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政夫,台湾著名收藏家,于1987年由大学教职转入商界,1992年开始游学于欧美、中国内地耸符人博物馆、美术馆,担任寒合(古董文物)公司总经理。1995年成立观想艺术公司,并于2008年分别在台北、北京开设画廊,致力于推广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曾发起由台湾收藏家组成的“清玩雅集”,创办由台湾著名古董商组成的“聚英雅集”。作为国内多家拍卖行的顾问,徐政夫不仅参与了这些拍卖行的组建,也亲眼见证了中国内地拍行“海外寻宝”的整个过程。在他看来,只要是有中国文物的地方,就会有藏家、古董商或拍卖公司去寻宝,而且海外还有大量的孤品、珍品, “也许将来市场上还会出现这些国宝的回流热潮”。采访中,徐政夫也以一名资深藏家和艺术品经纪人的资历建议现在很多新兴藏家“感性地看东西,理性地买东西”。
富在深山有远亲:内地藏家与投资者需求吸引海外藏品纷纷回流
《收藏·拍卖》:您是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古董供给商,每年经手的古董文物价值有上亿元,请问您的古董供给来源主要来自哪些渠道?
徐政夫:大部分来源是香港、伦敦、巴黎和纽约。其中出土的东西,例如铜器、玉器、金银器、唐三彩、老窑的瓷器(即宋以前的瓷器)大部分来源是香港、澳门;传世的东西如瓷器、中国书画、油画、家具、杂项大部分征自美国和欧洲;石雕、藏传佛像、石雕佛像,香港和欧洲来源各占一半。这些藏品有一半来自拍卖行,一半来自收藏家和行家,行家指文物艺术品买卖者、比较好的古董商。
《收藏·拍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拍卖行到海外征集拍品,海外回流拍品所占份额也逐年提高,作为一名藏家及古董商,您觉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徐政夫,从2000年开始,中国内地的藏家与投资客开始大量地增加,收藏风气也渐浓厚,因此产生国内艺术品不足,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使得内地许多拍卖公司以及古董商不得不到海外买东西,最早是到香港,后来又到台湾,然后再去日本,逐步扩大到欧洲和美国。
古人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现存交通这么方便,政府又十分开放,因此只要是有中国文物的地方就会有藏家、古董商或拍卖公司去寻宝。这是个正常的好现象,因为古人也说,古玩业是“兴”存百业后,这证明了中国的经济真的很好,喜欢文化文物的藏家增多,总比别的投资有意义得多。拍卖公司和古董商是服务业,为了公司效益,为了服务顾客,当然有必要到全世界去征集文物艺术品。
内地的拍卖公司和古董商到台湾征集拍品至少十年了,但据我了解,还有很多好东西在台湾藏家手上,因为台湾是怡情养性的收藏家多,当作商品买卖的投资者少,所以征集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市场上从日本征集回来的东西也占得蛮多,另据我在欧美拍场上的观察,中国买家大概占了七成以上。
大家收藏中国艺术品的热情高涨,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现象,因为生意好了。但困难的是中国艺术品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已经逐渐变成资本市场。好的艺术品很贵又很难买得到,要开个好的古董店恐怕也得上亿才行。
《收藏·拍卖》: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到海外征集拍品,是否表明内地好的藏品比较欠缺?
徐政夫:也不能这样讲,因为外国收藏家认为好的文物,例如青铜器、金器、石雕都在内地,只是不允许拍卖而已。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确实有很多的精品、神品、国宝流落在海外,成为每个藏家、拍卖行竞相追逐争取宝物,因为大家对好艺术品的认识已逐渐成熟,大家懂得什么是重要的,所以好东西就是票房保证,保证赚钱又赚面子的宝贝。因为艺术品收藏本来就应该有雅俗优劣的区别,并不是每一个画家的画都是一样的价格,张大千的画有上亿也有卖不上价的,一定要好的作品才能卖到好的价钱。古董也一样,同样是铜器,有的很贵有的很便宜,主要看它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稀有性,这些都具备的话,就会贵。其实藏家如果计划拿出五百万、一千万甚至一亿去买东西,一定要找好的经纪人或专家藏家研究、鉴定和学习,才不会花冤枉钱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目前依我看来,国内的收藏已经比较成熟。
《收藏·拍卖》:您提到台湾的藏家好东西不舍得出手,就您观察,欧美、东南亚等地的藏家为什么会舍得出手藏品?是否因为他们年轻一辈藏家的趣味改变?
