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孩子的探究 理解孩子的学习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aby54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探讨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有很多困惑和问题,例如,这个科学原理用这样的探究方式合适吗?怎样的材料适合幼儿操作与思考呢?为了更多地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去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我们尝试以体验式教研活动引发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与理解。下面记录的是一次关于科学教育活动的教研活动。
  一、教研活动的过程
  环节1 体验——感受打开核桃的过程
  (1)教师用自带的2~3种工具尝试打开不同种类的核桃。
  主持人: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A:我用老虎钳夹开核桃有点难。后来是用老虎钳砸开的。
  教师B:我先是用起子。但不容易撬开核桃壳,后来用锤子砸就比较容易。
  教师C: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转动门轴夹核桃壳,不知道可不可以让孩子尝试,好像有点不安全。
  教师D:有的核桃不需要工具就能打开,比如我带的纸皮核桃。壳很脆很薄,用手就能剥开。
  教师E:我发现把两个核桃握在一起使劲捏也能打开,不过我带的核桃壳本身就不是特别硬。
  主持人:我们发现大家对这个活动都有一些生活经验。我们认为幼儿运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就会获得不同的新经验。如果幼儿是尝试打开不同品种的核桃,可能获得的就是关于核桃的大小、硬度、内部结构等经验;如果幼儿是尝试打开同种核桃,可能获得的就是关于打开核桃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等经验。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不同工具打开核桃。
  (2)教师可以相互交换工具,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打开核桃。
  主持人:在这次操作中,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大家认为幼儿在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教师A:我发现,用锤子比较容易砸开,不过也很容易把核桃肉砸碎。孩子有可能会遇到两个难题:一是核桃会滚动,砸的时候如何找准着力点;二是用多大的劲砸。
  教师B:刚才我是用起子插入核桃表面的缝里再打开的,用的是“钻”的动作。
  教师C:我用锤子和旁边的老师交换尖嘴钳,发现核桃太大,根本放不进钳子的嘴里,只能用尖嘴钳的头来砸了,估计孩子们也会这么做。
  教师D:我们今天带的工具很多都是用铁或不锈钢做的,有一定的分量,孩子在使用时会不安全,应该在下面垫块布增加摩擦力,这样核桃就不那么容易滚动了。
  教师E:旁边这位老师带来的专用核桃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设计很巧妙,能将核桃壳夹开,而核桃肉不会碎。
  教师F:专用核桃夹有两种,一种是小碗形的,还有一种很像老虎钳。使用第二种工具时需要很大劲,孩子可能用不了。不过,这些专用工具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下。
  主持人:在第二次操作中,我们发现教师经常会想到孩子们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是非常好的。大家还想到了本次活动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如工具使用方法,操作安全因素,专业工具与普通工具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与我们即将提供给幼儿的操作现场紧密相关。
  环节2 设计——列出适合孩子的材料与记录方式
  主持人:下面我们分小组以团队的形式来预设记录方式、教师提问。我们预设了本次活动目标:(1)猜想各种能打开核桃的工具,感受用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2)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勾表示成功,叉表示不成功。(3)在活动中能注意安全地使用工具。
  教师们分成A、B、C三组,进行了30分钟的讨论与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交流。
  (1)A组: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是:核桃人手三个,装垃圾的篓子,记录笔,实物展台,锤子、核桃夹、石头、门轴、积木等工具。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预设的问题是:怎样能打开核桃?请你猜猜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它?同一种工具,为什么有人能打开,有人打不开?
