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面临的基础课程,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使得不少小学生觉得难以接受,并在数学学习中逐渐丧失兴趣,数学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出发,创新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如何锻炼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推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181
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学生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抓住机遇,通过动作思维的有机结合,培养其多方面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爱玩、爱动、爱模仿的心理需求,还能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使他们紧跟教学思路,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进一步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因此,数学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
一、巧用微课,提升课堂趣味性
如今,信息化已渗透入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微课教学模式也被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在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结束后以独特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动手操作,以此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与体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的内容时,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先观察,再比较,最后再分析,虽然也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但并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以动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文字或语言所无法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和体验,同时在微课教材中引入传统手工——剪纸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激发起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让他们解决以往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原本严肃、紧张的数學课堂变得轻松、愉悦,使数学课堂具有趣味性、有效性,还能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意识,进而逐渐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二、转变思想,给予学生自主权
小学数学教师还应积极转变思想,多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给予他们独立探究、共享成果和动手实践的权利,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彰显自己的独特作用,主动探索、创造和探究,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性学习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拥有一颗创造的心。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与合作探究,总结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协作,不限制探究方法,旨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深化理解和认识。学生在进行讨论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小组认为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有的小组却说:“这种方法不能做到十分准确,而且在做实际的数学题时,用尺子去测量的方法也不能算出正确结果。”,因此他们提出可以用“折叠”的方法,通过“折叠”能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就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讲授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知识时,教师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实践操作力,可以引导学生对其面积公式进行自主性的探究。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仔细地分析自己所学习过的长方形,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将长方形转变为平行四边形,并以此让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便能够将自己带入到具体性情境中,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更好地明确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从而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此可见,当学生拥有了自主权,能够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三、创造机会,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最终的归宿在于运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生活实际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积极搜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不断为学生搭建提升实践能力的桥梁,让他们在“做”中学,以生活的角度去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充分体会数学对生活的实用价值,最终达到提升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如果一个水龙头每天滴水17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365天它共能滴多少千克水?学生很快就能列出式子:17×365,而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利用计算机很快就能计算出答案。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思路发挥想象,在不考虑计算难度的情况下,利用所学“乘法”知识自主创作数学题。有的学生写道:“一个工队平均每天能植47棵树,照这样计算,如果用一年364天的时间他们能植多少棵?”还有的学生写道:“一个工人共有120个零件需要组装,按照他每天组装同样个数的零件来计算,它用了24天组装完,每天组装多少个?按这个速度,组装2675个零件需要多少天?”等等,这就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如,《测量》这部分的知识,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测量工具,让学生能够利用常用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要想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给与学生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在向学生讲完基础性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多种多样的测量任务,让学生能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所分发的测量工具对这些物品进行测量。这样,学生便能够将自己投入进实践中,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对物品进行测量,从而逐步地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素养。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引起重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巧用微课等自主教学模式,并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究、联想、思考、推理和验证,通过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牢固,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有自信,使其乐学好学,全面提高数学素养,使得自身能够有效达到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毛瑞霞.探讨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45-146.
[2]陶灿功.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46-14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181
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学生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抓住机遇,通过动作思维的有机结合,培养其多方面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爱玩、爱动、爱模仿的心理需求,还能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使他们紧跟教学思路,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进一步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因此,数学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
一、巧用微课,提升课堂趣味性
如今,信息化已渗透入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微课教学模式也被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在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结束后以独特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动手操作,以此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与体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的内容时,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先观察,再比较,最后再分析,虽然也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但并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以动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文字或语言所无法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和体验,同时在微课教材中引入传统手工——剪纸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激发起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让他们解决以往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原本严肃、紧张的数學课堂变得轻松、愉悦,使数学课堂具有趣味性、有效性,还能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意识,进而逐渐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二、转变思想,给予学生自主权
小学数学教师还应积极转变思想,多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给予他们独立探究、共享成果和动手实践的权利,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彰显自己的独特作用,主动探索、创造和探究,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性学习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拥有一颗创造的心。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与合作探究,总结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协作,不限制探究方法,旨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深化理解和认识。学生在进行讨论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小组认为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有的小组却说:“这种方法不能做到十分准确,而且在做实际的数学题时,用尺子去测量的方法也不能算出正确结果。”,因此他们提出可以用“折叠”的方法,通过“折叠”能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就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讲授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知识时,教师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实践操作力,可以引导学生对其面积公式进行自主性的探究。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仔细地分析自己所学习过的长方形,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将长方形转变为平行四边形,并以此让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便能够将自己带入到具体性情境中,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更好地明确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从而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此可见,当学生拥有了自主权,能够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三、创造机会,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最终的归宿在于运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生活实际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积极搜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不断为学生搭建提升实践能力的桥梁,让他们在“做”中学,以生活的角度去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充分体会数学对生活的实用价值,最终达到提升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如果一个水龙头每天滴水17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365天它共能滴多少千克水?学生很快就能列出式子:17×365,而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利用计算机很快就能计算出答案。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思路发挥想象,在不考虑计算难度的情况下,利用所学“乘法”知识自主创作数学题。有的学生写道:“一个工队平均每天能植47棵树,照这样计算,如果用一年364天的时间他们能植多少棵?”还有的学生写道:“一个工人共有120个零件需要组装,按照他每天组装同样个数的零件来计算,它用了24天组装完,每天组装多少个?按这个速度,组装2675个零件需要多少天?”等等,这就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如,《测量》这部分的知识,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测量工具,让学生能够利用常用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要想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给与学生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在向学生讲完基础性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多种多样的测量任务,让学生能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所分发的测量工具对这些物品进行测量。这样,学生便能够将自己投入进实践中,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对物品进行测量,从而逐步地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素养。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引起重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巧用微课等自主教学模式,并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究、联想、思考、推理和验证,通过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牢固,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有自信,使其乐学好学,全面提高数学素养,使得自身能够有效达到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毛瑞霞.探讨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45-146.
[2]陶灿功.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