徐政夫:这个个案并不典型,而且每个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我只能大致地讲——台湾藏家喜欢收藏。因为喜欢,因此比较不会因为市场价格的高涨而心动出手。所以台湾是收藏的人多,投资的人少:其次,台湾的藏家比较专精,喜欢玉的就专心收藏玉器,收藏之后还会研究,参观、学习、上课或加入同好们组织的团体,把收藏当作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所以他们会知道哪些比较重要、比较难得,哪些值得买、哪些不能卖,因此他们出手卖掉的通常是重复的、或自认为比较不重要的。目前台湾很多大收藏家都很重视下一代的收藏喜好,栽培他们喜欢收藏,送他们去国外学习,在培养年轻人兴趣上做得很成功,因此寄望下—代出售藏品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当然还是会有一些藏家愿意出手藏品。这和欧美、香港、日本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欧美方面,许多重要藏家也是不卖藏品的,真正的大收藏家都知道收藏的辛苦,因此没到财务困难的时候是不会轻易卖藏品的。而且他们有的想要捐给博物馆,有的想要自己成立博物馆。一可抵税,二可以成名,三又能贡献社会。除此之外,只要能找到玩票型的藏家大概就会拿出来拍,因为除了大藏家外,有些藏家对中国艺术品并不是很懂,收藏也只是一时好玩而已。因此目前市场上看到的欧美回流的文物,很多是早年的外销工艺品,例如现在内地拍得很好的如犀角、象牙、玳瑁、白玉件等工艺品和部分瓷器,当时在英法等国都是不贵的,现在可以能卖到50万至300万人民币,当然很有吸引力。
目前欧美、日本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有时候藏家也不得不割舍一些东西,所以现在可在欧美、日本搜集到的拍品比较多也是这个原因。
海外依然存有大量孤品、珍品冈宝回流政府任重道远
《收藏·拍卖》: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海外买东西价格会比较低,质量相对好,甚至可以买到不错的孤品、珍品,实际情况是否如此?
徐政夫:是的。现在国内的价格普遍比较高,海外比较低,因此不少人注意到海外市场。就海外各地收藏中国艺术品的情况看,台湾从1990年大量开始收,有将近20年历史;香港大概有25至30年,日本也有30至40年,英国和法国几乎是从100年前就有收藏。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有很长的收藏中国艺术品历程,只是各国收藏中国艺术品热起来的时间,喜欢的种类及热度不同而已。因此拍卖公司或古董商确实能在海外找得到好东西。
今天国内的需求多于供给,因此国内的价格当然高于海外。以台湾为例,20年前收藏的古董、中国书画或油画与现在的价格有的相差10倍甚至50倍,差价越大,藏家出让贵重的好的藏品的机会也越大。
在海外应该还有大量的孤品、珍品,没见过的中 国艺术品还是有的,而且还有相当大的数量,尤其是海外还有非常好的唐三彩、金银器、老窑瓷器、石刻、铜器、织品等等,这些出土文物在欧美、台湾、日本都有不少收藏家收藏,而且收得非常好。只是这些宝贝碍于法令在国内没有公开拍卖,除了保利及少数真懂而且有国际观的大藏家之外,许多投资者还不太清楚状况,也许将来市场上还会出现这些国宝的回流热潮。
《收藏·拍卖》:因为历史等原因,海外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收藏了很多中国艺术精品,其中不乏国宝级的艺术精品,现在面临的一种尴尬是,不少国宝级海外回流精品经过拍卖行的拍卖,价格动则过亿,而国家文博机构却基本上不具备如此强大的财力,所以一些回流精品往往流落私人手中,而这些藏品有可能再次走上拍卖行,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徐政夫:中国已经逐步进入自由开放的社会。政府只需要购买最有价值的国宝即可,其他的可以采用捐赠减税抵税,鼓励奖励兴建博物馆的制度使得重要文物成为公共文化财产。举例来说,现在规定海外的百年文物进入中国,半年内如果不出境,以后就不许再出境了。就是用法令将文物“强迫”地留在中国了。接下来政府可以鼓励好的企业或个人收藏家建博物馆,这就可以使得很多好藏品进入私人的博物馆,开放供大众观赏。其实政府竞拍失败,被私人博物馆买下来,虽然所有权是私人的,但是结果还是样留在中国,一样供大家欣赏,这不是很好吗?中国的经济因为开放而发达,中国的文物文化如果再开放点,也一定能有好的文化创意产业,能成为最伟大的文化大国。