  主持人:A组老师关注了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在活动中的运用。不过工具的范围值得大家仔细考虑。记录表中的空格是教师留给幼儿自主实验的空间,但问题的预设可能少了些。
  (2)B组:在材料设计上,我们认为可以只提供一种硬壳核桃,因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探索工具的使用和效果上,提供多种核桃只会干扰幼儿对工具的操作和探索。另外,打开硬壳核桃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能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兴趣。在核桃数量上。我们认为以每人2~3个为宜,可提供剪刀、锤子、核桃夹、石头、老虎钳、锯子等工具,可以让幼儿体验、发现不同工具的效果。
  关于记录表,我们有两种设计。第一种记录表的左侧一栏是工具图片,中间一栏是记录幼儿猜想的结果,右侧一栏是记录幼儿的操作结果。第二种记录表的左侧为空栏,幼儿可以选择我们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图片贴在这一栏里。另两栏分别记录猜想、操作的结果。这样可以方便幼儿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种工具进行操作、实验,节约了时间。
  另外,我们认为导入环节应创设任务情境。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如,可以提问:核桃的外壳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吃到里面的果肉?你有什么办法?我们还认为在介绍工具时应引导幼儿猜测工具的使用效果,初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趣。
  主持人:第二组的教师能结合活动目标考虑材料问题,记录表有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两种。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选择。他们还让我们对本次活动中的情境创设有了新的思考。
  (3)C组:我们准备的活动材料是若干硬壳核桃,核桃夹、老虎钳、锤子、挂锁、扳手、起子等各种工具,记录表(孩子个人的记录表、集体讨论用的记录表)。关于提问设计,教师在出示工具的环节可以提问:“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处?”在猜想环节,教师可以提问:“今天我们要试一试用工具打开核桃,请你猜一猜哪些工具能把核桃打开,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在交流分享环节,教师可以提问:“你是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怎么打开的?”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新问题:“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工具能够打开核桃?”
  主持人:第三组的教师考虑到了用于幼儿个体记录和集体讨论的两种记录表,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需要,所以没有明确规定核桃的数量,问题的设置也与各环节相匹配,从最后的问题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对延伸活动的思考。
  环节3 观摩——现场观摩、交流
  教师现场观摩由骨干教师展示的科学活动“怎样打开核桃”。并记录幼儿的活动状态,之后进行交流。
  教师A:我发现工具的提供很关键,执教教师虽然提供了8种,但只让幼儿自主选择4种进行实验,我看到幼儿操作时很有目的性,并且很专注。
  教师B:我看到有个幼儿一下子就选择了锤子,她在猜想时也先选了锤子,而且操作很到位,这说明幼儿是有相关生活经验的。
  教师C:我现在理解了活动目标与材料相匹配的道理,今天执教教师提供的工具能引导幼儿逐步操作,大多数幼儿经历了选择工具、使用工具、探索工具的过程。   教师D:执教教师最后才提供专用的核桃夹,让幼儿进行对比,获得惊喜,不过幼儿使用专用核桃夹好像有困难。
  教师E:我发现幼儿记录时很熟练,说明他们有记录经验。集体记录时,教师把每种工具的操作情况都讲得很细,所以分享交流时间过长。
  教师F:我看到一个幼儿在组合使用工具。他首先用老虎钳夹了一下,核桃壳裂了一条缝,然后用起子从缝里钻进去,核桃就打开了,这是一种创造。
  教师G:活动中使用的工具是由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体现了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主持人:在现场观摩中。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有的教师还与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发现每个人的探究过程都不一样。
  环节4 专家点评——提升活动内涵
  本次教研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参与性,促进了我们对如何组织实拖科学活动的思考。(1)要从多角度思考活动环境的创设。在设计时,教师较多地考虑了操作材料,但对操作空间考虑不够。现场活动时,教师将活动安排在有软桌布铺设的地面上,考虑到了幼儿操作空间的适宜性,避免了用工具砸核桃发出的较大声响,这是之前其他教师所没有想到的。(2)活动中的有效指导应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操作,做到观察在前,支持在后,并且注意时机,避免集体式的指导。活动中教师应更加关注个别需要,如果指导能建立在平时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相信会更有针对性。(3)科学活动不要走形式,要向纵深思考。主要体现在怎样让幼儿不仅会操作,而且能发展思维能力。至于对工具的比较与分类,探究将核桃打开且不会将核桃肉弄碎的方法等,是既与现实紧密相连又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思考。
  二、教研活动的反思
  在该教研活动中,我们尝试引导教师做到三个关注:(1)关注主体与材料互动后产生的各种可能。(2)关注活动目标与过程设计的关系。(3)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环节一,让教师探究在前,设想在前;环节二,让教师从活动设计中思考怎样将活动内容与教育手段有机结合;环节三,让教师从幼儿的真实表现中体会自己的设计是否适宜:环节四。让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提升活动的有效性。
  在半天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充满了智慧。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提到“我觉得孩子可能会……”,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幼儿的表现。活动中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了,“发现孩子”的眼光敏锐了,对科学教育中的一些观念理解得更深入了。
