业学习带给我的不只是某种技能,而是“设计思维”。
专业的设计职人,是会“洞察人心”的,善于发现和探索别人不自知的需求。这个特质不论在哪个行业都很贵的吧。我始终相信,如果你在一个领域做到top10是很了不起的,但如果你能在A领域做到top10的同时又在B领域达到了top10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依然在为此努力。
Q:硕士为什么选择德国留学呢?
A:我觉得德国的教育体系是非常严谨的,典型的宽进严出。在甄选人才方面,德国的学校的确不留余力,他们甚至可以不收学费,极大地降低物质门槛接受各个阶层学生的申请。但是想要顺利毕业确实要下一番功夫,你需要在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才能打动严谨的德国教授。当然,第一关是德语学习。我非常庆幸当时强迫自己快速地掌握了第二门外语,这样才有机会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体验了三年。
Q:三年硕士毕业?
A:比较幸运了,没有延期,而且是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
“生活就是享受每一件有趣的小事儿”
Q:刚才看了你的画作,很有趣,除了画画平时还有什么其他爱好吗?
A:爱好特别多,做手工,健身,旅行,看电视。平时更喜欢写毛笔字,很容易让心静下来。也喜欢听着音乐,喝着东西看书,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光。还喜欢跳舞,拉丁舞和国标舞,很热情的那一种。
生活就是要珍惜每一件小事,就像第一次拖着四大箱行李独自踏上异国他乡;半夜生病自己打电话叫120急救;作品第一名,同学开趴庆祝;和同学一起在德国穿着工装搬房梁盖房子;暑假挣生活费做导游;在德国创办汉学社活动;也会有遇到困难想妈妈哭泣的时候;也曾在德国无处可去扛着全部家当寄宿朋友家睡地板……哈哈,其实这些就是生活。经历过了才觉得点滴就是生活的意义。
很喜欢健身,虽然也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坚持下来会让自己很快乐,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督促,不允许自己有懈怠。高中时开始学跳拉丁舞,培养起来我作为女孩子的自信感。
Q:我认为你有很多个频道可以调换。对美食感兴趣吗?
A:当然,当然,并且特别喜欢大荤和甜品。
“为什么不可以多一种选择”
Q:自己怎么评价面临过的很多次人生选择呢?
A:选择其实就是在改变自己。因为想要找到最内心的自己,所以从未停止过改变。我认为敢于改变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啥都不缺,只需要追求想做的事情;另一种就是我这种,啥都没有,哈哈哈。也就是拼自己!光脚的人胆子都会大一点,自己做选择,自己担后果。坦诚的说,我走过特别多的弯路,常常摔得鼻青脸肿。但是面对下一个选择,还是会义无反顾选择吸引我、有挑战的路。人生毕竟是不可逆的单程旅行,我很在意她的密度和质量,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个选择呢?我常常假想临终前的状态来衡量自己的选择,也许我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但我是一个有趣的灵魂,亮闪闪的那种。
Q:blingbling那种吗?在德国生活将近5年,学习和工作。还在德国创办了汉学社团,据说参加社团的都是外国人,对吗?现在出国的人特别多,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于中德文化,你觉得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么?
A:是的,创办社团的初衷就是面向国际学生和德国土著。推广中国文化,更新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消除对中国的误解。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门东方哲学。在德国学习建筑期间我很系统学习了西方哲学,它不仅直接影响建筑设计的风格和思想,并且引发了至今仍让人无法忘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生活初期,一度迷茫自己是谁。没有了原有的位置和认知的坐标系,我变成一个游离的坐标点。所以很努力去了解德国社会,亦或说整个社会中,我的位置在哪。重新建立坐标系,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个很重要。坐标系的更新或拓展会让审视问题的视角更广,接受度和容纳度更大,思考问题也更全面。另一方面,我更加清楚自己的定位,不是有句古语:人贵有自知之明么。
中国和西方社会的表象基本差不多,像是衣食住行基本都一样。但是观念和比较本质的东西差异真的挺大。德国人在小的时候更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更追求生命的乐趣。这一点决定了德国人每个个体的多元化吧,就像他们对于美的评价有很多种一样。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做事方式差异这一点,之前在故宫博物院实习的时候,我很认真和其他实习生讨论过。其中一位是从日本早稻田读博士回来的小伙伴,另一位是台湾来的小伙伴。结论是,中国人做事从大往小做;日本人做事从小往大做;德国人做事从难往易做。这样的方式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也造成了三个国家不同的发展状态。
Q:你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么你对感情是什么态度呢?
A:我希望既可以跟另一半一起轰轰烈烈,也可以一起享受安静。我其实也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庆幸自己可以一个人活得很精彩。所以没有需要结婚的年龄,只有想要结婚的感情。
一下午的谈话足以让笔者喜欢上这个难得糊涂,活得精彩的女孩。希望她能够一直快乐幸福。每个女孩都应该充满勇气去追求那个让自己崇拜的bling bling的自己,只需要踏出第一步,敢于改变,坦然接受每一个不一样的日子。每个女孩都值得拥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