在国外有不少私人博物馆虽然比国立的小,但是非常好,例如英国的大卫德基金会、瑞士的饱尔美术馆、日本的出光和韩国的三星美术馆等等。最近成立的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就很好,所以政府应该考虑采用奖励、减税的鼓励方式,让民间把国宝买回来。
其次,公立博物馆应该可以为好的藏家提供一些服务,例如帮助藏家研究、保管、展览、出版。藏家买到好东西时也可以存放到博物馆供专家们研究展示,这种有钱人出钱买藏品给大家看,博物馆有力出力的方式。结果常常让很多大藏家在世时就乐于把东西捐赠出来,有些收藏家更成为博物馆、美术馆的董事,世界最重要的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有很多精品就是个人捐赠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海外回流藏品真伪遭受争议
《收藏·拍卖》,随着海外流回藏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对这些拍品真伪所产生的争议也越来越多,比如引起争议的2009年“海外回流林风眠作品专拍”一事,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徐政夫:古人讲过“道高一尺,魔高~丈”。伪作仿冒在文物、书画方面可说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谁也无法百分百的杜绝。
真假这个问题是有很多层面的,有的是之前考古没发现过,现在突然发现了,只好大家都承认错误。有的是存世的实在很少,没有充分的数据可以比对,比如一个明代画家的作品只有两张,突然冒出第三张来,确实很难从风格题材判定第三张的真假。
假冒的风险是永远存存的,再棒的专家都不可能百分百不犯错。因此拍卖公司也只好投降,几年前就声明不保证作品真伪了。目前拍卖公司、古董商等中间方就是尽可能地把关,尽量“道高一丈,魔高尺”。以建立好品牌好形象,赢得好成绩。
现在造假的人实在很用心。举个例子,国内的《美术》杂志是很权威的好杂志,曾经有人拿了张印刷在《美术》杂志上的吴冠中作品要卖给我,但当我从图书馆找到那期杂志时,才发现原来他们给我的《美术》杂志竟然也是假的。买画居然还要研究杂志的真伪,实在可笑又可悲。有些人不小心犯错也许还可以原谅,但如果明知是假的还去行骗那就太不好了。
《收藏·拍卖》·现在市场上传闻有拍行为海外征集回来的作品做假的流传文献,或是将国内的一些赝品偷运到国外再合法入境,为赝品镀上“海外回流”的名义,这样的现象是否存在?应如何注意?
徐政夫·这种情况一定会有的,价钱越高,就越多人花钱作假。刚刚说的吴冠中印在《美术》杂志的画就是这个例子。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懂真假,要买名牌就去名牌的店买,想在路边摊买到真名牌的可能性真的很少。古董也是如此,现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靠这吃饭的人在北京潘家园、各地古玩城、世界的古董店、拍卖公司寻寻觅觅,再加上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你想要捡漏已经是不太可能了,能不买错就阿弥陀佛了!
现代的藏家应该找好的经纪人帮忙、找好的专家研究、找好的公司买。在国外,大藏家基本上是不会自己出来买东西的,而是委托专业的经纪人去买,以前我在海外拍卖场上买东西时,看到的都是经纪人。如果委托到好的经纪人,不但买得轻松,买的东西也会比较好,比较对,价钱也比较不会乱套。另外一个好处是不让人家知道这是你买的,之后想再卖掉的时候才不会让人误以为你的财务上出了问题,这对以投资为目的的买家尤其重要,因为隐身在幕后操盘才能进可攻退可守。只是依外国习惯你要多付5%~10%的服务费给专业经纪人。
《收藏·拍卖》,您提到国外藏家自己不会去买东西,但拍场上不少海外回流作品会标明原藏家是哪位,这会不会有拍卖行虚构的藏家?
