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让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文化的殿堂里任意徜徉,自由汲取,尽享学习的乐趣,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不竭源泉,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应当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追求。
一、发掘数学中特有的“智慧美”,让“数学美”展示文化
数学中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不像自然美、艺术美那么鲜明、亮丽而潇洒,也不像其他社会美那么直观和具体,它抽象、严谨、深沉、冷峻而含蓄,有一种理智的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发掘数学所特有的理智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智慧,欣赏、体会数学的美。
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构造美、自然数列的有序美、数学结构系统的和谐美、推理论证的严谨美等都是数学美的体现,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美点”,引导学生发现其美的存在,感受美的氛围,从而接受美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通过精心设计挖掘数学的审美因素,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传统的美、现代的美、生活的美,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悟到数学中蕴含的智慧美,并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二、将“数学史”融入课堂,通过“历史”彰显文化
说起数学文化,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数学史,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主要载体。人类文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了厚实的数学文化,这些宝贵的财富,理应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数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可以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或举办数学家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兴趣和快乐,领略数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验数学家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从而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确定奋斗目标。还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也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数学史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适时将数学史引入课堂,将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品位,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文化的底蕴而鲜活生动,充满生命活力。
三、让数学与文学有机结合,丰富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与文学的结合,一开始就水乳交融。“循环小数”也好,“纳税”也好,文学所特有的直观、形象、表象丰富、意境悠长的特点,将数学知识阐释得生动而风趣,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圆,就想起了墨子说的“圆,一中同长也”,想起“圆”的“匀称而和谐,端庄而高雅,流畅而饱满”,那样,学生心中的“圆”,就会是一个丰满而深厚的意象,由此又会激起他多方探究寻根的兴趣。
文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作为、能作为的实在是很多。把数学融入语言中,就是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决了”则是算盘口诀。此外,“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语言。“事业坐标”“人生轨迹”也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数学和文学的相辅相成,相融相洽,早已有之。数学中的“对称”和文学中“对仗”,思考方法是相通的。徐利治先生把“孤帆远影碧空尽”当做极限概念的意境,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结合,等等。数学把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而文学的形象化又丰富了我们的想象,补充了我们的数学理解。因此,我们要博古通今,厚积人文底蕰,让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丰富而又灵动,让孩子们浸润在数学文学的共同滋养中,发展得生动而又灵秀。
四、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数学的内在魅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更朴素的理解,不仅仅是赋予数学以外的内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 文化”。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应该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候学生发现无论何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的图形才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微分、积分等数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所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关注、思辨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学到了以后人生中比数学知识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东西,体悟到更具文化魅力的数学本质。
李继安先生说:“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数学文化可以一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默默流淌,并以其看不见的神奇力量默默伴随着他们生活和成长。”让我们共同打造充满文化魅力的数学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数学持久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努力让数学成为每一位学生心中的最爱。
一、发掘数学中特有的“智慧美”,让“数学美”展示文化
数学中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不像自然美、艺术美那么鲜明、亮丽而潇洒,也不像其他社会美那么直观和具体,它抽象、严谨、深沉、冷峻而含蓄,有一种理智的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发掘数学所特有的理智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智慧,欣赏、体会数学的美。
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构造美、自然数列的有序美、数学结构系统的和谐美、推理论证的严谨美等都是数学美的体现,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美点”,引导学生发现其美的存在,感受美的氛围,从而接受美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通过精心设计挖掘数学的审美因素,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传统的美、现代的美、生活的美,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悟到数学中蕴含的智慧美,并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二、将“数学史”融入课堂,通过“历史”彰显文化
说起数学文化,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数学史,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主要载体。人类文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了厚实的数学文化,这些宝贵的财富,理应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数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可以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或举办数学家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兴趣和快乐,领略数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验数学家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从而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确定奋斗目标。还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也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数学史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适时将数学史引入课堂,将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品位,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文化的底蕴而鲜活生动,充满生命活力。
三、让数学与文学有机结合,丰富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与文学的结合,一开始就水乳交融。“循环小数”也好,“纳税”也好,文学所特有的直观、形象、表象丰富、意境悠长的特点,将数学知识阐释得生动而风趣,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圆,就想起了墨子说的“圆,一中同长也”,想起“圆”的“匀称而和谐,端庄而高雅,流畅而饱满”,那样,学生心中的“圆”,就会是一个丰满而深厚的意象,由此又会激起他多方探究寻根的兴趣。
文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作为、能作为的实在是很多。把数学融入语言中,就是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决了”则是算盘口诀。此外,“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语言。“事业坐标”“人生轨迹”也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数学和文学的相辅相成,相融相洽,早已有之。数学中的“对称”和文学中“对仗”,思考方法是相通的。徐利治先生把“孤帆远影碧空尽”当做极限概念的意境,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结合,等等。数学把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而文学的形象化又丰富了我们的想象,补充了我们的数学理解。因此,我们要博古通今,厚积人文底蕰,让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丰富而又灵动,让孩子们浸润在数学文学的共同滋养中,发展得生动而又灵秀。
四、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数学的内在魅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更朴素的理解,不仅仅是赋予数学以外的内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 文化”。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应该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候学生发现无论何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的图形才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微分、积分等数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所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关注、思辨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学到了以后人生中比数学知识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东西,体悟到更具文化魅力的数学本质。
李继安先生说:“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数学文化可以一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默默流淌,并以其看不见的神奇力量默默伴随着他们生活和成长。”让我们共同打造充满文化魅力的数学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数学持久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努力让数学成为每一位学生心中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