  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时,我们对组内教师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把“怎样打开核桃”活动带回自己的班里试一试,请教师依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调整材料呈现的方式、记录的方式等。二是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分析,形成个案。我们相信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与现实的比较性思考,会产生更多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想法和做法,而这一步对于他们感知与探寻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文献
从教20年来,参加过不少培训活动,从最初懵懂、被动地接受培训,只是将培训中获得的信息作为知识来储存,到后来尝试着将培训中了解到的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或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获得感悟,对于“如何通过培训有效促进自我专业成长”这个问题的理解也渐渐深入:一次培训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而言也许只是一个“引子”、一次“播种”,而要让这颗“种子”茁壮成长则需要教师后续的努力与探索。下面我就参加一次培训后产
我认为本活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让幼儿从导盲犬的角度来体验帮助他人的情感是有难度的,虽然游戏中幼儿很快乐,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因为帮助他人而获得的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二是游戏中教师的示范和要求不够明确。建议将游戏设计为一个正常人帮助一个盲人,规则是保证盲人不被碰到、撞倒,在规定的路线中完成任务。教师需要做出明确的示范并强调注意事项,让幼儿直接从自身行为中获得帮助他人的快乐。    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
2006年4月,我区正式参与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持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为了使本区的研究工作能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项目研究领导小组,从组织管理和专业支持两个角度提供保障。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项目研究领导小组组长,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担任项目研究专业引领组组长,区教研员担任项目研究工作组组长。同时,我们又在本区选择了7所具有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幼儿园作为实验基地园,其
摘 要  建构“真实情境”,通过具身模拟来把握现实起点,邀约现场来激活实践智慧,实践生成来提升主体自觉,实现学生道德素养与道德行为的提升,彰显情境教学的魅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真实情境;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3-00-03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性决定了情境的不可或缺性。具身认知理论倡导“
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中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探讨“科学探究”的有關问题。  一、科学探究的价值取向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识。幼儿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的对象都是客观世界,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小迎在我班属于小年龄孩子,运动能力较弱,经常不参加体育活动,我们一直鼓励他,他总是说:“我不想玩,我看着他们玩。”但从他看同伴活动时羡慕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想参与运动的,只是有些害怕。  今天,我带着孩子们玩大型玩具——蜂巢。孩子们钻来钻去的,玩得很开心。有几个孩子还边玩边说“这个是我的家,红色的”,“这个是我的家,绿色的”……这时,我观察到小迎眼睛发亮,直直地盯着正在活动的同伴。我想,他已经
我对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说起来我与“三毛”的结缘,源于我曾几次组织有关《三毛》的漫画欣赏教学活动,过程曲折多姿,值得我回味。  一、适得其反  那是我评上“教坛新秀”不久后组织的一次公开课。出于对美术的喜爱,我选择了漫画作品《三毛》作为美术欣赏活动材料,帮助幼儿感受“三毛”这一漫画形象的独特魅力,引导幼儿了解旧社会儿童的苦难生活,这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孩子无疑是有积极的情感教育
填补孩子心中的空缺 厉功  今年我刚接手了一个中班,发现班里有一个叫馨馨的小女孩,家长联络本里只有孩子保姆的电话。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原来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她还没有懂事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她,她远在海外的父亲会定期寄钱回来供养她和保姆。我便悄悄地关注这个刚升入中班的女孩。她平时话不多,比较乖巧,也很懂事,很听话,和其他孩子相处也无异样。平目的表现看不出独特的家庭环境对她有什么不良影响。有一次美术活动
“体育德育是通过体育实践而获得的一种人的类本质性意识,伦理价值认同是其表现形式,包括一种基于人类生命力的价值认同,以及特定文化、意识形态范式下的道德体验”[1]。当前中小学,除了传统的田赛、径赛等项目外,以网球为代表的新兴运动业已走进校园。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作为教育部2018年认定的“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致力于廓清网球场内、外蕴含的种种伦理导向与规范,探索校园网球中可能的伦理价值和道德
《通向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数学知识与技能,是指那些处于核心地位、相互联系的数学概念和技能。(2)过程能力与方法,是指运用怎样的策略和方法获得数学知识。(3)学习品质,是指兴趣、动机、求知欲、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社会交往能力等。  数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数学过程能力与方法实现的;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度需要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来检验;学习品质目标决定幼儿数学知识与技能