徐政夫:应该不会,尤其在国外,这已经是欺骗的行为,即使买了多年都可以告上法庭,随时退货并要求赔偿。
标明藏家出处的最大好处是名家、品牌效应,更是真品的保证,目前中国最有名的藏家就是咱们的大清乾隆皇帝,只要是他老人家的收藏,不管是乾隆御玩或石渠宝笈都是好价钱的好玩意儿。前几年嘉德的王世襄的藏品拍出好成绩,也是名家效应,价格比一般市场要高出四五倍。
拍品注明来源出处对买家是一种负责,对藏家是一种尊重,这是流传有序的证明,也是可以卖好价钱的很好很正常的方法,值得这么做。
四大“笨方法”鉴别艺术品真伪
《收藏·拍卖》:作为一名资深藏家和艺术品经纪人,您对那些在拍场上购买海外回流藏品的藏家,特别是刚入门的藏家有何建议?有没有鉴别真伪的小窍门可以介绍给藏家?
徐政夫:现在很多人是因为投资而去买,还有一些是因为喜欢或跟流行而去买,我的建议是:感性地去看东西,理性地去买东西。为什么感性和理性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出现呢?因为如果很理性去看东西或许就不会想买了,毕竟艺术品价格还是很贵的。所以首先要感性地去欣赏,确定自己喜不喜欢,真喜欢了,买的时候也别跟自己的钱过不去,要冷静理性地考虑东西是否重要,作品是否精美,数量是否很多,这些都会影响到价格。现在比较值钱的东西大多是艺术重于学术,因此美感重于材质和年代,只有用心的投入,才能给你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关于这方面还可以去请教那些有成就的人,他们的心得和建议是很有帮助的。
每一种门类鉴别真伪的方法都不一样。我曾经给很多人介绍过“笨方法”,你可以去找好的拍卖公司,买他们的封面拍品,因为基本上封面的东西是不会假的,价格也不一定是最高的,但一定是最美的;第二是去拍卖场上看,最多人看的,最多人喜欢的,你也可以考虑,因为想买的人多了,现在贵一些,将来涨价的空间也大;第三是注意那些稀有的东西,比如5年10年都没见过,或者全球只有一两个,将来想卖多少钱都可以;最后就是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因为赚钱的方法很多种,古董投资不一定是最有效益的一种,但可以是最快乐的一种,因为你可以跟艺术亲近,你可以云游于古老的时光岁月,让你精神愉快,名利双收。
《收藏·拍卖》:此前您说要买一些数量少的东西,比如海外回流会出现不错的孤本,但此类艺术品会不会因缺少参照,而难以辨别真伪呢?
徐政夫:会,如果这个东西之前没见过,就比较有风险,这时候就要从材料、做工、风格比对、入土的变化、传世状况、风化情况等等方面去判断,这些都是我们判断真假的参考因素,没有见过的东西在风格上就比较难鉴定。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这种稀有的东西可能就是大好大坏,对的话就好得不得了,错的话就一文不名。所以这类东西总是令人爱不释手,又犹豫不决。
富在深山有远亲:内地藏家与投资者需求吸引海外藏品纷纷回流
《收藏·拍卖》:您是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古董供给商,每年经手的古董文物价值有上亿元,请问您的古董供给来源主要来自哪些渠道?
徐政夫:大部分来源是香港、伦敦、巴黎和纽约。其中出土的东西,例如铜器、玉器、金银器、唐三彩、老窑的瓷器(即宋以前的瓷器)大部分来源是香港、澳门;传世的东西如瓷器、中国书画、油画、家具、杂项大部分征自美国和欧洲;石雕、藏传佛像、石雕佛像,香港和欧洲来源各占一半。这些藏品有一半来自拍卖行,一半来自收藏家和行家,行家指文物艺术品买卖者、比较好的古董商。
《收藏·拍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拍卖行到海外征集拍品,海外回流拍品所占份额也逐年提高,作为一名藏家及古董商,您觉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徐政夫,从2000年开始,中国内地的藏家与投资客开始大量地增加,收藏风气也渐浓厚,因此产生国内艺术品不足,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使得内地许多拍卖公司以及古董商不得不到海外买东西,最早是到香港,后来又到台湾,然后再去日本,逐步扩大到欧洲和美国。
古人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现存交通这么方便,政府又十分开放,因此只要是有中国文物的地方就会有藏家、古董商或拍卖公司去寻宝。这是个正常的好现象,因为古人也说,古玩业是“兴”存百业后,这证明了中国的经济真的很好,喜欢文化文物的藏家增多,总比别的投资有意义得多。拍卖公司和古董商是服务业,为了公司效益,为了服务顾客,当然有必要到全世界去征集文物艺术品。
内地的拍卖公司和古董商到台湾征集拍品至少十年了,但据我了解,还有很多好东西在台湾藏家手上,因为台湾是怡情养性的收藏家多,当作商品买卖的投资者少,所以征集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市场上从日本征集回来的东西也占得蛮多,另据我在欧美拍场上的观察,中国买家大概占了七成以上。
大家收藏中国艺术品的热情高涨,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现象,因为生意好了。但困难的是中国艺术品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已经逐渐变成资本市场。好的艺术品很贵又很难买得到,要开个好的古董店恐怕也得上亿才行。
《收藏·拍卖》: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到海外征集拍品,是否表明内地好的藏品比较欠缺?
徐政夫:也不能这样讲,因为外国收藏家认为好的文物,例如青铜器、金器、石雕都在内地,只是不允许拍卖而已。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确实有很多的精品、神品、国宝流落在海外,成为每个藏家、拍卖行竞相追逐争取宝物,因为大家对好艺术品的认识已逐渐成熟,大家懂得什么是重要的,所以好东西就是票房保证,保证赚钱又赚面子的宝贝。因为艺术品收藏本来就应该有雅俗优劣的区别,并不是每一个画家的画都是一样的价格,张大千的画有上亿也有卖不上价的,一定要好的作品才能卖到好的价钱。古董也一样,同样是铜器,有的很贵有的很便宜,主要看它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稀有性,这些都具备的话,就会贵。其实藏家如果计划拿出五百万、一千万甚至一亿去买东西,一定要找好的经纪人或专家藏家研究、鉴定和学习,才不会花冤枉钱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目前依我看来,国内的收藏已经比较成熟。
《收藏·拍卖》:您提到台湾的藏家好东西不舍得出手,就您观察,欧美、东南亚等地的藏家为什么会舍得出手藏品?是否因为他们年轻一辈藏家的趣味改变?
徐政夫:这个个案并不典型,而且每个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我只能大致地讲——台湾藏家喜欢收藏。因为喜欢,因此比较不会因为市场价格的高涨而心动出手。所以台湾是收藏的人多,投资的人少:其次,台湾的藏家比较专精,喜欢玉的就专心收藏玉器,收藏之后还会研究,参观、学习、上课或加入同好们组织的团体,把收藏当作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所以他们会知道哪些比较重要、比较难得,哪些值得买、哪些不能卖,因此他们出手卖掉的通常是重复的、或自认为比较不重要的。目前台湾很多大收藏家都很重视下一代的收藏喜好,栽培他们喜欢收藏,送他们去国外学习,在培养年轻人兴趣上做得很成功,因此寄望下—代出售藏品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当然还是会有一些藏家愿意出手藏品。这和欧美、香港、日本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欧美方面,许多重要藏家也是不卖藏品的,真正的大收藏家都知道收藏的辛苦,因此没到财务困难的时候是不会轻易卖藏品的。而且他们有的想要捐给博物馆,有的想要自己成立博物馆。一可抵税,二可以成名,三又能贡献社会。除此之外,只要能找到玩票型的藏家大概就会拿出来拍,因为除了大藏家外,有些藏家对中国艺术品并不是很懂,收藏也只是一时好玩而已。因此目前市场上看到的欧美回流的文物,很多是早年的外销工艺品,例如现在内地拍得很好的如犀角、象牙、玳瑁、白玉件等工艺品和部分瓷器,当时在英法等国都是不贵的,现在可以能卖到50万至300万人民币,当然很有吸引力。
目前欧美、日本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有时候藏家也不得不割舍一些东西,所以现在可在欧美、日本搜集到的拍品比较多也是这个原因。
海外依然存有大量孤品、珍品冈宝回流政府任重道远
《收藏·拍卖》: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海外买东西价格会比较低,质量相对好,甚至可以买到不错的孤品、珍品,实际情况是否如此?
徐政夫:是的。现在国内的价格普遍比较高,海外比较低,因此不少人注意到海外市场。就海外各地收藏中国艺术品的情况看,台湾从1990年大量开始收,有将近20年历史;香港大概有25至30年,日本也有30至40年,英国和法国几乎是从100年前就有收藏。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有很长的收藏中国艺术品历程,只是各国收藏中国艺术品热起来的时间,喜欢的种类及热度不同而已。因此拍卖公司或古董商确实能在海外找得到好东西。
今天国内的需求多于供给,因此国内的价格当然高于海外。以台湾为例,20年前收藏的古董、中国书画或油画与现在的价格有的相差10倍甚至50倍,差价越大,藏家出让贵重的好的藏品的机会也越大。
在海外应该还有大量的孤品、珍品,没见过的中 国艺术品还是有的,而且还有相当大的数量,尤其是海外还有非常好的唐三彩、金银器、老窑瓷器、石刻、铜器、织品等等,这些出土文物在欧美、台湾、日本都有不少收藏家收藏,而且收得非常好。只是这些宝贝碍于法令在国内没有公开拍卖,除了保利及少数真懂而且有国际观的大藏家之外,许多投资者还不太清楚状况,也许将来市场上还会出现这些国宝的回流热潮。
《收藏·拍卖》:因为历史等原因,海外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收藏了很多中国艺术精品,其中不乏国宝级的艺术精品,现在面临的一种尴尬是,不少国宝级海外回流精品经过拍卖行的拍卖,价格动则过亿,而国家文博机构却基本上不具备如此强大的财力,所以一些回流精品往往流落私人手中,而这些藏品有可能再次走上拍卖行,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徐政夫:中国已经逐步进入自由开放的社会。政府只需要购买最有价值的国宝即可,其他的可以采用捐赠减税抵税,鼓励奖励兴建博物馆的制度使得重要文物成为公共文化财产。举例来说,现在规定海外的百年文物进入中国,半年内如果不出境,以后就不许再出境了。就是用法令将文物“强迫”地留在中国了。接下来政府可以鼓励好的企业或个人收藏家建博物馆,这就可以使得很多好藏品进入私人的博物馆,开放供大众观赏。其实政府竞拍失败,被私人博物馆买下来,虽然所有权是私人的,但是结果还是样留在中国,一样供大家欣赏,这不是很好吗?中国的经济因为开放而发达,中国的文物文化如果再开放点,也一定能有好的文化创意产业,能成为最伟大的文化大国。
在国外有不少私人博物馆虽然比国立的小,但是非常好,例如英国的大卫德基金会、瑞士的饱尔美术馆、日本的出光和韩国的三星美术馆等等。最近成立的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就很好,所以政府应该考虑采用奖励、减税的鼓励方式,让民间把国宝买回来。
其次,公立博物馆应该可以为好的藏家提供一些服务,例如帮助藏家研究、保管、展览、出版。藏家买到好东西时也可以存放到博物馆供专家们研究展示,这种有钱人出钱买藏品给大家看,博物馆有力出力的方式。结果常常让很多大藏家在世时就乐于把东西捐赠出来,有些收藏家更成为博物馆、美术馆的董事,世界最重要的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有很多精品就是个人捐赠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海外回流藏品真伪遭受争议
《收藏·拍卖》,随着海外流回藏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对这些拍品真伪所产生的争议也越来越多,比如引起争议的2009年“海外回流林风眠作品专拍”一事,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徐政夫:古人讲过“道高一尺,魔高~丈”。伪作仿冒在文物、书画方面可说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谁也无法百分百的杜绝。
真假这个问题是有很多层面的,有的是之前考古没发现过,现在突然发现了,只好大家都承认错误。有的是存世的实在很少,没有充分的数据可以比对,比如一个明代画家的作品只有两张,突然冒出第三张来,确实很难从风格题材判定第三张的真假。
假冒的风险是永远存存的,再棒的专家都不可能百分百不犯错。因此拍卖公司也只好投降,几年前就声明不保证作品真伪了。目前拍卖公司、古董商等中间方就是尽可能地把关,尽量“道高一丈,魔高尺”。以建立好品牌好形象,赢得好成绩。
现在造假的人实在很用心。举个例子,国内的《美术》杂志是很权威的好杂志,曾经有人拿了张印刷在《美术》杂志上的吴冠中作品要卖给我,但当我从图书馆找到那期杂志时,才发现原来他们给我的《美术》杂志竟然也是假的。买画居然还要研究杂志的真伪,实在可笑又可悲。有些人不小心犯错也许还可以原谅,但如果明知是假的还去行骗那就太不好了。
《收藏·拍卖》·现在市场上传闻有拍行为海外征集回来的作品做假的流传文献,或是将国内的一些赝品偷运到国外再合法入境,为赝品镀上“海外回流”的名义,这样的现象是否存在?应如何注意?
徐政夫·这种情况一定会有的,价钱越高,就越多人花钱作假。刚刚说的吴冠中印在《美术》杂志的画就是这个例子。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懂真假,要买名牌就去名牌的店买,想在路边摊买到真名牌的可能性真的很少。古董也是如此,现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靠这吃饭的人在北京潘家园、各地古玩城、世界的古董店、拍卖公司寻寻觅觅,再加上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你想要捡漏已经是不太可能了,能不买错就阿弥陀佛了!
现代的藏家应该找好的经纪人帮忙、找好的专家研究、找好的公司买。在国外,大藏家基本上是不会自己出来买东西的,而是委托专业的经纪人去买,以前我在海外拍卖场上买东西时,看到的都是经纪人。如果委托到好的经纪人,不但买得轻松,买的东西也会比较好,比较对,价钱也比较不会乱套。另外一个好处是不让人家知道这是你买的,之后想再卖掉的时候才不会让人误以为你的财务上出了问题,这对以投资为目的的买家尤其重要,因为隐身在幕后操盘才能进可攻退可守。只是依外国习惯你要多付5%~10%的服务费给专业经纪人。
《收藏·拍卖》,您提到国外藏家自己不会去买东西,但拍场上不少海外回流作品会标明原藏家是哪位,这会不会有拍卖行虚构的藏家?
徐政夫:应该不会,尤其在国外,这已经是欺骗的行为,即使买了多年都可以告上法庭,随时退货并要求赔偿。
标明藏家出处的最大好处是名家、品牌效应,更是真品的保证,目前中国最有名的藏家就是咱们的大清乾隆皇帝,只要是他老人家的收藏,不管是乾隆御玩或石渠宝笈都是好价钱的好玩意儿。前几年嘉德的王世襄的藏品拍出好成绩,也是名家效应,价格比一般市场要高出四五倍。
拍品注明来源出处对买家是一种负责,对藏家是一种尊重,这是流传有序的证明,也是可以卖好价钱的很好很正常的方法,值得这么做。
四大“笨方法”鉴别艺术品真伪
《收藏·拍卖》:作为一名资深藏家和艺术品经纪人,您对那些在拍场上购买海外回流藏品的藏家,特别是刚入门的藏家有何建议?有没有鉴别真伪的小窍门可以介绍给藏家?
徐政夫:现在很多人是因为投资而去买,还有一些是因为喜欢或跟流行而去买,我的建议是:感性地去看东西,理性地去买东西。为什么感性和理性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出现呢?因为如果很理性去看东西或许就不会想买了,毕竟艺术品价格还是很贵的。所以首先要感性地去欣赏,确定自己喜不喜欢,真喜欢了,买的时候也别跟自己的钱过不去,要冷静理性地考虑东西是否重要,作品是否精美,数量是否很多,这些都会影响到价格。现在比较值钱的东西大多是艺术重于学术,因此美感重于材质和年代,只有用心的投入,才能给你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关于这方面还可以去请教那些有成就的人,他们的心得和建议是很有帮助的。
每一种门类鉴别真伪的方法都不一样。我曾经给很多人介绍过“笨方法”,你可以去找好的拍卖公司,买他们的封面拍品,因为基本上封面的东西是不会假的,价格也不一定是最高的,但一定是最美的;第二是去拍卖场上看,最多人看的,最多人喜欢的,你也可以考虑,因为想买的人多了,现在贵一些,将来涨价的空间也大;第三是注意那些稀有的东西,比如5年10年都没见过,或者全球只有一两个,将来想卖多少钱都可以;最后就是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因为赚钱的方法很多种,古董投资不一定是最有效益的一种,但可以是最快乐的一种,因为你可以跟艺术亲近,你可以云游于古老的时光岁月,让你精神愉快,名利双收。
《收藏·拍卖》:此前您说要买一些数量少的东西,比如海外回流会出现不错的孤本,但此类艺术品会不会因缺少参照,而难以辨别真伪呢?
徐政夫:会,如果这个东西之前没见过,就比较有风险,这时候就要从材料、做工、风格比对、入土的变化、传世状况、风化情况等等方面去判断,这些都是我们判断真假的参考因素,没有见过的东西在风格上就比较难鉴定。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这种稀有的东西可能就是大好大坏,对的话就好得不得了,错的话就一文不名。所以这类东西总是令人爱不释手,又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